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8:我的网络教研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12-1-6 05: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字英雄”不等于文化英雄——与南帆先生商榷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55期8版“文学”文章之一。
文化学者不能用数字来解构经典,而是应该在数字英雄面前高扬先进文化和文化经典的旗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
  
  南帆先生的文章《数字:代表什么?挑战什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7日“文学”版)试图告诉我们今天媒体制造的数字英雄已经成为时代的文化英雄。“媒体批评运用各种数字成功地推出了自己的文化英雄。这些文化英雄不是权力册封的,也不是专家炮制出来的。他们是声望、资本、民主三者汇聚而成的偶像,收视率、点击率和印数、发行量构成偶像背后的强大后援。”诚然,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媒体批评运用数字塑造“英雄”是现实,互联网时代带给传统文学批评的改变,新媒体批评的崛起等也都是事实。但是,在这种现实中,知识分子和文化学者的责任是什么?南帆先生的态度似乎是文化学者应该认同这一趋势,并跟着“数字英雄”走。其文章中表达的这种观念和价值取向,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互联网时代,报纸、电视、互联网给每个人提供了批评空间,传统媒体的权威力量被解构,数字成为媒体批评中的重要角色。数字是赢利的数字,是点击数及作家富裕程度的排行榜。这些高数字完全依赖每个人的参与度,南帆先生说“数字”已经成为民主的代表。所谓“蔑视票数,就是蔑视民主。即使在艺术领域,这也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名。”这里的“民主”其实是政治话语,适合政治领域的用词。从人类智慧看,从数字中固然可以看出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度,但是数字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思想和文化问题。人们常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那么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文化学者、知识分子是否也追随数字的趋势,视“数字英雄”为文化英雄呢?非也。这种代表“多数人”的“数字英雄”不是真正的文化英雄。我们应客观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它。我们既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也不因此就放弃知识分子追求经典和真理的理想。多元化时代应允许多种声音的存在。

  第二,当代的“数字英雄”是大众文化的代表,但我们要知道,大众追求文化产品并不一味都是追求低俗产品。大众的文化需求中也有雅俗之分,“衣食足而知礼节”,人们的精神需求有不同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大众多元的文化需求恰恰反映了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人性是复杂的,人自身既有光辉的一面,也有普通的一面。其实,我们提倡的“先进文化”也应该起到这种作用。如此说来,知识分子与文化学者决不可跟着“数字英雄”走,一味为其颂扬,而应该有自己的清醒认识。事实上,如果任低俗文化泛滥,那样等于释放甚至纵容了人性不良的一面,带给人类的可能是灾难性的后果。米兰·昆德拉最近的一个作品《相遇》里面说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卡列宁不再和安娜做爱?渥伦斯基呢?……爱在那个时代的小说里占据着广袤的领土,这片领土从第一次一直延伸到性交的关口;这关口是一道无法跨越的边界。”他接着说,20世纪的小说则往它的每一个维度发掘性欲,劳伦斯、亨利·米勒都抒写了性的自由,可这种自由走到极点会怎么样呢?那样人们不再顾忌法律、亲人、习俗等一切束缚,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和精神的迷茫。结果是连性的自由本身也“不过是一种既定的、众人一致确认的、集体的、平庸无奇的、无可避免的、设定好的情景:既无戏剧性,也无悲剧性,也没有抒情诗的奔放与激情”。(美国情色史学家菲利普·罗斯语)所以大众文化并不能只附和大众,过于媚俗,只描写暴力、性、绝对自我等内容,仅仅靠这些东西得到的“数字英雄”绝对不能算是文化英雄。

  第三,南帆先生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对经典文化的戏谑态度也是我们不敢苟同的。文章表现出对数字英雄的欣羡和赞美,对经典作品的不恭。如对伟大文学著作《红楼梦》,南帆先生说:“一部小小的《红楼梦》居然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种可怜的数字和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写作生涯已经无法叫媒体激动起来了。”“现在终于到了将那些装腔作势的专家晾在一边的时候了。他们津津乐道的《诗经》、《庄子》、鲁迅或者莎士比亚、《尤利西斯》和普鲁斯特乏味得令人瞌睡,流行歌曲、武侠小说或者电视小品才是大众赏心悦目的节目。”这种表述给人一个错觉,仿佛当代大众终于摆脱了经典著作;而这种经典是大众很不喜欢的东西。事实并非如此,大众对经典喜闻乐见,并且有自己的看法。如李少红新拍的《红楼梦》,对其批评的声音很多,媒体上甚至用了“人民公敌”来形容观众对李少红的批评。可见,人民大众多么喜欢曹雪芹的《红楼梦》,对以影视方式呈现的作品并不满意。《诗经》、《庄子》怎么就乏味得令人瞌睡呢?经典是历经千年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它们是会受到大众欢迎的。文化学者不能用数字来解构经典,而是应该在“数字英雄”面前高扬先进文化和文化经典的旗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升社会文化品位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当然,南帆先生文章最后总的结论并非完全同意数字代表大众文化的正确性,也提出媒体批评可以利用现代工具欺骗或操纵大众的问题,这些观点笔者都是赞同的。这里笔者主要就南帆先生文章前几部分的表述及价值取向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南帆先生商榷。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赵学清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122#
发表于 2012-1-6 22: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景斓:获取电话名录的11种方法
  第一种,我们要随时随地交换名片。各位你们可能听到过乔·吉拉德先生演讲,他上讲台之前在你桌上放一张他的名片,在门口已给过你一张,你说已经有了,但是他说可以给你哥哥。过一会儿助手又发给你一张,说可以给你上司。不然他每天怎么发完1000张名片呢?上次他在北京演讲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事实:乔·吉拉德每次去餐厅吃东西,都给小弟十块钱美金和一盒名片,为什么呢?他是卖汽车的,叮嘱小弟每有人吃饭结帐的时候别忘给一张他的名片。他每次去超市的时候也多给两块美金,为什么呢?同样叮嘱每次有人结帐的时候,不要忘了给一张他的名片。上次在安东尼的会场发了1000多张名片,为什么呢?希望更多的名片影响更多的人。后来李阳老师跟我在上海见面,他说你知道乔吉拉德老师的名片我印了多少张吗?十几万张,不可思议,一本书里面有一张。他的名片是用印刷机印。自从我上乔·吉拉德第一天课以后,我就马上改了名片:第一个有图象,第二有书的照片,第三个有所有的联系地址。各位都会收到这张卡片,量大是自身的关键。

  第二种,参加专门研讨会,专业聚会,这个可以扩充我们的人脉,扩充我们的人际关系。可是有人收集名片以后就往抽屉里面一搁,就忘记了。过了两三个礼拜突然想起,上次在某某会里面认识某一个人是做美容的,我是做化妆品的,一看李三,是男的还是女的,想不起来了,是什么样子也想不起来了。各位打算一个礼拜之后给旁边朋友打电话,我可以保证他们大部分人对你的印象不深了。假设你参加任何一个聚会有一个习惯,在三天之内给他打电话,最迟不晚于一个礼拜。任何一个交往的关键,在第一时间取得亲和力和沟通。我们在专业会场收集的名片,会在一个礼拜之内打电话。  

  第三种,和竞争对手互换资源。由我发起的世纪成功论坛我们已经办了第三届了。有人说你为什么这么傻,办论坛就你一个人办就可以了,为什么请这么多人呢?我有一个观点,越分享越丰富,其实竞争是最大的进步,没有竞争就会被淘汰掉。当你开放心态的时候,你赢得更多的资源,越开放,越丰富你的资源。所以,我产生一个重要的想法,就是我们可以跟我们教育训练公司互换资源。按道理教育训练公司都是竞争对手,可是与竞争对手互换资源,我们学员反而越多。以后我们把学习型中国翻译成一个学习型中国节日,在一年最后一天我们作自我总结,作生涯的规划,一年第一天我们不是用来娱乐,是用来学习,各位是不是觉得这是很快乐的事情。你们愿不愿意从自己做起,建立一个学习型家庭?假如我们从自己做起,建立一个学习型的家庭,假如我们从自己的家庭做起,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假如从我们自己学习型组织做起,我们建立学习型团队,建立一个学习型的城市,由学习型城市推进到学习型的社会,由学习型社会创造一个学习型的国家。  

  第四种,善用黄页。黄页上面有很多你要的电话号码,虽然大部分人有黄页,但是有90%的人没有分析和使用。要善于分析你的黄页,哪些是我的顾客,哪些是大顾客,哪些是要打电话过滤的,拿到一本黄页,有一套分析黄页的策略和方法,把这个黄页里面所有有效的信息折起来。  

  第五种,114台查询。这是一个专业信息联络中心,丰富了我们很多情报资讯。上海有一个朋友是卖卷闸门窗的,他与114台一个经理约定:每天接100通查询自己业务电话并告诉他们说哪里有卷闸门窗卖,给经理业务提成,结果丰富了很多业务。我有一个朋友在北京做翻译业务,每个月赚一万块钱不到,后来跟114台合作,说如果有人查询翻译公司电话,请把我的电话号码告诉他。各位,这位朋友现在的业务很好,他不得不雇一个院校教师,兼职帮他作翻译,因为114台的咨询扩大了他的影响。所以我们也要善于与114台合作。  

