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8:我的网络教研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0-12-5 11: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个人教学网站建设初探
钟贞魁xgzzk@etang.com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信息系 江西赣州 341000  
【摘要】网站(Web Site),能够把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以网页的形式在Internet快速、高效地传播。网站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根据服务领域不同,网站可以分为商业网站、政府网站、综合网站、娱乐网站、教育网站等。本文就教师组建个人教学网站的必要性及意义,目前我国教育网站的特点与类型等方面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希望与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网站教师个人教学网站
一、教师个人教学网站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及其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它对社会、教育以及大学产生着迅猛、广泛和深入的影响。网络一经产生,就迅速地在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应用网络进行教学,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一个主要趋势。
网络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广大教师和学生家长经常是谈网色变,不少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无心学习。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遇到某个问题时,老师和学生都习惯于“网上查资料”,但网络带给我们的往往是失望,因为网络上学术性的资料太少,而且很分散,也缺乏必要的严肃。有人做过统计,在Internet中,教育学科类网站只占2.8%。网上能够用于教学和学生开拓视野的资源太少,学生上不良网站的时候居多。如果说使用多媒体课件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内学习,那么,教师建立个人教学网站则更多地是帮助学生进行课外学习。
教师建立个人教学网除了帮助学生进行课外学习以外,也是实现教学交往的一种有效环境。他既可以作为传统课堂教学交往的补充和延伸(当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特别是“点对点”的交往严重不足);也为师生敞开心扉提供了便利,可以实现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网络交往中主体的虚拟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除面对面交往中情感、态度、地位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还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平台。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一点越发显得重要和迫切。
同时教师建立个人教学网站,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或校本特色,也是其他的商业网站甚至于同行的教学网站无法取代的,如与学生的交流,随教学进度,学生反应的不同而不断更新的内容。教师建立个人网站,也可以使自己的思想在网上延伸,精神在网中释放。
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信息高速公路”已经建成(对大部分高校而言),“高速公路”上“货源”的组织是我们广大教师的职责,教师的本质工作——教书育人,也迫使我们应该加入到信息建设者的行列中。
二、目前我国教育网站的特点与类型
1.教育网站的特点
教育网站是提供教育服务为主的网站,教育网站除了具有一般网站的特点,如多媒体呈现、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灵活性外,还具有比较明确的教育性与科学性。
(1) 教育网站是教育信息资源的集散点
教育网站围绕各类教与学活动组织知识资源,直接指向教与学的过程、内容与方法。围绕各类主题组织起来的专题学习资源,成为学生学习极具价值的信息来源。
(2) 教育网站是教学组织的新型工具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常常采用互动学习类的教育主题网站作为活动的中介。这样,教师的教学空间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教育网站也就成了教师教学组织的新型工具。
(3) 教学网站为教学交互活动创设情境
教育网站为师生提供了开展双向交互活动的环境。例如,学习者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通过BBS等远程交流系统学生可以向教师及时反馈学习的效果,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解答学习难点。
(4) 教育网站为教育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创造条件
首先,网络教学所有使用的载体——浏览器(Brower)就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浏览器是一个Web公用的统一的客户浏览程序,对于网络教学来说,浏览器就是学习者学习的平台。其次,教学活动是在完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学生反馈的学习结果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教学资料库是开放的,所有学生只要登录到网站上,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学习。
2.教育网站的类型
教育网站的分类,可以从网站的建设者、服务的层次、服务的对象、服务的范围、网站的规模、网站的语言、网站的地域等方面进行。通过以网站的建设者角度,对教育网站进行分类:
(1) 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网站
这类网站大多数由政府投资,由教育行政部门建设与管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新闻性与综合性。主要提供与教育有关的政策法规、时事要闻与工作管理服务,具有较强的教育导向与教育管理职能。
(2)教育研究机构的教育网站
这类网站大多数由教育科研院所建设与管理,具有资源丰富、研究性强等特点。主要介绍教育方面的新观点、新理论、新实验、新技术、新经验、新动态、新成果。
(3) 学校的教育网站
这类网站主要用于为本校师生服务。服务项目包括提供网上教学资源、网上教学平台、电子邮件服务、个人主页空间、实行学校事务网上管理等。
(4) 企业的教学网站
这类网站主要用于面向社会和企业内部职工培训提供教育资源服务及进行生产产品宣传与培训用户。
(5)社会专业机构的教育网站
这类网站主要功能是提供专业化加工的主题知识资源,提供行业知识信息。
(6) 学校、教师、学生以及个人的教育网站
这类网站提供教学研究经验、互动学习空间、提供某一特定事物的资源。
三、个人教学网站是一种完全跨越时空的辅助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过程;是学生以所知为基础,知、情、意、行结合,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教与学,是两个缺一不可极其重要的教学部分。在与学生的课外交流中,目前最常用的办法是通讯。电话、电子邮件、QQ是目前人们进行互相信息交流最主要的通讯工具,同时也成为目前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很重要的工具和方式。但是这种交流方法的缺陷还是十分明显的:1、缺乏很重要的时效性。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当在某个学习点上发生卡壳,会直接影响后续内容的继续;2、无法保证与学生交流中的信息量,因为这种通讯中能流通的信息量是有限的;3、缺乏教学中的形象化和动感性,而这种形象和动态性是教学中最核心的精华。网站是一个将地域与时间淡化的传输技术,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可以跨越时空的技术。网站具有信息量大、动感性强、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基于网站所具有的这种特点,利用个人网站就可以实现对学生的课外辅助教学,实现延伸补充,利用个人网站可以完成教学辅导工作,利用个人网站可以跨越地域的解决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的问题。
只要学生能上网,不管他们在学校或在家里或其他场所,学生就能通过教师的网站进行类似于面对面的访问和交流,就能在任何情况下对教师放置在网上的内容进行查阅学习,就能解决在学生在离开教师的情况下,学习教师提供的课程要求和各种必须的功课练习。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许多教师也在自发地探索网络的教学应用,其中,个人教学网站就是这类探索的主体。建立个人教学网站,不仅需要教师很好的教学设计,还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推进我国的网络教育水平。
下面是我网站的网址:www.xgzzk.com
这只是走出的第一步,以后我会在教学中不断的完善我的网站,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方式做出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信息化教育概论》南国农 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32#
发表于 2011-8-22 10: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俞晓鸿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所在省份:浙江

