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978|回复: 24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8:我的网络教研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0-3-27 10: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
作者:胡泳

[教师之友网]创站者 管季超

胡泳
先生致敬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
  作者:胡泳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中国普通公民发出声音,抵制信息垄断,互联网可能成为唯一出口
  内容简介
  本书触及了网络政治学中的一个重大话题——网络空间中的私域与公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信息时代的开端,公与私的含义和边界都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游移。本书主要探讨,经由新的共有媒体的作用,传统的公私两分如何在社会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产生消长和易位。
  作者把各种基于数字技术、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的媒体系统称为“共有媒体”。本书把共有媒体作为一种多层面现象加以研究,它涵盖了新闻和舆论、政治话语和叙事、社会交往和个人心理等多个领域。共有媒体可能和已经对政治及新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这种媒体中,个人如何进行自主的信息发布和知识生产?作为公众之声,共有媒体的力量和弱点何在?能否形成充满活力的公共话语?共有媒体超越传统媒体的界限,具备社区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不同面相,对这些面相该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框定?最重要的问题是,在经由数字网络而塑造的新的传播空间里,谁治理,以什么条件,谁受益?
  共有媒体中表达和讨论的特点,一方面促进了个人的自我表现,从而让个人得以尽可能充分地发展自己独特的内在生活,另一方面又把对私人生活的侵入变成日常现象,使自我实现成为一种赝品,更像是从俗从众,而非真正的个人主义;一方面鼓励了公共生活的多元化,促成了各种议题与公众的组合,另一方面各种异议又很难导致共识,网络讨论存在责任缺失、“回声室效应”以及“丛林法则”盛行等沟通障碍。
  本书指出,公域与私域不能看作结构性的东西,而必须视之为一种流和一种过程。在网络时代,我们既要追求生机勃勃的公共生活,又要保证私人领域的一定的自主性。在中国这样的公共领域并不发达的国家,互联网可能成为普通公民抵制信息垄断和发出声音的惟一出口。为此,对这种最具参与性的传播媒介的限制,应该明显低于对传统媒体的限制。共有媒体也许不能一夜之间改变中国政治,但是却能够促进独立于国家的社会力量的发展。

  作者简介

  胡泳,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院访问学者,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2005年被搜狐评入“10年影响中国互联网的100人”。发表论文数十篇,著作包括《网络为王》《黑客:电脑时代的牛仔》《另类空间》等,译作包括《数字化生存》《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等,其中《网络为王》是国内首部全面介绍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专著,《数字化生存》是中国迈入网络时代之际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指出,公域与私域不能看作结构性的东西,而必须视之为一种流和一种过程。在网络时代,我们既要追求生机勃勃的公共生活,又要保证私人领域的一定的自主性。在中国这样的公共领域并不发达的国家,互联网可能成为普通公民抵制信息垄断和发出声音的唯一出口。为此,对这种最具参与性的传播媒介的限制,应该明显低于对传统媒体的限制。共有媒体也许不能一夜之间改变中国政治,但是却能够促进独立于国家的社会力量的发展。

  推荐语
  作者对中国网络数字信息传播的特殊发展路径及其对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特殊影响方式所作的分析,显示出作者观察中国社会变革的独特视角和对中国社会未来命运的高度关注。
  高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作者提出了共有媒体的概念,认为这种集制作者与消费者于一体的全新传播工具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对于推进中国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尤其是促进并不发达的公共领域的成长,可能具有唯一的重要性。当初互联网发轫之时,西方不少学者和技术专家就作了相关预言,但是基于中国的特殊政治与媒介环境,在互联网利弊互见十多年之后,作者持论的理性色彩浓重而鲜明。
  展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作者强调数字技术是被植入预先确定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中的,在技术的动态趋势和保持现状的惯性作用之间存在很大的互动力量,两者是相互作用的。论文据此提出自己的建议,认为对共有媒体的限制,应该明显低于对传统媒体的限制。论文的论点和论证都具有相当强的张力,既具有灵感式的亮点,又具有极强的思辨力量。
  陈昌凤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通过共有媒体这一中介,作者为我们理解公域和私域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考虑到高科技发展的迅猛速度和共有媒体的扩张潜力,我们有理由认为,对公域和私域的这一新观察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景跃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历史上的哲人怎样划分公私领域?如何对待公共领域?作者用了大量力气研究历史上的公私理论,从古代到当代,从黑格尔到葛兰西、哈贝马斯、阿伦特……各自的态度和理论都得到了清楚的梳理。这份梳理具有新意,在政治思想的研究中,如此清晰严密的探究还较少。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目录

  导论
  第一节研究的缘起
  一、现实背景
  二、研究问题的界定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信息社会理论
  二、网络政治学
  三、新媒体理论
  第三节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本书基本框架
  第一章公私之辨
  第一节古代社会与自由主义的不同视野
  第二节阿伦特:公共空间与人类行动
  第三节市民社会:从黑格尔到葛兰西
  第四节哈贝马斯的理想情境
  第五节重思公与私
  第二章共有媒体
  第一节电控空间
  一、场所的变幻不居
  二、在场和缺场
  第二节共有媒体
  一、互联网的媒体特性
  二、共有媒体
  第三节共有媒体的种类
  一、电子邮件列表(electronicmailinglist)
  二、讨论组(discussionsgroup)
  三、聊天(chat)
  四、博客(weblog)
  五、播客(podcasting)
  六、维基系统(TheWikiModel)
  七、社会性软件(socialsoftware)与虚拟社区(virtualcommunity)
  八、协同出版(collaborativepublishing)
  九、XML联合(XMLsyndication)
  十、对等传播(P2P,Peer-to-Peer)
  十一、视频分享(videosharing)
  十二、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
  第四节共有媒体同大众媒体的关系
  一、新闻组织
  二、新闻记者
  三、新闻产品
  四、新闻受众
  第三章共有媒体中的个人表达
  第一节网上的自我
  一、网上的自我发现之旅
  二、认同的多重性
  三、人格与网上的行为差异
  四、真实的自我?
  第二节裸露的人群
  一、比特城里的陌生人
  二、自恋的文化
  三、获取看客的注意力
  四、迷失在人群中
  第三节信息时代的隐私
  一、从敞视、单视到全视
  二、三种隐私权
  三、隐私的概念
  第四节重建隐私
  一、没有秘密的社会
  二、生活在暗影中
  第四章共有媒体中的公共领域是否可能
  第一节公共领域理论对新媒体的适用性
  一、会场的衰落
  二、从原子公共领域到比特公共领域
  第二节网络讨论的参与者
  一、统计学肖像
  二、发言者和潜水者
  第三节网络讨论的代表性
  一、网络讨论者能否代表公众
  二、网络讨论的话题是否符合公众兴趣
  第四节网络讨论的品质
  一、匿名
  二、责任感
  三、平等性
  四、男性主导的文化
  五、话语方式
  第五章共有媒体对公私边界的重构
  第一节两个平行的过程
  一、公共空间的私人化
  二、私人空间的公共化
  第二节共有媒体的个人性与公共性
  一、博客的双重特性
  二、公私混杂的网络环境
  三、矛盾的组合
  第三节生产者与消费者合
  一、产消合一者
  二、内容经济学
  三、参与式新闻
  四、观众进场了
  第四节实现公共领域的理想
  一、营造社区归属感
  二、灵活决定匿名政策
  三、保持平等
  四、鼓励慎议
  五、培育良好的公共话语
  第六章中国语境下的网络公共领域
  第一节公私领域与中国社会
  一、近现代中国私域与公域的分化
  二、“伟大让位于魅力”
  三、建设中国的公共领域
  第二节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背景
  第三节网络“舆论场”的兴起
  第四节博客在中国
  第五节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管制
  第六节互联网改变中国?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2#
发表于 2010-3-27 10: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敞视、单视到全视转载


窗口:获取光,还是让注视穿透?

  十八和十九世纪之交,英国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杰里米·边沁为了改造那些违法的个人,设计了一种新型监狱,他称作“敞视监狱”(Panopticon)。这个建筑的中心是高耸的望塔,周围环形地布置着单人牢房,这样一种设置使中间塔内的监视者得以监督众多犯人。这些犯人被切断了同其邻人的横向联系,而且,因为犯人从来看不到监视者,只是感受到监视者存在的可能性,一个持续的、无所不在的监管效果就产生了。没有一个囚犯能够确信他或她是否在被观看,他们因为恐惧这些可能的侦察而只好警惕自己的行为。敞视监狱使一个新的、从根本上更为有效的权力实施成为可能。


  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把敞视监狱的目的描述为“在犯人身上造成一种有意识的和永久性的可见状态,以保证权力的自动运行”。福柯预测说,这种无所不在、无法辨别的监视会成为现代的一大特征。在这个意义上,敞视监狱不仅仅浓缩了《规训与惩罚》的论断,而且还可看做是对社会控制的现代形式的总结分析。

  敞视监狱里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注视”(gaze),它设置了一种单向注视,其结果是生产了在内心自我监管的主体。福柯特别提到了窗口和背后照明灯光的作用,它们导致了犯人的那种自我监督的奇特义务。窗口划定了“一间牢房的能见度,犯人发现他自己困在‘希腊哲学家的玻璃房子中’”。而对注视者来说,他的注视需要窗口和光线。

  人作为直立动物,首先是一种用眼睛直视前方的动物,他们的行动往往跟随他们的所见。人类的知识出于注视,窗口也许比镜子更构成人类的社会象征(自我的一个特殊性质就是映像性)。窗口,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是“墙上或建筑物某一面上的开口,用于承光或承热,能够提供一种外部的或内部的视域”。问题随之而来:一个窗口对于一座建筑物而言,到底属于内还是属于外?

  建筑师柯布西耶曾转述过奥地利建筑学家阿道夫·罗斯的话:“一个有教养的人不往窗外看;他的窗户上是覆了霜的玻璃;窗口的存在只是为了获取光,而不是让注视穿透。”

  获取光,还是让注视穿透?当一个窗口投进了太多的光,会发生什么?所有的安宁和保护感会被毫不留情的强光所摧毁吗?窗口可以撕裂、扯开人身上的保护层,用一种暴力阻碍人的视线或表现。只有适度的光,才便于人们找到舒适和保护,获得立脚处以便向外视看。
  从比喻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囚犯——自我知识和封闭内在的俘虏,宁静而安详,视外部而不见;然而,如果有刺眼的光穿窗而入,私人的那层保护性外壳发生碎裂,稳定的个体会开始迷失方向地乱撞。人类需要窗口,但这种窗口是有限定的。
  摄影被称作“光的词语”,它开启了一扇窗口,此后的电影和电视都逃脱不了窗口的隐喻。无独有偶,今天统治我们的电脑软件被叫做“视窗”(Windows operating system),而对电子游戏的玩家来说,他们通过窗口把分散化了的自我投放到不同的世界中。窗口让现代人越来越困惑。

  如果说,对于现代媒介技术,我们无法摆脱窗口隐喻的话,视线的方向却始终是个悬而未决的事情。在电视刚刚出现的年代,托马斯·哈钦森在《电视在此:通向世界的窗口》中,含混不清地论述说:“电视实际上是一扇观望外部世界的窗口……电视意味着世界在你家中,在世界上所有人的家中。”
  这扇窗口属于内还是属于外?哈钦森两边都说到了。通过电视可以观望外部世界;也可以敞开家门,让外部的世界进入,改变家庭的内部空间——电视这扇新的窗户成为光的载体。这种功能的分裂使得内外模糊一团,电视同时包含了世界,也被家所包含,而一个单独的家可以被整合进入世界的家庭系统。

  在《消失的地域》一书中,约书亚·梅洛维茨观察说,电子媒体可以把“信息和体验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因为当人们看到和听到经电子传播而散发的内容时,常常是在同样的时间内获得同样的意象,他们会感到自己被输送到一个同样的空间内。也正是为此,与“敞视监狱”相比,传播和信息技术形成了权力和控制的同样的撒播,但不再受边沁的砖石原型的限制。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家托马斯·麦谢森认为福柯忽略了大众媒体这种前现代过渡到现代的新的权力技术,他因而提出了“单视监狱”的概念(Synopticon),即同福柯设想的少数观看多数(the few watch the many)的模式不同,大众媒体,特别是电视,构成了多数观看少数(the many watch the few)的模式。虽然观看者彼此距离遥远,但观看的动作本身把全世界的观众带进同一个电子空间,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被观看者,大多数人都是观众,而被观看的少数人成了多数人景仰与效仿的榜样。
  杰弗里·罗森进一步发挥了两个人的概念,提出“全视监狱”(Omnipticon),即多数观看多数(the many watch the many),毫无疑问这构成了互联网时代的权力技术。生活在全视监狱之中,我们从来不知道在任意时间内我们看到谁,谁在观看我们,个人不得不担心自己在公开和私下场合表现的一致性。
  网络时代的个人,无论是公开,还是私下,无论是网上,还是线下,都不能再对自己的言行粗心大意或是轻佻妄动。香港巴士阿叔吵架,希拉里唱国歌跑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女生Tammy手机自拍做爱录像被传到网上,北京海淀艺校辱师视频引起千夫所指,都证明了今天的技术使得任何人——或许是自私的、不负责任的和怀有恶意的人——拥有不花任何代价在全球范围内侵犯隐私的能力。他们所需的只是一部电脑和一根网线,而很多博客服务是完全免费的。网络时代的个人,就如同The Police所唱的那首歌一样:
  你的每一次呼吸
  你的每一个动作
  你打破的每一种关系,你迈出的每一步
  我都在注视你
  