  第六种,向专业名录公司购买电话号码。我个人认为电话号码就是你公司的资产,电话号码就是你公司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有时候要善于去做搜集准客户电话号码这样一件事情。各位打一个比方讲,我今天是一个装修公司负责人,在座各位都是房地产大总裁,你们开发一整栋楼,卖给500位顾客了,你们能不能提供这五百个准顾客电话号码给我,每成交一笔装修业务,给你们10%的提成。你们当然愿意了,如果你还不愿意的话,我再给你们提供的每一个电话号码50块钱,我花了25000块钱获得500个电话号码,但是我打25000的广告,绝对获得不了500个准顾客的信息。网络寻呼机是免费的,可是加入网络寻呼机需要你所有的调查资料。很多公司收购的重点不是硬件资产,而是被收购公司的资源、客户,说到根本就是客户的联络和方式。所以说,我们要向专业名录公司购买电话号码,像宝洁公司进入中国之前,先花了10万块钱,购买了10万个准顾客名单,去作访问,去电话访问确认准顾客,喜欢什么样的洗发水。为什么宝洁公司得到这么好的顾客反映,关键在于做了很多基础工作。  

  第七种,专业的报刊杂志收集整理。这一次去深圳和南京讲电话行销,有一个好朋友办了一个咨询公司,公司有2400平方米的办公室。我问他为什么要办这个课程,课程很贵,2800元一个人,来的人还为此踊跃呢?因为他有一个很重要的资源,即公司用电话行销卖5000元到8000元一套的客户情报资料。该情报资料对1100份报刊登载的各个行业里面资料进行集中处理,对各行业有指导意义。我们今天用专业的报刊杂志进行收集整理,可以收集非常多的名单。亚洲推销保险皇后程明丽,她做保险业务的时候,通常把准顾客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剪下来,再写一封信,然后一并寄给准顾客,她说你这篇文章很好,我寄给你。我们打所有陌生电话之前,先寄一些函件,我们寄这个给对方,对方就有话题跟我们讲。  

  第八种,参加专业的俱乐部、会所。各位,专业俱乐部、会所可以帮助我们。  
比如有一个朋友,他前一段时间加入京城俱乐部,交了 10万块费用才进入。他进入之后,朝夕与五百强首席代表以及非常多的大企业和政府一些高层人员为伍。世界著名的畅销书作者马克汉森写了一本书《心灵鸡汤》,安东尼先生请他去演讲。他演讲完之后问安东尼,为什么每一年我的收入是100万美金,我跟你同样演讲,同样的工作,你年收入却是5000万美金。安东尼说马克汉森先生,请问你每天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马克汉森说跟百万富翁在一起。安东尼说你想知道我每天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吗?我每天跟亿万富翁在一起,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现任总统小布什,英国皇室成员以及戴安娜王妃等等都是我的顾客。各位,你参加专业俱乐部,表面上花了一笔钱,实际是为你成就大顾客省了钱。各位,每一个公司的员工,包括我们自己,你不是公司的资产,你就是公司的负债。你培训费用很贵,可是不培训更贵。最好的员工通常很贵,可是免费员工却不断浪费你的电话费和你的顾客,把你的顾客得罪,所以更贵。所以在座各位不要丰富成自己的资产,丰富成公司资产和生命的资产。所以各位愿意成生命资产的朋友,请举手让我看一下。非常好,举手的人都是愿意做自我成功的人。  

  第九种,网络查询。张朝阳先生因为他创办搜狐公司,他发现网络改变了很大一个事件,因为网络的的确确使我们真实感受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信息。所以你查电话号码查不到的时候,你通过网络可以查到电话号码,你通过俱乐部会所查到电话号码,通过专业的报刊杂志可以查到。利用网络查询,输入一个信息,很快得到一个答案。网络可以帮助我们得到更多的信息。  

  第十种,建立永久性的电话号码簿。这一点至关重要,在座各位你们回想一下,你们曾经丢过名片,丢过电话号码本,丢过记电话号码的小纸条的请举手?我们人生永远没有机会完全重复第一次结交那个人的行为。我们今天丢了关于他的信息,就再也找不到这个顾客了,所以永久的电话号码都要备份。今天搜集的所有的电话号码回去以后都要备份。我的助理知道我的电话,第一个输入到我的文曲星里面,第二个输入到电脑里面,第三个从电脑硬盘考到软盘上,第四个更新我的电话号码。各位,如果做一个永久性的电话号码本,各位一定没有浪费今天晚上的时间。我个人提供这个方法,一个永久性的备份,各位有没有这样的经验,想找一个电话号码找不到了,如果有一个文曲星可以快速帮我们找到。  