    我国教育信息化著名领军人物  

    现任: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领导小组副组长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信息化办公室专家组副组长

    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委员、全国物理课件中心主任

    历任:

    中国物理学会网络管理组副组长

    中国物理教育网网络中心(浙江大学)常务副主任

    美国物理教师协会(AAPT)外籍会员

    国际物理教育交流中心(IECPEI)物理实验组副组长

    教育部(广西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技术研究室主任

    中国第一个商业网站中国黄页首任总策划

    科利华软件集团助理总裁、教育信息化事业部总经理、首席专家

    清华同方思科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城域网首席专家

    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产品设计首席专家

     香港新华科技集团副总裁、教育行业首席专家

    主要业绩:(以时间为序)

    引领我国早期网站建设热潮

    1995年参与创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网站:中国黄页。

   
    担任第一任总策划,并获得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份网站收入。1995-96年间发表了大量有关互联网的科普文章,推出了大量以互联网为主题的巡回演讲,从而成功地引领了我国早期网站建设及其商业应用的热潮。

    创建我国第一个学科教育网站

   
    1996年底创建1997年3月开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学科教育网站:中国物理教育网。该网站成为中国物理学会当时的官方网站并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学会网站。1999年通过教学成果鉴定,并被中国物理学会、中国教育学会联合授予特别奖。

    发起并每年组织全国物理课件大赛

    1998年发起并协同物理通报杂志社代表中国物理学会每年组织全国物理课件大赛。

    该比赛已经成为我国从高校到中学12万物理教师同类最高级别的评奖,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提出城域教育网理论开辟城域教育网市场引领城域网建设洪流

   
    2000年提出城域教育网理论,设计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套城域教育网软件,组织实施了我国第一批城域教育网样板工程。2001年4月26日在《中国教育报》上以整版篇幅完整和系统地提出了城域教育网的定义、建设理念、技术选型、软件架构、资源应用、网络运营等一整套解决方案,并在全国推出了一系列以城域网设施建设、资源建设等为主题的报告200余场,直接领导建设了全国一系列城域网项目,从而成功地引领了我国“校校通”建设的热潮。

