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道与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9 13:5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化是慢慢养出来的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道与术
蒋保华
电影《沉静如海》中有一句台词,年轻的纳粹军官(也是一位作曲家)对一位沉默的法国老人以及和他同样沉默的孙女说:“这是一座有灵魂的房子”。那么,这座朴素而老旧的房子的灵魂在哪里呢?导演让我们看到,一个寂静而丰富的空间敞开了……
我们的学校是一个有灵魂的家园吗?
在北京大学学子的记忆里,母校是“一塔湖图”,有象征着思想自由,卓尔超群,特立独行,敢于创新,科学求真的博雅塔;有隐喻了兼容并包,虚怀若谷,整合精深,和而不同,民主多元的未名湖;有涵盖了古今的经典,容纳了中外的理论,珍藏了校友们的珍贵的手稿、奖状、徽章、证书、书法、绘画等作品的图书馆。
在剑桥大学学子的记忆里,母校是一棵砸中牛顿的苹果树,一本记录学生在夜间攀爬标志性建筑的书《夜间攀爬者》,一座让达尔文迷恋的植物园。正如记者柴静所言:“尊重一切能够达成人类进步的方法、常识和规律,这就是剑桥的灵魂。”
在徐志摩的记忆里,“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我在美国有整两年,在英国也算是整两年。在美国我忙的是上课,听讲,写考卷,龈橡皮糖,看电影,赌咒,在康桥我忙的是散步,划船,骑自转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如其我到美国的时候是一个不含糊的草包,我离开自由神的时候也还是那原封没有动;但如其我在美国时候不曾通窍,我在康桥的日子至少自己明白了原先只是一肚子颟顸。这分别不能算小”。
在汪曾祺的记忆里,“每逢‘纪念周’,每天上课前的‘朝会’,放学前的‘晚会’,开头照例是唱‘党歌’,最后是唱校歌。一个担任司仪的高年级同学高声喊道:‘唱——校—— 歌!’全校学生,三百来个孩子,就用玻璃一样脆亮的童音,拼足了力气,高唱起来。好像屋上的瓦片、树上的树叶都在唱。他们接连唱了六年,直到毕业离校,真是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了。说不定临死的时候还会想起这支歌”。
学校的灵魂是什么?文化;学校的文化又是什么呢?那些人、那些物、那些事、那些活动、那些声音……都是文化的元素。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的判断。
一、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三种形态
1.建构:从无到有
这里的“无”并非赤裸裸的“无”,而是指尚未觉醒、尚未厘清、尚未汇集、尚未构成体系、尚未群体认同……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开始于“文化自觉”。
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
每一所学校都或高或低、或厚或薄、或优或劣地存有文化。
唤醒、甄别、抉择、优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办有根的教育,让每个人有文化的归属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1)从人文历史中走来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从无到有”地“生造”,也不是人为地“画地为牢”般地创造,而是基于一种“我从哪里来” 的历史追问,基于当地可以触摸、可以传承、相对比较稳定、又能再生的区域文化。正如黑格尔所言,“地域环境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
比如泗洪县临淮小学。临淮历史悠久,曾留下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如三国鲁肃留有“子敬泉”文化遗址,宋代书法家米芾游览洪泽湖龟山留下《龟山晚钟》一诗,宋朝大词人苏轼游览洪泽湖后留下《舟中夜起》一诗,乾隆游览临淮后,留下了“人间仙境,水乡泽国”之赞誉。
学校地处洪泽湖西岸,于是,临淮小学申报了“洪泽湖文化特色教育综合实践课程”项目,将地理、历史、民俗等元素融入进特色文化建设,让孩子有了心灵的皈依和文化的自信。
(2)在现实需求中生长出来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文化而文化;也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如“七宝楼台”般只是“看上去很美”,呈断裂状;而需要对“我是谁”进行回答,要“接地气”,基于学校的发展生态,基于师生的现实需求。正如里德所言,“文化不能从上向下压,因为它应该是从下面高涨起来的”。
比如金湖县金南镇中心小学。它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但是有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有对世界充满好奇之心的孩子,学校就充分依托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挖掘当地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同时结合现代科技知识,以小采集、小实践、小制作、小发明等“四小活动”为载体,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于是,金南镇中心小学申报了“‘四小活动’综合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加强了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融会贯通,不仅丰富了农村儿童的校园生活,也提升了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3)向着未来发展走去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为了吸人眼球的“短、平、快”的功利追求,也不是“粘附”应试教育、“聚焦”环境建设的短视行动,而是对“我到哪里去”的责任担当,是面向民族未来、面向师生生命无限发展可能的“引桥”。正如哲学家阿依所言,“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