  第十一种,顾客转介绍。各位,今天我们不在乎我们拥有顾客的数量,而在乎我们顾客愿不愿意帮我们转介绍,我们希望一个变成两个,两个变成四个,四个变成八个。在座各位,我们今天一天论坛有没有收获?有。这种收获用在我们工作当中可以帮我们赚钱,可以帮助人生更成功。你们愿不愿意把这种学到的资讯分享给其他朋友?愿意。好,每个有爱心的人都是有价值的人。假如第四届论坛再举办,愿意分享的人举一下手,所以这是标准转介绍。刚才的方法是让大家体验如何作转介绍和转介绍塑造产品的好处,有效分享,并且跟顾客及时成交。转介绍有一个非常完整的系统,如果各位想了解这个系统,可以跟我们联系。任何一个顾客只是去创造顾客,你的顾客不一定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叫销售从顾客的转介绍开始。我认为销售不是从创造顾客开始,销售是从顾客的转介绍开始。假如你有口碑,顾客帮你转介绍的话,你会自动吸引到很多的资源。
123#
发表于 2012-1-25 14: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地址:键盘上所有快捷键,看了你不后悔100% 有用作者:乄帥気⑩哫
F1帮助
F2改名
F3搜索
F4地址
F5刷新
F6切换
F10菜单
CTRL+A全选
CTRL+C复制
CTRL+X剪切
CTRL+V粘贴
CTRL+Z撤消
CTRL+O打开
SHIFT+DELETE永久删除
DELETE删除
ALT+ENTER属性
ALT+F4关闭
CTRL+F4关闭
ALT+TAB切换
ALT+ESC切换
ALT+空格键窗口菜单
CTRL+ESC开始菜单
拖动某一项时按CTRL复制所选项目
拖动某一项时按CTRL+SHIFT创建快捷方式
将光盘插入到CD-ROM驱动器时按SHIFT键阻止光盘自动播放
Ctrl+1,2,3... 切换到从左边数起第1,2,3...个标签
Ctrl+A 全部选中当前页面内容
Ctrl+C 复制当前选中内容
Ctrl+D 打开“添加收藏”面版(把当前页面添加到收藏夹中)
Ctrl+E 打开或关闭“搜索”侧边栏(各种搜索引擎可选)
Ctrl+F 打开“查找”面版
Ctrl+G 打开或关闭“简易收集”面板
Ctrl+H 打开“历史”侧边栏
Ctrl+I 打开“收藏夹”侧边栏/另:将所有垂直平铺或水平平铺或层叠的窗口恢复
Ctrl+K 关闭除当前和锁定标签外的所有标签
Ctrl+L 打开“打开”面版(可以在当前页面打开Iternet地址或其他文件...)
Ctrl+N 新建一个空白窗口(可更改,Maxthon选项→标签→新建)
Ctrl+O 打开“打开”面版(可以在当前页面打开Iternet地址或其他文件...)
Ctrl+P 打开“打印”面板(可以打印网页,图片什么的...)
Ctrl+Q 打开“添加到过滤列表”面板(将当前页面地址发送到过滤列表)
Ctrl+R 刷新当前页面
Ctrl+S 打开“保存网页”面板(可以将当前页面所有内容保存下来)
Ctrl+T 垂直平铺所有窗口
Ctrl+V 粘贴当前剪贴板内的内容
Ctrl+W 关闭当前标签(窗口)
Ctrl+X 剪切当前选中内容(一般只用于文本操作)
Ctrl+Y 重做刚才动作(一般只用于文本操作)
Ctrl+Z 撤消刚才动作(一般只用于文本操作)
Ctrl+F4 关闭当前标签(窗口)
Ctrl+F5 刷新当前页面
Ctrl+F6 按页面打开的先后时间顺序向前切换标签(窗口)
Ctrl+F11 隐藏或显示菜单栏
Ctrl+Tab 以小菜单方式向下切换标签(窗口)
Ctrl+Enter 域名自动完成http://www.**.com(内容可更改,Maxthon选项→地址栏→常规)/另:当输入焦点在搜索栏中时,为高亮关键字
Ctrl+拖曳 保存该链接的地址或已选中的文本或指定的图片到一个文件夹中(保存目录可更改,Maxthon选项→保存)
Ctrl+小键盘'+' 当前页面放大20%
Ctrl+小键盘'-' 当前页面缩小20%
Ctrl+小键盘'*' 恢复当前页面的缩放为原始大小
Ctrl+Alt+S 自动保存当前页面所有内容到指定文件夹(保存路径可更改,Maxthon选项→保存)
Ctrl+Shift+小键盘'+' 所有页面放大20%
Ctrl+Shift+小键盘'-' 所有页面缩小20%
Ctrl+Shift+F 输入焦点移到搜索栏
Ctrl+Shift+G 关闭“简易收集”面板
Ctrl+Shift+H 打开并激活到你设置的主页
Ctrl+Shift+N 在新窗口中打开剪贴板中的地址,如果剪贴板中为文字,则调用搜索引擎搜索该文字(搜索引擎可选择,Maxthon选项→搜索)
Ctrl+Shift+S 打开“保存网页”面板(可以将当前页面所有内容保存下来,等同于Ctrl+S) 
Ctrl+Shift+W 关闭除锁定标签外的全部标签(窗口)
Ctrl+Shift+F6 按页面打开的先后时间顺序向后切换标签(窗口)
Ctrl+Shift+Tab 以小菜单方式向上切换标签(窗口)
Ctrl+Shift+Enter 域名自动完成
Alt+1 保存当前表单
Alt+2 保存为通用表单
Alt+A 展开收藏夹列表
资源管理器
END显示当前窗口的底端
HOME显示当前窗口的顶端
NUMLOCK+数字键盘的减号(-)折叠所选的文件夹
NUMLOCK+数字键盘的加号(+)显示所选文件夹的内容
NUMLOCK+数字键盘的星号(*)显示所选文件夹的所有子文件夹
向左键当前所选项处于展开状态时折叠该项,或选定其父文件夹
向右键当前所选项处于折叠状态时展开该项,或选定第一个子文件夹
自然键盘
【窗口】显示或隐藏“开始”菜单
【窗口】+F1帮助
【窗口】+D显示桌面
【窗口】+R打开“运行”
【窗口】+E打开“我的电脑”
【窗口】+F搜索文件或文件夹
【窗口】+U打开“工具管理器”
【窗口】+BREAK显示“系统属性”
【窗口】+TAB在打开的项目之间切换
辅助功能
按右边的SHIFT键八秒钟切换筛选键的开和关
按SHIFT五次切换粘滞键的开和关
按NUMLOCK五秒钟切换切换键的开和关
左边的ALT+左边的SHIFT+NUMLOCK切换鼠标键的开和关
左边的ALT+左边的SHIFT+PRINTSCREEN切换高对比度的开和关
运行
按“开始”-“运行”,或按WIN键+R,在『运行』窗口中输入:
(按英文字符顺序排列)
%temp%---------打开临时文件夹
.--------------CocumentsandSettings用户名所在文件夹
..-------------CocumentsandSettings
...------------我的电脑
--------------C盘
appwize.cpl----添加、删除程序
access.cpl-----辅助功能选项
Accwiz---------辅助功能向导
cmd------------CMD命令提示符
command--------CMD命令提示符
chkdsk.exe-----Chkdsk磁盘检查
certmgr.msc----证书管理实用程序
calc-----------启动计算器
charmap--------启动字符映射表
cintsetp-------仓颉拼音输入法
cliconfg-------SQLSERVER客户端网络实用程序
clipbrd--------剪贴板查看器
control--------打开控制面板
conf-----------启动netmeeting
c完达山mgmt.msc---计算机管理
cleanmgr-------垃圾整理
ciadv.msc------索引服务程序
dcomcnfg-------打开系统组件服务
ddeshare-------打开DDE共享设置
dxdiag---------检查DirectX信息
drwtsn32-------系统医生
devmgmt.msc----设备管理器
desk.cpl-------显示属性
dfrg.msc-------磁盘碎片整理程序
diskmgmt.msc---磁盘管理实用程序
dvdplay--------DVD播放器
eventvwr-------一个事情查看器
eudcedit-------造字程序
explorer-------打开资源管理器
fsmgmt.msc-----共享文件夹管理器
firewall.cpl---WINDOWS防火墙
gpedit.msc-----组策略
hdwwiz.cpl-----添加硬件
iexpress-------木马捆绑工具,系统自带
inetcpl.cpl----INTETNET选项
intl.cpl-------区域和语言选项(输入法选项)
irprops.cpl----无线链接
joy.cpl--------游戏控制器
lusrmgr.msc----本机用户和组
logoff---------注销命令
main.cpl-------鼠标
mem.exe--------显示内存使用情况
migwiz---------文件转移向导
mlcfg32.cpl----邮件
mplayer2-------简易widnowsmediaplayer
mspaint--------画图板
msconfig.exe---系统配置实用程序
mstsc----------远程桌面连接
magnify--------放大镜实用程序
mmc------------打开控制台
mmsys.cpl------声音和音频设备
mobsync--------同步命令
ncpa.cpl-------网络连接
nslookup-------IP地址侦测器
netstartX----开始X服务
netstopX-----停止X服务
netstat-an----命令检查接口
netsetup.cpl---无线网络安装向导
notepad--------打开记事本
nslookup-------IP地址侦探器
narrator-------屏幕“讲述人”
ntbackup-------系统备份和还原
ntmsmgr.msc----移动存储管理器
ntmsoprq.msc---移动存储管理员操作请求
nusrmgr.cpl----用户账户
nwc.cpl--------NetWare客户服务
osk------------打开屏幕键盘
odbcad32-------ODBC数据源管理器
odbccp32.cpl---ODBC数据源管理器
oobe/msoobe/a-检查XP是否激活
packager-------对象包装程序
perfmon.msc----计算机性能监测程序
powercfg.cpl---电源选项
progman--------程序管理器
regedit--------注册表
rsop.msc-------组策略结果集
regedt32-------注册表编辑器
regsvr32/?----调用、卸载DLL文件运行(详细请在cmd中输入regsvr32/?)
sapi.cpl-------语音
services.msc---本地服务设置
syncapp--------创建一个公文包
sysedit--------系统配置编辑器
sigverif-------文件签名验证程序
sndrec32-------录音机
sndvol32-------音量控制程序
shrpubw--------共享文件夹设置工具
secpol.msc-----本地安全策略
sysdm.cpl------系统
syskey---------系统加密(一旦加密就不能解开,保护windowsxp系统的双重密码)
services.msc---本地服务设置
sfc.exe--------系统文件检查器
sfc/scannow---windows文件保护
shutdown-------关机命令(详细请在cmd中输入shutdown/?)
taskmgr--------任务管理器
telephon.cpl---电话和调制解调器选项
telnet---------远程连接程序
timedate.cpl---日期和时间
tourstart------xp简介(安装完成后出现的漫游xp程序)
tsshutdn-------60秒倒计时关机命令
utilman--------辅助工具管理器
winver---------检查Windows版本
winmsd---------系统信息
wiaacmgr-------扫描仪和照相机向导
winchat--------XP自带局域网聊天
wmimgmt.msc----打开windows管理体系结构(WMI)
wordpad--------写字板
wuaucpl.cpl----自动更新
wupdmgr--------windows更新程序
write----------写字板
w script --------windows脚本宿主设置
wscui.cpl------安全中心
124#
发表于 2012-2-13 07: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的三个着力点

2012年02月07日
来源:《人民日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民人数的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把网络作为了解信息、浏览新闻、学习知识、发表意见、休闲娱乐等的主要场所,通过网络进行文化创造和参与文化建设,从而导致网络文化的产生。目前,人们对于网络文化还没有形成一致性的表述,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网络文化是指网民借助网络技术在网络空间中从事各种活动的文化表现。网络文化虽然产生时间不长,但由于影响广泛,在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须把握三个着力点。
  树立网络阵地意识。当今时代,互联网日益成为文化交流、思潮交汇的平台,成为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交锋、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较量、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新战场和主阵地。在这个阵地上的斗争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同国际上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当前,一些西方国家为了达到对我西化、分化的目的,通过互联网输出其价值观念,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二是同利用网络制造和传播消极、低俗、腐朽文化行为的斗争。网络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新领域。目前,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一些消极、低俗、腐朽的文化对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三是同网络上各种恶意攻击的斗争。互联网既是信息传播的集散地,也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这就给一些别有用心者提供了机会。有的人故意制造网络谣言,以损害他人和公众利益为目的;有的人通过网络误导社会舆论,丑化我们党和国家形象。对于这些恶意攻击,我们绝不能听之任之。可以说,网络这个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就会去占领。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必须树立网络阵地意识,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积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旗帜鲜明地应对各种挑战。
  强化网络文化管理。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一方面为网民施展文化创造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技术支撑,是广大网民满足文化需求的重要精神家园;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高尚与低俗、科学与谬误、精华与糟粕等同时并存的问题,还存在着网络欺诈、网络色情等违法犯罪活动。要有效打击网上违法犯罪,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为网民提供高品位的文化产品,就绝不能任由网络文化“无限”发展,而必须通过强化管理“规范”发展。网络无疆,自由有度。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只有切实贯彻落实这些精神,遵循网络文化发展规律来强化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才能收获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丰硕成果。
  积极进行价值观引导。高品位的文化不仅能“化人”、“富人”,而且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恩格斯曾说过:“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然而,文化的积极作用不是自在的,必须通过文化自觉活动来实现,必须积极进行价值观引导。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正确价值观的积极引导,文化就不可能健康发展,人也不可能自由全面发展。网络文化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共建共享是其本质特征,健康向上是我国发展网络文化的基本目标。当前,在社会意识多元和文化多样的背景下,网络不仅要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手段,也要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防止思想文化“走偏”的工具。这就要求在发展网络文化时积极进行价值观引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加强对网上社会热点问题的解疑释惑,推动网络舆论生态向和谐方向发展,让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充满信心。
125#
发表于 2012-2-13 07: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打造“健康的网络文化”

