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罗绍权:大学语文课的回顾和前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3 15:5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罗绍权:大学语文课的回顾和前瞻
【来源:唐都学刊 1990年第2期 】 【作者: 罗绍权】
   
    在中国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经历了初设、发展、取消、再设的过程。究竟何时开始开设这门课呢?这是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据吴伯箫说,他在一九二九年学大一国文。①至于普遍开设这门课,据叶圣陶说,是在一九三八年。②一九四二年,当时的教育部拟定《大学国文选目》,下发各校,饬令遵用。大学国文(或曰大一国文)才正式成为一门公共必修课。一九五二年院、系调整和专业调整时,取消了大学国文课。③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前期,一些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开设文选与写作课。一九七八年,南京大学首先自发地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这是在不同于二、三十年代的历史背景下再设的。国外,许多高等院校都重视基础学科,重视本国语文,强调文理渗透,提倡通才教育,开设相应课程,以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国内,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教育质量严重下降,文理分家、重理轻文的现象大量存在,中学毕业生在思想上、文化上未完全达到应有水平,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急需大批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在这样的国际、国内条件下,我国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要求比过去更高,并不仅限于补课,所以各地纷纷响应,一九八六年已有五百多所各类院校开设这门课。一九八八年春,黑龙江开设大学语文课的高校,占全省高校的百分之九十二。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在过去迅猛铺开的高潮之后,已转为缓慢的深入发展,在有关的教材、教学参考书、教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尚可谓形势喜人。然而,喜中有忧。大学语文课也有一些潜在危机。这些潜在危机表现如下:
    (一)大学语文课尚未取得完全合理合法的地位。
    八十年代中期,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颁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大纲》和《大学语文课程统一考试命题试行大纲》,规定大学语文为高等教育各专业(中文除外)自学考试的必考课程。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极少数大学举办大学语文助教进修班,以培训师资。八十年代末,有的学校招收研究生,把大学语文作为入学考试科目之一。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大学语文在高等院校十一年来处在自发自在的地位,还未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正式认可,未能取得象政治理论、外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体育等课程那样的法
    注
    ①见吴伯箫:《谈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刊》第一辑第19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②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9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③此指中国大陆的高等院校。台湾的高等院校一直都开设大学国文课。香港中文大学也开设这门课。

定地位。因此,各校、系领导对它的认识和态度就不同。有人重视它,为它奔走呼号,鸣锣开道。有人轻视它,把它看作临时性补课措施,以为它可开可不开,开也开不久。大学语文课时最多的,每周四节,上一学年,只有极少数校、系能这样做。课时最少的,每周二节,上一学期,却有不少校、系这样做。一般是每周四节,上一学期,或者每周二节,上一学年。课时普遍过少,加上随之而来的其他原因,大学语文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大学语文尚未形成学科体系。
    当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少学科,都出现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这有利于大学语文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社会实践的迫切需求,是大学语文可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客观依据。为各专业各学科的广泛的横向联系,又应有区别于各专业各学科的本质特征,是大学语文可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主观依据。如果说,大学语文研究有什么尖端项目的话,那就是建设大学语文学科体系。那也应该是最近几年内大学语文的重点研究项目。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加强宏观研究,致力于建设大学语文学科体系,比热衷于争取有关部门对大学语文课的认可,更有深远意义,更是当务之急。但是,大学语文研究的开展,各地很不平衡,彼此之间也缺少学术交流的机会,所写论文很难发表(没有大学语文专门刊物,别的报刊不大想甚至不想发表有关论文)。目前,研究大学语文学科体系建设的人很少,其研究也未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成果。尚未形成学科体系,正是大学语文课潜在危机的根本所在,是大学语文课的致命弱点。只有形成学科体系,大学语文才能在高等院校中取得公共基础必修课的完全合理合法地位,才能是长寿课,任凭风云变幻而自岿然不动,否则境遇虽有改善也还可能是短命课。