比如宜兴市元上小学。它是一所有80多年历史的农村老校,犹如一个须鬤飘逸的智慧长者。学校申报了“中国象棋特色文化建设”项目,一是因为在2008年就成立了中国象棋兴趣小组,几年来在各级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二是因为象棋活动要求的设施简便,适合农村学校开展;三是因为中国象棋是国粹,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育人功能和娱乐功能,师生在“棋乐无穷”中感悟人生的种种智慧。
2.洗练:从有到优
讲一则日本古代的趣事。一代名将丰臣秀吉要去观赏茶道大师千利休院子里的牵牛花。不料过去一看,千利休已经把花摘个净光,他心中当然大为不快。及至跟主人走进茶室,见壁龛花瓶插的一朵——仅仅一朵——开得正艳,这名武将才现出会心的笑容。直至今日,日本传统房间即“和室”壁龛挂轴下面的插花也大多只插一枝,而且花只一朵——宁简勿繁,宁少勿多,可谓“洗练”到了极点。
其实,中国是“洗练”之说的老家。晚唐诗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就明确提出来了,乃诗歌二十四种风格、境界之一:“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风返真。”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当然也得经过“清洗”“磨练”的过程,“洗练”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洗练”出校园文化生活的“深刻”,“洗练”出校园中人的气质、物的价值、事的趣味。
(1)办学传统的扬弃
办学传统是办学历史在今天的积淀,它对学校的影响是自动的、持久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就是回望历史,回温故事,不忘“初心”,明鉴是非,坚定方向,用办学传统来润泽校园,不短视,不迷失。
比如徐州市泉山区明诚小学。它创建于1964年,以“明礼诚信”为校训,倡导学生读“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用的书”,逐步形成了“重参与、做主人、促健康”的校风。在这样的办学传统中,学校走出校园,走进学校附近的九里湖公园,这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生态湿地公园,里面有种类丰富的本草,于是,明诚小学申报了“校园绿色药香文化建设工程”项目,倾力打造校园绿色药香文化,让草香流韵流淌在整个校园。
(2)办学特色的优化
办学特色就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为大家所公认的、独特的、稳定的、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曾经有人将办学特色的形成过程比喻为: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特质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特点,再到“万紫千红,春色满园”的特色。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就是要求我们去精心呵护培育、长期积累沉淀、众人参与托举这种特色。
比如扬中市联合中心小学。它始终坚守“爱润童心,诗意人生”的办学理念,把诗词引进校园、带进课堂、融入生活,润泽孩子的生命,点亮孩子的心灵。学校也先后被授予“全国诗教先进单位”“江苏省经典诵读基地”。于是,联合中心小学申报了“诗教特色文化建设工程”项目。学校投入300余万元兴建了国学馆,建立诗教互动平台,开发国学知识查询软件,制作诗词创作活动平台,在人机对话、互动交流中挖掘师生诗歌创作潜能,迸发师生智慧的火花。
(3)办学目标的明朗
办学目标,就是把学校办成一所怎样的学校的表述与追求。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就是让学校在“国际视野”“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三个维度中找到自己的坐标位置,明确自己的前行方向和终极关怀。
比如南通市跃龙路小学。据统计,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到58%,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和阅读层次不高。但它是南通市情境教育实验学校,与情境教育的发源地——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结对已经7年了,学校分管教学科研的副校长就是从二附派来的。于是,跃龙路小学申报了“小学情境阅读文化建设”项目,坚持儿童立场,坚持读书和做人结合,读书与生活相连,建构快乐、主动、广博的情景阅读文化,为学生的心智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和动力。
3.超越:从优到精
大家都听说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当年,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佛不说话,只拿起一朵花,示之。众弟子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只有他悟出道来了。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