    提出判断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标准

   
    2002年5月在《电化教育资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判断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标准”的文章。2002年8月该文章内容被《中国教育报》转载,引起了全国各地正在从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单位和教师的重视。

    提出学科教学资源建设的方向

   
    2003年5-6月,核心期刊《中国电化教育》、教育部主办的《教育信息化》,以及《电化教育资讯》、《中国物理学会通讯》,先后刊登了题为“引领与超越”的文章,该文章指出了我国学科教学资源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未来的方向。

    创建中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04年8月在我国最大的国家级科技园区苏州工业园区,创建了国家人事部确认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该站点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教育技术学在产学研上有了重要发展,也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行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提出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2005年4-5月在我国教育技术主流媒体相继发表了《前概念现象与应对策略》的系列文章,提出了一直困扰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梳理了各种应对策略,揭示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上真正应用的方向。

    教学研究成果:(以时间为序)

    获奖成果:

    对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

    获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研会组织评选的全国物理教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1994年7月。

    设计性实验与常规实验教学对照

    获浙江省人事厅省科委等评选的省93-94年度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1995年12月。

    物理设计性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

    获教育部组织评选的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 1996年11月。

    互联网应用

    获浙江大学优秀CAI课件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9年5月。

    中国物理教育网

    获中国物理学会中国教育学会物理研究会联合颁发的特别奖 1999年8月。

    代表性论文:

    对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

    《物理教学》1993年第12期 第一页(中国物理学会会刊)

    要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实质(译)

    《国际物理教育通讯》第17期 1996年5月

    踏上信息高速公路的中国物理教育

    《物理通报》1997年第8期(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研会会刊)

    中国物理教育网

    《大学物理》1999年第2期(中国物理学会会刊、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怎样用FrontPage制作多媒体电子教案

    《浙江大学学报》1999年10月(重点大学学报)

    城域教育网——开启教育信息化新纪元

    《中国教育报》2001年4月整版(中国教育界第一大报)

    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标准咋判断

    《中国教育报》2002年8月(中国教育界第一大报)

    引领与超越——全国物理课件评比四年回顾

    《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6月(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
33#
发表于 2011-8-22 10: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荣怀


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所在省份: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知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

兼任: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信息化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专家组组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

多媒体网络技术、网络数据库、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网络教育、协作学习、保密通信。

科研项目(部分):

主持国家“九五”子课题、远程教育关键技术项目、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项目各1项,主持北京市教改及校级教改项目各1项,横向课题5项;参加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第2承担人),创新基金项目1项

教育部高教司,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2000.11

教育部科技司,远程教育关键技术项目(基于Web的协作学习系统(WebCL)),2000.10~2001.10

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教学软件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的子专题“小学数学课程系列软件”,1997.10~1998.10

国家自然基金,混沌同步通信与数据压缩,1998.3~2000.3

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混沌同步与智能信息处理",1994.3 ~1997.3

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脑系统的动力学基质",1990.3 ~1993.3

代表性著作:
《CAI软件实用开发技术》(黄荣怀、樊磊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年5月)

《多媒体技术基础》(黄荣怀、樊磊、张晓静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多媒体程序设计》(黄荣怀、樊磊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

《多媒体素材制作》(樊磊,黄荣怀,倪花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

《多媒体创作工具》(黄荣怀,樊磊,谭日辉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

《多媒体电脑》(黄荣怀,张晓静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1996年10月)

《信息网络与教学(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年3月)

《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薛理银、黄荣怀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年5月)

《校校通丛书》(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34#
发表于 2011-8-22 10: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黎加厚


工作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所在省份: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兼任:

教育部基础教育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成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中国专家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资源建设,基于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的教学策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创新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的高级思维培养等。着重从社会、人文、教学论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的视角,研究教育技术的新理论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研项目(部分):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高级思维能力训练》

美国英特尔公司,英特尔未来教育网站发展项目

美国IBM公司,教育部-IBM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

代表性著作:

《教育技术教程—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与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开发与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初中信息科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小学信息科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教师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
发表于 2011-8-22 10: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克东