    (三)大学语文师资队伍素质欠佳。
    从前,有些学校规定,教授都要上大学国文课,他们既上专业课,又上基础课,没有鄙薄基础课的风气。叶圣陶、闻一多、朱自清、王力、郭绍虞、吕叔湘、黎锦熙、朱东润、游国恩、冯沅君等第一流的学者、教授,都上过大学国文课。
    现在却不同了。上专业课的受重视,上基础课的被轻视。教师上大学语文课的原因不同,想法各异。加上大学语文课内容庞杂,被认为专业性不强,人人皆可教学,可又没有奔头,难出科研成果。再者,大学语文究竟是长寿课,还是短命课,众说纷纭。因此,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不想上这门课,一有机会就改上别的课。结果,大学语文师资队伍在思想上组织上都不够稳定。教授极少有上大学语文课的,上这门课的副教授也不多。除很少数任课教师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外,多数任课教师都缺乏学术水平。大学语文教师本应是杂家,许多人却热衷于当专家,不屑于当杂家,因而不注意及时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的历史和现状缺乏了解,在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方面(如教学目的、古文和现代文的比例、文学作品的比重、能否适当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等),分歧较多较大,尤其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开拓大学语文事业的胆识和气魄,从而未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的声誉,也严重影响了大学语文学科幼的建设。
    (四)大学语文课程比较繁杂。
    有人认为,大学语文课只是传统的名副其实的大学语文课,除此之外的都不是大学语文课。他们根据自己的看法去组织教学。
    也有人认为,凡是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语言文学课,不论名称如何,诸如大学语文、科技语文、古代诗文选、历代散文选、唐宋诗词欣赏、外国文艺思潮、写作、应用写作 (实用写作)、基础写作与专业写作、科技写作、逻辑与写作、汉语与写作、现代汉语、科技汉语语法、语法修辞、逻辑、演讲、新闻编辑学、文秘学、传播学、电影选讲、美学、书法、美术知识、音乐知识等,都是大学语文课。他们也根据自己的看法去组织教学。
    显然,这两种看法和做法都未免失之偏颇,都未能正确看待大学语文的概念、地位和作用。持前一种看法和做法者,把大学语文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只顾大学语文的相对独立性,却忽视大学语文的相对从属性,把大学语文仅仅看成文选为主、附加写作的通用课程。持后一种看法和做法者,在多层次、多类型的口号下,任意扩大大学语文的范围,致使大学语文个性模糊:他们有的只顾大学语文的相对从属性,却忽视大学语文的相对独立性,把大学语文看成似乎可以包罗万象的课程;有的无视轻重缓急,未能分清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的联系与区别,以致混淆二者的区别,用别的课取代传统的大学语文课。所以,上述前后两种看法和作法,都不利于大学语文学科体系建设。可是,仁者见仁,智者智见,人们依然各行其是。
    (五)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未能统筹兼顾。
    在八十年代,国内公开出版的有大学语文字样的教材,已近二十种。这些教材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文选本和三合本。所谓文选本,即按文学史顺序,附录文学史知识,而以文学作品为主,有选编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有选编中国古今文学作品的,有只选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教材;或按文体组合,附录各种文体写作知识,而以作品为主,有按文学体裁组合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也有按文章体裁组合古今中外文章的,还有既按文学体裁组合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又按文章体裁组合古今中外文章的教材。所谓三合本,即以现代汉语(语法、修辞为主)知识、写作基础知识和文选三结合的教材;或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知识和写作基础知识、文选三结合的教材。
    这些教材绝大多数作为中文以外各专业通用的,存在问题也不少:一是文学作品过多,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过多;二是当代的文学作品或文章太少;三是基本没有如何学好语文的理论文章;四是选文或多或少与中学语文课本的重复。
    五年前,笔者曾经提议,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应兼顾通用的和专业的两方面。①这并未引起重视。而大学语文教材很难结合专业的论调,影响仍然相当大。人们普遍还只注重通用语文教材建设。
    (六)大学语文教学各自为政。
    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有公认的大学通用语文教学大纲,大学专业语文教学大纲更无从说起。大学语文教学法著作也至今尚未问世。
    于是,大学语文教师或仿照中文系相应专业的教学,象古代文学教师那样讲授古文,象现代文学教师那样讲授现代文,象外国文学教师那样讲授外国文;或参照中学语文教学法进行教学。总的来看,其教学或偏重于阅读与欣赏,或偏重于阅读与写作,不少人未能适当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多少带有主观随意性。
    (七)学生一般不够重视大学语文。
    大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公共课的思想,而且在中学时就程度不同地受过重理轻文
    ①见拙作:《从大学语文教材说起》,《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第78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将此文编印入《大学教育》1984年第0期。