  每一天
  你说的每一句话
  你玩的每一个游戏,你停留的每一个夜晚
  我都在注视你
  无疑,光是有其黑暗面的,窗口是必须加以仔细限定的,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是:如何面对“全视监狱”,捍卫我们的隐私——这是一个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陌生人仔细检查的对象的世界。
  隐私的概念
  隐私,像大多数抽象概念一样,对不同的人可能有着不同的意义。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包含了两层含义的有关隐私的基本定义:隐私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对一种不受他人打扰、侵犯、为难的私人空间的欲求,也是一种控制自己的个人信息的披露时间和方式的责任和努力。
  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没有关于隐私权的专门立法,但对隐私权的法律规定还是有的。在一九八六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历次司法解释中均将隐私权归属为名誉权的范畴,侵害公民隐私权案件均以名誉侵权审理。许多国家对隐私权更为重视,在宪法中都明确指出了隐私权。不过,“隐私”一词在美国宪法中却没有出现过一次。最接近的说法出现在《权利法案》的第四修正案中,它规定“人民有保护其身体、住所、文件与财产之权,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
  美国最高法院把第四修正案解释为保护一个人“对隐私的合理期待”;但这样的解释留下了太多的空间。而且,必须注意到的是,美国宪法仅仅保护公民不受国家行为的侵犯。第四修正案没有提到如果个人、企业或媒体侵犯了隐私应当如何处理。为了规范这类行为,政府必须通过明文法规,否则,公民就只好在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普通法判例中寻求追索。
  一八九○年,塞缪尔·沃伦和路易斯·布兰代斯在一篇雄辩的论文中要求,可以就隐私权(right to privacy)提出民事赔偿,这样,为自身的隐私权遭受侵犯而起诉他人才算有了内在的理据。他们的基本论点是,一个日益狂乱和技术化的社会的巨大压力,个人只有在其存有一种可执行的“独处权”(right to be left alone)时才能够承受。这一术语成了隐私判例的核心。

作为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布兰代斯后来有机会在对Olmstead v. United States(一九二八年)发表异议的时候推动自己的看法,布兰代斯指出:“我们的宪法缔造者……寻求保护美国人的信仰、思想、情绪和感觉。他们授予了我们面对政府的独处权——它是人类权利中涵盖面最广的、也是最为文明人所珍视的权利。”他的影响逐渐得到扩大。例如,在著名的Katz v. United States一案中,私人谈话被列入第四修正案的保护范围中;一九九二年,在里程碑式的Doe v. City of New York一案中,最高法院的法官们一致宣布承认两种隐私权。一种是个人免受不正当的外部干扰做出有关自身的根本性决定(例如堕胎)的权利,此种隐私权即是建立在布兰代斯大法官的“独处权”概念基础上的。第二种隐私权则与个人避免披露私人信息时的权力、权威和义务相关。
  此后,法律人士将“决策性的隐私”(decisional privacy,在美国最高法院的Griswold and Roe v. Wade判案中得到确认)与“信息性的隐私”(informational privacy)区分开来。后者如同哥伦比亚大学法学教授阿兰·威斯汀所描述的,是“个人、群体或组织的这样一种主张:他们自行决定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到什么程度,把有关自己的信息透露给他人”。
  然而,随着网络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上网寻找商品、娱乐和社会联系,对信息的控制感似乎正在消失,隐私由此渐渐不再是一种坚定的保证,充其量也只是一种不确定的允诺。随着思考和写作日益被搬到网上,我们生活中可以被监视和搜索的部分大大扩充了。电子邮件,即便表面上被删除了,也还会留有永久的记录,被雇主或起诉人在将来的任何一刻翻出老底来。在网上,我们访问的每一个网站,我们浏览的每一家网店,我们翻阅的每一本网刊,以及我们翻阅的时间有多长,都留下了可以被追溯的电子印迹,我们的品味、喜好和私密想法都以一种充满细节的方式显示出来。
  在信息时代,常见的说法是,隐私的被侵蚀是一种必然的发展。其实这个说法大可推敲。隐私的丧失并非不可避免,就像它的重建也远非定能实现一样。我们不乏能力重建我们失去的私人空间,关键是,我们有这样的意愿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下隐私是怎样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浮现出来的。
  “老大哥”和“小弟弟”
  开始于十八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英国和其他西欧国家的生活条件。它把成千上万的人带到都市中的工厂和办公室里工作,靠种地糊口的农民变成了工资劳动者,延展家庭也被打碎成核心家庭。
  这种流动性更强、彼此也更为隔绝的生活创造了新的需求。工业世界和中产阶级的成长破坏了过去的严格的社会界限,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新机会,但它也带来了不安全感和紧张感,出于不同背景和奉行不同习俗的人被扔在了一起,必须找到共同生活的方法。个人和家庭要求划定私人空间,这种需要在隐私权的概念中得到了表达。
  隐私权需求也反映在文化和心理变化上。隐私权意味着一种自主的感觉,一种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生活空间的权利,一种把自己同所有其他人区别开来的权利。这种感觉促成了“内外之别”,即有些东西是内部的、个人的、私密的,另外一些东西则是公共的,隶属于外部世界。
  在这样的演进过程中,人们开始界定保护隐私权的新的社会惯例,政治哲学家如洛克强调个人权利和个人与政府交互中这种权利的至高无上性。在中世纪,权利是与社会地位捆绑在一起的。但是,十八世纪英国政治家威廉·皮特在议会演说中说:
  哪怕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小屋中,也可以蔑视国王的所有力量。小屋可能弱不禁风,它的屋顶也许会晃动;风可能吹进来,暴风雨可能打进来,雨可能流进来,但是英格兰的国王不能进来;他的所有力量都不敢穿越这个破损了的房屋的门槛。
  隐私权,如同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一样,成为可以用来对抗政府的权利。从英格兰来到美国的拓殖者分享了这种理念。在美国革命前夕,约翰·亚当斯对一个陪审团说:“一个英国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法律在它周围建起了壁垒。”
  美国宪法通过以后,人们对在英国统治时期政府滥用职权的情形记忆犹新,要求对个人权利提供明文保证,由此产生了十条宪法修正案,即《权利法案》,一七九一年开始施行。第四修正案的语言实际上就是“你的家就是你的城堡”理念的重申。第五修正案规定,任何人“不得在刑事案中被迫自证其罪”。换言之,锁定在一个人头脑中的信息是私人的,不能被强迫吐露,并用做不利于这个人的证据。
  到十九世纪早期,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已经历历可见。对许多哲学家、艺术家和文学浪漫主义者来说,工业化和技术威胁到刚刚出现的自我,似乎要把自我转变成一部巨大而无情的机器中可以相互替代的零件。正如尼采所指出,人类挥霍地把所有的个体都用做加热他们庞大机器的燃料,“它把许多人变成一部机器,又把每个人变成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它制造平庸和单调”。
  如同工业化威胁到个性,新兴的科学也对自主的自我概念发起了挑战。牛顿和达尔文的学说令个体变得无关紧要。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是决定论者,认定人类行为都是由个人通常意识不到的力量所决定的。
  科学和技术提供了一些新能力,但它们也可能吞噬隐私。面对通信技术的发展,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的名作《一九八四》似乎是人们有关技术摧毁自由和个性的恐惧的一个大总结。在奥威尔的小说中,一种崭新的技术——电视,可以实现边沁的远见。没有一位公民能够逃脱“老大哥”的监视,就连拥有一个同“老大哥”相脱离的自我的想法,都会被判定为“思想罪”。在“老大哥”的世界里,隐私是无法存在的,因为没有意识,就不可能有自我的感觉。
  但是,二十世纪五十和六十年代的社会批评家开始认为,对个人的威胁不是来自一个单一的“老大哥”的集中性宣传,而是来自企业、学校和商业文化中要求一致性的压力。自我被一种同质化过程所侵蚀,如果说,隐私依赖于独特的认同,那么,这种独特性的丧失就动摇了隐私的根基。
  比奥威尔更早,另一位英国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在一九三二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美丽新世界》的科幻小说,与奥威尔的预言不同,他认为人们将不是由于专制失去自由,而是由于享乐失去自由。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认为,不是奥威尔,而是赫胥黎的预言在今天成了现实: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大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换言之,通过拉尔夫·纳德尔所称的“和谐意识形态”(harmony ideology),通过乔姆斯基所称的“制造共识”(manufacturing consent),人们获得了一种表面化的个性(主要通过占有物和生活方式来界定)和一种拥有内在自我的幻觉。随着电子媒介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沉浸其中的社区的替代物,随着公与私的界限在媒体上和整个文化中都变得流动起来,我们急速前往的未来并不是一种每一步都会被无所不知的“老大哥”所监视和记录的场景,而是难以数计的“小弟弟”在不断地监视和干扰我们的日常生活。


生活在暗影中
  还有什么比网络更能显示出“小弟弟”们的威力呢?
  二○○六年中国互联网产生的一个新词是“网络暴民”,它主要和当年二月的“踩猫事件”和四月的“铜须事件”有关。在这两起事件中,网民采用“网络通缉令”的方法把当事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面目揭露出来,形成了巨大的威慑力。
  “踩猫事件”里,仅仅用了短短的五天时间,网民们便从偌大的地球上追查到“犯罪现场”的所在地——黑龙江上的一个小岛,从几十亿人口中排查出三个“嫌疑人”。这三个“嫌疑人”的隐私被暴露无遗——不只是姓名和年龄,其照片、工作部门、电话、手机、邮箱、QQ等,甚至身份证号码和车牌号,也被一并贴到网上。政府部门也被惊动而展开调查,不久之后,踩猫女子和摄像男子都失去了工作,并被迫发表一份公开道歉。《洛杉矶时报》的报道称,中国网民“跳入网络空间去扮演法官和陪审团的双重角色”。
  “铜须事件”的起因是,一个网名为“锋刃透骨寒”的丈夫在网上发帖,谴责妻子与网名叫“铜须”的大学生有一夜情,并公布了两人的网络聊天记录和铜须的QQ号。他的帖子激起了热烈的反应,攻击偷情主角的“哄客”队伍迅速由数百人发展到数万人。有网友很快调查了“铜须”的身份,将其求职简历、家庭电话、手机号、学校电话,以及事件女主人公“幽月儿”的照片都公布在了网上。“铜须”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几近崩溃。此后,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一个专用语“扒皮”,意思是将某一事件中当事人的姓名、家庭住址等等个人隐私全部找出并公之于众。
  同年十一月,女演员张钰的“性交易录像”及赵忠祥绯闻案中的女主角饶颖的“白描”性虐待日记几乎同时在网上曝光,立刻成为网上焦点。网上信息传播有没有底线,要不要底线?以上两个事件再一次向社会提出了这一问题。
  “网络追杀”和“性交易录像”实质涉及对于个人隐私等正当权利的侵害。张钰和饶颖如果希望展示自己的私生活,她们是有权利那样做的,但当她们展示别人的私生活的时候,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二○○六年中国的这几起网络事件,显示了对隐私的侵害所达到的惊人程度,以及对自我暴露的喜爱的偏执程度。
  披露、公开和曝光的热切可以说是当代大众文化最为普遍的状况之一。在这样的暴露文化中,外在压倒了内在,原义让位于比喻,直接战胜了含蓄,大众剥夺了个人,审美不敌实证,现实击败想象。就连在日常语言中,“公开”、“坦率”等等词汇听上去都比“谨慎”“隐秘”要更加动听。一切都应该暴露于天光之下,阴影是非正义、羞耻、恶习、虚假、变态、精神病和其他不可言说之物的自然居所。
  “铜须事件”中,一个贴了一条长长的帖子、义正词严地攻击“铜须”和他的一夜情的网民声称:“我们网友要做的,就是履行我们的社会义务,我们不能让我们的社会沦落到如此下作的地步。”记者问他,如果人们在网上诋毁他的私生活时,他会怎么想,这位网友回答说:“我相信中国的一句老话: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他看上去理直气壮:只有那些“鬼鬼祟祟”的人才会躲躲藏藏,而有德之人从来都是光明正大的。
  现代社会变成了如福柯所说的一个坦白的社会,大家迷恋于个人的暴露,同时习惯于日益增多的监视。
  随着时间的进展,人类灵魂的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敞开。医学的进步、社会科学的发达使得自我的越来越多的层面进入暴露状态,被加以对象化。诊疗心理健康的专业人士尤其鼓励个人毫无保留地说出他们内心的驱动力和冲突。人们开始变得喋喋不休,因为他们被教导说,只有放开自己才能确切地踏上满足自我的情感需要之路,才能达致正常。
  这样的文化忽略了在暗影之中,也有个人的情感、反思、内聚、创造性、自我认知、尊严、意义,以及其他埋藏在生活深处的东西。这些东西离开了超然、静谧和隐匿将不复存在。人们只有在从日常的社会性当中退居出来的时候——尽管这种退居往往是暂时的——才可能为人生的更为基本或更为深刻的部分创造条件。例如,人的尊严与群众心智往往是相悖的;个人创造或个人反思也必须远离尘嚣才能实现,在滚滚红尘之中难能听到内心真正的声音。过去的精神传统告诉我们,神圣的东西总是超越世俗和凡物的。神圣之心不能靠近众人,不能被众目所视,它的被庸俗化,恰恰是在其所有的遮盖物被一层层掀开,供观者一笑的时候开始的。
  在暴露要求的背后是社会对个人正常化的要求。如果说自我实现是当今人们的主要追求之一,它显现的也常常是一种赝品,更像是从俗从众,而非真正的个人主义。个人从人群中脱颖而出的姿态必须被人群所接受,他必须非常努力地检视自己,以免自己的与众不同变成了异常。
  一个监视和暴露的文化造就了大量的自我检视行为,可以说,自我检视就是公众审视的内在对应物。当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一过;然而,十分明显,当代文化中的过度自我检视已经到了神经质的地步。对暴露的预期迫使个人的检视不会趋向古希腊式的自省或是自我反思,而是在检查灵魂的不规则之处,情感和行为的反常的地方,以免引来看客的责难。
  这样的文化对外表和仿真物有一种青少年似的迷恋,牺牲了更为终极的东西,削平了我们生存的深度和意义。我们的心理生活有着深厚的根系,非在暗影中无以作为,对于灵魂的发展而言,单有清晰和单有晦暗都会产生偏差。维持披露与隐匿之间的张力,无论对个人幸福还是社会福祉都是必要的。这种张力的消失会直接导向社会的无聊化和廉价化,而这似乎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为此,必须维护公开与隐匿两者间的藩篱,否则,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必然遭受扭曲与摧残。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四年版,19.00元)
3#
发表于 2010-3-27 10: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摘——胡泳《从敞视、单视到全视》(节选)转载