工作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所在省份:广东

    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新会人,l938 年9 月出生,1962 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物理系,1986 年12 月任教授,1983年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和传播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从事计算机辅助教育与教育传播理论研究。l988年作为德国帕德博恩大学控制论研究所高级访问科学家,从事教育控制论与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教育应用研究。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现任职务: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广东省高等教育电化教育中心主任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
    教育部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基础教育项目专家组成员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
    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香港电脑教育学会( ACEHK )名誉会长
    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 GCSCE )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担任西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深圳大学、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 211 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主要专著:
    《教育传播科学研究研究方法》,李克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科学出版社,1994年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数程》,李克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何克抗、李克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李克东等,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8 年
    《学习反应信息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育应用》,王咸伟、李克东,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
    《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李克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主要论文:(先后在国际和国内重要专业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
    电化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新模式,《电化教育研究》,1995,3
    关于多媒体教育应用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电化教育》,1996 ,2,3
    基于网络的协商学习(CBCL)环境与学习模式,《计算机与教育》,1997
    小学语文“ 四结合 ”教改试验的理论基础与试验模式,《电化教育研究》,1997,01
    资讯科技与创新人才培养,《香港电脑教育学会 98 年年刊》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9
    资讯科技与教学模式的变革,《香港电脑教育学会 99 年年刊》
    学习策略与认知型 CAI软件研制,《98年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文集》(香港)
    基于 CSCW 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模型研究,《 98 年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文集》(香港)
    资讯科技与语文教学改革,《 99 年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文集》(主题报告)(澳门)
    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电化教育研究》,1999,1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 2000 , 4
    数字化学习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上、下),《电化教育研究》,2001,8、9
    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教育技术研究的新领域,《电化教育研究》2003,3
    CSCL 的原理与基本结构 (上、下) ,《电化教育研究》,2003,5、6
    学习系统的软件建模方法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2003,8
    计算机辅助学习(CAL)系统综述, 《电化教育研究》,2003,9

    重要奖励:
    1989 年,《 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创建我国第一电化教育专业 》项目,获第一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广东省一等奖。
    l992 年获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
    1993 年,《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项目,获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广东省一等奖。
    1994 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96 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项目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二等奖。
    1997 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项目,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997 年,《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997 年,《 教育技术专业综合技能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项目,获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广东省一等奖。
36#
发表于 2011-8-23 12: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林君芬、余胜泉
 