道是如此,文化亦是。一棵树、一句话、一个标识、一个动作、一门课程……都是文化的表达和外显。其实,文化是内生的,是开放的,也是内聚的。当校园特色文化将师生从粗糙的生活中挣脱出来,从自我的设限中解放出来,走向高雅、精致、优美时,文化就实现了自我的涅槃与超越。

(1)从学科走向课程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需要一种“大教育”的情怀,需要从学科本位走向课程引领。这样的课程文化,是科学与人文的整合,超越了知识本位和学科中心,师生一起亲历、体验、探索和创造,以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具备弹性的、动态的、开放的、鲜活的特征。
比如连云港市建国路小学,地处具有古朴建筑特色的老街,毗邻市民俗博物馆。于是,建国路小学申报了“‘民间美术’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学校致力于营建具有中国传统符号特征的育人环境,目之所及,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民间美术的文化气息。
(2)从特色走向文化
走向文化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必然选择。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就是以“文化”的视角来建设“特色”,以“文化”的理解去影响“特色”,以“文化”意蕴去的涵育“特色”。
比如盐城市北龙港小学,位于盐城市西南边陲的、素有“剪纸艺术之乡”誉称的北龙港集镇中心,是一所百年老校,从2002年开设剪纸校本课程,历经十多年的磨砺和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剪纸文化体系,先后被授予“全国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地”“盐城市民间剪纸艺术特色学校”。于是,北龙港小学申报了“剪纸特色课程的开发建设”项目,使校园里到处流动着剪纸艺术的韵律。
(3)从精致走向格调
在日本,有一个知名品牌,叫“无印良品”,倡导自然、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摒弃一切外在“标签”,不断简化,简单到只剩下原始素材和质料的最具价值和美感的本来面目。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也会经历从粗糙到精致再到“无印良品”式的格调。
比如扬州市北柳巷小学,地处小秦淮河边、务本桥畔,处闹市而远烦嚣。汉代大儒董仲舒曾在此筑宅居住。于是,北柳巷小学申报了“正谊书院少年国学堂”建设项目,以少年国学课程建设为核心,弘扬董子“正谊明道”思想,促进人文科技的融会贯通,以社团活动为抓手,在传统文化熏陶下,让孩子成为“不忧不惧”之君子、“安邦治国”之良才,具有 “世界眼光中国心”的一代新人。
二、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三条路径
1.顶层设计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特色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统筹考虑各个层次和各个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从上位开始思考,寻求文化建设之道。
(1)教育哲学
这是对“你站的地方”的确认,是特色文化建设的根与魂,也是特色文化中的每个元素安身立命之所在。
如 :教育就是相互成全。
“本立而道生”,教育哲学的确立,就是一种文化信仰的形成,引领着特色文化建设的方向,也影响着每个文化因素的运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此基础上,文化开始积淀,传统开始形成,气质开始养成……
(2)发展愿景
这是对“未来的星空”的仰望,是特色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思考:明日的学校、明日的学生、明日的教师是怎样的?
如:个性丰满、思想独立、理性和平、有担当、有教养、有高贵精神的好孩子、好公民。
发展愿景的确定,就成为集体追求的梦想,校园文化的每个元素会被“卷入”其中,一起“向着太阳走”。
(3)标识系统
这是对“这一个”的选择,是特色文化建设的纹理与经脉。思考:声音、色调、活动、仪式、环境、课程、制度等。
标识系统虽然是文化建设的一个个细节,甚至末节,但往往会成为直接的教育力量,改变师生的行为,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成为永远的记忆。
2.课程建设
2010年美国出版的《21世纪课程》一书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今天教学生,是在为他们的哪一天做准备?2015年?2020年?今天?抑或1995年?”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要建构“向着未来生长”的课程。在文化的“土壤”中,在课程的“跑道”上,获得自我规划、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1)价值引领(核心价值观的选择)
这是课程建设的终极信念,是文化建设的内核。我们区别“这所”学校的课程与“那所”学校的课程、“这所”学校的学习方式与“那所”学校的学习方式、“这所”学校师生的素养与“那所”学校师生的素养,最本质的就是看他们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教育哲学之下对课程价值的判断与选择, 是“文化自觉”的表现。找到了“核心价值观”,也就找到了“课程文化”的“特色”。
(2)自主建构(综合性学习)
课程形态追求的目标,就是给学生最大限度的选择性。既可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也可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是将多门相关学科整合起来,打通其内在的关联,开发丰富多样的学习模块,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多地自主选择到适合他的发展需求。