2012年02月07日
来源:人民日报

  把握管理艺术,寻求善治之策, “有所为”还是 “有所不为”; “大弦嘈嘈”还是“小弦切切”,皆需审慎为之。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审势即宽严皆误”。治国如此,治网亦然。
  对当前文化生态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文化?是网络文化。
  独特、开放、共享的网络文化,在促进民主、张扬人民的表达权等方面贡献甚巨。西方学术界借用“第五等级”一词,指称互联网及其用户对社会的影响,用以区别被称为“第四等级”的传统媒体。由于网络复制和呈现的是现实的社会关系,其文化形态呈现出一定的多元性、可塑性以及与其他文化的共融性。造就更为健康的网络文化,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健康的网络文化有赖于健康的传播内容。在“关系为王”日益凸显的社交网站时代,“内容为王”仍然是网络传播的主旋律。网络能否一领媒体风骚,不仅取决于其旺盛的人气、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弥漫的民主、自由气息,更取决于其内容是否真实、可靠。由于网络即时发布、碎片化传播、把关弱化的特性,以及博客、微博等的“自媒体”属性,使其在内容的真实性、教育性方面无法与传统媒体比肩。但是,“公民推客”通过不断的互动与刷新,可使网络努力呈现真实的事件与舆情;网民通过提高媒介素养,对谣言、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加以抵制,有利于保持网络文化的正气;网民通过上载、分享健康信息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则有助于维护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和创新品质。
  健康的网络文化需要创新的管理文化。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和效率,使得“网络民意”成为时代的强音。但是,由于“扭曲传播”现象的存在,难免会使网络空间滋生乱象:“水军”、“推手”操纵舆论,骇客、病毒无孔不入,“推手造星”泛滥成灾,违法、不良信息屡禁不绝,从而使得网络文化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网络公民”在畅享“信息高速公路”便利之时,个人隐私时有被侵犯之忧;信息超载和“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也使得网络秩序备受诟病。从全球来看,公众期待的“网络公共领域”和“理想的传播情景”依然只是愿景。因此,造就健康的网络文化需要科学、包容、创新的管理文化护航。网络管理贵在科学决策、艺术疏导。把握管理艺术,寻求善治之策, “有所为”还是 “有所不为”; “大弦嘈嘈”还是“小弦切切”,皆需审慎为之。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审势即宽严皆误”。治国如此,治网亦然。
  健康的网络文化需要崭新的“粉丝文化”。曾几何时,“粉丝”这个网络亚文化现象,一跃成为网上最受关注的“文化奇观”。“粉丝”不仅是明星的拥趸,也是明星的社会符号。以往网络事件中的一些“粉丝”,往往画地为牢、互相攻击,常让口水淹没了真相。须知“粉丝”与明星的关系恰如水之于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造就健康的网络文化,需要构建崭新的“粉丝文化”:不是唯我独尊、党同伐异;而是诉诸理性,彼此包容,尊重对方的表达权、质疑权和批评权。
  网络文化植根于互联网,影响全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文化构建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只有健康的网络文化,才能让真诚与理性为伴,让民意健康生长。 (王君超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126#
发表于 2012-2-19 12: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媒介文化研究:知识分子的发言场域

作者:尹鸿   

      虽然将大众媒介看作是像"子弹"一样直射受者的理念已经受到了学术界有说服力的质疑,但媒介作为现代社会一种最具公众性和影响力的文化力量,一直是从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尔都塞、阿道尔诺、马尔库塞到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雷蒙.威廉姆斯、斯图尔特.豪尔以及后来欧美的约翰.费斯克,G.莫多克等等文化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大众传媒作为当代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理和回应真正的存在状况" ,不仅为人们提供信息资源、娱乐资源,而且建构着人们几乎所有的常识:关于真实与虚假、关于善良与罪恶、关于美好与丑陋,甚至它建构着我们对于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社团、社群的所有认识,它也建构着我们对于男人和女人,对于幸福与苦难,对于现实与历史的认识,甚至对于家居用品、妇女用品的消费观念。大众传媒像一双巨大的看不见的手,时时刻刻暗示着、拨弄着、或者控制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精神和物质双重意义上的日常生活。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媒介构成了当代社会的"新的权力核心" 。大众传媒所具有的如此重大的现实意义,不仅为当代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而且也为在消费社会中饱尝"失语"焦虑的当代人文知识分子提供了切入社会实践领域的契机。
       从20世纪中期以来,大众传媒研究在欧美国家的发展,借助于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现象学、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等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跨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美学等学科界限,在整个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文化研究大背景中,发展出两个重要的维度:一是媒介功能研究的维度,这类研究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方法,对媒介的工业机制、市场机制、传播效果、受众影响等等进行量化调查和定性分析,特别是对媒介的生产方式的研究,媒介中性、暴力等因素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受众的心理影响的研究,广告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既显著但又始终在被质疑中持续发展的主题;第二个维度是媒介批判维度,这类研究借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美学等人文学科方法,对媒介及其媒介所传达的文本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作用、意义作了反思性的分析、解读、阐释和批评,如法兰克福学派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文化工业、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对文化霸权性的批判,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对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批判,以及后来的文化帝国主义、媒介帝国主义、后殖民主义媒介文化、女权主义媒介文化等等研究都是媒介批判的重要内容。如今,媒介研究和媒介批判已经从30年前的边缘地位移动到了学术研究的中心,这种移动所带来的建制化后果,甚至已经开始被人们担心,它会被无往不在的资本力量改写为主流秩序的一种文化和声。
        但是,在中国大陆,媒介文化的研究与欧美国家相比,甚至与台湾相比却至今仍然处在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特别90年代以后,一方面由于传媒的社会角色越来越重要,传媒领域的文化冲突、文化较量和文化争夺越来越激烈,另外一方面则因为西方国家的文化研究和媒介研究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立场越来越多地被中国知识分子所关注,文化研究以及媒介文化的研究才逐渐在中国出现。现在,人们正在意识到,在很大程度上,媒介文化研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学术发展、学科发展的结果出现的,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在失去新时期以来曾经拥有的文化建设权、政治参与权、社会精英权之后的知识分子介入、干预、作用于当代社会的中介。媒介作为一个话语场域,其实正是当代社会权力较量的一面镜子,一个角斗场,因而文化研究也便成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发言的一个阵地。
         应该说,媒介文化研究在中国仅仅只是一种正在开发的未来。由于传统的学科分野、传统的学术分野,不仅造成了媒介文化研究阵地的狭窄,而且也使媒介文化研究的人员相当稀少。与台湾相比较,台湾从70年代末期开始逐渐发展文化研究以及媒介文化研究,至今已经召开过近30次较大规模的文化研究学术会议,在10多所大学开始近百门文化研究的课程,就数十个文化研究的议题出版了近百部学术著作和翻译著作,以及发表了数百篇相关论文 ,相比之下,大陆的文化研究以及媒介文化研究则显得相当薄弱。而且,我们的媒介文化研究如同整个文化研究乃至整个人文学术研究一样,都处在一种学术后殖民的尴尬状态,我们不仅从西方发达国家寻求学术流行主题,而且几乎照搬西方文化研究的学术概念、方法甚至阐释,于是文化研究以及媒介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学术合法性、学术正当性往往受到质疑,同时,数量本来就不多的媒介文化研究又往往在立场、视点、方法论上都简单移植。现有的多数关于媒介文化研究的写作其实都或者是对西方媒介文化研究的一般介绍或者是对中国媒介现象的一般描述,具有分析深度和学理深度的成果极其罕见。  
        媒介文化研究与媒介发展的不协调,已经开始受到人们关注。目前,我们媒介文化研究正在不断寻求新的发展:西方国家以及亚太地区的日本、台湾等文化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主要著作,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以后和以外的文化研究著作的翻译介绍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这为媒介文化研究、特别是媒介文化研究的参与者、关注者提供了参照;学术刊物、高等学院、学术机构正在逐渐开展媒介文化研究的活动,甚至一些学者、文化批评者也开始借用一些社会综合性传媒来传达媒介文化研究的思想和理念,扩大了媒介文化研究的社会影响;而最重要的发展,则是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无论是符号学结构主义或是精神分析方法,无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或者西方自由主义理论,都是在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并被使用的,而中国的社会历史处境与西方国家有着巨大的差异,如果无视这种差异,很可能导致我们的文化研究脱离中国的社会现实,也从根本上脱离了媒介文化研究的实践性精神。  
       因而,如何借助于对本土文化的分析和思考,使外来的媒介/文化研究的概念和方法获得本土的合理性便成为当下媒介文化研究必须面对的挑战。比如,从全球背景来说,中国是一个在后殖民处境中的发展中国家,其媒介/文化现象往往受到这样的国家地位的重大影响,中国的传媒文化与全球文化有着复杂的关系,民族意识与国家想象往往联系在一起,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对于中国媒介文化来说,不仅是经济冲突、文化冲突,也是政治冲突;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来说,中国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不同,实行的是特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双重力量复杂地作用于媒介/文化,我们在分析媒介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的时候,显然会发现中国媒介文化是一个比西方国家更加充满矛盾、变异、冲突、暧昧的文化空间;从社会阶级阶层的划分来说,中国没有形成西方社会大规模的中产阶层,而是由事业阶层、私营企业阶层、集体企业阶层、国营企业阶层、个体劳工阶层等等组成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地位上都有着巨大差异的社会状态,因此,中国的"大众"远远比西方文化研究中的"大众"所包含的意义要复杂,人民、大众、受众在中国的媒介文化研究中必须重新审慎地定义和使用;从国家的民族、地域、经济发展的分布来看,中国处在一种相当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北方与南方、内地与沿海、都市与乡村、男性与女性、汉族与少数民族都存在非常不同的文化诉求和文化意识,大众传媒对于他们也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意义。……应该说,所有这一切,都使"大众"、"大众文化"、"大众媒介"、"主流意识形态"、"霸权文化"、"文化工业"、"文化消费"、"文化认同"、"媒介专制"、"媒介民主"、"媒介多元化"等媒介文化研究的关键词面对着被创造性阐释和改造的必要性。否则,当我们抽象地借用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批判的理论来反观中国的大众传媒的时候就会完全否定大众传媒在中国所具有的民主意义;当我们照搬西方的种族、性别、族裔、社群认同理论来分析中国传媒的文化意义时也会抹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当我们借用西方的后殖民主义、第三世界理论来看待我们自己的媒介文化的时候也往往会陷入同样的后殖民主义的学术误区;当我们用自由主义的理论来肯定消费媒介文化的发展时又很难看到中国消费文化对于中国目前改革现实的消极性社会作用……。显然,中国的媒介文化研究必须有一种明确的本土视野,文化研究的方法和概念都需要重新确立其在本土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应该说,媒介文化研究的兴起,无论在西方或是在中国,都并不只是一种学院行为,实际上,媒介文化研究为当代知识分子进入公共领域提供了一种政治实践的契机,媒介成为了各种社会力量、各种社会利益最敏感、最集中的擂台,而媒介文化研究则成为知识分子参加这一擂台的方式。当我们反省我们的媒介以弘扬传统为名为忠孝节义招魂的时候,当我们反省《还珠格格》、《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玫瑰之约》这样的节目为什么会风靡一时的时候,当我们反省我们的女性节目却用插入的丰乳广告张扬男权视点的时候,当我们反省我们的少儿节目用畸形的消费观念引导孩子的价值选择的时候,当我们反省我们的节目用无论是政治的还是商业的专制视点限制人们的多元视点和多元选择的时候,当我们反省网络如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时候,当我们反省我们目前的媒介文化危机以及这种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的时候,我们肯定会意识到媒介文化研究的意义当然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体现在那些壁垒森严的学术殿堂中,同时也体现在我们对文化现实的关怀之情中,媒介文化研究应该是一种进步、开放、有原创力和历史解释力的学术潮流,如果说媒介构成了我们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的话,那么媒介文化研究则构成了对这一环境的批判性监督和反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文化研究充满了现实的生机。
127#
发表于 2012-2-19 12: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媒介嬗变中的文明演进

