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问题与办法:一种人类学的阐释——对“大学语文”课的一点感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4 00:06: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问题与办法:一种人类学的阐释——对“大学语文”课的一点感想(杨超)
【来源:中国林业教育 2004年第3期 】 【作者: 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 杨超】
    现行普通高校非中文专业的“大学语文”教材,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并通过阅读、思考、共同讨论辨析,导引和潜移默化地感染青年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但是针对财经、理、工、农、医、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不同的学生,没有任何区别,而是一味的以文言文为主,以现当代以及外国文学为辅的做法,经过笔者的观察和实践认为,多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教材的使用者——学生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
    人类学这门学科有一个区别于别的学科的特征,具体地说,就是我们的理论和方法论都要把人这一现象置于全面的坏境中来考察,要涉及自然的、生物的以及世界的一切方面和种种变项。我们在看待今天“大学语文”中所存在的问题时,必须依据现时的环境,借助人类学的知识,挖掘深层次的因素,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本课程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真正使它起到拓宽学生的人文根底、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
    学生和文言文无法磨合,造成这种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因素是由社会大环境引起的。五四以来,中国提倡白话文的呼声日高,废除文言文,抛弃传统文化,又加之解放后一系列“批孔”运动的展开,产生了对国人思想的一个铅误导向。金耀基先生说,“从那时开始(五四时期),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基本上是用的减法,减来减去,中华文化就慢慢地失落了。所以我常常对学生讲,二十年代是看不起中华文化,九十年代是看不见中华文化”。在教育指导方针上,把文言文、传统文化、传统思想束之高阁。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文言文、传统文化、传统思想教育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并且在人生中最重要的小学阶段,没有一篇文言文。文言文、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仅是高校一些学者的研究内容。这是导致学生文言文能力低下、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另一因素是现代科技经济的发展,网络的拓宽所带来的“全球化压缩了社会关系中的时间和空间因素”,使整个世界的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日益被单一化。与此同时,电视、广播、网络等传媒介入人们的生活,使青年一代日益趋向于接受西方发达国家思想,以及在此情况下大众文化的庸俗化,也是学生厌倦文言文、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的原因之一。此外,在现代工业社会,正规教育、职业和社会地位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彼此联系的纽带的一端是接受过高级训练的人所掌握的技术,另一端是标志社会地位的报酬与福利待遇。这让学生从思想上形成一种功利意识,眼光上的短视。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和追求那些能在短期内给自己带来既得利益的课程。而对于像语文课这样以“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为己任的课程,则引不起他们的注意。
    在学校里,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完全的默契。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消除这种隔阂,要达到这一点,必须了解学生群体的基本状况。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关注的重点主要是群体而不是个人……个人只有作为群体的成员时才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只对决定群体内形态和功能分布的因素感兴趣。人类学家调查群体有利于了解被调查群体的普遍的生活状态。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已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一般不轻信盲从。他们从内心深处有一种与人平等相处的渴望,往往把老师视为朋友,希望教师能在学习、生活、人生等方面加以指导而不是训导,并能分担自己的忧愁与欢乐、失败与成功。老师正好借助这种机会,了解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深层次因素,同时引发沟通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功能,进而协调情感,使沟通者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协调动作,使沟通者从沟通信息中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
    我们从编选教材者的视角来说,教材的编选者都是国内各著名大学专门从事文学研究的专家,他们从各自研究的领域内挑出了中国文学史上学术界公认的著名篇章。从这本教材的编辑思路来看,有两个意图:一是提高财经、理工、农、医、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类等非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古代文言文文化水平,继承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和思想精髓;二是在教材中编入政治、品格、社会、爱情等许多类的文章,以利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以及人文关怀意识。
    针对第一个问题——文言文占主导地位的情况。经过笔者计算:教材在所选的129篇文章中,其中文言文102篇,现当代文和外国文27篇,文言文是所选篇章的79.07%。笔者认为:专家在编选教材的过程中,对教材的使用者没有做充分有效的调查,不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对于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传统思想精髓的期望值过高。上一学期“大学语文”教研组曾经在浙江林学院开设“大学语文”课的班级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是学生对现用教材的看法。调查内容分为两栏:一栏用客观题的方式选择满意或不满意,另外是对此教材优缺点的看法。在笔者授课的四个大班共下发60份问卷,收回60份。总的来看:对第一栏,被调查的60人中,50人选择不满意,占被调查的83.3%。第二栏关于对教材优缺点的看法,被调查的60人百分之百的认为:文言文太多,现当代文和外国文相对太少;文言文中晦涩的文章多,文辞优美的少。当然,对于学生的这些着法,也有失之偏颇的地方。但从中也可以说明一定的问题,本教材的编写的确有不合理的地方。与此同时,编写者忽略了学生本身的素质,这个问题笔者在后面将进行论述。
    对于第二个问题,即教材中选取品格·胸怀、为政·爱国、社会·民生、人生·世态、亲情·人性、爱情·婚姻、传记·逸事、怀古·咏史、写景·记游、论文·品艺等不同类形的文章,其中固然有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引导学生从特定的角助思维去鉴赏古代的文化遗产,以加强学生自身的修养。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种方法恰好缩小了文章的表现范围,割裂了作品的完美度;从理解或欣赏的角度来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对作品全面、立体、多方位的欣赏水平的提高。
    教育人类学对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割裂开来的方法持否定态度,而认为应该将学校教育放在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虑。从大的方面来讲,当务之急是国家运用教育政策,重新确定对传统文化的舆论导向,使人们从思想上重视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文言文、传统思想的热情。“对于中国人的大学来说,中文是必须的”,因为世界越是走向一体化,它对文化的“纯种化”要求越强。你的文化没有个性,你就没有资格加入到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中去,别人只会把你当成是某种主流文化的附庸。因此从中小学教材开始,应加大传统文化、文言文、传统思想的教育力度,从小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中华文化才能在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中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
    而对现阶段财经、理工、农、医类等非文学专业大学生文言文差、理解力不强的现状,笔者认为:首先应听从学生的呼声,加大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篇章,给学生尽可能地介绍一些中外名著和当代中国文坛的动向和新作;其次从古代文献典籍中,筛选文辞优美、思想境界较高的作品,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文言文、传统思想的兴趣,最终达到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掌握文言文的目的,这样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实现传统教学形式、多媒体手段和教师自身素养的“三个结合”。现代教育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教学手段的立体性。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输出”和“输入”的关系。因此,教师从行为上要以身作则成为“德师”,从知识结构上将广博的基础知识与精深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能力上具有多渠道的知识传送和加工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这才能保证受众有一个好的“输入”效果。(见图1)

图1教学三结合示意图
    简而言之,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多想策略,多与学生交流,这种厌倦文言文、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的状况是可以在高校非文学专业大学生中改变的。
    (责任编辑 戴婕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5 07:06 , Processed in 0.13199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