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8:我的网络教研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0-8-30 02:48:53 | 只看该作者
http://hd.sina.com.cn/weiboyear/kp.html?c=spr_web_sq_googles_weiborun_t300036

微博
http://t.163.com/session

http://t.163.com/session



http://t.people.com.cn/index.action

http://t.people.com.cn/index.action



http://www.webo.com.cn/


http://www.webo.com.cn/



http://www.follow5.com/


http://www.follow5.com/




http://wireless.people.com.cn/GB/164387/172195/index.html

http://wireless.people.com.cn/GB/164387/172195/index.html



胡锦涛人民网开“微博”了
截至昨晚20点,该微博已注册粉丝8000多人
发布日期: 2010-2-22  稿件来源:合肥在线-江淮晨报 作者:王曦辉
合肥手机报,“掌”握更精彩!安徽移动手机发送hfb到106586666订阅,月费3元。
    据大河报消息  2月21日,本月刚上线的“人民微博”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国家主席胡锦涛。该博主资料栏内容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主席‘开’微博了”,此则消息迅速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截至昨晚20点,该微博已注册粉丝8088人。
    记者昨日连线人民网获悉,“胡锦涛人民微博”中有一个红色的“人”字符号,这表示该微博的用户信息已经过人民网实名认证,其个人资料、姓名等信息真实。但是,该人士表示,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主席首次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广大网友进行现场交流,这也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通过网络的形式直接接受公众提问。“凡是到人民网强国论坛做客的特别嘉宾,都会有个账号,而这个账号与刚刚开通的‘人民微博’账号是互通,所以说,‘人民微博’出现胡主席的账号只能说明他的名字在强国论坛注册过。”该人士的说法也得到了人民网官方微博——“人民微博助手”的证实,“人民微博助手”期待广大博友互相转告这个消息。
    截至昨晚20时,该微博已有粉丝8088人。其中第一位是北京的“飞泉鸣琴”。这位已发博688条的用户如今粉丝也达到了234人。第二名是“周同学”,“周同学”同样是实名认证用户,其用户资料上说“人民微博小组成员”。该微博粉丝中,注明来源地的,不仅仅有全国各地的用户,还有一些来自海外。除了“人民微博”,这则消息也被其他网站的网友迅速转载。
    对于国家领导人“开”微博,很多网友表示强烈支持,网上“顶”声一片。网友亲切地称呼胡锦涛主席为“涛哥”。有网友直抒胸臆:“俺就是冲涛哥来滴!!!”也有网友期待:“坐等涛哥发微博。”
    但是,人民网采取的是论坛与微博账户互通的做法也引起一些网友的反对。一些网友认为,还不能从严格意义上说“国家主席开微博”了。
    对于网友出现的各种热议,网友“闷友网”的观点得到更多人认同。他表示: “不管如何,这是一个进步。至少能让百姓有机会和胡主席多沟通。”
    据悉,微博,即“微型博客”。三言两语,现场记录,发发感慨,晒晒心情,有人将其称为新一代传播媒体。写微博也被网友戏称为“织围脖”。和原有的博客相比,其打通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草根性更突出。国内微博热也从去年逐渐兴起。    王曦辉



“胡锦涛微博”引万余粉丝 网络问政成民主表达新方式2010年2月22日来源:东方网 作者:孙晓菲 选稿:吴月霞   东方网记者孙晓菲2月22日报道:昨日,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名字出现在“人民微博”上,一天之内吸引了14000多名粉丝围观,坐等主席发帖。“胡锦涛微博”成为今天网络热议话题之一。前年,胡主席曾通过网络与网友在线交流,倾听民意,如今又开通了微博,网友们因此猜测:胡主席或许会引领网络问政潮流,从而使中国的民主政治跨入一个新时代。
图片说明:[url=]截至22日下午2点50分,粉丝数已飙升至15648人[/url]

  
  万余名粉丝蜂拥围观
  
  在“胡锦涛微博”的主页,注册用户名字后带有“人”字符号,意味着该用户是通过人民网实名认证的。资料栏也显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更让人确信该微博的真实性。
  
  消息一传开,各路“什锦饭”蜂拥而来,注册围观。昨晚8点该微博已拥有注册粉丝8088人,而截至今天下午2点50分,粉丝数已飙升至15648人,几乎翻了一番。在人民网强国论坛,许多网友都在抱怨今天的人民微博“速度慢得像蜗牛”,大家纷纷猜测由于数量巨大的网友竞相登录,刚刚诞生的人民微博服务器已不堪重负。
  
  截至记者发稿时,“胡锦涛微博”上仍没有任何内容,但粉丝数依然在不断增加。在人民微博24小时热门转帖和评论中,有80%冲着“胡锦涛微博”而来,网友纷纷表示“就是来看主席的,偶像啊!”“蹲着等,不知道能不能等到……”
  
  领导人频频现身网络
  
  根据人民微博网友“钟芠”的说法,“人民微博和强国社区账号是互通的,所以人民微博有胡总账号只能说明他的名字在强国论坛注册过。”而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确实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当时他曾说自己“抽时间尽量上网”,还强调非常关注网友们提出的建议、意见,“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曾于2009年2月28日第一次做客公共网络平台,与网民“零距离”互动,“真心谈话”,吸引了全球网友近30万个提问,掀起了海内外一片关注热潮。
  