    2006年中国互联网产生的一个新词是“网络暴民”,它主要和当年二月的“踩猫事件”和四月的“铜须事件”有关。在这两起事件中,网民采用“网络通缉令”的方法把当事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面目揭露出来,形成了巨大的威慑力。……     此后,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一个专用语“扒皮”,意思是将某一事件中当事人的姓名、家庭住址等等个人隐私全部找出并公之于众。
    同年十一月,女演员张钰的“性交易录像”及赵忠祥绯闻案中的女主角饶颖的“白描”性虐待日记几乎同时在网上曝光,立刻成为网上焦点。网上信息传播没有底线,要不要底线?以上两个事件再一次向社会提出了这一问题。
    “网络追杀”和“性交易录像”实质涉及对于个人隐私等正当权利的侵害。张钰和饶颖如果希望展示自己的私生活,她们是有权利那样做的,但当她们展示别人的私生活的时候,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2006年中国的这几起网络事件,显示了对隐私的侵害所达到的惊人程度,以及对自我暴露的喜爱的偏执程度。
    披露、公开和曝光的热切可以说是当代大众文化最为普遍的状况之一。在这样的暴露文化中,外在压倒了内在,原义让位于比喻,直接战胜了含蓄,大众剥夺了个人,审美不敌实证,现实击败想象。就连在日常语言中,“公开”、“坦率”等等词汇听上去都比“谨慎”“隐秘”要更加动听。一切都应该暴露于光天之下,阴影是非正义,羞耻、恶习、虚假、变态、精神病和其他不可言说之物的自然居所。……
    现代社会变成了如福柯所说的一个坦白的社会,大家迷恋于个人的暴露,同时习惯于日益增多的监视。……
    这样的文化忽略了在暗影之中,也有个人的情感、反思、内聚、创造性、自我认知、尊严、意义,以及其他埋藏在生活深处的东西。……神圣之心不能靠近众人,不能被众目所视,它的被庸俗化,恰恰是在其所有的遮盖物被一层层掀开,供观者一笑的时候开始的。
    在暴露要求的背后是社会对个人正常化的要求。如果说自我实现是当今人们的主要追求之一,它显现的也常常是一种赝品,更像是从俗从众,而非真正的个人主义。个人从人群中脱颖而出的姿态必须被人群所接受,他必须非常努力地检视自己,以免自己的与众不同变成了异常。
    一个监视和暴露的文化造就了大量的自我检视行为,可以说,自我检视就是公众审视的内在对应物。当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一过,然而,十分明显,当代文化中的过度自我检视已经到了神经质的地步。对暴露的预期迫使个人的检视不会趋向古希腊式的自省或是自我反思,而是在检查灵魂的不规则之处,情感和行为的反常的地方,以免引来看客的责难。
    这样的文化对外表和仿真物有一种青少年似的迷恋,牺牲了更为终极的东西,削平了我们生存的深度和意义。我们的心理生活有着深厚的根系,非在暗影中无以作为,对于灵魂的发展干而言,单有清晰和单有晦暗都会产生偏差。维持披露与隐匿之间的张力,无论对个人幸福还是社会福祉都是必要的。这种张力的消失会直接导向社会的无聊化和廉价化,而这似乎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为此,必须维护公开与隐匿两者之间的藩篱,否则,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必然遭受扭曲与摧残。
4#
发表于 2010-8-26 11: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网站包括:博客,个人论坛,个人主页等等 网络的大发展趋势就是向个人网站发展。个人网站是一个可以发布个人信息及相关内容。通俗理解个人网站:就是指网站内容是介绍自己的或是以自己的信息为中心的网站,不一定是自己做的网站,但强调的是以个人信息为中心。



  

  个人网站是指个人或团体因某种兴趣、拥有某种专业技术、提供某种服务或把自己的作品、商品展示销售而制作的具有独立空间域名的网站。
  个人网站=顶级域名+虚拟主机+网页
  网页: 需要自己运用各种网页软件制作.
  做好网页后上传到虚拟主机,再把域名绑定到虚拟主机上,你的个人网站就可以对外供别人浏览了.
  个人网站:所谓的个人网站,就是指网站内容是介绍自己的或是以自己的信息为中心的网站,不一定是自己做的网站,但强调的是以个人信息为中心。
  个人网站包括:博客,个人论坛,个人主页等等 网络的大发展趋势就是向个人网站发展
  
什么是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  静态网页,动态网页主要根据网页制作的语言来区分:
  静态网页使用语言: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
  动态网页使用语言:HTML+ASP 或 HTML+PHP 或 HTML+JSP 等。
  静态网页与动态的区别
  程序是否在服务器端运行,是重要标志。在服务器端运行的程序、网页、组件,属于动态网页,它们会随不同客户、不同时间,返回不同的网页,例如ASP、PHP、JSP、.net、CGI等。运行于客户端的程序、网页、插件、组件,属于静态网页,例如html页、Flash、JavaScript、VBScript等等,它们是永远不变的。
  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各有特点,网站采用动态网页还是静态网页主要取决于网站的功能需求和网站内容的多少,如果网站功能比较简单,内容更新量不是很大,采用纯静态网页的方式会更简单,反之一般要采用动态网页技术来实现。
  静态网页是网站建设的基础,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之间也并不矛盾,为了网站适应搜索引擎检索的需要,即使采用动态网站技术,也可以将网页内容转化为静态网页发布。
  动态网站也可以采用静动结合的原则,适合采用动态网页的地方用动态网页,如果必要使用静态网页,则可以考虑用静态网页的方法来实现,在同一个网站上,动态网页内容和静态网页内容同时存在也是很常见的事情。
  我们将动态网页的一般特点简要归纳如下:
  (1)动态网页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可以大大降低网站维护的工作量;
  (2)采用动态网页技术的网站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如用户注册、用户登录、在线调查、用户管理、订单管理等等;
  (3)动态网页实际上并不是独立存在于服务器上的网页文件,只有当用户请求时服务器才返回一个完整的网页;
  (4)动态网页中的“?”对搜索引擎检索存在一定的问题,搜索引擎一般不可能从一个网站的数据库中访问全部网页,或者出于技术方面的考虑,搜索蜘蛛不去抓取网址中“?”后面的内容,因此采用动态网页的网站在进行搜索引擎推广时需要做一定的技术处理才能适应搜索引擎的要求
  什么是静态网页?静态网页有哪些特点?
  在网站设计中,纯粹HTML格式的网页通常被称为“静态网页”,早期的网站一般都是由静态网页制作的。
  静态网页的网址形式通常为:
  也就是以.htm、.html、.shtml、.xml等为后后缀的。在HTML格式的网页上,也可以出现各种动态的效果,如.GIF格式的动画、FLASH、滚动字母等,这些“动态效果”只是视觉上的,与下面将要介绍的动态网页是不同的概念。
  我们将静态网页的特点简要归纳如下:
  (1)静态网页每个网页都有一个固定的URL,且网页URL以.htm、.html、.shtml等常见形式为后缀,而不含有“?”;
  (2)网页内容一经发布到网站服务器上,无论是否有用户访问,每个静态网页的内容都是保存在网站服务器上的,也就是说,静态网页是实实在在保存在服务器上的文件,每个网页都是一个独立的文件;
  (3)静态网页的内容相对稳定,因此容易被搜索引擎检索;
  (4)静态网页没有数据库的支持,在网站制作和维护方面工作量较大,因此当网站信息量很大时完全依靠静态网页制作方式比较困难;
  (5)静态网页的交互性交叉,在功能方面有较大的限制
  好像看懂了,第一看后缀名,第二看是否能与服务器发生交互行为
  静态网页是相对于动态网页而言,是指没有后台数据库、不含程序和不可交互的网页。你编的是什么它显示的就是什么、不会有任何改变。静态网页相对更新起来比较麻烦,适用于一般更新较少的展示型网站。 静态网页与动态的区别  程序是否在服务器端运行,是重要标志。在服务器端运行的程序、网页、组件,属于动态网页,它们会随不同客户、不同时间,返回不同的网页,例如ASP、PHP、JSP、.net、CGI等。运行于客户端的程序、网页、插件、组件,属于静态网页,例如html页、Flash、JavaScript、VBScript等等,它们是永远不变的。
  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各有特点,网站采用动态网页还是静态网页主要取决于网站的功能需求和网站内容的多少,如果网站功能比较简单,内容更新量不是很大,采用纯静态网页的方式会更简单,反之一般要采用动态网页技术来实现。
  静态网页是网站建设的基础,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之间也并不矛盾,为了网站适应搜索引擎检索的需要,即使采用动态网站技术,也可以将网页内容转化为静态网页发布。
  动态网站也可以采用静动结合的原则,适合采用动态网页的地方用动态网页,如果必要使用静态网页,则可以考虑用静态网页的方法来实现,在同一个网站上,动态网页内容和静态网页内容同时存在也是很常见的事情。
  我们将动态网页的一般特点简要归纳如下:
  (1)动态网页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可以大大降低网站维护的工作量;
  (2)采用动态网页技术的网站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如用户注册、用户登录、在线调查、用户管理、订单管理等等;
  (3)动态网页实际上并不是独立存在于服务器上的网页文件,只有当用户请求时服务器才返回一个完整的网页;
  (4)动态网页中的“?”对搜索引擎检索存在一定的问题,搜索引擎一般不可能从一个网站的数据库中访问全部网页,或者出于技术方面的考虑,搜索蜘蛛不去抓取网址中“?”后面的内容,因此采用动态网页的网站在进行搜索引擎推广时需要做一定的技术处理才能适应搜索引擎的要求
  另外,如果扩展名为.asp但却没有连数据库,完全是静态的页面,那也是静态网站,asp只是扩展名。

个人站长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草根站长一词被广为传播,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可以这样讲,网络的崛起得益于草根站长的力量,网络的发展更离不开草根的支持。由此可见草根中蕴藏的巨大能量。甚至可以断言,没有草根就无法成就今日繁荣的中国互联网。
  需要面对的现实是,草根网站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很多问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具有共性。如果能够通过集中性的讨论帮助草根站长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困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清创业思路,使网站突破原有的局限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对于草根站长将会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5#
发表于 2010-8-26 11: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个人网站 彰显着鲜明的教育特色