的影响。对大学语文,各类院校学生的态度不同,各专业学生的态度也不同。有喜欢的,有应付的,还有视为负担而不喜欢的。高分低能的现象,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同样存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际效果,往往使大学语文教师感到费力不讨好,影响教学情绪。
    综上所述,分析危机是为了消除危机。而消除危机的根本途径,就是尽快建设大学语文学科体系。
    一九八六年,匡亚明、徐中玉和侯镜昶明确指出:“大学语文是一门边缘学科,它包括文、史、哲、经、政等有关内容,但又不等同于这些学科。……总之,大学语文既以人文科学内容为主,也有些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既以中国的为主,也有些国外的东西。其内容虽广泛,但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两条主线贯穿其中,一条线是可以培养、锻炼、提高学习者的文字表达能力(包括必要的阅读古文能力);另一条线是能够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大学生的性格塑造、品德端正、治学为人等方面的知识。”⑤这是建设大学语文学科的指导性意见。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大学语文就应有独自存在的体系,不会被其他学科代替,也不能代替其他学科,这就需要认真研究。
    建设大学语文学科,要考虑整体性。这就要从我国教育实际出发,把小学、中学、中专和大学的语文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大学语文以中学、小学的语文为基础,与中专、中学、小学的语文的根本区别,在于“大学”二字。小学语文属于初等教育范畴。中学语文、中专语文属于中等教育。范畴中、小学分别是中等、初等综合性普通教育。中专是中等专业教育。大学语文则属于高等教育范畴,要联系大学的专业实际,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服务,因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对象、课程位置(或主或从)课时安排等方面的区别,都由此派生。了解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才便于作出整体规划,科学地划分语文教学的阶段,并注意各个阶段的衔接。
    建设大学语文学科,要在坚持语文的工具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还考虑大学语文的综合性和专业倾向性。大学语文涉及中文专业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逻辑、写作、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等学科,而又有有别于这些学科。这就体现大学语文的综合性。大学语文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切实增强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后工作所需语文能力。这就体现大学语文的专业倾向性。所以,必须把大学语文的综合性和专业倾向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语文就显示边缘性、辅助性、应用性学科的性质。
    建设大学语文学科,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要从横向发展,即以中国语言文学为依托,适当联系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促进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向相关学科的边缘交叉处发展。大学语文学科体系可由通用语文(或曰基础语文)和专业语文两部分组成。通用语文是中文专业以外各专业学生必学的,学生可以更深入更系统地学习,以便更熟练地掌握一般读写能力。通用语文部分可由汉语、文选和写作三项组成。汉语一项,一般以现代汉语为主(有些专业可以古代汉语为主),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等基本知识。文选一项,或选编现代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有些专业可选编古代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现代应用文),或选编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一般以今为主,以中为主,但有些专业可以古为主)和现代应用文,但都要适当涉及文学史、文艺理论、政
    ①匡亚明、徐中玉、侯镜和:《大学语文应成为独立学科》,1986年3月9日《文汇报》第4版。
治理论的常识。写作一项,包括写作基础知识和写作练习。这三项内容,又以教学文选为主,结合写作练习;现代汉语和写作基础知识则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而专业语文则分别倾向于各专业,是相应专业的学生才学的,可以直接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专业语文可分为若干类,如政法、公安、军事、财经、管理、外语、历史、地理、艺术、体育、农学、林学、医学(中西医有别)、工科(尚可适当分开)等,适当结合专业课内容(如有关专业的文学作品、专业史、专业文献、专家传记、实验、实习、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等),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读写能力。通用语文和专业语文这两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在教学中可视实际情况而侧重于某一部分。通用语文体现大学语文学科的相对独立性,专业语文体现大学语文学科的相对从属性。这不是没有根据的构想。大学公共英语粗分为文科英语和理工科英语,还细分为外贸英语、商业英语、会计英语、旅游英语、法学英语、科技英语、农业英语、医学英语等,都有相应的教材。中医药学院持久开设医古文课(近年来有些学院称之为大学医用语文课),把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医、中药的内容适当结合起来,有效地教学专业语文。这些都给人以启发和鼓舞。