  除了国家领导人,各级官员亦不断加入“触网”行列。2008年11月6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作客东方网,不仅认真听取广大网友对上海坚持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还和大家展开了轻松、热烈的交流。同年5月,上海市长韩正也曾作客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在线解答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此外,重庆市、广东省等地方的各级官员也频频现身网络。
  


http://open.t.sina.com.cn/

http://open.t.sina.com.cn/



从胡锦涛主席开微博想到的[zt]
                    ――思考教育改革的方向


在中小学生即将开学的时候,胡锦涛主席开微博的消息会激起孩子和家长们怎样的联想?本人作为曾经的教师,也是母亲,又是关注教育改革和家教问题的网民,通过与周围不同年龄的一些人的交谈,有不吐不快之感,不禁想要说说自己的联想。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应该是“无纸化教育”。

看到近几天许多中小学生在拼命赶写寒假作业,不禁感慨万千。记得在上世纪50~80年代,中小学生的寒暑假作业,都是16开大的薄薄的一本,好像是每天写一页,其中有各科目的内容,还有谜语、填图、走迷宫等很有趣味的内容……

许多国家已经实现了无纸化教育,甚至学生上学已经不用背那沉重的书包了。而我们呢?学生还被没完没了的“纸上作业”所累,既不环保、浪费了大量纸张,又使学生成为“做题机器”,并令许多孩子患上“厌学综合症”。

如果今天我还做教师,我就让学生用写博客的方式来完成作业,在网上与教师交流。这样既实现了无纸化教育,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可以引导那些上网玩游戏成瘾的孩子有效地、科学地使用网络。

再说,做校长和教师的也应该有个科学的态度:学生学几门课程,每天的作业一共用多少时间完成?假期里应该有多少时间休息和学习等等,都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测算;如果留的是多的完不成的作业,明摆着就是逼着学生去弄虚作假,不互相抄袭?不上网求助?谁能正常完成呀?与其如此,不如实事求是!

教育应该是超前的,可目前的应试教育,题海战术――是否已经大大落伍了?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应该有自我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知识,难道只有从教师嘴里讲出来才是知识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什么学生自己没有机会主宰自己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才是真正的现代学习。教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学生却常常比教师更有超前意识,也有很强的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我清楚地记得,在二三十年前就有出国访问的学者和专家,多次介绍欧美中小学的教学方式:每节课程,教师只讲10分钟左右,其他时间都让学生发言和活动。去国外访问时,我也亲身体验过这样的课程……而如今我们的课堂是否还在“满堂灌”?学生有多少时间自学和发言?

其实,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和参与教学;也可以自己给自己“出难题”和“留作业”……如今,我们的教师工作时间长、太劳累,就是因为包办代替太多太多了。

我自己有亲身体会,我作为外行曾在师范学院的艺术系任教,那时不开心理课程,心理专业无法对口。艺术只是我业余爱好,其实,是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教育了我,甚至有时可以代替我,我只不过是“组织”教学的作用。

我在武警学院任教“犯罪心理学”课程时,也是来自第一线的学员传授给我许多实践经验,在我给学员上“辅导课”时,实际上是学员们在“辅导”我;他们用生动的实例和实战经验,帮助我诠释了理论知识,并给我许多启发,使我的课程能够结合他们的实践。

3.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学生与教师的个性。

教育应该如何改革,应该多多让学生说话,参加某些研讨会,经常感到很可笑也很可悲:教师、学者们自说自话,离题万里,却感觉良好;不如请学生来说说心里话,学习的主体不来说话,还谈什么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学生与教师的个性,不必担心一改革学生的中考、高考就会吃亏;其实,恰恰相反,科学的教育改革,可使学生与教师共享现代教育的成果,而不是永远被应试教育牵着鼻子走。中国的孩子绝对不会比别的国家的孩子创造力差,动手操作能力也决不逊色,关键是给他们机会和权利,使每个学生有充分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

4.父母们应该和孩子讨论:胡锦涛主席开微博了,这意味着什么?
  建议父母和教师们都应该认真与孩子讨论:胡锦涛主席开微博了,这意味着什么?我们该怎么办?耐心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吧!
42#
发表于 2010-8-30 03:04:21 | 只看该作者
http://t.people.com.cn/zhuyongxin

http://t.people.com.cn/zhuyongxin

朱永新微博

http://www.1363.cn/article/11148/708568

http://www.1363.cn/article/11148/708568
中山教师

教师不能手拿教育的旧船票


2010年03月05日
   下午到场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的解散式,降临办公室,打开电脑,看朱永新教授的博客,看了一篇题为《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朱永新的人民微博初体验》的文章,首要是先容朱永新利用微博,记载零散的思考,收集民间的意见,汲取各人的智慧。此中提到朱永新在人民微博发表的第三篇博文,内容如下:“坏西席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拿着一张教诲的旧船票,教了一年重复了一辈子;二是把学生作为人质,谋一己之私利;三是品德败坏,威逼学生从事不良行为。”后两种西席是名副真格的坏西席,而朱教员把第一种西席也列入坏西席之列,颇有些意外,但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
  教诲犹如一艘大船,登上这艘大船,需要船票,那就是要有专业的知识、教诲学、心理学知识,具备一个西席的资历。教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而非一劳永逸的事情。西席要守本,握好手中的船票,这类守本是永葆一颗关爱之心,遵循教诲规律,守住西席的职业特性——教书育人。但西席也要求变。不断更新富厚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变教诲方法以及技巧。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西席必须要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活水。这桶活水的取患上靠的是西席的终身学习,读书是最重要的学习形式。读书是在堆集,厚积才气薄发,是以,一名优秀的西席,应该把阅读当作生活的一部门,让阅读成为自己的心魄鸡汤,成为生命质量的天然追求。西席读书,是在备课,只有一生都在备课,才气把每节课顶好。知识富厚了,讲堂上才气引经据典,方法以及技巧便可信手拈来,应用自如。从这类意义来说,西席读书,不仅是追讨教诲思惟的营养,也是教诲智慧的源头。
  转变西席手拿旧船票的另一个途径是反思。美国教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说过:“20年的讲授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岁情的20次重复;错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不然就不成能有什么革新。”这句话充分表白了讲授反思在西席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我们时常说:讲堂讲授是遗憾的艺术。既然我们的讲堂不成能做到浑然一体,那么,遗憾也是一种资源,遗憾产生了,通过课后反思,寻觅遗憾的泉源,找到革新的方法,便就产生了讲授的智慧。
  你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养成了反思的习惯,你便能把讲授事情常做常新。这样,你就不再是一名家拿教诲旧船票的人,每天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一名立异型的优秀西席。
43#
发表于 2010-8-30 03:05:29 | 只看该作者
何为“微博”?能否取代“博客”?