  在信息化浪潮涌来的时候,有一群人勇敢地迎了上去,虽然没有人动员,也没有任何酬劳,但他们仍义无返顾,这就是我们的教师。
  在教育网站世界中,有一朵奇葩一直顽强、灿烂地开放着,这就是教师个人网站。
  "史海泛舟"算得上是最早的教师个人网站了,自1997年底以"中学历史教师的个人主页"的形式推出后,立即在互联网上引起网民瞩目。1999年前后,教师个人网站数量剧增,蔚然形成了互联网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K12、网易、中国人等网站推出免费个人主页空间后,教师个人网站迅速红火起来,并以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根本形成了几大类别。
  第一类,以提供学科教学资源为主,包括教案、试题、练习、资料和一些重要的论文等,例如"新概念高中物理"网站、"开泉涤尘"数学试题网等。
  第二类,以主题教育为主要特色,一般由教研爱好者和一些专注学术的教师创建。主题小到一个学科内容,大到广泛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这些网站的针对性很强。
  第三类,以教师个人原创为特色,以个人教育成果为主要内容,围绕教师个人的所作所为、所想所写,通过网站向外界展示自己的论文、课件、教研成果,实现个人原创教育资源的共享。
  第四类,以提供综合技术、通用资源为主,这类由信息技术教师创办的网站,有的提供课件制作的技术与素材资源,有的提供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培训、使用技巧等资源,有的提供常用的教育软件的下载等资源,如"Authorware爱好者"网站。
  第五类,是论坛等形式的交流平台类网站。随着论坛技术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通过论坛交流信息的方便性。于是很多教师根据网络互动的特点,设计开发了个人教育论坛网站。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类别的教师个人网站,包括因教师个人的爱好建立的如摄影、文学等与本人的教学关系不太大的网站,也包括利用其他网络功能建立的"博客"教育日志、教育资源共享空间等网站。
  这里彰显着鲜明的特色
  教师个人网站与其他网站相比,具有鲜明的教育特色,其教育性是最大的特点。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无论是技术还是资源,大都直接面对教育,为促进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起了促进作用。
  教师个人网站具有很强的"个性"。因为多数教师个人网站都是自愿、自觉、自主创建的,所以其网站风格的定位与个人的所教学科、教育观念、教学方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教师非常喜欢素质教育,因而网站上开放的、前沿的、有趣的教学内容就多一些;有的教师担负着毕业班的重担,所以试卷、解题技巧的内容就会更多一些;有的教师非常关注思想教育,于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就成为网站的主要内容。由于教师个人大都是非常有思想、有个性的人,所以其网站的"个性化"比起非教育界人士建立的网站来会更明显。
  教师个人网站无论与教育相关程度如何,大都内容健康、风格高尚,大多数敢于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单位等情况,在互联网上真诚交流。教师个人网站以信息健康、纯洁的特点和真实可靠的特点在网络上树立了新风尚。
  这是一片无法替代的天空
  网络教育是没有围墙的学校,是没有教室的课堂。教师个人网站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广泛地共享教育资源、教学思想和教育技术,而且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进程。教师个人网站提供了各类教育理论、教育资源、教育技术资源,提供了网上师生交流的平台,提供了网上教育的在线课堂,打破了学校与班级的界限,让更多的师生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
  教师个人网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大型教育网站"大而全,全而粗"的问题,以精、准、小、巧的定位起到了面向教育实际,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作用,并且由于教师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因而其发布的教育资源、教育方法等信息的价值更大。
  教师个人网站的建设还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通过建设网站,一方面教师可以全面、综合、深入地研究本学科,对教育资源、教学方法都会有更为全面的把握;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接触、学习、掌握更多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通过建设网站,提高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时代意识。
  这里期待着山花更烂漫
  教师个人网站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个人水平,所以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第一,资源零散,不成体系,甚至因为低层次重复建设造成极大的浪费。如果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相关的标准或规范的认证,可能会极大地促进教师个人网站的协调发展。
  第二,资金与技术受到局限。随着网站空间逐渐收费利用,大部分教师个人网站因为是非赢利性的,不具有投入资金的条件,因此影响了更多的优秀教师个人网站的出现,甚至不少优秀网站因此而消失。还有,技术更新较快,而教师的时间有限,不能快速地跟上发展步伐,造成了发展滞后。虽然"校校通"工程的实施能缓解一些矛盾,但无法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大型教育网站能采取一定的联营方式为教师提供一些必要的空间和技术,相信会对教师个人网站的发展大有裨益。
  第三,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网站发展的关键是内容与服务,教育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信息时代的浪潮也正在冲击着从社会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教师个人网站建设正面对着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挑战。教师建设个人网站不单要掌握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还要提高综合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提高个人艺术修养等人文素质。
  虽然,教师个人网站仅仅是浩瀚的网络世界中的小小花朵,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教育部门不断地组织教师个人网站评比活动,通过商业网站与教师个人网站的广泛合作,经过广大教师的不断努力,教师个人网站会像满山遍野的鲜花一样烂漫。
  链接 教师个人网站搜索
  史海泛舟(http://www。laoluo。net/fist。html)
  "史海泛舟"算是比较早的教师个人网站,该网站于1997年年底以"中学历史教师的个人主页"的形式推出后,在互联网上引起很大的反响。
  教育文稿网http://www.eduwg.com
  教育文稿网网建于2008年2月,站长是一名参加工作多年了的中学数学教师。建站至今已收集课件近万个,教学文摘、杂文近万篇,教案数千多例,值得教师们一看。

6#
发表于 2010-8-26 11: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个人网站,Internet上的教育先锋







  


  
    如果说互联网给人类生活带来一场革命,那么教师、学生以及整个社会都在期盼“教育”能在这场革命中脱胎换骨。私塾的学生是有限的,学校的围墙是有限的,互联网给了人们对教育“无限”的渴望。在E-learning全新教育理念的昭示下,一些熟悉互联网、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师率先行动起来,在互联网上建立他们的教学、交流平台,率先试验并体味着网络链接教育的美妙感觉。  
    一、 从一个到一千个——教师个人网站发展寻踪  

    我国的教师个人网站是与互联网整体范围意义上的“个人网站”同时登陆的,与一些“大型”综合教育网站相比,他们的建设几乎同时或者成为先导。有必要说明的是,教师个人网站与教师的个人教育网站是不同的概念。有的教师个人网站内容只是教师自己的爱好,如“网页制作”“音乐MP3”“动画精品”“游戏”“软件”等等,跟教育没有直接关系,这一类与互联网上其它社会人士的“个人网站”没什么分别。而教师的个人教育网站又不同,其选题范围在于教育,内容与他的职业——教师,与他的工作——教育息息相关,是网络与教育链接的一个个节点。如“史海泛舟”“新概念高中物理”“飞翔物理” “教育先锋”“袁老师课堂”“数学金豆”等教师个人网站,对于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和一些学生来讲,在互联网的宇宙中,他们是那么亲切,那么光亮闪闪。  



    据我所知,《史海泛舟》算得上是公布最早的教师个人网站,97年底以一块“中学历史教师的个人主页”招牌推出,在互联网上引起不少的注意。花匠(http://sq.k12.com.cn/~gardener)主页是一个中学物理教师在1998年9月建立的,到1999年,惟存教育(http://sq.k12.com.cn/~being)、高中数学教学(http://sq.k12.com.cn/~shuxue)、戈壁园丁(http://sq.k12.com.cn/~zhukehong)、LD语文热线(http://sq.k12.com.cn/~likegang)等一些教师个人网站相继建立,总的来说,1997—1999年初我国第一批教师个人网站登陆互联网,大概有10个左右,这一阶段教师个人网站只能说是 “小荷才露尖尖角” 。  

    与现实世界千千万万的教师与大教育背景相比,在互联网宽广绚丽的世界中,他们几个人显得“另类”与“孤独”。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批建设教师个人网站的并不是计算机教师,而是一些担任历史、地理、数学、物理、语文等学科教学的教师,他们都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爱好者,在学科教学中勤于思索钻研,是较早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并努力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各科课程整合的先行者。  

    1999后半年,互联网在中国 “突飞猛进”,网络教育理想更是让芸芸师生充满向往。在这两年教师个人网站也渐成 “气候”。仅就K12教育网上的链接而言,4490个教育网站中30%是教师个人网站,而且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增长。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计算机……中小学各个学科几乎全部涉及。虽然每个教师版主的出发点都是“教育”与“交流”,但不同的经验与擅长使每个网站都是“匠心独具”,都是绝对的“教师个性化教育平台”。  
-


    二、 资源个性化——教师个人网站的美丽 “瓶颈”  

    没有校园围墙,没有时空阻隔,高级教师与年轻教师、名校老师与普校学生之间随时随地的学习交流,个人教育网站的教师版主们希望网络能让他们实现这一切。所谓“术业有专攻”,对于教师个人网站而言,学科是个性的第一要素。几乎每一个教师个人网站都有明确的学科定位,教师自己掌握的学科教学资源构成他们个人主页的主要内容。尽管每个教师的个人网站网页风格、栏目设置都各不相同,但每一个教师个人网站个性化最突出的都是他的“资源”,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五大板块:教学课件、教研论文、教案、学科相关资料、试题。  

    其中课件、教案、论文以版主原创、制作为主,是属于绝对“个性化资源”的一部分,最有借鉴和交流的价值。还有一部分是版主平时搜集所得,属于教学参考资料,跟教学联系紧密,也是教师们上网查询交流的重要内容。因为这一部分主要来源于他们自己的教学实践,是他们自己的教学积累与经验之谈。而且,教师个性化资源多还是少,常常就决定了这个教师个人网站的优劣。  

    从教师个人网站的内容模式看,他们每一个都选定一个教育研究方向或教学方向,向着纵深发展,对他们来讲最重要的不是广博,做得“好”首先要做得 “精”。这是他们的魅力。  

    然而,“个性化”往往会制造出“单薄狭隘”的陷阱。  

    教师个人网站的斑竹有如下特征:一线教师或教育科研机构研究者。因为他们日常的教学研究非常繁重,所以他们的网站工作都是“业余”的。这并不是说他们网站建设能力与技术水平比专业人士差,然而一个人时间和精力上的限制却是不小的困难与麻烦,并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教师个人网站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是内容有限、更新慢。有的教师在上传了几个课件、几篇论文、几篇试题之后便很少更新,点击其中的栏目频道,还常常“找不到该页”,有的栏目称为“库”,实际上只是斑竹与他的同事、朋友的几篇文章。除极少数教师个人网站,一个月更新两次已经算是多的了。如“孩子王”是一个体育教师的站点,但可惜除了首页只有一个页面,登着不知是谁的几张照,首页的更新日期写着“2000年09月07日,星期四”实在是让人失望, 给人一种白白浪费“孩子王”名称的感觉。就是因为这个好名字,在K12的访问量分析报告中显示,已经有65453人次登陆这个主页。2000年8月峰值是7827,以后便是每况愈下。  

    资源是互联网的生命,如果没有独特而深厚的资源作依托,一些教师个人网站便会只落得一个“中学物理”“语文教学”……的空名。  

    二是交流功能强而教育功能弱。因为受教师个人网站内容限制,访客老师多,学生少,因为对课件、论文、教案感兴趣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袁老师课堂”是一个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建的站点。但网站内容也只限收集一些语法、阅读、词汇、练习,本来倒是有一个“你问我答(FAQ)”的链接设置,但可惜又接不上。这样就断送了这个网站最有价值的东西。虽然许多教师也设立“疑难问答”等栏目,但实际登陆的学生很有限。  

    当然也有特殊的,如南通吴建国老师的《新概念高中物理》(http://haina.k12.net.cn),网站中“课件、专题论述、质疑、解题、真知灼见、走近科学家、广角”等每个栏目、每篇文章都详尽、具体而且有针对性、实用性,教师能与之交流,学生能得到启发。版主吴老师告诉我,网站初建前半年,他每周都更新一次,所以每个栏目都积累了一些内容。网站开通一年来,访问量达17043人次。即便这样,他还是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一些全国各地共同教物理的老师。由此可见,教师们个人网站的定位主要在教师间互通有无的“交流”,但是个人掌握资料贫乏、个人知识有限这些问题又把教师的个人网站推入困窘之境。  

    除内容外,“物质条件”制约也是影响教师个人网站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Internet的发展,许多边远地区的教师们也开始跨入这个门槛,但相对他们每个月几百块钱的经济收入来说,很不容易。而且为了圆自己网络的遥遥之梦,很多教师用的是老掉牙的设备制作网站。互相交流时一个农村中学的教师版主说:“我们学校只有一台老掉牙的486。但我借债买了台机子供自己学习,现在我又想在网上传播知识,但是现在我的月工资只有384元,我很担心,我的《史鉴》(主页)将会夭折”。这个老师在坚持了几个月之后,只好忍痛割爱。互联网的冬天,许多大公司都熬不过去,老师们更是无奈。  

    三、优秀教师个人网站点评  

    向你介绍一些我去过的教师个人的优秀网站。  

    1、惟存教育http://being.k12.net.cn 版主Being喜欢《数字化生存》这本书。主页设计黑白分明,昭示着版主的美学情趣。像他的网站名称一样,内容“专题探索”“理性思考”“探究学习”“另类视野”等等都充满了哲学意味。他的栏目他的网站不是基于某一学科,而是专门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性很强,但实际指导意义更强。因为他网站上的理论就是他的研究实践论文。现实中他在学校试验,与同行组织学生们进行网上研究式学习;网站的文章就是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记录,还有日常自己的学习思考。登录他的网站,就会充分感受惟存教育的理念: “行·知·行”。  