    【摘要】 随着网络教育的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开发适用于网络教育的高质量的课程成了网络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本文就结合我国网络课程的现状探讨了网络课程的概念,对我国网络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现状提出了一些网络课程设计、开发的建议。
  【关键词】 网络课程、网络教育、网络资源、课程开发
  随着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资源建设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众所周知,网络教育有三大基础:硬件、软件和网络教育资源。随着Internet技术及其向宽带、高速、多媒体化方向的快速发展,硬件、软件方面的优势将逐渐弱化,教育资源的优势必将越来越重要,最终将决定网络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而网络课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使教与学活动产生了时空的分离,教师不再是直接的教育者,教育目标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教学活动围绕着网络课程展开,因此开发适用于网络教育的高质量的课程成了我国发展网络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一、网络课程的概念
  网络课程,顾名思义就是用于网络教育的课程,首先,它是课程,其次我们强调它必须具有网络的特点。按照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课程”条目说:“所谓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其中包含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法在内的广泛的概念”[1]。网络课程还要考虑到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并由此而产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的极大改变。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给人们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使教育的适应性得以大大加强,网络课程要充分体现网络的这一特点,构建多媒体化的接近真实生活的自主、协作学习情境,能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开放性。总而言之,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2]。
二、我国网络课程的现状
  网络课程的建设已引起我国教育部门和教育教育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1. 政策现状
  教育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教育部于1999年启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经费,重点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学院的网络课程建设和应用,并实现资源共享。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将在2年之内,重点规划建设200门左右基础性的网络课程。该工程的第一批项目已经准备立项,第二批项目已启动。今年4月29日,“现代远程教育联合研究发展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准备在年内推出一批包括初中、高中、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培养在内的系统网上课程。
  2、研发现状
  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教育部召开教育部启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讨论了网络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原则、技术规范、方法等,提出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稿)》,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方向。在实践方面,31所高校的网络学院和各中小学网校都在积极开发网络课程,如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4个专业设置了57门网络课程,清华大学网络学堂仅2000年秋季6个专业提供42门课程,其它高校也正在开发大量的网络课程;中小学网校则更多,几乎囊括了所有中小学现行课程体系中的课程。但是开发网上课程时,教师与课程开发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教师主要负责网上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而网上课程的建设则是技术人员的事情。
  3、应用现状
  按照金伯格(Ginsburg ,1998)等人的分法,网络课程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是通过网页给学习者提供教学材料和有关资料,以及与其他的有关教育网连接;第二代是除了在网上提供学习材料外,还要求学习者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网上练习和测量进行异步双向交流;第三代是除了第一代、第二代外,还要求通过网上交谈室、电话会议、视频会议或MUDs(MOOs)系统进行同步双向交流。当前世界网络课程已正向第三代发展。我国的网络课程大部分处于第二代,有一些还处于第一代,只有极少数高校网络学院采用视频会议系统,如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清华大学的网络学院。基于网络课程教学的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大部分高校网络学院都在其他省、市开办教学点,部分沿用传统课堂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
三、我国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已开展网络教育一些高校网络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和比较有名的中小学网校的网络课程建设进行了网上调研,发现他们的网络课程建设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来自:教育技术通讯
37#
发表于 2011-8-23 12: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1、网络课程、网络课件、网络教材的混淆
  目前,关于网络课程与网络课件的界定显得模糊不清,有时被认为是同一个概念或同等的概念;更有人把网络课程理解成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网络课程中只有几个课件或几篇讲稿,需要指定参考教材。
  课件(Courseware),指专门为进行教学活动而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包括用于控制和进行教育活动的程序、帮助开发维护程序的文档资料以及帮助教师和学习者使用程序学习的课本和练习册等[3]。网络课件,就是应用于网络环境的课件。而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课程与课件的出发点不同,课件是从教学活动出发,课程是从社会需求出发,但他们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和学会与人共事。课件把课程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用软件的方式实现出来,但缺失了很多课程的内涵,如社会需求分析、课程规划等,而这些缺失在教学中不能显现出来,因此也造成了这两种概念的混淆,有些网校或网络学院就把某些章节、某些知识点的材料作为网络课程了。
  2、课程体系大而全
  纵观我国的网络学院和网校,开设的课程非常齐全,但缺少规划,显得过于急功近利,高校网络学院的热门专业课程设置过多,中小学网校过多关注中考、高考学科课程,而少课外活动类课程,而且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比较少。各个网校纷纷开设科学基础教育(如目前高校、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包括的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如实用计算机类、会计类、电子商务类)等名目繁多的课程,而有些又缺乏充足的教学材料或教师资源。这种现象在中小学网校中尤其严重,罗列了几乎所有的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