作者:聂庆璞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文明的演进是在媒介的嬗变中进行的:文明的产生得益于语言这一特殊媒介的传播交流;文明的发展与形态不仅与传播媒介对应,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传播媒介。
   关键词:      媒介嬗变      文明演进
   美国传播学者德弗勒(Defleur)曾说: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传播手段的阶段性发展。有人做过粗略的统计:上溯800万年(我国云南禄丰石灰坝1982年发现的腊玛古猿),人类开始出现,上溯20万年,现代人(晚期智人)形成,上溯10万年,语言诞生,上溯8千年,文字问世。公元1000年左右中国人首创活字印刷术,公元1920年美国人首开无线电广播,公元1936年英国人首播电视,1991年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人类社会进入了文字、声音、图像三位一体的信息社会时代――网络社会。

   人从动物进化而来已是今天的常识。但人类进化的真正动力来源何处,自然为什么选择人的基因成为世界的统治基因,却至今还存有疑问。按达尔文的观点,生命性状的产生和生命体的产生与环境的影响无关,也就是说,自然不能主动有意识的选择某一基因。但是,生命性状产生以后,环境施加影响并做出选择。这样,环境的影响是通过干预某种生命体而起作用的,这种生命体如果能够生存和繁衍的话,它通过与原始环境相适应的方式传递它的基因,从而突出一些特殊的特征。人类学家认为,最早的古人类是动物中最软弱的一支,常常不是猎人而是猎物。他们没有飞禽走兽般完善的“专门化”的体能,为了生存,他们被迫借助工具、加强群体的合作来适应环境、保全生命。正是这些不得已的努力滋生出有利于进化的适应性与变异性,从而发展出与同类深度合作交流的“社会性”,善假于物的“文化性”。这中间发挥关键作用的工具就是:语言。有了社会化的语言就有了人与人多层次的“传通”,所以,很多人类学家将人类定义为语言的动物。
    借助考古挖掘,我们找到了800万年前的古人类骨骼,或许今后还能找到更早的。问题是这种动物除骨骼形状上与我们有些类似外,在多大程度上与我们有相似性。亦即什么样的猿类才能算作人类,什么时候具有了人类的意味?文明的起点应有一个起码的标志,否则我们可以追溯到40亿年前的单细。
人类学家一般把20万年前晚期智人的出现,视为人类文明的开始,因为他们开始制造工具,这是一个易于判定的外在标志。那么,内在来看,人类什么时候具有“人味”?这种“人味”为何区别于“动物味”?时间上是不是与制造工具同步?普遍的看法是人类脱离动物的标志是他有了“心境”,具有了感应式的理解,有了一种向内心深处“引得”的能力――原始的本义的语言。也就是人开始把自己与外界区分开来,开始构建二元世界――主体与客体共存的世界――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点。此时,内在的凝结着理智的情感的自我传播,促进了大脑的发达,且由于存在的同一性形成了人类共同的人性。通过体态语与同伴交流,结成群体,人也就有了社会性,文明随即开始了。此一时间开始于何时,应是自然留给我们人类的一个永恒秘密,它没有外在的标志,考古挖掘永远也不可能挖出最早产生“心境”的某一心灵。但逻辑时间应在制造工具之先。
    维系群体的纽带仅有血缘与物质利益显然是不够的,否则与动物的族群还是毫无实质意义上的区分。来自于心境的引得之力虽产生了共同的人性,但并不意味着心境的完全一致性,而且正是它的不一致性产生出它的价值与意义:不一致性使“心境”本身脱离本能,导致多样化而产生矛盾,沟通变得必要和必然,传播也就由此而开始。
    佩伊在他的《语言的故事》中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人类选择了语言传播之路而不是其它身体姿态或非语言概念的方向?如果达尔文的理论是正确的,则利用语言传播恰是人类生命性状中被自然环境认可的基因。“所谓物种的进化其实是包含着物种之间的传播交流的。传播不仅是人类也是整个动物界用以维持生存发展的种性机能,而不单单是手段性的工具,而且人类因能将这种‘种性机能’实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自身获得了超越其它物种的飞速发展。”⑴“有了传播行为后,人就加快了脱离动物界的步伐,就连人类只会发简单的单音的时候,他们的相互联络、沟通最切近的信息――或避害或协同追捕猎物――这时与动物还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一旦他们相互传授经验,譬如一个猿人教另一个猿人怎样打击石器――包含了抽象的符号运作时,真正的社会传播就出现了。”⑵  
    最早的人际传播行为肯定是简单的口语与大量的身体语言、直接的“言传身教”。除了动物性的亲情传达,就是传授生产、生活技术。这种传播当然是极其低下的。规范化的语言要求随之产生。大约在距今25000年时,人类开始讲有音节的语言。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产生了。萨丕尔说:“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做出结论:除了正常语言之外,其它一切自主的传达观念的方式,总是从口到耳的典型语言符号的直接或间接的转移,或至少也要用真正的语言符号做媒介。”⑶
    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人们可以进行较为精致的思维。由于意义与语言的关系确定,人们可以记忆、传播、接收和理解的信息,在长度、复杂性和精致程度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它不仅可以使人们快速而有效地积累生产经验,增长认识能力,而且,也使人类的思维意识获得了确定的表达方式。直到今天,我们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的变革,必然蕴含着语言的变革;甚至没有语言的变革,就没有思想的变革。因为语言,人类的文化因此而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增长,并最终从捕猎、采集而过渡到具有更强更稳定而复杂联系的农耕文明。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确实,在许多的创世神话中,世界是被“说”出来的。有了语言,才有了世界,世界是由语言“呈现”在我们脑海中的。语言大大增强了人们在自然界中的竞争优势。事实上,借着语言人类摆脱了物的直接具象的束缚,给了四肢以更大的自由;借着语言,他们在寒冷漫长的冰河年代相互扶持,在生存竞争中占到上风;借着语言,他们能比其它动物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观察自己的环境,从而做出行动决定,组织自己的关系;借着语言,他们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社会的其他成员,把自己的思想传播给他人,从而形成人类的文化积累与传承,文明也就这样在语言媒介中绵延着。