    回顾我国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较多开设大学语文、汉语与写作、应用写作(实用写作)、科技写作、科技语文等课程,其中尤以开设大学语文居多。究竟开设什么课程比较适合我国国情,比较适合我国大学生实际,比较可以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并提高他们的素质?什么课程比较可能形成学科体系,从而长久发挥较大作用?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无论开设什么课程,都应该加以考虑。开设大学语文的也好,开设其他课程的也好,都有共同的愿望——继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大致相同的教学内容——文选与写作,都有共同的经历——毕业于中文专业而就教于非中文专业,都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合则兴,分则衰,门户之见不可取,不宜互相贬损,因而不乏共同的语言,便于求同存异,而且同大于异。其实,汉语与写作可属于大学语文学科通用语文部分的范畴(有些人还是从教写作到改教大学语文的),应用写作(实用写作)、科技写作、科技语文可属于大学语文学科专业语文部分的范畴。总之,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通过人们的团结协作,大学语文并不是不可能挺立于学科之林的。
    (责任编辑郭秦)

附: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举办助教进修班的暂行规定
http://library.jgsu.edu.cn/jygl/gh01/GDJYGLFLFG/BMGZ/1371.htm
教育管理与执法电子图书库>>法律法规>>高等教育管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

【有 效 性】有效
【法规名称】高等学校举办助教进修班的暂行规定
【颁布部门】教育部
【颁布日期】1984年03月03日
【实施日期】1984年03月03日
【正  文】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需要,对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必须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并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提高。目前高等学校助教的绝大部分是从大学本科毕业生中选留的,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也还需要选留一些优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承担助教工作。为了使他们能够较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具备从事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基本条件,并尽快地使其中的一部分成长为教学、科研工作的骨干,特对高等学校举办助教进修班作如下暂行规定:
  一、助教进修班的培养目标,是使参加进修班的助教具备本专业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初步掌握高等学校教学的原则和规律,为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和以后担任讲师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助教进修班一般开设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课程6门左右,共约600学时左右。课程考试全部合格者,发给助教进修班结业证书以及各门课程考试成绩证明,可作为今后申请学位的基础。
  二、助教进修班的接受对象,应是具有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或同等学历,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的高等学校助教。他们应具备两年以上教学工作实践,政治思想和工作表现良好,身体健康。符合这些条件者由所在学校推荐,并参加办班学校组织的入学考试,择优录取。考试科目一般不超过三门,主要考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部分专业加试外语,成绩作为参考。
  三、助教进修班的学习期限,一般为一年,必要时也可以定为一年半。教学形式以授课为主,也要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学习期间要给予一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训练。为保证学员有较多的自学时间,课堂讲授时数不宜过多,周学时不超过16学时为宜。
  四、助教进修班由高等学校主管部门委托具备下述条件的院校举办。举办助教进修班的学科、专业,一般应是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办班学校,须将所办助教进修班的招生和教学计划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教育部批准。
  为保证教学质量,助教进修班授课人员必须由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讲师以上的教师担任。
  五、举办助教进修班的学校,必须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进修班应成立临时党团组织,设立班主任,加强对学员思想政治和业务的管理工作。助教进修班应纳入高等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教育事业计划。学校要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不断摸索和总结办班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六、助教进修班学员在进修期间,享受进修教师同等待遇。学习期满后,回原单位工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5 12:50 , Processed in 0.09051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