    可能大家在2009年以前还没听说这个词“微博”,就在短短的不到一年时间内“微博”异常的火爆,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微博,本文解决第一个问题:何为“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通过上面百科解释,大家就会找到它的特点:
1.微博所谓“微型博客(micro-bloging)”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
2.它是最近新兴起的一个web2.0表现,是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类似博客的系统;
3.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集成化和开放化;
4.你可以通过你的手机、IM软件(gtalk、MSN、QQ、skype)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向你的微博客发布消息
5.微博客的另一个特点还在于这个“微”字,一般发布的消息只能是只言片语,像Twitter这样的微博客平台,每次只能发送140个字符。
  对于第二个问题:能否取代“博客”?
    这个也是很多人讨论的话题,虽然说微博登陆中国来势之迅猛,风声造的轰轰烈烈,各大网站也迅速投巨资抢占市场,可是从微博在中国出现至今,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了,各大网站运营的如何呢?网易,校内等网站虽然第一时间抢占了市场,可是效果却不佳,完全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深陷困顿之中,对于微博的取舍,他们还在徘徊中。虽然新浪的微博看似风风火火,可也是依靠其强大的传统博客与其传统博客的固定客户才能坚持到今天。这么看来微博似乎是依存于传统博客成长,而一旦失去传统博客的支持,失去传统博客这样的载体,微博将成为风雨飘摇中的麦秆,摇摇欲坠。自身的保存都难以保证哪来的取代传统博客?
      微博虽然更新信息的速度快,可是微博却只能依靠手机进行更新,更新的内容也被限制在一百四十个字之内,而手机更新就必定与电信运行商联系,这也就无形中增加了微博的成本,而微博字数的限制,也就使得微博内容的质量大大折扣,一百四十字的内容如何产生经典的文化?无非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心情,而这类心情又有何深刻的意义呢,能否对社会产生强大的促进作用呢?笔者持否定态度。也正是因为微博更新的速度极快,也使得对微博的管理变得无比的艰难,从而造成垃圾信息在微博中泛滥成灾,无法进行有效的制止。这些都是微博的微博的软肋,而这些问题未解决,谈何取代传统博客。
         笔者之所以说微博无法取代传统博客还有一重要的原因,微博只有一版块,就是发布心情。而与其说它是微型博客还不如说它是置顶的留言板。功能的单一虽然有其便捷的优势却也暴露出其性能单一的缺点。而传统博客则显然不同。传统博客不仅有微博发布信息与心情的版块,而且还有更多的版块与篇幅展示个人的思想。传统博客没有字数的限制,在传统博客中,长篇大论,文学点评,新闻时评等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架势。而支持图文与视频的传统博客则更进一步的将个人思想展示的淋漓尽致。但是微博却做不到,简单的心情,一百四十字的内容,再精辟也无法形成百家争鸣之势,更何况微博中发布的只是一些碎碎念之言。
        关于微博与传统博客的争论还在继续,在微博的强烈之风下,微博取代传统博客的呼声也越来越大。而传统博客的优点大家都明白,笔者觉得亲昵微博也只是大家好新鲜而已,当新鲜感退去,微博的路必定会艰难无比。在结束文章时笔者想说:微博与传统博客可以相互依存相互发展,而如若谈及取代,笔者真困惑,微博拿什么取代传统博客!
    写在最后,这也是本人放弃微博而最终选择博客的理由了!!!
44#
发表于 2010-8-30 03:08:06 | 只看该作者
目标受众准确 微博成猎头寻访人才重要通道