    惟存网站最有价值的是探讨网络教育原创论文和实际课例研究。同时,版主Being日常更新维护率很高,他在数字化生存中探索,并把每一份“新得”与大家共享。  

    2、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ruian.com/~yrw/,版主昵称老狼,实际他只是一个1997年参加工作的年轻中学语文教师,建站不久竟收集语文课件270个, 教学文摘1430篇,美文929篇,语文教案506篇,值得语文教师们一看。他号称自己的网站是“中国最优秀的个人语文网站,超大规模语文教案库、课件库 论文库”,可能有点夸张,但以一个老师的力量能收集到如此多的学科相关资源,也算是很可观了。站长公告中写着一条:“‘教学文摘’文章总数于2000年11月8日19时突破千篇大关,老狼热泪盈眶”。但是,一个教师个人网站,势单力薄,资源再多也做不过专业性的大网站。而且,如果网站只有Copy来的东西,含金量不会特别高。其实重要的还是版主自己原创文章,及用自己的教育思想整理材料。在老狼的精心维护下,他的网站人气越来越旺,已经结交了不少同行,并且创建了像K12教育网“网上投稿”似的平台,让网友们一起参加建设。他的学科论坛也有不少教师捧场,我猜每新加入的支持者,老狼都会很兴奋,因为这证明他的资源是有价值的。  

    3、飞翔物理(fxwl.yeah.net),版主热爱物理,就像热爱网络,他喜欢在网上冲浪,更希望物理知识能跟着网络一起飞翔。不知这位版主贵姓,但他肯定是一位CAI高手,因为他制作的课件不仅具有专业水准,而且还有信奉一套“课件理论”。他站上的资源就“量”而言不算多,但其 “一线性”和“实践性”却很有价值。  

    实际上,教师个人网站应该是实现网络教育自主化、自在化、个性化的典型,那种“课件+教案+论文+试题”的模式必须改进和完善。此外,由一些教师个人网站斑竹发起成立的“教育新世纪——教育网站联盟” http://a21ct.k12.net.cn/,这是一个教师个人网站的大家庭,一个快乐的大本营。把各个学科的教师个人教育网站“串联”起来,大家互相补充,集中一线教师资源的优势,也能弥补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的缺陷。  

    4、素材精品屋 这是一位教师建立的大型素材图片站,图片总量十六万多。包括:风光摄影、动画、漫画、卡通、线条、花边等。与其他教师网站不同的是他没有教案、题库、课件等,专一提供“素材”——课件素材。当然,对热衷CAI的老师们来讲,这可就是一个宝地。大多数教师进入此网站主要是为制作课件收集查找图片、动画资料。在K12教育网站浏览量排行榜上连续几个月高居第一位,截至发稿前,总访问数3466615人次 , 平均日访问量达7140,它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5、憩心林( http://here.k12.net.cn),它就好像喧闹城市中的一座茶室,清馨典雅,茶室的周围是碧绿的竹林,幽静深邃。林主经营这座“茶室”,每一来访的学生都是茶室的主人。这里有准备好的资源,设计好的问题,学生可以潜心学习。问题出现时,就会得到林主的指引,不会迷失方向。每个问题,都是引路的蜜蜂,带着学习者去发现知识。当语文教学遭遇网络,也许给学生海洋他们会被淹死,但我们可以给他们湖泊,现训练好他们游泳的能力。“憩心林”林主就提供这样一个网络中语文学习的环境。林主在探索,学生也在探索,网站记录下他们共同的研究成果。  

    与“憩心林”相似的教师个人网站还有“习客”(http://www.seekercn.com/),它也是教师与学生利用Internet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一起建设的。网络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真正的组织者,网站则是访问者进行网络学习的工具与网络学习的成果。随着参加学习的人数增加,网站内容也会把“雪球”越滚越大。这两个教师个人网站都在尝试“网络环境下互动学习”的课题,呈现了另一种教师个人网站模式。  

    最后,我要引用一位教授的“名言”,因为这句话在很多教师个人网站版主的口中传颂:“在今天日新月异发展着的信息技术中早已蕴含着我们需要去领悟的教育新理念,是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并激发我们的教育想象力,而不是教育理念提供了信息技术发挥的方向。”    
7#
发表于 2010-8-26 11: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个人网站与教育信息的网络化

福州八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室
骆志煌

史海泛舟》版主
一、教育网站的现状分析二、中小学教师个人教育网站的特点
三、个人教育网站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
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进程
四、面临主要问题和期望

  知识经济呼唤信息社会,也给教育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已经被提到了教育“制高点”的地位上,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教育热点。
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作为信息传媒之一,以其强大的优势雄居世界,也同样为教育技术的研究开创了新的领域。近一年来,以教育为主题的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各种搜索结果中。笔者在两年前以一个中学历史教师的名义在Internet上发布了
名为《史海泛舟》的个人
Homepage(主页),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下,目前已初具规模,曾被“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K12)推荐为“优秀个人主页”,同时笔者也有幸作为福建省“曙光网站”中学历史的责任编辑参与了网站的部分建设过程,在网站的建构和维护的过程中感受颇深,诉诸拙笔,请专家和同行指正。




一、教育网站的现状分析

第三次全教会上明确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校园网络或局域网络的建设,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随着政府上网工程的开展,社会观念的更新,教育网站也随之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出现在Internet之上,为从事教育工作的“冲浪”者提供了一个个各具丰采的资源港湾。近年出现的教育网站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教育行政部门的网站

这是政府上网工程的产物,在教育部率先上网建站的带动下,各省市教委、教育局的网站纷纷出现在Internet上。这类站点具有政策性强的特点,除介绍部门的结构和职能外,还提供与教育有关的政策法规、教育政报和时事要闻等,是教育工作者获得有关政策和科研导向资料的首选网站。

2.教育研究机构的网站
这类网站的政策性仅次于前者,主要以提供网上教育资源为主,其中对中小学教育影响最大的当属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办设的“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和“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K12)”;同时,教育部主办的中国教育科研网也已初具规模,连接了1000多所高校,成为高等院校教育科研的重要基础设施。这类网站特点是信息量大,内容较全面,以提供最新的教科研动态、技术论坛和教育教学资源为主,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最常光顾的网站,福建曙光教育网站即在此列。

3.信息产业的教育网站
企业开设的教育网站迅速出现并形成了99Internet上的一股热潮。由于受我国教育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完全靠国家的投入发展网络化教育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有意识地引进市场机制,培育教育信息产业;而对于企业来说,教育领域作为市场来源潜力是巨大的。这类网站主要以宣传企业形象、树立企业品牌、介绍与教育有关的软硬件产品为主,近期也开始尝试与一些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接触,试图开展一些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业务。《史海泛舟》初具规模后,就曾有过如上海易方教育网站和北京实达等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合作意向,虽然笔者出于职业考虑均予以谢绝,但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这类网站的发展方向。此类网站以其经营灵活、更新频繁迅速、资金充足等优势也成为推动教育信息网络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4.个人网站数量的剧增是99年中国Internet的一大蔚然景观,由于增长过快竟然发展到迫使几乎所有提供主页空间的大站纷纷高挂“免战牌”,其中教师的个人主页也占了一定的比例。两年前《史海泛舟》“甫现江湖”,笔者的一块“中学历史教师”的牌子颇为抢眼,到处受青睐,许多网站主动提供链接,并大多注以“中学教师的教育网站”的说明,使笔者颇有“以稀为贵”的感觉,但也由于缺乏同行交流而怅怅然失落许久。近一年来,教师主页的剧增使笔者交结了不少同行网友,对教育共同的认识和责任感使我们迅速成为网上“同志”,并于今年8月在K12上筑建了《教育新世纪》(21CT21世纪教师之意)教师网盟,日浏量十分可观,许多同行网友纷纷加盟。但由于时间关系,9月份开学后就没有更深入的发展了,只提供教师的教育主页链接,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教师个人教育网站导航链接的作用。

二、中小学教师个人教育网站的特点

教师的个人网站特点鲜明,笔者在组建21CT的过程中接触了几十个这类主页,并与版主们进行过一定的交流。总的来说,这类主页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健康、风格高尚 由于Internet具有“见其文不知其人”的特点,使个人网站的内容品质良莠不齐,有的网站甚至以成人化的内容为卖点吸引浏量,至于其它打“擦边球”或内容怪异的就更多了,只要不涉及政治反动或黄得厉害,一般的网管大多会听之任之的。以教师名义建立的网站自然不会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形成了一道相对与众不同的内容健康的风景线。这类网站大多正气浩然、观点鲜明,并绝大多数敢于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和个人简历,以真诚来交识教育领域的同行网友。《史海泛舟》从一建站就公开了笔者真名和工作单位,在21CT联盟中也对其主页内容和版主个人身份的公开提出要求,作为考察是否接纳其加入教师网盟的必备条件之一,我们认为这是作为教育主页最起码的条件。
2.内容以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为主 由于教师的职业和专业特点,教师个人主页的内容绝大多数由所教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组成。学科知识大致包括专业知识、教研论文、教案、小课件和相关图片资料等。如《史海泛舟》就开设了古迹导游、访古游踪、历史名城、历史人物、历史博物馆、学史论文和时事溯源等栏目;教育学部分主要以教育法规、教育理论研究、教育资源等组成。《史海泛舟》在这方面设置了教育改革、教学资料、教育论坛、教师网盟、学习辅导和历史题库等栏目。此外,作为个人主页,个人的兴趣、特长和个性的差异同样也会反映到其主页栏目的设置上,这部分内容大多以电脑知识、艺术欣赏或师生交流等为主。
3.固然内容是决定一个网站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决定性因素,但是作为高科技产物的主页,其技术性和观赏性同样会对其效果产生相当的影响。心理学赤瑞特拉(Treicher)经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项加起来就占了94%,还有6%分别来自嗅觉、触觉和味觉。多媒体技术正是以其声像结合刺激人的视听系统,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一个优秀的主页也同样在色彩的合理搭配、文字的工整美观和布局构图的和谐等方面体现出作者的审美情趣,也可给浏览者以美的享受。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JavaFlash等技术大量运用于主页制作,也为个人主页增色不少。
从教师个人主页看,这一点上个体的差异十分巨大,这是由于制作者的审美情趣各异和对计算机应用的掌握水平不尽相同的原因造成的。有的主页色彩流畅,合理运用所掌握的计算机技术使主页画面动静相宜、链接结构层次分明,使访问者在浏览信息的同时得到美的感受。纵观Internet上的个人教育主页,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的为数不多,相当部分的主页在内容的选材方面花了大量的精力,但从整体效果来看则客观上明显地存在着差异。在笔者所交识的同行主页中,《教育先锋》、《楚天驿站》和《惟存教育》等尽管内容和风格迥异,但均属质表俱优的佳作。


三、个人教育网站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进程


个人教育网站的大量出现使Internet上教育的成分剧增,促进了我国的教育信息网络化,也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资源网络化的进程
“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网站)可包括文件法规、宏观决策信息、教育组织活动信息、教育与心理基础理论、各学科教学资料库、各类教育软件库、优秀教案、各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交流、专家论坛、教师论坛、网上观摩课和网上图书等。对学生提供的教学服务可包括:各科教师答疑、各科学习材料、复习指导、各校练习题、学生习作交流、学生心理辅导、学生论坛等……”(王相东《网络化教育:立即起飞》)
时下的许多大型教育网站均不可或缺地包含了上述内容,栏目齐全且资料丰富是个人网站所不可比拟的。但也正因其“大站”的地位决定了其必须“面面俱到”,反而因为各种因素难以在广度和深度上得以两全,这个问题即使是在K12上也体现得很明显,何况其他网站?而个人网站则以其“小”而“精”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空档,这些网站的版主绝大多数是工作在教学或科研一线的青年教师,网站的选材和提供的素材也绝大多数与教育教研密切相关,个人的实力和精力决定了他们只能在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教育教研中有所研究和拓展,但是就教学实际来说,其参考性和实效性却往往比教育大站更具有直接的优势。
由于个人网站尚处于“单兵作战”的游离状态,其资源较零散,难成体系,与大型网站不可相比。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教师的观念更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不少个人网站已开始向个体资源库互相“链接”、以共享资源的方向发展了。这类联系正在Internet上悄悄而不断地进行着,这也是半年前笔者与几位同行网友构建21CT的主要意图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教育网站会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推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资源网络化进程。
  2、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
1989年开始,英国就在全国范围内的所有高等学校中实施一项称之为“计算机用于教学创新”(Computers in Teaching Initiative,简称CTI)的庞大项目,八年以后,已有24门学科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这种变革。目前这个工程的核心思想业已在中国的教育界引起了创新浪潮,而且从单机的应用发展到教育网络,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这首先要求提高教师的素质,信息社会的合格教师除了要掌握相当的基础科学的知识和教育技能外,还应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两个方面有所发展。毋庸质疑的是架筑个人教育网站的教师在这两方面均具备相当的素质,但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仍处于转轨之中,这部分教师除了传统的教学技能外,其观念更新和电脑技术的掌握大多是个人的因素促成的,他们完全可以成为我国发展远程教育和网络学校的一支生力军,但由于诸多社会和教育本身的因素,这部分教师只占教师总数中微乎其微的比
例。因此,在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中普及电脑知识,推广网络技术,鼓励教师上网、用网,将现代教育技术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开拓教育新思路。如为迎接澳门回归,我在《史海泛舟》的“时事溯源”栏目中增加了有关澳门的历史地理气候人口等方面的知识,在制作过程中首先要扩大相关的知识面,搜集提炼素材,然后运用有关电脑技术制作网页上传。在这个过程中使我学到了不少关于澳门的史地知识,提高了对电脑和网络知识的认知水平,也倾注了我对祖国统一的一腔热情,使我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豪
感,这对于提高我的教师素质应该是会有所帮助的吧!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
21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创新意识的需要。