  3、重教学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4]。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要求必须更加自主地进行意义建构,因此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网络课程不是仅提供资料,而是影响学生使其成为自己的“教师”。而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仍强调“教”,强调知识的传授,一进去就开始知识教学,而没有给予一定的情境导入。我们调研了很多网校及网络学院,发现大部分的课程都是文本教学材料或教师讲稿的简单呈现,在中小学网校里,有些课程内容比较空洞,没有根据教学目标对整个课程作统一的规划,网上只有一两节课的讲稿和试题库,没有给学习者设置模拟真实的学习情境,缺少一些让学习者去解决的现实问题,无法让学习者进行小组协作、角色扮演、讨论、问题解决学习。学习者在学习时,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或去讨论组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归结到一点,就是没有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动性。
  4、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的网络课程都以网页形式呈现,这是符合网络教育特点的,也是我们网络教育课程开发的一个趋势。然而目前大部分的网页都以静态方式展现,其组织方式也是线性的,其更新频率也不够快。目前,教学内容的呈现有三种方式:
  文本和静态图像:这种方式相当于书本的搬家。
  POWPERPOINT讲稿:其做法是直接将教师的POWERPOINT演示文件放到网上。
  以上两种方式显然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既没有对教育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设计,也没有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
  主讲教师的讲课录像和讲稿同时呈现。这是由于很多专家、学者已意识到前两种方式的弊端,提出教学内容要多媒体化,用流媒体形式将多媒体教学材料呈现在网络上。而这种非常好的提法在实施过程中,又产生了变样:很多网络课程上的流媒体教学材料上出现的不是教学情境,而是将网页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主讲教师坐在摄像机前念讲稿的录像,另一部分是讲稿的内容或POWERPOINT。我们认为,这不仅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对主讲教师的作用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学习者长时间面对教师一成不变的姿势、讲课方式,很容易失去看、学习的兴趣,不仅难以体会到教师教学的魅力,还容易失去对主讲教师的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注意力的保持不仅与材料的性质有关,还与材料的变化有关。
38#
发表于 2011-8-23 12: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5、自主学习资源不足
  自主学习是网络教育的一大特色,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实现学习活动的时空分离。目前网络课程在自主性学习方面只是体现学习者自己学习这一点,并没有为他们提供种种有利于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网络用户的广泛性,使教师可能无法预测网上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和水平。对于一门课程来说,不可能做百科全书式,只能关注本课程的教学,这样对于原来对该领域不甚了解的学习者来说,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一些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这些学习者就非常需要相关知识的电子图书馆式的资源库。而对于所有的学习者来说,在他们要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时,就需要课程提供大量的相关案例,使他们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再次建构。目前大部分网络学院和网校都提供了网上图书馆,但都没有基于课程的,而只是提供一些资源链接(网络学院)和古诗、文章等(网校)。
  6、导航系统不强
  互联网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超媒体资源,为学习者创造出了一种由他们自行控制的学习环境,如果缺乏导航系统,就会使一些学习者迷航,产生一种无从适从的感觉,从而降低学习的效率,久而久之,会使学习者的信心受到影响。Gayle等人(1999)的教育实验显示,在航行中高分组的学习者是靠自信、系统指示与练习为基础来做航行决定的,他们较少依靠好奇、熟悉和兴趣等来产生航行决定,而且在学习之后的测验中所得分数也比较高[5]。目前有很少一部分课程给出课程单元数、学时数、学习目标,而在以下方面涉及不多:没有建立帮助学习者了解学习该课程所需要的知识水平、自己的知识层次、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的系统;一门课程的组织是线性的,不是层次状或网状的,也不支持学习单元之间的查询、检索功能,学习单元之间的切换只能靠前进、后退或从头开始实现,不便于跳跃性学习;学习者只能靠记忆来确定自己的学习位置,不能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路径、学习心得,学习者一旦中断学习进程,只能重新从头开始进入;没有便捷的检索方式来帮助学习者使用网上图书馆中的资料,学习者只能中断学习进程,进入“图书馆”才能查阅;缺少课程学习的帮助系统,学习者只能按自己的上网知识来进行操作。
  7、 缺少评价与反馈
  评价与反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网络教学的评价方式仅限于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作业和考试),很少考虑学习者自身的评价、同伴的评价,而这两种对于学习获得学习成就感非常有效。评价的形式一般是客观题(选择题、是非题)和问题简答型的主观题,缺乏基于案例和问题解决型的练习。目前网络教学平台往往是仅给出答题结果,而没有给出适当的分析、评语,学习者只能自己猜测、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基于问题简答方式的主观题,更着重于学习者知识的掌握、知识的再组织,并不是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种题目前大多采用人工改卷的方法,使学习者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者学习的热情。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教师不能通过观察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而只能依赖于网络教学平台或网络课程(视频会议例外)来实现交互。我们认为课程设计、开发时必须考虑师生、生生之间同步、异步的交互,让学习者感到自己学习活动并不是孤立的,并非只有计算机和自己在对话,而是始终有人一起参与的,是人性化的。
  8、 缺乏教学活动设计
  网络学习是由学习者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组成的,并不是只有起点和终点,网络学习不仅要关心教育目标的设计、实现,更要关心实现的过程以及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能力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在网络学习中的作用并不只是提供教学材料,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如网络环境下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策略的指导、交流和反馈等。目前的网络课程仅限于教师的在线答疑、师生讨论,缺少教师对讨论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关注,没有真正实现小组学习、协作学习。
四、关于网络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国的网络教育刚刚起步,我们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再吸收、创新,更快、更好地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课程。