2010-04-23  来源:北京晚报
  昨天,一家猎头公司在微博上打出了招聘信息:百万年薪招聘百货集团运营总经理。这也是目前猎头公司通过微博这种方式进行招聘所开出的最高薪水。
  某猎头公司创始人景素奇在自己的微博中写下了这个招聘信息:“百万年薪聘知名大型百货连锁集团运营总经理:负责百货连锁集团全面运营管理;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工商管理等相关专业。”这个招聘信息很快就有人转发。景素奇告诉记者,在微博上发招聘信息,不仅成本为零,而且效率很高。“微博是猎头公司寻访人才的一个重要通道,最大特点就是传播效率非常高。我是在3月3日开通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的,此后在微博上多次发布招聘信息,有些职位已经帮助客户寻访到合适的人才。”
  大公司也在尝试通过微博进行公开招聘,其中不乏阿里巴巴、华旗资讯、创新工厂等知名企业。4月20日12时45分,爱国者范为在一篇博文中称:“北京华旗资讯(爱国者)招聘超能王电池事业部总经理,产品经理。要求有创业精神,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微博招聘尝试,请大家帮忙转发一下。谢谢!”4月20日晚上8时35分,创新工厂公司创始人李开复转发了本公司的招聘博文:“我们创新工厂公司正在招聘用户体验设计师、界面工程师和视觉设计师,欢迎各位有志之士加入我们,成为我的同事”。
  企业为何这么喜欢用微博招聘呢?新浪公关部微博项目负责人纪芸向记者介绍,像李开复这样的名人,粉丝已经超过100万,想要创业的人一般都非常关注他。“他转发的招聘信息也必然会得到众多粉丝的关注、转发和评论,目标受众非常准确,而且几乎没有成本。”
45#
发表于 2010-8-30 03:13:15 | 只看该作者
民调:94.3%青年表示微博已改变自己的生活           专家提醒博友,阅读微博时会有风险,不能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      
    2010年8月11日,重庆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大二学生王凯在接受媒体采访。王凯家住舟曲县县城,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他一直用手机上网,通过微博发布现场的灾情,引起广泛关注。 CFP供图
  “微博让网友的心和我们舟曲紧紧地连在一起。”8月20日,重庆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大二学生王凯,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自己的生活完全被泥石流和微博改变了。当他8月8日发出第一条微博时,根本没想到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和鼓励。
  在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王凯以“Kayne”为名发的微博成了网友甚至媒体了解灾情的重要信息源。仅8月9日一天,他就发了100多条关于灾区情况的微博,在网上被迅速转发传播,部分图片被各大网站转载。有媒体说,“他一个人就像一个通讯社。”现在,王凯微博上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1万人。
  被微博影响和改变的不只是王凯,日常生活中上微博的人也越来越多。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清研咨询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8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6%的人不超过40岁),92.4%的人上过微博,其中45.3%的人“经常上”。94.3%的人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
    “微博的新闻不一定是最快的,但是我最想要的”   在中国外文局工作的丁洁,坦言自己一个月前开微博纯粹是“跟风”,但越上越觉得好玩实用。“我平时工作忙,没大段时间写东西,微博可以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触表达一下。和同事、朋友分享信息也很有乐趣。”
  最近,丁洁加了“有报天天读”、“三联生活周刊”等几个媒体的微博关注,基本不用再看网站新闻了。她觉得,微博的信息相对于一般媒体,有更强的指向性和可选择性,“它的新闻不一定是最快的,但是我最想要的。”
  人们上微博通常做什么?调查中,“了解最新资讯”成为首选(73.5%),排名第二的是“参与感兴趣的话题讨论”(66.6%),第三是“了解朋友动态并保持联系”(52.1%)。
  接下来的排序依次为:发布自己的近况、感想(50.0%);关注明星、名人(49.8%);关注各行业专家、拓展知识面(39.4%);提出问题、寻求建议(38.6%);消磨时间(37.1%);关注官方微博(30.6%);扩大交友圈(30.1%);关注客户等工作合作伙伴动态(22.7%)等。
46#
发表于 2010-8-30 03:13:47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地上行文化公司执行总编马中才,已经习惯了每天上微博看看其他公司出了哪些新书、怎么宣传、市场反响如何,“出版行业有自己的微博圈,参考借鉴起来很方便。”
  上个月,他兼职开了一家小吃店“螺蛳粉先生”,就在自己的微博上宣传推广,尽管只是某小区菜市场里的小门店,每天从各地专程来吃粉的年轻人络绎不绝,“微博的力量比发传单更环保有效,很多顾客还成了朋友,到了店里会先去‘微博留言墙’,看看哪些朋友又来过了。”
  调查显示,50.7%的人感觉微博已经成为营销的重要平台;73.7%的人认为微博上的信息广泛及时,成为了解新闻的重要选择。
  网络传播研究者闵大洪,在发给中国青年报记者的文章中指出,微博这一新的“自媒体”手段,方便了人们随时随地使用,往往是现场新闻的“第一报”。比如,一名叫“洪水滔滔”的网友于6月30日晚发布消息,“明天开始,北京崇文、宣武两区成为历史,前者与东城合并,后者与西城合并。”7月1日下午此条信息才通过官方报道得到证实。有网友评论:“微博是内部消息的来源地。”同时,微博还可以对新闻事件的过程进行图文并茂的“现场直播”。
     87.3%的人会上微博对公共事件发表意见   在舟曲泥石流发生以前,王凯上微博多是为了娱乐消遣,“通过这次事件,我有了很大改观,很多人通过微博集结起来了,不少人捐款捐物找不到渠道还会留言给我。”
  “如果后续环节充分,一条微博可以做到核裂变式的广泛传播。”闵大洪在微博研究文章中说道,尽管微博具有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但“围观”现象并不少见,完全可以形成舆论。尽管微博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但同样具有动员和组织作用。
  他举例,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网友通过新浪微博发出“超级急”的信息,告知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北线货运站征集救灾物资,号召网友将灾区急需的物品送达。4月18日至21日,由社会热心人士联系的海航包机连续4天运输网友捐赠的赈灾物质,总量超过20吨。
  调查显示,87.3%的人会上微博了解大家对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的看法并发表意见;62.5%的人参与过微博上发起的寻人、祈福等公益行动。
    69.1%的人表示对微博信息一定要加以甄别   某外企职员陈松,觉得微博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每天上下班路上要花两个小时,就会用手机上微博。遇上什么事,拍个照片就随手发上去了,特方便。在微博上关注一些名人、明星、书籍等,也让我认识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新朋友。现在大家约吃饭K歌,都是在微博上留言,回应很快。”
  调查显示,94.3%的人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67.1%的人表示微博能即时交流,改变了交友、沟通的方式和习惯;64.9%的人认为上微博更容易形成特定的小圈子;60.8%的人表示微博能随时随地记录,改变了表述和思维的习惯。
  微博也有让陈松烦恼的时候。他“关注”了200多人,每天一上去更新特别多,蹦出来的东西很多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有些网站推荐的话题会起一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其实没什么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目前微博在信息的真实性上还有欠缺,“微博是草根媒体,没有把关人,谁都可以发布消息,难免真假难辨。所以,微博只能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此外,很多名人开微博的目的是为了营销自己,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微博信息海量,政府不太可能管控,网站的约束作用也不明显。他提醒广大博友,阅读微博时会有风险,还不能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
  “微博的可信度和网络的可信度是一样的。”马中才认为,不管渠道是什么,接收到的信息都要自己判断,“通过常识判断哪些是真实的,就不会太盲从。”
  调查显示,56.5%的人觉得微博上的信息“基本可信”,23.2%的人“不确定”,20.3%的人觉得“不太可信”。69.1%的人表示对于微博传播的信息,一定要加以甄别。
  闵大洪表示,要使微博信息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并对社会有益,归根结底要依赖传播节点上的人,依赖他们的媒介素养、道德水准和辨别力。(记者王聪聪)
47#
发表于 2010-8-30 03:17:39 | 只看该作者
姚晨