3、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信息流通和师生交流
世界各国致力于发展教育信息网络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网络资源的传播和共享具有传统传媒所远不能比拟的优,这个优势也同样为我国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交流提供了便利,这类交流主要是指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教师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多数发生在同类学科和岗位相近的教师之间,可以起到互通有无的资源共享和教育思想的相互交流上,而交流补充的本身又促进了教师的教育教研水平的提高。许多老师将自己自作的教学课件和教育论文发布于网站上,供同行使用和交流,听取有关的意和建议再行改进;而获得上述材料的老师同样可以从中吸取有价值的成分为己所用,并在交流中提高认识和应用水平,彼此双方均在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笔者在《史海泛舟》的“教育资源”中放置了自制的《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美苏争霸》和《三大战役》等小型课件供同行下载使用,得到不少的反馈意见,特别是得到《教育先锋》教育网站提供的地球图样以补充对地圆学说的展示。这些反馈和帮助均有助于我不断改进课件的质量,又能将更完善的资源共享于教育网络中。
师生间的交流主要包括学习交流和情感交流,由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学生家庭具备上网条件的数量日增,为这方面的交流提供了可能。不少学生已学会运用网络技术到浩瀚网海中去寻求有助于学习的资料,这也是信息产业向教育网站拓展的主要原因。作为政府行为的曙光网站上旗帜鲜明地宣称要“使师生越过学校围墙,跨越时空,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信息化的能力和观念……”,提供了大量与学生课程学习直接相关的辅助学习资源。教师的个人网站也大多开设此类栏目,《史海泛舟》所设的“学习辅导”和“历史题库”两栏目即属此类,也得到过学生E-mail和留言的正面反馈。同时,开设的“桃李芬芳”栏目属于情感交流的范畴,十年的高中教学经历使我的学生遍及全国,他们也同样可以借助信息手段在老师的网站上寻找当年身影,获得同窗好友的信息,这是《史海泛舟》最富人情味的栏目,不少教师的网站上也不同形式地开设了此类栏目。
四、面临主要问题和期望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上网费用高昂已成为制约信息网络化发展中的“瓶颈”,同样也是制约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但相信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将得到逐步缓解,这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发展远程教育,提高教师上网用网建站的积极性和实效性,仍有以下两个问题殛待解决:

1.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与本文相关的素质主要指教师在教育信息网络化进程中的观念更新、基础科学知识的积累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术掌握程度。制作和维护网站除了要具有相当量的资料外,还必须具备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输出信息等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涉及个人的审美情趣、艺术素养和文字处理能力等。笔者在制作《史海泛舟》的过程中,就面临着如何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抉取有效素材为我所用的问题,这方面涉及了历史学科的知识和信息处理的能力,由于水平有限,在制作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古训,同时也增长了不少的知识。

由于工作岗位的关系,目前相当多数的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经历太少,对教育信息网络化的了解和应用更少,更不用说独立制作和维护个人网站了,这是当前制约我国个人教育网站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但随着信息社会对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这两种素质的需求和新型人材观的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已逐步将“更新观念,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武装教师”作为工作重点来抓,为培养教师的用网建站能力营建了理想的社会环境,我们有理由乐观地期待这个问题的逐步解决。
2、缺乏整体规划、组织和指导
目前教师个人网站大多仅代表个人行为,在发展中呈现出一种无计划性的显著特征,其内容和形式也无一矩之规,质量上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出现科学性的错误。笔者在与同行网友的交流中均不同程度地发现了这一问题。因此希望能随着我国教育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在诸如“曙光工程”等政府行为的组织和推动下,组织一系列有利于教育网站良性发展的活动,为教师的用网建站营建一个良好的环境,使Internet上能够不断涌现出一个个内容健康、资源丰富的教育“绿洲”,我们也愿以个体的微薄之力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网络提供一些小小的资源链接。
附:本文涉及主要网站网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edu.cn
中国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edu.edu.cn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http://www.nrcce.com
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www.k12.com.cn
福建曙光教育网站:http://www.chinaschool.org
史海泛舟:http://laoluo.126.com

教育先锋: [url]http://pjz1.topcool.net[/url]
教育新世纪(21CT): [url]http://www.k12.com.cn/s/21ct[/url]
楚天驿站: [url]http://personal.hb.cninfo.net/~ctyz[/url]
惟存教育:http://www.being.org.cn