    文明的产生得益于传播(语言既是传播媒介又是传播内容),同样,文明的形式与信息传播的方式息息相关,而信息的传播方式决定于相应的媒介,因此,媒介是文明形式的重要决定因素。事实上,每种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严重制约着文明中社会的结构形式、人员交往方式以及工作、学习方式甚至意识形态。“于历史而论,一部人类文明史,必然是一部媒介的发展创造史;于文化而论,它必然是一定媒介系统作用下的文化,一种媒介的创制与推广,往往孕育了一种新的文化或文明。”⑷然而,真正成为文明发展的催化剂的是传播中的传播创新,一部人类文明史,也就是人类使用和创新传播媒介的历史。中国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中,就有一半是关乎传播的媒介――造纸和印刷术。我们甚至可以发现,人类文明的演进是在传播媒介的嬗变中完成的。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中对文明的演进有重大影响的有一半以上为传播媒介。
如果按媒介对文明进行分期,我以为可分为口传阶段、文字(书写)阶段、大众媒介阶段、网络传播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文明是原始社会、专制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网络社会)。
    传媒介是人类最基本的、最自然的传播方式,也是最古老的传播方式,也是永远会存在的一种传播方式。它首要的特点在于方便。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可运用自己的天然器官接收与传递信息,进行交流,无须借助外界任何工具和中介。其次,口传媒介具有亲密性。它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交流双方处于同一环境,同一氛围,容易产生一致的立场,达成一致的观点。即使网络时代,有着最为方便的沟通方式,如可视电话,虚拟场景交流,也不可能完全取代这种亲密的交流方式。如今,很多人已可在家中上班,但处理重大事件(如解雇员工)时还是亲自到场,就因为面谈的亲密性更容易熄灭怒火,获得更多的理解。再次,口传媒介具有随意性。口传的无中介性使得传播无法控制,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流是堵不住的,硬堵只会使其更加泛滥。
    另一方面,口传媒介有着自己的局限:第一,口传媒介传播面狭窄。口传无中介,只能口耳相传,因而传播距离短,传播周期长,传播速度慢,最终导致传播范围狭窄。第二,口传媒介传播具瞬时性。口传的信息从信源口中传出后,迅即消逝于周围环境之中,被耳朵捕捉到的信息被接收人接收,没有捕捉到的信息则永远消逝,无法复回。这种瞬时性使得口传信息的准确性不能得到保证,信息传播容易被切断,传播范围不具历时性与空间性。
由于口传媒介的这些传播特点,信息的传播往往是塔型或单线式的纵向传播,如部落盟主――家长――部落成员。在这样的社会中,传统和权威受到尊敬和模仿,代代相传;信息刺激少,人群安于现状,社会结构稳定,进步缓慢。
与纯粹口传对应的是原始社会。由于信息传播的限制,它不可能组织起大规模的社会组织,更不可能建立起国家,因为口传媒介无法满足大规模、多层次、严格的管理,只能应用于小集团、有限区域的松散组织,如原始部落等。
文字(也既是传播媒介又是传播内容)的出现则使人类产生质的飞跃,开始了文化的传承。从语言学的立场看,文字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但这一符号在某一意义上却具有比之本体更为重要的意义。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他不说人是语言的动物,因为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它可能没有人类语言复杂,但肯定有自己的表意系统,否则,动物之间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交流与合作。因此,语言(仅有语音)不是人类根本性的特点,表示语言的符号(文字)才是人类与其它任何种群的区别所在,所以是文字最终把人类从动物之根中拔出来。文字是人类的第三宇宙速度,借着它,人类可以飞离太阳系,去探求无穷宇宙的奥秘。
    与口传不同,文字(书写)的传播功能体现在它的空间性与历时性上。有了文字,人们就可以逾越时间和空间限制,使信息的更远距离传播成为可能,也使信息储存成为可能,我们也就有了与千年古人相视而笑的可能。从文明发展的视角看,文字是人类进入真正文明――建立国家――的首要工具。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文字的民族就没有真正脱离动物界,它们将永远处于原始社会之中。国家既不是血缘形成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是人类有意识的组织构建,是统治和管理的结果;而管理和统治需要记录,需要可靠的文献取信于民;显然虚飘的言语无法担此重任,而文字能之。中国传说仓颉造字后,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世界一片惊恐。可见文字威力之巨大,也难怪古代中国人对文字、对识文断字的人都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因为以文字为证,鬼神都难以否定。
    但是,文字的书写是非常困难的。它既要有价廉而持久的书写之物,还要有书写的技能。文字本身非常方便,随处可写,但要找到价廉而持久的书写之物却不简单,人类为此竞花费了数千年。埃及人找到的是石头与草叶,巴比伦人找到的是泥板,中国人早期找到的有牛肩胛和金属,此外,至少还有数百种可进行书写的五花八门的物料被尝试或使用。直到中国人找到了一种叫“纸”的东西,“写字的地方”才算真正解决。书写的技能的获得虽比书写之物来得容易,但也不是等闲之事。既要有长时间的耐心培训,还需要时间和金钱。因此,文字在书写阶段的传播事实上不可能普及到整个社会,只能在某一层面上传播,需要口传作为重要补充。实际上,在国家统治层面或社会的上层以(书写)文字传播为主,而在社会中特别是社会下层仍以口头的语言传播为主。
与文字(书写)相对应的文明是专制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由于文字信息传播的空间性与历时性,统治者利用它能够对更多的社会层次进行管理,因而形成国家及复杂的多层次社会。但是,掌控文字技能的非本能性,致使这种技能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社会自然将人划分为两大阵营――识字的与不识字的。识字的把持着所有有价值信息,从而形成社会的特殊阶层。这些人凭借自己掌握的技能维护着自身的既得特权利益,统治着社会;不识字的人既无法获取有价值信息,对国家的统治亦无法参与,命运任凭她人摆布。专制体制就在这样的情形中形成了。
    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都属于大众媒介,是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传播媒介。但二者各具特色,有着巨大的差异。
    印刷媒介属最初兴起的大众媒介,在历史上,它打破了封建时代的愚民政治,促进了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宗教革命等运动的蓬勃兴起。马克斯·韦伯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把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产生归结为宗教改革与勤俭节约及禁欲主义的人性美德。但其中的重要问题是,路德的宗教改革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印刷机的帮助。“为自己阅读《圣经》”只有在《圣经》容易购买并买得起的前提下才是有广泛号召力的口号。“作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和传播异教学说的工具,印刷机注定将永久性地削弱教会的霸权地位。”⑸书籍的广泛流行,知识的普遍传播,把欧洲人从黑暗的宗教势力中解放出来;地方势力崛起,国家主权确立;一种新的文明诞生了:
宗教改革运动带来的教会霸权的瓦解,为其他一些非宗教势力的出现开辟了道路,其中包括国家政权及其政治权力的崛起以及科学革命和一些新的知识力量的出现。而且,印刷机不仅传播宗教教义,而且向人们传播关于一个新世界的信息,这对国家政权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还向人们报告各种科学发现,从而为科学的诞生提供了条件。这些新事物反过来又进一步削弱了教会的势力,并且为自身的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很快,公众教育出现了,最初是为了满足人们参与印刷的需要--也就是学会阅读--接着又成为了一种可获得各种新信息的工具。作为宗教教育的替代物,非宗教性的公众教育进一步削弱了教会的影响,相反则有利于国家政权和科学革命的出现。于是在这种信息的温室里(有些是关于人们买卖、投资、贸易、吃、穿等活动的信息),一种非常适合于新时代的新经济形式--资本主义诞生了,它是对劳动和财富的抽象概括。⑹
    印刷媒介传播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第一,是传播信息的准确性稳定性高。印刷媒介以稳定的物质载体承载信息的符号,向外传播,信息从信息源发出后,到达任一接收者手中的信息符号都是一致的,信息符号始终保持恒定的初始状态,受到噪音的干扰相对小,不会变形走样,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第二,信息的超时空性。因为传播的信息能保持长久的稳定,所以,信息传播距离远,传播时间长。我们今天能读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老子等的著作,了解他们的思想,就得益于印刷文字的这种特性。第三,传播时的慎重性。文字信息的超时空性促使信息发送者在发送信息时尽量避免随意性,保持慎重性。印刷的文字信息一旦发出就长留时空之中,无法消除,所以信息的发出者不得不慎之又慎,避免错误。第四,信息接受的可选择性。印刷传播借助长留时空的物质(纸等)为介质,使我们对其中的信息可以任意取舍,大大提高了信息接受的主动性与效率,发展了我们的思考能力。
    印刷媒介无疑具有巨大的优点,但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首先,印刷媒介信息的接受需要条件。印刷媒介的信息以符号形式传播,所以识字(符号)是其必备条件。识字是一项特殊的技能,不是人的本能,因此,它必须经过特殊的训练才可获得。这无疑增加了它传播的难度与可能性。与口传媒介相比,它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如机器、纸张等。其次,印刷媒介比口传更容易受到控制。“给我控制印刷业的权力,我就能控制整个民族。”⑺印刷媒介是容易受掌控的被生产性物质载体,只要将其消灭,传播就不可能延续;或者,控制其生产,不让其进入时空之中,传播也就不可能进行。中国历史上不断出现的舆论控制、焚书活动就是最好的明证。当然,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完全的控制只能是一种梦想,不可能真正实现。不然,罗马教皇就不可能在路德的进攻下溃败。再次,印刷传播是一种单向传播。与口传不同,印刷传播有中介而无法进行应答,加剧了印刷传播的权威性与专制性。但印刷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性似乎可部分消除其权威性与专制性。
    印刷媒介的社会是一个标准化的社会。符号的统一是印刷传播的基础,超时空的存在必然要求符号的稳定,标准化由此而产生。文字(符号)的标准化自会要求意识形态的一致,从而倾向社会标准化,最后产生出民族国家。希利斯·米勒说:“印刷制度使文学、爱情信件、哲学、精神分析学和现代的民族-国家概念成为可能。”⑻印刷媒介时代的另一显著特征是教育的普及。接受信息的识字要求不得不促使教育普及到大众,它反过来又促使印刷进一步发达,信息更加广泛传播的良性循环。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要感谢印刷媒介的先期出现,使我们的社会得以建立在教育普及的牢固根基之上,从而保证了社会的良性进步基础。假如电子媒介出现于印刷媒介之先,社会的文盲会大大增加,社会的文化水平将停留于较低水准,社会专制化程度难以想像。印刷媒介稳定的信息存储还保证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人类知识的积累,口传时代积累的知识信息非常有限,教育普及的程度低又限制了知识的全面广泛积累与接受,因而科学技术进展缓慢,社会停滞不前。电子传播媒介虽有自己的优势,但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在知识积累方面还远远比不上印刷媒介。是印刷媒介产生了牛顿、爱迪生和爱因斯坦。
    广播、电影、电视等借电力形式传播的媒介我们称之为传统电子媒介。它们各自有自己的特点,也有着某些方面的共同性。首先,电子媒介传播的信息具有形象直接性。与印刷媒介相比,电子媒介信息的获取无须特殊的训练,基本凭借人的自然本能就可获取。广播是口语传播的延伸,它在口耳相传中增加一种媒介,使信息的稳定性提高,传播的距离延伸。电影和电视的信息都是图像、声音等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传播,对两者信息的获取都是人天然的能力,无须任何训练。因此,电子媒介是人通过技术把信息向其本真面貌还原以方便获取的从而提高人获取信息能力的努力。其次,电子媒介传播的目标的大众性。就印刷媒介而言,不管教育多么普及,但不可能普及到每个人,因而总有人不能借助它获取信息。任何需要经过训练的技能都不可能让每个人学会,阅读也不能例外。而电子媒介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了该问题,每个自然的正常人都能借助电子媒介获取信息,因而它把信息获取能力普及到了甚至最底层。调查证明,电子媒介对底层的影响力最大,越是底层的人通过电子媒介获取的信息越多,他们除人际交往中的信息获取外,唯一的信息来源依赖于电子媒介,正因为此,也就决定了电子传播媒介内容的低俗性。再次,电子媒介传播能力的巨大性。麦克卢汉有一个词“地球村”,就是基于电子媒介传播的巨大能力而言的。电台广播、电视能把信息迅即传遍全球,就象古老社会中村子里的事能迅速让村里每个人知道的一样,所以叫地球村。今天,电子媒介的影响力是如此巨大(特别是电视),以至于它已经不是视作为一种单纯的媒介,而是被视为独立的社会力量,一种控制国家的有力工具。我们经常看到,政变者首要的攻击目标总是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由于电视、电台或报纸的干预,许多司法案件或政府决定改判或改变的情况。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在某种意义上已说明媒介的力量已超越于政府力量之上。
    电子媒介的缺陷亦非常明显。第一,信息的接受没有选择性。所有电子媒介的信息都只能按播放人的意愿顺序播放,信息接受人无法选择,造成信息接受的被动。长久的被动“训练”将使人的主动性受到抑制,培养出“受动人”。第二,与印刷媒介一样,电子媒介的传播也是单向的。电子传播媒介本身不能回传反馈信息,它的反馈只能通过其它途径,因而反馈是迟延的、间接的,不是应答式的,这种反馈无法对发送的信息施加影响,造成信息传送事实上的专制性。大众媒介变成了专制媒介,所以雅斯贝尔斯说,电子媒介有使社会重新封建化的可能。第三,电子媒介的图像型播放及无间歇连续播放,剥夺了信息接受者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压缩了人的想像力。所以,很多人说,电子媒介培养起来的人是空心人。长期疏于思考与想像,势必使这两种能力退化,变成应对性的“模仿人”。第四。电子媒介比印刷媒介更容易被控制。由于电子媒介空前的传播能力,势必吸引政府与大集团的高度关注而加以控制;另外,电子媒介昂贵的设备与全套的人员配置,使得个人难以通过它发送信息,控制变得容易。事实上,毫无例外,各国的电子传播媒介不是受控于政府,就是控制于大的利益集团。
    与电子媒介相对应的是工业社会后期,它不仅是标准化的社会,还是垄断的社会,一种强制标准的社会。在这一社会里,你所需的信息似乎有人洞察先机,已经替你挑选好,做成一幅幅的图像并配合着声音硬塞到你的眼耳之中,你既无须思考也无暇思考,除了照单全收,无须作任何事。它们已经考虑好了一切,如你应该受什么样的教育,如何寻找理想的工作,如何谈恋爱、结婚,甚至买什么样的衣服,怎样刷牙、性交等等,无所不包。套用中国的一句俗话:你想到的已经替你想到,你想不到的也已经替你想到。马尔库塞的“单面人”就是这样造就的,“模仿人”就在如此的环境中长大。
    电子媒介还为我们带来色情、暴力、浅薄、庸俗等。确实,印刷媒介(包括书籍)也可传播这些东西,但文字的想像性使这些东西的震撼力减弱。而电子媒介却是赤裸裸的呈现,以视觉的方式呈现,视觉感受是人体感受器官中震撼力最大的,它带给我们的冲击力超过任何器官,因而电子媒介的色情、暴力等就地格外突出,这是它的传播符号所决定的不可避免的缺陷。至于庸俗、浅薄等则根源于它们的传播目标和巨大的影响力。当庸俗、浅薄为个人所有时,是受鄙视和批判的,但电视传播目标的大众性,使得这些东西又不得不反复出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反复出现的东西才有价值,才能为人所认知,它会成了一种标准,成为模仿的对象。庸俗、浅薄就这样成了社会的目标和标准。
    希利斯·米勒认为,印刷(文字)区分出主体与客体、意识与无意识等二元世界,但电传媒介泯灭了这种二元世界的障碍,使主体与客体,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界限消失,从而使过去建立于其上的哲学、文学、精神分析学失去根基,并最终消逝。因为我们好像已生活于所有现实的场景之中,无须任何想像。过去的书籍是“我”在读它时,凭借想像力唤起鬼魂(作品中的或作者的),这种鬼魂具有私密性和个人性,但现在,“电视或电影屏幕上的幽灵,比之阅读一部书的私下行为,似乎更加客观、公正,并为大家所共享,而不那么依赖我个人的想像。”⑼这也许就是同为大众媒介的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的区别所在。
    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等都是工业文明中出现的大众化传播(叙事)媒介,但这些媒介或因政治的原因或因技术的原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媒介,只有互联网能真正享有这一殊荣,完成这一使命。因为只有它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将每个人都连在一起,并能提供你能想像得出的任何电子通信……提供远距离的银行业务、教学、购物、纳税、聊天、玩游戏、电子会议、点播电影、医疗诊断……”⑽
    对网络社会,西班牙裔的社会学家卡斯特尔认为我们的社会正经历着一场革命,这就是信息技术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信息技术就象工业革命时期的能源一样重要,它重组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根植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技术范式,它使社会再结构化,改变着我们社会的形态。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信息时代,或者说网络时代。“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趋势,信息时代占支配地位的功能和过程均是围绕网络逐渐构成的。”⑾尼葛洛庞帝更是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中阐述了数字化将给人类社会结构带来四个方面的改变:权力分散、全球化、追求和谐与赋予权力。⑿在他看来,网络出现以后,传统的中央集权将会真正解体,个人享有更多的自由,个人化的时代即将来临。