姚晨:一个时代对演员的要求,不是只会表演
“微博让大家看到一个演员最有血有肉的一面,会高兴也会崩溃,这是特别好的一件事。我为什么要害怕暴露最真实的自己呢?我不要做神,不要做圣女,被人供起来。我自己活得不累,别人和我在一起才会不累,看我的戏也会不累。我就是这样一个有缺陷的人,有完美的和不完美的东西。要真实、舒服、简单,用减法去生活。”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微博):你在新浪微博上关注度最高,这些“粉丝”和单纯的影迷有什么不同?
姚晨:在微博上有很多人并没有看过你的作品,有的是看你“粉丝”数第一,所以随手一加,有的是看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比较投缘。微博上“粉丝”更开放多元一些。
三联生活周刊:你在微博上发了很多图片,回帖评论也很多,都是自己在发图片写微博吗?
姚晨(微博):那当然,必须是自己写,也没法找人代写。有人说,姚晨微博有团队策划,还不止一个人,八个人。我想真是夸赞我,好像我一个人有八个人的智慧。
三联生活周刊:每天花多久时间在微博上?
姚晨():去年9月份刚开微博的时候,和它热恋,花时间多一些,天天抱着个手机发信息。到了晚上一两点还不睡,老公就很愤怒。拍戏的时候,导演说你这有情况,我说有什么情况啊。一般这种情况就是谈恋爱了,我说你错,现在有一种东西叫微博。
我后来还写了一条微博,现在如果抱着手机不放,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热恋了,另一种就是发微博。不同的是,发微博没有人再发回来,只有人叮叮当当发过去,没有叮叮当当发回来。
现在慢慢地趋于平静,有时间就多写,没时间就不写。
三联生活周刊:想过自己会成为“粉丝”数第一吗?
姚晨:没有。好多事情都是无意中成的,越是刻意为之,越是成不了,太偶然了。“粉丝”刚到第一位的时候,我突然间有点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写什么好。是不是该说些有用的东西啊,于是说一些并不那么由衷的话,讲一些自以为深刻的东西,多少有一些虚,有点端着的成分。那时候我就不喜欢自己写的东西了,讨厌自己,甚至讨厌微博,想要关掉,后来听说很多人都经历过“微博之累”。我停写了两三天,给自己放了个假,让自己安静下来,后来就好了。
有“粉丝”后来特别多变成了朋友。微博最大的好处是让交友变得方便、快捷,省去了出来喝茶吃饭寒暄的过程,直接在网上聊得不亦乐乎,再见面的时候就是很好的朋友了。
三联生活周刊:关注的都是什么人?
姚晨:坦白说大部分都是带V字认证的,不是势利眼儿,而是一种可信任。变成微博大广场之后,不安全感是随之而来。200多万人盯着你,心里毛毛的,一人一口吐沫就能把你淹死。大部分都是不认识的人,你无从考虑电脑后面的那张脸那个灵魂是什么样的。
三联生活周刊:评论或者私信都会回复吗?
姚晨:比较熟悉的朋友都会回复。私信是很有意思的东西,就两个人在一块儿聊天,没有第三方,又不用见面,避免了尴尬,说话的时候就比较大胆。
三联生活周刊:据说你看留言经常看很久,怎么对待那些负面评价?会发火吗?
姚晨:当然有,肯定有发火的时候。有个主编博友和我说,以前老觉得明星演员被骂是特正常的事情,被骂又反抗,不理解有什么可发火的。后来有了微博这个平台,他自己也被骂了才觉得真挺难受的。
三联生活周刊:生气的时候怎么处理?
姚晨:微博让人比较真性情,生气崩溃都能表现出来。我自己叮叮咣咣地在微博上反击一下,就心满意足地该干嘛就干嘛去了。
我看一教授,还V字认证了呢,说话怎么那么脏啊!我把微博当做自家门口儿,你不喜欢你可以不进来,嘿,进来一阵汪汪,还连带把我的“粉丝”骂了一通。然后我就毫不客气地说,你还教授呢,斗争了一下。
三联生活周刊:有把“粉丝”放到黑名单里去的吗?
姚晨:可多了。等哪天我心情好了,大赦天下。我看财神说,本王今天心情大好,大赦天下,放出所有黑名单,笑死我了。我的黑名单底线比较低,那些提毛病的批评的我不会加,但是上来胡乱谩骂的我就拖到黑名单了。纯发泄的我觉得应该找个公厕去。
后来,我的心理素质也在不断升级。一开始特生气,后来也就习惯了,啪啪一删就好。现在很长时间都没有加过黑名单了,没必要。上久了也知道他们究竟是什么心理,也不是特别冲着你来,就是一种发泄。
三联生活周刊:有“粉丝”提过什么好的建议吗?
姚晨:我有时候会在微博上发起一些活动,都是博友给提的。比如,“你加我一个关注,我代你捐一角钱”的活动,就是一个特别普通的博友鼓励我做的。最后捐了13万多元给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把发票也发上来了,告诉大家我确实捐了。
三联生活周刊:使用微博是不是一件颠覆女演员形象的事情,消解了那种对明星神秘感的想象?
姚晨:时代都进步了,观念要改一改。我们生活在一个很有趣的时代,不光对人,对好多东西的要求都是越来越全能。就连一烧饭的电饭煲都得是什么粥都能做,更别说人了。一个时代对演员的要求,不是只会表演,需要更加综合。