8#
发表于 2010-8-26 21: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9#
发表于 2010-8-26 21: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10#
发表于 2010-8-26 21: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国教育期刊杂志社网址投稿邮箱电话地址一览    中国德育 zgdy64900693@vip.163.com
中国教师 zgjs@vip.163.com  teachercncn@163.com
中华教育 yq@hktmc.com
中国教育  山东省烟台市 zgjy@vip.sina.com
中国教育--小学版zgjyxxb@hotmail.com  
中国教工 zgjg@acftu.org.com
中国教育报    北京文慧园北路10号(100088) 01062243770 edudaily@public2.bta.net.cn  
中国教师报--班级在线bjzx@vip.sohu.com  
中国教师报--对话duihua@vip.sohu.com.  
中国教师报--健康人生jkrs@vip.sohu.com  
中国教师报--杏坛春晓xtcx@vip.sohu.com  
中国教师报-创新课堂chuangxkt@vip.sohu.net  
中国教师报-教师论坛jslt@vip.sohu.com  
中国教师报-校长峰会xzfh@vip.sohu.com  
中国教师报-新观察xgch@vip.com.cn  
中国教师报-新课程xinkecheng@vip.sohu.com  
中国教师报-阅读yuedu@vip.sohu.com  
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jybjichujiaoyu@sina.com  
中国教育报--教师jybjiaoshi@sina.com  
中国教育报--心理gaoyy@edumail.com.cn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dszk903@sohu.com  
中国教育报-教育科学jjhedit@sohu.com  
中国教育报-课程.教学jybjiaoxue@sina.com  
中国教育报-视点jybxwb@126.com  
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jybxzzk@sina.com            
中国教育报(读者) jybhdb@edumail.com.cn
中国教育报(基教) jybjiaoxu@sina.com
中国教育报   校园内外xinjiashang@sohu.com
中国教育报    长短录zbscdl@edumail.com.cn
中国教育报 edudaily@public2.bta.net.cn       zgjy@vip.sina.com
                      教师论坛 gaoying@chinateacher.com.cn   jslt@vip.sohu.com           
                    创新课堂chuangxkt@vip.sohu.net新观察kangli@vip.sohu.net   xgch@vip.sohu.com
                     阅读 xiechengj@vip.sohu.net  yuedu@vip.sohu.com杏坛 xtcx@vip.sohu.com
中国基础教育(特约)zilixy@126.com    jybjichujiaoyu@sina.com  
中国基础教育jchjy@jshhw.com     fxxb@jshhw.com
中国校外教育 北京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43号中国儿童中心 100035 xiaowaijy@sina.com
中国音乐教育 zgyyjy@sohu.com
中国学校体育   杂志社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 csepm@vip.sina.com   
中国家庭教育 jjzn@nenu.edu.cn
中国特殊教育    杂志社征稿北京北三环中路46号cjse@cosn.net100088
《中国远程教育》电子邮件投稿,不收版面费,有稿费。zzs@crtvu.edu.cn
《中国电化教育》电子邮件投稿,不收版面费,有稿费。cet@hedu.net
《中国教育学刊》 zjyx@chinajournal.net.cn《中国教育学刊》cetnet@osn.com.cn
中国教育创新    zgjycx@vip.sina.com
中国教师报论坛 jslt@vip.sohu.com
中国教师报课堂 cxkt@vip.sohu.net
中国教师报阅读 yuedu@vip.sohu.com
《中国教学与研究》广州市白云大道北新兴白云花园邮局李欣欣http://www.chinaeducn.com/
中国教师报新课程 xinkecheng@vip.sohu.com
中国教师报新观察xgch@vip.sohu.com    limao@chinateacher.com.cn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不收版面费,可能有有100元稿费。cete1987@vip.163.com
中国教师报班级在线 bjzx@vip.sohu.com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xylt@ywtd.com.cn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1 CFZYJ@sina.com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 CFZYJ2000@yahoo.com.cn
人民教育rengp@edumail.com.cn  bihwkj@public.bta.ntt.cn  wlb@edumail.com.cn cepa@edumail.com.cn
人民教育----教改新干线、评价与考试laipg@edumail.com.cn   
人民教育----理论lif@edumail.com.cn  
人民教育--教学平台(赖配根)laipg@edumail.com.cn  
人民教育--教研视窗(刘然)liur@edumail.com.cn  
人民教育--走进新课程(余慧娟)yuhj@edumail.com.cn  
人民教育-管理、现代校长(白宏太)baiht@edumail.com.cn  
人民教育-生活(胡久红)hujh@edumail.com.cn  
人民教育-班主任baiht@edumail.com.cn
人民教育-育人技巧教师随笔chengsh@edumail.com.cn
人民教师 zselu@126.com
《北京教育》 bjjybjb@public.bta.net.cn
《北京教育》2 beijingedu@gmail.com北京教育(付江泓)fujianghong@163.com  
《上海教育》上海市长宁路491弄36号 200050   sh_education@sina.com
《上海教育科研》 Shanghai-edu@eastday.com    shanghai-edu@vip.163.com
《天津教育》天津市 022-27618439  tjjy@tjemh.com.cn
《湖南教育》长沙市蔡锷北路485号 http://www.hnjy.com.cn/  chenmh@hnjy.com.cn
      100个怎么办 xuwang198104@hnjy.com.cn
      班主任、生活、故事 xuyunli006@sina.com
      课改、教与思 shenjc66@hnjy.com.cn
                        校长峰会      jiangfeng2000@163.com
                        话题、课堂连接      liangchu1022@hnjy.com.cn   
《湖南教育》 maxinzhong999@163.com
《湖南教育》 huangyhedc@163.net
《湖南教育黄耀红》杂志社最新征稿启事huangyhedc@163.net
《湖北教育》 hbjyjx@163.com
《湖北教育》2 hbjy.21001@163.net
河南教育 hnjy@shuren100.com
《山西教育》  sxjyjx@sxjybks.com  
                 教学随笔 jygl_123@163.com     sxjj@chinajournal.net.cn
                  校长讲坛,学校管理    潘丽萍      plp728@126.com  
                  班级管理、班主任    张  未     zw6938@163.com
                  课改前沿、教学一得、教育叙事       张金英      zhjy420@163.com,
                  教育随笔   就教育各种问题写的随想  李红云      xh822@163.com            jygl_123@163.com
江西教育jxjy@jxjyqk.com  jxjybjb@163.net
江西教育--教海泛舟(英语、自然、劳教)、媒体链接yedongqing819@163.com  
江西教育--绿色通道、读书时间、信息专递、新视野jxjyzwp@126.com  
江西教育--杏坛沙龙、教海泛舟、备课竞技场、检测示例(小语)xuhuilin12@tom.com  
江西教育-本刊视点、心香一瓣、杏坛春雨、苦味茶、师路心语ncjianping@126.com  
江西教育-教海泛舟、杏坛沙龙、备课竞技场、检测示例(小语)xuhuilin12@tom.com  
江西教育-教研视点、域外来风、mdesc@126.com  
江西教育-课改点击、教苑钩沉jxjyljn@126.com  
江西教育-兴校方略、育人艺术、理论前沿hupeide126@126.com  
江西教育-直面新课程、在线交流、备课竞技场(小数)wuyin1199@163.com  
江西教育科研YANG@chinajournal.net.cn  
云南教育 校长峰会 jiangfeng2000@163.com  
云南教育(基础教育)课改看台教学纵横、校园、师路心语、教育随笔ynedujournal1@mail.ynedu.net.cn  
云南教育(视界)关注、校长峰会、管理方略ynedujournal3@mail.ynedu.net.cn  
云南教育(继续教育)教学新论、新教材透析、教学案例ynedujournal2@mail.ynedu.net.cn  
河北教育hbjybjb@sina.com  
河北教育--管理文档mifengming@yahoo.com.cn,0311-87834673(h)  
河北教育-管理:教研园地zxf12-173@sohu.com  
河北教育-管理:短评jyntwb@sohu.com  
河北教育-管理热点透视、班主任手记dongzhiwei2003@163.com  
河北教育-教学:教材与教法zhang7055746@sina.com  
河北教育-教学研究教学疑难问答xp7055746@sina.com  
河北教育-教学:教育杂谈、心香一瓣song7083246@sina.com  
河北教育-教学:信息网络、校园琴韵、英语视野wxx7055746@sina.com  
河南教育hnjy@shuren100.com   
河南教育(1)tianyu826@sina.com
河南教育(2)yajuan366@eyou.com  
河南教育--2liubo76@vip.sohu.com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 阮晓玲         jsjyruan@163.com     sheguojun@vip.sina.com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观点参考 叶编辑   p_ye2@hotmail.com  
《江苏教育研究》南京市中山北路259号 210003 jsjyyj@publicl.ptt.js.cn   
《山东教育》(小学刊)    sdjyxx@beelink.com   
青岛教研 wangal@qdedu.net
青岛教育 jybjb@qdedu.net
《安徽教育》  anhi@chinajournal.net.cn
《广东教育》 g.d.edu@163.net      edu@gdjy.cn  
《广东教育》(教研)a83566130@gdjy.cn 班队 mengzipan@gdjy.cn家教) chenkb503@gdjy.cn
《福建教育》  xiaojiao@fjedu.com.cn          《福建教育》 chenxq@fep.com.cn      
陕西教育  shaanxijiaoyu@yahoo.com.cn   家教 sxjyjj@yahoo.com.cn
《四川教育》   scjy607@126.com    xyqhz@tom.com   scjyxyq@163.com    scjy200@sina.com
《四川教育》 -热点    scjyhcx@126.com
《四川教育》-教师     scjywjq@sian.com
《四川教育》-新生代    scjyyxg@sina.com
《四川教育》-范立耘编辑    windyun@163.com
四川教育导报 whoiszhanghua@yahoo.com.cn
《海宁教育》 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314000) hainingjy@sina.com
《贵州教育》 sxjj@chinajournal.net.cn
《浙江教育科学》杂志社310012 杭州市文三路140号 0571-88062927 yangqun@zjedusri.com     
黑龍江教育(小學版) 》    hljjy-2@163.com
《黑龙江教育》 hljems@mail.hl.cn
《黑龙江教育》2 hljjy@sina.com
《黑龙江教育》3 HJZ@0451.com
黑河教育fsx1971@163.com  
《辽宁教育》 lnjybjh@online.ln.cn
《吉林教育》 长春市西长春大街1165号  E-mail:education-jilin@yahoo.com.cn
宁夏教育     nxjyqk@163.com    NXJY@263.net
宁夏教育科研 nxjyky@163.com
《内蒙古教育(汉)》 nmgjy@263.net     nmgjy331@sohu.com
生活教育shjy6@163.com  
《嘉兴科研》《新课程实验》  嘉兴栅堰路教育局教研室(314401)  jxjy38@mail.jxptt.zj.cn
《海宁日报》[成长]  周瑞月 hnrb@zjnews.com.cn
华章-教育案例china_jyal@126.com  
常州晚报教育 vczyw@czedu.gov.cn
江南时报教育版 jnsbjyb@yahoo.com.cn    xdxzgc@163.com
《澳门教育》 澳门水坑尾街78号中建商业大厦七楼 333611 adedm@macan.ctm.net
小学教学设计 xxjx@chinajournal.net.cn     sxjx@chinajournal.net.cn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sjsx@sxjybks.com  
小学教学设计-英语sjyy@sxjybks.com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sjyw@sxjybks.com  
《小学教学设计》2 sxjbkzbs@public.by.sx.cn
《小学教学参考》 gxxjc@126.com    gxxjc@163.com (语文):yuwen6868@163.com
《小学教学参考》(语\综) gxxjc@21cn.com
《小学教学参考》(数)  itmag@163.com
《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330008 江西省南昌市沿江北路40号 xxjxyj@sohu.com
小学青年教师---语文xqyuwen@126.com  
小学青年教师--数学xqshuxue@126.com  
《小学青年教师》  teacher@shuren100.com        综合性 xudajuan7980@163.com
                           作文qly5360@126.com (口语交际)xxyw@chinajournal.net.cn(课改) zzwyf@sohu.com
小学语文教师xxywjs@sohu.com  xxjxyj@sohu.com
小学语文教学ywjx@sxjybks.com  
小学语文教学xylt@ywtd.com.cn  
《小学语文教学》 sxjbkzbs@public.ty.sx.cn
《小学语文教学》2 XXYW@chinajournal.net.cn
小学语文研究xxywyj@163.com
小学语文论坛 liaoqiaoyan@126.com  
小语论坛xylt@ywtd.com.cn  
《小学数学教师》杂志社200031 上海永福路123号 xxyujs@sohu.com
《小学数学教学》 xxsxjx@vip.163.com
《小学数学教育》  沈阳市皇姑区宁山中路29号(110031)  XXSXJY@263.net   xxsxjx@vip.163.com
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综合)zonghe@xmcu.com  jyck06@gmail.com
小学德育 xiaoxuedeyu@163.net  
小学德育 -实践xxdyshiye@126.com
小学德育-热点 deyuqianyan@tom.com
小学德育-教学    jiaoxue2006@126.com
小学德育-随笔    xxdywenyuan@126.com
《小学科技》上海冠生园路393号(200235) xxkj@sste.com
小学生拼音报(教学) jiaoxueban@126.com
中小学校长 xuebao@naea.edu.cn
《中小学管理》北京西城区德外什坊街 100011 zhxxgl@zhxxgl.sina.net      zhxxgl@263.net.cn
《中小学教育》 qinghuo812@sina.com   
《中小学电教》电子邮件投稿,不收版面费,没有稿费。zxxdj@yahoo.com.
《中小学电教》长春市湖园路1号130022 0431-5383297 zxxdj@mail.jledu.jl.cn
《中小学电教》杂志社征稿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西路edu@acmead.com.cn100081
《中小学教材教学》杂志社100009 北京海滩后街55号010-64050355 malx@pep.com.cn
《中小学教学研究》沈阳市zhw@synu.edu.cn   dblsz@163.com   zhw@tr12.com.cn
《中小学教师培训》杂志社最新征稿启事jshpx@nenu.edu.cn长春市人民大街138号
中小学教育文摘qedu@qingdaonews.com  
《中小学音乐教育》310006 杭州市建德路九号 87029279 zxxyyjy@tom.com zxxyyjy@163.com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征稿北京市itedu@itedu.org.cn  itedu@itedu.org.cn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上投稿,不收版面费,稿费100多元。www.itedu.org.cn
中小学心理健康(1) wwq0501@vip.sina.com
中小学心理健康(2)zhangliu1949@163.com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kaimingxy@263.net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zxxtqsj@126.com
现代中小学教育(1) xsqks@nenu.edu.cn
现代中小学教育(2)zxxjy@nenu.edu.cn  
《外国中小学教育》 上海桂林路l00号200234      64700700-2318 wgzhx@shtu.edu.cn  
《中外教坛(小学版)》 aaa@xfedu.com
教育时报 (课改) jysbl@163.com   xinlunban@126.com
                (新论)   fwkg@vip.sohu.com   edsp@263.net (读书) sbyl @s21cn.com
              (课堂) ketang371@126. com   chezhijun@vip.sohu.com(管理)guanli371@126.com  
教育时报·课改导刊jysbl@vip.sohu.com  读书周刊dszk903@sohu.com教育科学jjhedit@sohu.com  
教育时报·课改导刊-4版《管理》jysbl@163.com  
《教育时报》河南zhaoxin8888@163.com  
《教育导刊》 广东省广州市起义路215号jydk@chinajournal.net.cn
教育导刊jydk@163.com
《教育导刊》 jydk@c21cn.com  
教育导报 jydbmail@sina.com
《教育导报》jydb@swww.com.cn
教育周刊(政协报)yzhxmsh@21cn.com  
教育策划jych68@163.com  
教育随笔jysb_vip@126.com  
教育艺术jyys_bj@sohu.com  
《教育科学》杂志社116029 大连市黄河路850号 0411-84258254 jykx915@sohu.com
《教育探索》杂志社征稿 黑龙江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街19号 info@exploreedu.com 150080
《教育探索》     explore@mail.hrb.hl.cninfo.net  
《教育参考》杂志社征稿 上海市长宁路491弄 Jyck2002@hotmail.com 200050
教育参考   jyck06@gmail.com
《教育研究》杂志社征稿 北京市北三环路 jyyjzz@263.net
《教育文汇》jywenhui@263.net