    麦克卢汉说:“媒体就是信息”。“媒体会改变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消灭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⒀希利斯·米勒接着说:媒体就是意识形态。鲍德里亚解释说:“铁路带来的‘信息’并非他运送的煤炭或旅客,而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新的结合状态,等等。电视带来的‘信息’,并非它传送的画面,而是它造成的新的关系和感知模式、家庭和集团传统结构的改变。”⒁因此,媒介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类的世界观;进一步说,文明的演进是在媒体的嬗变中进行的。


〔1〕周月亮《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第1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2〕周月亮《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第2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3〕转引自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第49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
〔4〕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第202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
〔5〕〔美〕保罗·利文森《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第23页,熊澄宇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美〕保罗·利文森《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第24-25页,熊澄宇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7〕〔美〕希利斯·米勒《现代性、后现代性与新技术制度》,《文艺研究》2000年第5期。
〔8〕〔美〕希利斯·米勒《现代性、后现代性与新技术制度》,《文艺研究》2000年第5期。
〔9〕〔美〕希利斯·米勒《现代性、后现代性与新技术制度》,《文艺研究》2000年第5期。
〔10〕〔美〕迈克尔·安托诺夫等《信息高速公路指南》,美国《大众科学》1994年5月号。
〔11〕Castells, M. 1996,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Oxford: Blackwell .P469.