坦白说,演员的话语权还不如一个普通的记者,没有人会想听一个演员对社会时事评头论足,后来我想清楚这也是社会分工的问题。于是我就想通过另外一种形式去帮人,比如拍一个好作品,除了养家糊口外,还可以做一些公益的事情。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选择使用微博?
姚晨:我不是一个在口头表达上特别强的人,但是我会写,有多少就写多少。小时候会写日记,还爱写各种长长短短的小说。
三联生活周刊:写博客和微博有什么不一样?
姚晨:博客有点正经危坐,噼里啪啦打字,写得少有点对不起观众的感觉,挺正式的。好多天才想到更新,但发生了很多事,写着就忘了,但微博可以随时随地记录,很便捷,我经常回过头来看从前写的,能帮助你回忆。
三联生活周刊:害怕在微博上暴露真实的自己吗?
姚晨:微博让大家看到一个演员最有血有肉的一面,会高兴也会崩溃,这是特别好的一件事。我为什么要害怕暴露最真实的自己呢?我不要做神,不要做圣女,被人供起来。我自己活得不累,别人和我在一起才会不累,看我的戏也会不累。我就是这样一个有缺陷的人,有完美的和不完美的东西。要真实、舒服、简单,用减法去生活。
三联生活周刊:会琢磨怎么写微博吗?
姚晨:会啊,大部分微博还是比较随性的,对有些敏感话题还是比较慎重。有时候一字之差就会让人浮想联翩、产生误会,遭到群情激奋的拍砖。我是在鼻青脸肿中茁壮成长起来的,被拍过无数次。微博教会了我分寸感,这是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学的东西。尤其你是女人,更要有分寸。有顾忌不是坏事,无所顾忌会伤人,伤人也就伤己。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说“写微博也不能拯救世界”?
姚晨:人是特别渺小无力的,只能像鸟一样呱呱叫几声。要是哪天世界毁灭了,我们谁也做不了什么,这点我还是蛮悲观的,所以我愿意当下乐观地去生活。既然残酷的东西改变不了,不如看着前面的那点光,迎着光去生活。
三联生活周刊:对李小冉等明星拔刀相助的时候,是想用微博来说点正经事?
姚晨:还有子怡,她、小冉和我都是演员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坦白说,我跟她俩都是泛泛之交。她俩的事情本身我不了解,也不感兴趣,但我想说,就算是杀人犯,人性里也有美好的一面。我看到的子怡是特别美好的一面,但事情发生后是墙倒众人推,我马上就联想到,如果自己身处这样的境地,肯定希望有人给我说话。小冉,是当时在飞机上遇见她了,我就把她跟我说的事情都写在了微博上。有人说我多管闲事,那我就是这样呗,就这么个人。
三联生活周刊:“墙倒众人推”的感觉,有没有让你觉得做演员很危险?
姚晨:演员本来就是一高危职业。在微博上能看见众生相,只要有个演员或艺人出事,马上就有人针对这个群体说,艺人们怎么怎么着。但这些都应该归因到个人头上去,怎么能把一个群体一棒子打死?大家都是大舞台上的小人物,演员是追光下的小人物,这个职业本身有很多很虚浮的东西。
三联生活周刊:会在微博上沉淀一些对生活的思考吗?
姚晨:微博毕竟是一个公众平台,众口难调。要说思考,肯定有,每个人都有思考的能力,但没必要写得太多。在微博上,经常发好多段子,关注的帖子,通过这些就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气质的人。知名度提高了,相对地在商业上也有一定的效应。很多人找我做付费性质的微博广告,但我没有接受。我很希望将来通过微博这个平台做一些公益的项目。比如一个企业出资10万元投放广告,我可以不收费去发,把这10万元给青海的孩子捐水井。既然有了微博这个平台,就要运用好。以前就参与一些公益活动,但能力不够。现在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做得也应该越来越多,尽力而为。微博最大魅力就是充满人情味。
三联生活周刊:微博上有没有什么惊喜?
姚晨:有个孩子眼睛里长了一个瘤,要做手术,我从别人的地方转发了之后,第二天经纪人就接到了中日友好医院的电话,愿意为这个女孩儿做手术。还有一次大家奋力转发寻人启事,最终把小孩儿找到了。本来是个玩儿的东西,真的做了有意义的事情,真想抱着微博亲一下。
我喜欢的两位偶像梁朝伟和王菲都开微博了,王菲是别人告诉我的,偷偷把她加了,我很得意。梁朝伟那天上来发微博聊天,我也跟着别的“粉丝”一起大呼小叫。
我经常转发一些好玩的帖子,如果一天一连转三个特别逗的帖子,表示我肯定特别开心,快乐是很简单的。看到一个签名档说得特别好:小时候,幸福是很简单的事儿,长大以后,简单是一件幸福的事儿。我现在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简单再简单。有这样的意识之后,简单就会渗透到生活的各个细节中!
48#
发表于 2010-8-30 03:18:09 | 只看该作者
新的网络工具