教学文汇(江苏) zjllovefj@yahoo.com.cn
教育杂志 szjyzxb@yahoo.com.cn
《教育评论》JYPL@chinajournal.net.cn
《教育时报》jysb@shuren100.com
教育故事(1)lysyysf@163.com
教育故事(2) lyscxyxa@vip.sina.com
《教育与职业》杂志社征稿 北京市永外安乐林路甲69号 Zazhi1917@263.net 100075
《教育与经济》 杂志社征稿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 JYJI@chinajournal.net.cn 430079
《教育信息化》杂志社征稿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mis@moe.edu.cn100816
《教育信息报》 hexue68@mail.hz.zj.cn (何雪)   
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何雪 hexue@zjjyzx.com
《教育信息报》    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编辑部 袁军0571-8802555-3401 jyxxb@sohu.com
《教育现代化》jyxdh@263.net
教育文摘周报 jks.jywz@cnier.ac.cn
教育文摘周报-校长论坛jks.guodandan@cnier.ac.cn  
教育文摘周报-教师园地、成长特区jks.zhangcaixia@cnier.ac.cn  
教育在线周刊jiaoyuzaixian@126.com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社200031 上海市常熟路157号4A-1 021-64374740 jyfz@263.net
《教育科学研究》电子邮件投稿,不收版面费,稿费200左右。esr1203@sina.com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社征稿上海市沪太路520号 eduyj@yahoo.com.cn 200065
《教育信息技术》广州市江南大道中路233号 510245 gddjzz@21cn.com gddjzz@163.com
《教育技术研究》安徽电子邮件投稿,不收版面费,没有稿费。 etr@etr.com.cn
教育情报参考1 jks.qbck@cnier.ac.cn
教育情报参考 gcyzyb@sohu.com
教育科学论坛jiaokeluntan@vip.163.com   mm100@126.com
教育科学论坛(课改)chengdu1234@163.com   (课堂) jykxlt@yahoo.com zjkt100@163.com
教育实践与研究 jysjyyj@vip.163.com
教育与教师杂志edutec@vip.sina.com
教育报读书周刊 dszk903@sohu.com
《教育传播与技术》杂志社征稿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chong@sjtu.edu.cn200030
教师jybjiaoshi@sina.com心理gaoyy@edumail.com.cn  
《教师报》ctwnews@peoplemail.com.cn
《教师报》 dxzkxiaoxue@163.com
《教师报》2 jsbnews@126.com
《教师报》3 shengyinban@126.com
《教师报》4 xiaopengyou7170@yahoo.com.cn
《教师报》5 wangjicheng7191@sina.com
《教师报》6 jiaoyiy@126.com
教师报-教研、理论jy2122003@yahoo.com.cn 教师报-声音  spring8211@sina.com
              (教研)jiaoshibao@yahoo.com.cn  
教师报声音、生活冯丽编辑:fl0211@sohu.comspring8211@sina.com  
教师报 杏坛春晓wangjun@chinateacher.com.cn
教师报 对话 machaoh@chinateacher.com.cn
《教师之友》杂志社最新征稿启事jszy@mail.sc.cninfo.net
《教师之友》杂志社成都市红瓦寺街共和村8号  028-85258230  jiaokeluntan@vip.163.com
《教师博览》杂志社征稿 江西省 jsbl@jxjyqk.sina.net    jsblbjb@sohu.com
《教师博览》 (叶万军)ywj73615@sina.com   
[教师周刊] 何雪 hexue@zjjyzx.com
[教师园地][成长特区] 张彩霞 jks.zhangcaixia@cnier.ac.cn
教师新概念 jyyr@chinajournal.net.cn    jiaoshi@jiaoshuyuren.com
教师教育研究gdsz@chinajournal.net.cn  
《教师报新课程》杂志社最新征稿启事zhaijy@chinateacher.com.cn
《教学月刊》杂志社(小学版) 310012 杭州市 xiaoxueban@jxyk.com
《教学月刊》zhongxueban@jxyk.com
教学研究 jxyj@ysu.edu.cn
教学随笔jxsb_vip@126.com  
教学文汇(江苏)zjllovefj@yahoo.com.cn
教学与管理jxygl@sohu.com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核心)jxyglxxb@sohu.com  
《教学与研究》 jiaoyuyan@263.net
《教学与研究》2 bookedu@gmail.com
教学改革与实验(语文)yexuanbing@sohu.com
《教书育人》·普教版whyulin@xici.net    scb@jiaoshuyuren.com
                                    ·教师新概念\ 教师新概念编辑部 jiaoshi@jiaoshuyuren.com   
                                      ·学术理论\校长参考编辑部    xiaozhang@jiaoshuyuren.com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jyyr@chinajournal.net.cn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daxue@jiaoshuyuren.com
教书与育人 jyyr@chinajournal.net.cn
基础教育-武汉 ele-education@tom.com上海 jichujiaoyu001@163.com    awuxx@163.com
基础教育参考 edreview@moe.edu.cn
基础教育课程 kecheng@ncct.gov.cn
基础教育研究 jcjy@chinajournal.net.cn
基础教育课程 zhengyan625@126.com
基础教育发展研究 edueditor@163.com
基础教育改革论坛bjb@zcsz.com  
《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 bnjy@centuryedu.com    zxxjy@nenu.edu.cn
《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2 zhjcjy@126.com
《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3 jcjy@centuryedu.com
《新教育》 jlxh0301@yahoo.com.cn
新教育1  jks.jyfz@cnier.ac.cn
新教育2 zlshi362@hotmail.com
新风教育1 guhanxia2004@126.com
新风教育2 guhanxia2004@sohu.com
《继续教育》杂志社最新征稿启事jjxhx_bjb@sina.com课程改革教师论坛
《学前教育》   北京西城东绒线胡同40号(100031) 660l4656 preedu@public.bta.net.cn
环境教育   北京市海淀区普惠南里14号 100036 ee@cesp.com.cn
今日教育 jrjyjs@126.com
《现代教育报》xwb@modedu.com
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xeufeng19701@sina.com  
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家校版)ping1980221@163.com  
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声音版zhaoyingzgr@sohu.com  
现代教育报·校长周刊--谢凡:焦点、治校方略、环球·校长、多维互动xiefan95@sohu.com  
现代教育报·校长周刊--曾国华:一周论坛、本周校长、管理纵横、人文四houze21@shou.com  
现代教育报(1)   paul@vip.sohu.net
新教育探索 newjyts@hotmail.com
《新教育周刊》cew@peoplemail.com.cn
《文汇教育家》杂志社最新征稿启事wbl@wxjt.com.cn
21世纪教育 lingzitan@163.com
《现代教育技术》编辑部 北京清华大学电教中心010-62782405 xdjyjs@mail.tsinghua.edu.cn
现代教育技术   浙江 xdjyjs@zjedu.org
现代教育技术 xdjyjs@mail.tsinghua.edu.cn
《现代特殊教育》南京市草场门石头城9号 210013 xdtjjs@sina.com.cn
现代教育导报xdjydb@sohu.com  xdjydb@beelink.com   xsqks@nenu.edu.cn
现代教育导报--读书版dushuxd56@163.com,0531-82618440(h)   
现代教育导报(话题)xdedu@sohu.com
现代教育科学--校长参考xdjykx@sohu.com  
当代教育科学-刘延梅lym0531@sina.com  
当代教育科学-曾庆伟zqw8586@sina.com  
当代教育科学-张斌jinanzhangbin@eyou.com
《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tougao3@nettime.net.cn      106726140@163.com
《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征稿北京市朝阳区华威南路1306teacher@nettime.net.cn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社200092 上海市阜新路25号  021-65631403  http://www.shtvu.edu.cn/kfyj
《开放教育研究》电子邮件投稿,不收版面费,稿费200多元。kfyj@shtvu.edu.cn
《开放教育研究》 openedu@mail.online.sh.cn
《比较教育研究》杂志社征稿 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 bjb@263.net.cn 100875
《学前教育研究》湖南省长沙市星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潇湘路19号 xqjyyj@public.cs.hn.cn 410100
《外国教育研究》 长春市人民大街138号东北师大院内0431-5681927   wgjyyj@china.com   
《素质教育博览》  福州市东水路76号新闻出版中心大厦0591-3631544 szjybl@pubb.fz.fj.cn
《远程教育杂志》浙江电子邮件投稿,不收版面费,没有稿费。zz@zjtvu.edu.cn
《电化教育研究》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内 730070 0931-7971823     aver@nwnu.edu.cn
精品教育导刊 nanguojushe@163.com
《现代远距离教育》杂志社征稿黑龙江省和兴路92号yyc@mail.hljrtvu.edu.cn150080
《素质教育大参考》sephzzjy@seph.sh.cn
《扬子晚报教育话题》杂志社最新征稿启事jyht@yangtse.com
《劳动技术教育杂志社》100101 北京市朝阳苟安慧北里安园甲9号 lynwjh@sohu.com 课改导刊--新论版fwkg@vip.sohu.com  
课改导刊-管理guanli371@126.com  
课改导刊-课堂ketang371@126.com,chezhijunmail@126.com  
课改导刊-新论、读书:从理论层面指导课改;jysbyanglei@21cn.com  
课改导刊:聚焦、对话jysbl@vip.sohu.com  
校长阅刊 xxxzyk@126.com
校长阅刊 chentiedong1999@sina.com
校长阅刊xiaozhangyuekan@126.com  
校长阅刊--李沫微:师资建设、教学研究、、limowei@126.com  
校长阅刊--李相梅:校长论坛、课改、教研、德育xml2000@126.com  
校长阅刊--李媛媛:教育随笔、治校之道、编读往来、心理、交流liyuanyuan1981@126.com  
校长阅刊--赵洪涛:热点透视、杏坛金声、zht1993@126.com  
校长参考xiaozhang@jiaoshuyuren.com  
校长参考--朱福昌:管理、校本培训、课改、成功之道、领导艺术fuchangzhu@163.com  
校长参考--自由谈、世纪风、观察、争鸣hyl8882004@21cn.com
中华校长 zhxz1708@126.com
现代校长 xdxzgc@163.com
[校长论坛] 郭丹丹 jks.guodandan@cnier.ac.cn
中小学校长 xuebao@naea.edu.cn
21世纪校长 zgts@263.net
现代校长高参xdxzgc@163.com  
现代校长与管理艺术xdxz8@126.com  
《语文报·教师版》(小学)xxjsb@ywtd.com.cn  
《学语文》xueyuwen@mail.wh.ah163.net
语文建设 yxbks@mail.east.net.cn
《语文建设》杂志社征稿 北京市朝内南小街51号 ywjs@chinajournal.net.cn 100010
《现代语文》xdyw-chinese@163.com
《语文世界》ywsj82-719@163.com
《语文学习》sephywxx@seph.sh.cn
《语文月刊》ywyk@scnu.edu.cn
《语文知识》ywzs@zzu.edu.cn
《语文周刊》高zbywg@371.net
《语文新圃》ywxp@sina.com
语文学习报(1) zhangdaiweihao@etang.com
语文学习报(2) cp@ecp.com.cn
新语文学习 xywxx_js@163.com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版)山西省太原市语文报社《小语论坛》 030024 xylt@ywtd.com.cn
《语文教学通讯》ywjxtx@263.net
《语文教学之友》ywjxzy@163.com
语文教学案例ywjxal@126.com18、语文学习报(小五)董编辑993636@163.com  
语文教学与研究 xb@blcn.edu.cn  
《语文教学与研究》hsywjy@263.net
新课程 shiygztx@xsj21.com  xinkechengZHK1234@sina.com  
课程研究 kcyj@263.net
课改杂志 kegai@cedu.cn
新课程研究bjb@xkcyj.com
课程与改革  jyslxs@czedu.gov.cn
新课程研究tg11000@sina.com  
课程教材教法mead@pep.com.cn
新课程教学案例 2005xkcjxal@163.com
《课程·教材·教法》  北京 maed@pep.com.cn 现代校长jybxzzk@sina.com
                                        课程.教学jybjiaoxue@sina.com视点jybxwb@126.com  
《班主任》北京北四环东路95号 100101 abc@banzhuren.com
《班主任之友》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武珞路9号 430060 bzr@hubce.edu.cn     bzrzy@263.net
家长(天津)jiazhang@tjemh.com.cn  
家教 sxjyjj@yahoo.com.cn
莫愁(家教版) yihe912@126.com
《家长报》whjzb@163.net
中华家教 zhjj1234zhjj@sina.com
《家教博览》jiajiao68@sohu.com
《家庭教育》jtjy@mail.hz.zj.cn
家长月刊 jiazhangyuekan@163.com  jcjy@chinajournal.net.cn
现代家教xdjjzzs@sina.com  
《家庭与家教》编辑部jtjj@21cn.com      jtjjzz@163.com  
《家庭教育导报》jtjydb@zjnews.com.cn
新德育xindeyu@vip.163.com
德育报(1) dyblw@126.com   
德育报(2)dybchengyu@263.net
德育报(3)dybyxy@126.com
德育与心育xinyu_deyu@126.com  
《辅导员》杂志社(上半月刊)100051 北京市前门东大街10号楼  fdylj@263.com 85212022
《辅导员下半月刊》杂志社最新征稿启事fdylove@sohu.com成长在线
成才导报-管理纵横   jybnb@yahoo.com.cn园丁沙龙 xiaodong770511@163.com
       成长  chzhtougao@yahoo.com.cn  (舒刊) shukan@vip.sina.com
成才导报(于国宁)    成长yuguoning@sina.com课改特区qinziyun491007@163.com
成才导报   成长反思 fansi@cedu.cn成长杂谈 zatan@cedu.cn
《成才之路》傅弘君编辑cczlbjb@163.com  
《新作文》xzw_new@yesnew.com
新作文 xxjx@xinzuowen.com
《作文与考试》zuowenkaoshi@hotmail.com
《作文教学通讯》 zwbs@public.nm.cninfo.net
作文周刊教师版 xxjsb.zwzk@163.com
《快乐作文与阅读》西安市kuaile.8@126.com  
师道 sd@gdjy.cn     师道  xt6688107@sohu.com(别样课堂)kuanghchch@tom.com
                  师道--龙建刚:改写人生、资教通鉴、智慧纵横、往事今说lonjingan@gdjy.cn
                  师道-田爱录:开卷视点、走近名师、新论视窗、名校巡礼\课程平台xttal@gdjy.cn
                  实验教学与仪器 syjx2004@263.net
                  思想理论教育sxlljy@vip.163.com
<<师道>>黄昌成民间声音、别样课堂、教材新探、边教边悟khchch@gdjy.cn  
师道-田爱录:开卷视点、走近名师、新论视窗、家事如风、课程平台xttal@gdjy.cn  
科技导报(1) lynn_july@sohu.com
科技导报(2) maxinzhong999@163.com
《发现》 baokuwz@163.net
《美文》少年版51meiwen@163.com
《考试》gmkaoshi@china.com
《科学课》武汉市洪山区桂元路67号 430079 zrjx@163.net
《学习报》语文yuwen@xuexibao.com
《新作文》xzw_new@yesnew.com
《杂文报》校园内外zawenbao@yahoo.com.cn
《学语文》xueyuwen@mail.wh.ah163.net
辅导员    半月刊fdylove@sohu.com
爱满天下 amtx@163.com
音体美报-校长论坛ytmty@126.com
青年教师 jilinedu@yahoo.com.cn  
文教资料 tzhxwh@vip.sina.com
《百科知识》bkzs259@sohu.com
《花季雨季》EQ200211@163.com
《科学大众》kxdz@263.net.cn
《课堂内外》youth@yesnew.com
《青春阅读》qcyd@eyou.com
《同学少年》txsn@tjemh.com.cn
《心理辅导》service@hbxlfd.com
《学生广角》xueshenggj@sina.com
《应用写作》cnyyxz@163.com
《现代语文》xdyw-chinese@163.com
《学生广角》xueshenggj@sina.com
《青春阅读》qcyd@eyou.com
《扬子晚报》   教育话题jyht@yangtse.com
消费导刊    xfdaokan@163.com
自学考试报zkbao5@126.com
《现代少年报》wang-sw@163.net
《中华读书报》gmdaily@public.bta.net.cn
四川张岱伟 maolong2004@tom.com
学校品牌管理xxppgl@263.net  
学校品牌管理---吴健editorwu@163.com  
少年儿童研究 chun6893@sina.com
商情.科学教育家chentiedong1999@sina.com
关心下一代周报ycweekly@jlonline.com  
《少年百科知识报》sbb@mail.sc.cninfo.net
《语言应用研究与教学》 yyyyzz126@126.com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电子邮件投稿不收版面费,没有稿费。XBBJB@gxou.com.cn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电子邮件投稿,不收版面费,稿费100多。xuebao@jstvu.edu.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05:37 , Processed in 0.44300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