〔12〕〔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第269页,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
〔13〕〔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第248页、中译本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132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8#
发表于 2012-2-19 12: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文字的裂隙间拔河:谈「超级链接」

作者:陈征蔚   

「超级链接」(hyperlink) 是超文本中最重要的元素,同时也是形成多线阅读的关键。它帮助读者自由选择浏览路径,使「阅读」从毫无变化的循迹路径摇身一变,成为自助导向式航程。然而超文本的「导向」并不如想象中容易,如果将阅读比喻为旅程,那么导向阅读几乎无法像参考地图旅行一般,光凭按图索骥便轻松达成目标;相反地读者随时都有迷途的危险,甚至可能因为超级链接所提供的选择太多,因而陷入「叙述可能性过于庞杂」(an excess of narrative possibility) 的恐怖迷宫。
        超文本理论家哈波 (Terence Harpold) 于其评论〈超级链接之不确定性〉(The Contingencies of the Hypertext Link) 中将阅读比喻为船只航行,两者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是一种藉由不断修正航道而趋近目的地的过程 (a process of approximation)。诚如哈波所分析,「航行之意义在于从不断修正中移动以便趋近目标」,舵手必须随时调整航道,矫正偏差,最后方能到达;而超文本阅读由于不像传统阅读只需按照作者预设的路线行进就好,因此也需要随时选择连结,修正路线,最后才能产生一条独一无二的阅读航线。航海者者不断修正偏移 (deferral) 向目标趋近,这种逐渐形成轨迹 (trajectory) 的历程正与超文本读者选择超级链接的行为类似,而这也是超文本小说与传统单一线性小说的相异之处。超文本特有的「多重叙事结构」(poly-form narrative structure) 意义并不仅止于点对点的穿梭连系而已;更重要的是,超文本容许读者选择不同路径,以便解放原本固定的线性阅读,形成较富有弹性的叙述模式。在一般人的观念中,「超级链接」顾名思义,仅止于连结而已。然而它在多线阅读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仅不止于连系,同时也兼具了「切割」与「分离」的作用。因为当读者选择了某一个连结而趋近特定目标时,这个被选定的连结也同时将读者带离了其它方向,正如同航向南方的船只将会离北方越来越远一般,当超级链接朝向特定方向发展之时,也代表了与其它目的地划清界限,形成切割与分离。更进一步地说,读者所随机选取的超级链接将会在阅读空间中画下了一条路径,切割出一个读者趋近以及同时远离的版图。因此,超级链接所带领读者到达的目的地固然重要,但这毕竟只是某个被选取的路径而已,事实上同等重要的是那些因超级链接带领而无法触及的广大「黑暗大陆」,这些不曾被触及的部分,代表着超文本无穷的可塑性与诠释弹性。
        解构大师德悉达 (Jacques Derrida) 认为「文字书写」在传统观念中一直是「不在场」(absence) 的,因为相对于对话时发声者一定在场的情况(使用录音带等方式除外),书写具备三种不在场特性。首先,文字所描写的事物通常已经成为过去,因而不在场,其次,当读者阅读时,书写者通常不在场,最后,当作者书写之际,读者也通常不在场。这三种明确的「不在场证明」加在一起,令书写符号成为了重复不在场主体的符号。然而这种「重复」并不能让文字变得绝对固定、可靠;相反地,同一个符号可能因为不同的上下文而有不同的意义。因此,便如同笔者过去所谈,每一个符号都可以置于引号之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产生崭新的意义。超级链接可以连结前后文,使其逻辑贯通;但同时也可以将文字从特定线性上下文中脱离,另辟分枝。从这个角度观察,超级链接虽然具有连系功能,连结与连结之间却也形成了一道道鸿沟,同样造成切割与分离。
        一般学者通常过于重视超级链接的连系功能而忽略了切割效果。在阅读过程中,超文本与传统文本迥异之处即在于,当读者选择某一路径时,同时也远离了特定的上下文。虽然许多读者在阅读超文本时仅将选取超级链接视为翻页,而将这种连结阅读行为视为与传统文本中阅读线相同,但是这种蓄意忽略超级链接与传统文本「阅读线」的相异性的观点,却很可能抹煞了超文本在阅读观念上的革命性突破。事实上超级链接所造成的效果并不似传统阅读线般单纯,它随时可以令读者迷途,使阅读大幅超出读者的预期与希望,而且绝对无法保证连结的目的地为何。正如超文本理论大师蓝铎 (George P. Landow) 所说,适当的阅读接口也许会令读者感到「熟悉」 (at home),令超文本阅读彷佛像在传统文本中一般自得,然而这种熟悉绝对只是一种「似曾相似」(uncanny) 的诡异经验而已 (uncanny在德文中同时具有「家」以及「令人不安地陌生」双重含意)。
129#
发表于 2012-2-19 12: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人文情怀拥抱科技诗意
——记网络文学研究专家欧阳友权教授

一位教授、博导,文学院院长,且已近知天命之年,能每日横渡湘江,不避风霜雨雪,这样毅力和体魄本身就有一种魅力。而作为一名人文学者,一位多年从事文艺理论研究的大学教授,却在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率先伸出思维的利剑,用人文情怀去拥抱科技诗意,带领一个学科团队打造出一个学术品牌,很快使一个学院声名鹊起,这更引起人们的好奇心――这便是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欧阳友权教授,一个会生活、能治学的文艺学学科带头人。
欧阳友权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后来在武汉大学读了硕士,在四川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93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被确定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8年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1999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0年遴选博士生导师。是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人文前沿》主编。2003年被评为中南大学“十大教学名师”和湖南省优秀教师。他一步一个脚印地使自己、也带领所在的学科团队走向学术前沿。
1981年大学期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算起,欧阳友权的文学研究已耕耘有年。80年代中期他在《当代文艺思潮》上发表的《农耕文化――中国文学之根》、《新时期文学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等论文就曾引起过较大反响。他和他同窗编撰的《当代西方文艺批评主潮》在“方法论热”的年代一度热卖文坛。其硕士论文《文学创造本体论》的公开出版更是受到许多人的夸赞。90年代以降,文学出现落潮,他则迎着文艺低谷向理论高峰挺进,伏案学海孜孜不辍,陆续出版了《艺术美学》、《文学原理》(高等教育21世纪课程教材)、《艺术的绝响》、《国民素质论》、《萨特论艺术》(译著)、《网络文学论纲》、《网络文学本体论》等著作,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光明日报》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完成2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个教育部课题和7个省级课题,主编了“文学精品赏析丛书”、“网络文学教授论丛”和“文艺学前沿丛书”等。其理论专著《国民素质论》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一等奖和省第六届社科成果二等奖。作为教学名师,他的教研成果曾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欧阳友权教授是个名副其实的前沿型学者,他的研究兴趣始终追求着最新的学术脉络。比如在文化产业领域,这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崛起的新学科,他独得风气之先,早在2001年就成为全国第一个文化产业方向的博士生导师,这也成为他学术生涯中的一个新亮点。
其实真正让欧阳友权教授在学界打出名气的还是他近几年的网络文学研究。从1999年开始,他便以学术敏感率先瞩目于互联网上的文学现象,致力于将网络文学研究推向学术前沿。几年来,他带领一个学术团队在这一领域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个获得网络文学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第一个在这一领域获教育部规划课题和省级规划项目;第一个在高校成立网络文化研究所;第一个成功创办“网络文学研究”省级社科基地;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网络文学研究专著(《网络文学论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主编了国内第一套“网络文学教授论丛”(15本);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网络文学博士论文《网络文学本体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创办了互联网上第一家汉语“网络文化研究”网站(www.web-culstudies.com);并于20046月在中南大学文学院成功召开了我国首届“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化”学术研讨会。由于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和影响,20037月欧阳友权被邀请到中央电视台做了“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专题节目。他所在的中南大学文学院成了国内网络文学研究的重镇,他和他的学术团队完成的6部网络文学专著和70余篇同一领域的系列学术论文,成了国内研究网络文学绕不过去的一座学术高台。
在学术思想上,欧阳友权不类前说,不惧定论,善于思考,敢于创新。例如,他提出的“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被文论名家评价为“标示了新理念”(中国教育报200121王先霈文)。他提出的“人民文学,重新出发”引发了《文艺报》广泛的争鸣,并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面对现代科技文明的迅猛发展,欧阳友权提出,应该把科技革命的意义放到人文哲学的视野中来体认,以洞悉其形而上的价值内涵,走出“技术崇拜”和“工具理性”的观念误区,培育高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让科技的功利效应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长远关爱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从而在“科技—人—社会—自然”这个大系统中,实现科技文明与人的道德健全的统一、科技进步与人的自由发展的统一、科技创新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欧阳友权文)。
基于这样的学术背景,欧阳友权以《网络文学论纲》、《网络文学本体论》、《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即出)等学术专著和一批覆盖中文核心期刊的系列论文,从基础学理上奠定了网络文学的学科地位。他运用本体论哲学方法,执着于网络文学本体显性与隐性的双重结构,从现象学描述其存在方式,从价值论探询其存在本质,解释网络文学的形态构成及其意义生成问题,完成网络之于这种文学的艺术哲学命名。(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欧阳友权文)。其《网络文学论纲》在廓清互联网时代文学生态的基础上,深入考辨网络文学的文化逻辑、人文内涵、意义构成、存在样态、叙事模式、批评范式、民间视野、主体视界、创作嬗变、传播形式、接受方式、价值取向等问题,揭示网络文学之于知识经济时代技术革命与人文背景间的双重联系。先后有陆梅林、董学文、王岳川、金元浦、吴炫、黄鸣奋、王兆胜、朱辉军等许多学界名家对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研究给予较高评价。
作为文学院院长,欧阳友权选准网络文学这一学术“富矿”,其意义不仅在于用人文情怀拥抱科技诗意,更在于把这一研究作为学院的特色科研和学科建设的突破口,使其与文艺学建设和吸纳优秀人才结合起来。几年来,中南大学文学院陆续引进了一批教授和优秀博士、归国博士和博士后,迅速使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达到了“一个课题带动一个学科、培养一支队伍、取得一批成果、创造一种特色”的学科建设目标。

注:该文发表于《文艺报》20051135版头条,题目是《网络文学研究的开拓者――记中南大学文学院欧阳友权教授》
130#
发表于 2012-2-21 11: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15:15 , Processed in 0.17072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