又一次新旧工具交替
从系统的角度,碎片化是一个极端去中心化的状态。大量凌乱的、无关联的碎片是没有意义的,但如果有一种有效工具,或者通过人类自身的进化,能够有效地处理碎片,在碎片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结,在碎片化之上浮现出新的、更有意义的层级,那么,碎片化也许就是人类新的进化的基础。
记者◎陈赛
苏格拉底表达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技术恐慌。在《斐德若篇》中,他指责书写的发明“制造了灵魂中的遗忘性”。一个人不再依靠自己的记忆力,而是相信外部书写的文字。这大概是人类心智第一次出现的裂缝,碎片化的进程开始了。
17世纪,罗伯特·伯顿在《忧郁的解剖》中就曾抱怨印刷术带来的信息过载:“我们被书本压迫着,眼睛因阅读而酸痛,手指因翻页而麻痹。”
1881年,传播速度成了恐慌的根源。美国神经病学家乔治·比尔德(George Beard)出版了《美国神经过敏》,谈到当时席卷美国的“神经质”流行病,他认为应该归罪于电报和大众报纸:“我们匆匆忙忙就建立一个系统,浮光掠影地理解科学,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味求新猎奇。”
电话是第一个进入私人空间的远程交流工具。有了电话,个人的精力和注意力更是不再由自己控制,时常要受到陌生人的打扰或支配。让当时的人们不安的是,电话似乎造成了一种时间上的警觉性和紧张感。无论在商业、爱情或者其他形式的社会交往中,我们都需要并且期待立刻的结果。
电视的罪名是用消极的快感毒害大众的心智,它带给人类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隔离的注意力。
可见,今天针对互联网的种种指责原来都不新鲜。
数千年来,人们不断发明新的工具感知世界,表达自我,并与外界交流。与此同时,工具也在改变我们的心智和生活方式。每一次新旧工具的交替之际,都会引发对于人类道德与心智的忧虑。
如果说这个时代与过去相比到底有什么不同,大概是工具的无所不在,如影随形。办公室里的计算机,卧室里的黑莓,沙发上的iPad,客厅里的Xbox,咖啡馆的WiFi,人与外界的每一次交互,几乎都要借助于工具。作为代价,我们的时间、空间、知识、注意力、心智都被一点点切割成碎片——即时通信工具切割了时间;搜索引擎使知识碎片化了;社会化网站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碎片化了。
Boing Boing的主编科利·多克托罗曾经说过,一个典型的电子屏幕是一个“干扰技术的生态系统”。
在《少数派报告》里,汤姆·克鲁斯站在一排屏幕前,在无数信息流中捕捉自己要的信息,挥斥方遒,就像一个交响乐指挥家。但现实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是我们被信息牵着鼻子走。
1971年,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就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匮乏。
如果信息有意识,一定惊讶于人类注意力或意志力的脆弱性,脆弱到一点点诱惑都难以抗拒。这很容易理解,互联网时代,信息呈指数级爆炸,但人脑却没有——人类大脑每秒钟只能处理110字节的信息,一生也不过1730亿个字节。
仔细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大小小的工具,你会发现,它们几乎都是冲着争夺人的注意力而设计的,对人的心智弱点了如指掌。其背后既有商业意志,也有技术本身的逻辑。
很早以前就有人说,信息想要免费。这是因为人都喜欢免费的东西,用“免费”换眼球,成了互联网文化的基本规则。Google、Facebook、Twitter都已经找到各自的方法,对我们的“注意力”进行商业化和资本化,他们从中受益最多。很显然,对他们来说,我们的眼球,而不是心智,是首要的兴趣。
我们的大脑最受不了新鲜的诱惑,当我们期待某种新东西,或者有意外发现时,都会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奖赏系统。所以,我们每次上网平均要打开8个窗口,平均每隔25秒钟要从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Google的算法再强大,我们仍然怀疑会有更好的新信息躲在某个角落,只等自己的鼠标轻轻一点。
RSS订阅的本意是通过“聚合”简化我们的生活,按兴趣订阅,获得对信息的主动权。可惜人都是贪多嚼不烂的动物。我的Google Reader每天新增数千条信息,几天不读,就累积到数万条。如果再将朋友共享的订阅算上,就更加可怕。这些东西,不读则已,一旦开始阅读,就会有强迫症,非得全部读完不可——已经投入那么多时间,如果错过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岂不可惜?
“邮件控”们被一种“随机性奖赏”的心理机制挟制着。他们怀着一个赌鬼死守老虎机的心情,一天刷新邮箱数十次,因为在打开和阅读一封邮件之前,你永远不知道它是否重要。
我们的大脑没有耐心,所以Twitter才会如此流行,我们希望第一时间知道所有事情,速度越快越好,内容越短越好。越来越多类似于Twitter的即时协作软件被制造出来,比如最近大受追捧的Quora,你可以利用社交网站的人脉,在最短的时间内为自己的问题找到答案。
有一些干扰看似难以拒绝,因为它们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附着了情感的信息,比如恋人的短信,MSN的问候,开心网上的老友留言。
黑莓让一个平庸的小职员感觉像CEO,这个世界缺了他就无法运转。你再看一个人玩新买的iPad,从他手指的动作,脸上的表情,你会觉得那绝对不是一个人与一本书的关系,甚至不是一个人与一个机器的关系,而是一个人与一个宠物的关系。
这些东西让你感觉活着,感觉自己很重要。你想要连接,连接,连接。到了极端,我们就连接过头了。
凯文·凯利——《连线》的前主编——今年刚写了一本新书,叫《机器想要什么?》。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技术的进化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与生命进化相同的趋势——走向普遍化、多样化、社群化、复杂化。也就是说,技术正在向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演化,有着自己的欲望和意志。
就目前而言,这还只是比喻意义上的。但是,当技术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自主性时,我们是应该问一下,它想往哪里走?它想要什么?
数字技术正在将人类编入一个巨大的电子网络,如果从外星人的视角看,网络中的个人未尝不像一个超级有机体里的细胞。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在技术面前时常感到压抑,因为机器的需求有时候会凌驾于人的需求之上。
从个人层面而言,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生活越来越碎片化,但从一个更广阔的范围看,这样的碎片化为一些大型的社会行为创造了条件,比如维基百科、公民记者、网络慈善小组等。
49#
发表于 2010-8-30 03:18:38 | 只看该作者
于国富