(3)艺术创造(艺术地表达与创造)
教育学者柯领认为:“所谓革命,就是世界观的改变。”特色文化建设,就是通过课程,唤醒学生的“美感”,把文化的激情、诗意、意象、冥想与概念、判断、推理、体系融为一体,培养“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使教育成为人们幸福的源泉。
3.生活方式(过与文化相关的生活)
所谓文化,即是以文化之,化而成习。特色文化建设,就是让师生浸沉在环境文化、课程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中,过与文化相关的生活,让生命润泽、敞亮、飞翔起来。
(1)自由而优雅
特色文化建设,就是大水养鱼,解放孩子,让他们在开放、民主、文明、现代、时尚的“文化场”中,自由而优雅地“从游”。
(2)野趣而高贵
游戏、社团、实验让孩子享受“野趣”,文化、艺术、仪式让孩子享受“高贵”。野性意味着身心健康、追求自由;高贵意味着情趣高雅、追求卓越。这一奠基性的品格,将为孩子的一生打下强健的底子。
(3)适切而和谐
教育就是相互成全,特色文化建设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每个人、每个事物都有适合的位置,每个重要的节点都有适切的时光轴,整个学校文化的生态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境界。
三、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三重境界
1.物质的境界
这重境界,将特色文化建设降低到物质层面,窄化到“景点”“展厅”“长廊”“教室”的布置。其实,物质境界也大有讲究,并非“有钱就能行”。我们可以简单地比较一下,现代建筑PK民国建筑,缺乏气质;中国会堂PK西方教堂,缺乏神韵;中国校园PK英国校园,缺乏格调。
(1)叠加的积木
这类校园,给人的感觉就是“杂”“乱”,硬件建设只是简单地拼凑,吸人眼球。有绿化没有文化,有景点没有景致,缺乏了内在的一致性。
(2)美妙的魔方
这类校园,曲径通幽,设计精巧,别出心裁,人在画中游。但是,往往缺乏了文化的统整、彰显,缺乏了与人的互动、和谐。
(3)流动的诗
    这类校园,处处充盈着文化的味道,犹如一首流动的诗。每一事物都是一个风景,一个音符,彼此之间又相互映衬。
2.精神的境界
这重境界,将文化建设从“物质”层面超脱出来,走向“审美”,关注人的精神生长,关注人的心灵需求。
(1)符号世界
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认为: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
特色文化建设,就是使学校变成符号化的意义世界,让师生融入到符号化的意义世界,并通过符号化的意义世界确证自身,获得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2)隐喻世界
大家都听说过一个古老的民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说……”这民谣,就隐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其一,是儒家理学的内涵:“山”的意象代表自然法则,必须敬畏;“庙”的意象则是理性规范,必须遵守。其二,“和尚”即生存的众生,代表出世的道家理想。其三,故事的反复讲述,则意味着佛家的轮回学说。所以,从整体上来看,这就是关于儒道佛三教圆融的说法。
特色文化建设中的诸多事物,需要“文化的阐释”,寄予“教育的隐喻”,这样才能物我一体,相互融合。
(3)图腾世界
图腾是对一种事物的崇敬甚至敬畏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在特色文化建设中,应建立本校的文化图腾,成为一种共同的文化信仰和价值取向,以及凝聚人心,实现愿景。
3.灵魂的境界
这重境界,将特色文化建设“超然物外”,进入“物我两忘”“得意忘言”的境地,关注教育的信仰、童年的保卫,关注学校发展的灵魂,学生人格的养成。
(1)我在
“我在”即儿童在、教育在、学校在、特色在、文化在,强调的是,特色文化的主体性、独立性,不浮于表面、不错误依附,是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本源的的全面认识和全方位的尊重。文化需要自我觉察,独立判断,自我体验,个性追求。
(2)加持
“加持”强调的是,在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守教育哲学,向着发展愿景,与“他者”相互理解、宽容、融会、共存,获得内心自由,而又不失向上生长的力量。
(3)圆满
“圆满”是一种“道化自然”,是特色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生命与周遭一切圆融共处,文化的每个元素都能美好而高卓地存在。

教育是慢的,文化是慢慢养出来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就是一场文化的旅行,我们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重新发现了生命的意义、文化的价值与教育的使命。当我们再次走进这些校园时,我们看到了具有文化内涵与教育意蕴的校园环境,具有文化自觉与历史传统的校本课程,具有文化气质与生命活力的学生社团,一道道风景,一个个故事,一段段记忆,带给师生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还要文明的种子与文化的力量。尽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需要时间去积淀,需要师生去涵养,需要智慧去扬弃,但只要我们有信仰、懂坚守、善创造,我们坚信“每一所学校都美好”的愿景一定能成为现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09:48 , Processed in 0.12621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