  1、 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改变观念
  网络课程的建设,如情境创设、学习者解决问题、学习策略的选择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因此要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首先要解决的是要转变教师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问题,要消除教师对新信息技术的“抗拒”和“恐惧”意识,让教师了解新信息技术,了解网络教育,并积极参与网络教育。如果教师不能接受新的技术、新的事物,很难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也难以实现大规模的高质量地网上教学。英国开放大学让一些从信息技术领域出来的年轻人与学科教师多进行交流、沟通、学科教师会很快掌握信息技术并为自己的教学服务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39#
发表于 2011-8-23 12: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2、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加强教学设计
  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石,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正如南国农教授所说的“依靠两支翅膀,一支是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支是现代教育思想,靠一支翅膀,飞不起来,双翼才能腾飞”[6]。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要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课程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论强调课程以需要为基石,从社会需求出发设置课程,以人的自我实现的人格理想为课程设计的核心;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将教育内容与方法植根于情意的土壤中,强调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统一;注重课程的个性化,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及社会的教育功能;强调课程的多样性,有正规学术课程、社会实践课、自我觉醒课和自我发展课程。这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相一致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借助资源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强调教学必须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强调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的重要性。两者都强调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真实问题教学的重要性,把学习的目标落到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最后分析评价其结果的决策过程与操作过程[7]。教学设计是教学目的的具体预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前导和定向功能,直接决定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优化与否。教学设计时,要突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学资源用来支持学习,而非用于支持教,重视学习需求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反馈、交流,尤其注重基于网络的学习情境创设和教与学策略设计。适于网络教学的教的策略有抛锚策略、支架式策略、十字交叉形策略、建模策略、教练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小组评价策略、反思策略;学的策略有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迈克卡Mckeachieal等人,1990),尤其不能忽略资源管理策略。
  3、表现形式多样化
  l) 教学内容多媒体化和情境化
  随着网络带宽的拓宽和网速的全面提升,基于 WEB的多媒体教学将是网络教学的趋势。网络课程的发展方向是基于流媒体(实拍教学场景、丰富的教学辅助材料)和MUD(MOO)技术的虚拟真实教学环境等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如美国的达顿私立学校,建立了大量实景模拟场景。小学六年级学生在上古代中东亚述国的历史课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电脑进入数字图书馆中的虚拟亚述国的遗址进行挖掘工作,然后撰写一篇关于东亚述国的论文。在挖掘时,一切都像真的一样,那些珍珠、象牙等文化被学生一个个挖掘了出来,甚至还可以听到沙沙的挖掘声,此时学生们俨然成了考古学家,个个激动得像伟大的发现者。这种虚拟真实的教学环境把学习者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其学习效果是仅仅往网上放有关东亚述国的文字、图片资料所无法比拟的。
  2)交互方式多样化
   交互有同步、异步形式,交互方式不仅是基于文本的电子邮件、讨论区、BBS等,还将出现基于文本和图像的电子白板、应用进程的共享等方式。
  3)导航系统便捷化
  一个适于自主学习的便捷导航系统应该至少包括:课程结构说明、课程的层次或网络目录结构(如网大的课程结构)、学习历史与状态记录、课程和学习单元快速链接、便捷的资源检索、导航帮助等。
  4)加强规划,注重绩效
  建设网络课程要从社会、学习者角度考虑绩效问题。
  首先,课程是否对社会的发展有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网校应该从社会、国家考虑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高校网络学院应注重科学教育课程,中小学网校应更注重课外活动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可参考美国大学联合开发课程的做法,如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联合开发课程供三个学校的学生或校外学生进行网上学习,走强强联合之路,联合我国教学、技术实力比较雄厚的学校、特色学校和公司,共同开发优秀网络课程,加强管理,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学习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是否获得自身的发展,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情感发展。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教学效果和课程进行评估,不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进行修正、调整,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
注释:
  [1]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第177页
  [2] 余胜泉、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教育技术通讯、2000.10、202.112.88.32/show/ysq/net_course.htm
  [3]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第7卷、第63页
  [4]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第3期
  [5] 王陆,冯红、远程教学/学习系统中影响学习质量的五种因素、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7期
  [6] 南国农、我国22年电教发展留下的三笔宝贵财富、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
  [7] 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第11页
40#
发表于 2020-8-12 16: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05:00 , Processed in 0.1278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