于国富:占领新媒体的依然是精英
律师于国富是少见的能把微博和自己的职业挂钩的专业人士。他的微博既有对各种法律问题的看法,也有针对来信的疑难解答,也不乏生活中的点滴感受和对新鲜事物的敏锐观察。“我从2000年开始专门打知识产权类的官司,网络对我来说是专业。”他的手机是功能强大的智能商务机,每天上两三次微博,刷一下自己的页面。
“无论博客还是什么,刚一出现都被解释成草根的发言场所,其实和传统媒体一样,微博仍是精英文化。能够拥有大量‘粉丝’的,还是精英,要不就是被埋没的精英。”于国富说话很直接,“谁会关注一个普通人的无病呻吟呢?”
于国富在微博里关注的还是他感兴趣的人。“一大堆是律师、法官,我们和法官规定是有防火墙的,但是我们互相看微博,就能看到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案子以外,我的世界观方法论,对方也可以知道。而那些大名鼎鼎的法学家,平时硕士、博士都带不过来,可是我去他的微博很诚恳地提问题,就会得到回答,这就是对我专业最大的好处。”这种沟通随时随地又充满了乐趣,他说:“我飞机晚点两小时,是向一个航空公司的朋友发短信询问,还是向一群‘粉丝’发牢骚?我觉得时间已经耽误了,不需要什么有普遍价值的解释了,那么我发了微博,就会迅速得到很多有同样感受的人的回复,别人的感受是,飞机正点比中奖还难,我就决定不生气了。主观感受是来自对比的,我分享了这种感觉,就觉得这个沟通是有效的。”
除此之外,经常向他打听案情的媒体,网络公司的客户们,都是他微博的关注者。“律师这行和医生很像,别人凭什么信任你?就看你的名气和以前代理过的案例。我自己会把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我的客户也有微博,他们有什么烦心事,如果放在微博上,作为法律顾问我会第一时间去提供专业意见,工作以外的交流会加深我们关系。现在网络公司之间的官司越来越多,而我就可以做自己的发布会了。”
有很多人选择把微博和自己的工作、专业以及现实问题隔离开来,于国富却在尝试以微博解决问题。“我曾经在淘宝网上买东西,被一种叫‘呼死你’的系统骚扰,我自己下载了自动接听软件,保留了通话记录,这样我就可以取证了,把记录放在微博里。按照和这些不讲理的人打交道的逻辑,我一开始也担心这种有目的的手段会不会有问题,比如被更多敌人攻击。可是我在阳光下,对方在暗处,我只能选择相信公道依然存在,结果淘宝网的人居然主动打电话来联系我,并且给了那个商家处罚。”他说,这件事之后,遇到同类事件的网友很多来咨询,“我就告诉他们该怎么办,其实这些人以后不仅会成为我的铁杆‘粉丝’,甚至有可能变成潜在客户。有交流和没有交流的‘粉丝’,在忠诚度上相差太远,我每天刷新看到增加十来个‘粉丝’,都觉得很开心,像一个种地的农民点算收成一样”。
交流的平等是相对意义上的。“无论我过去用的MSN还是QQ,主要实现的还是一对一的交流。微博是个广播,很多人关注你,你也关注很多人。微博就形成了不对等,大家互相不是你关注我我就要关注你,而是有选择有放弃的。我只选择值得关注的人,并且及时淘汰。‘粉丝’和‘粉丝’也是不对等的,你有几万个‘粉丝’我就会特别看重你,因为你会给我带来更多的听众,这个平台就很大,多少人看你,就等于多少人给你投了票,而那些被互相转载的一定是有用有意思的信息,说到底,这些信息大多来自精英。”
在信息产业里打了10年官司的于国富说:“说网络是虚拟世界早就过时了,网络就是现实。意见领袖就是看他的社会认知度。以前论坛里有著名网友,可还不是精英,因为你不知道你的社会认知度,微博却很明显,你知道多少人拥护多少人反对。以前的博客因为匿名评论,很多人不负责任地变着花样去骂人,因为被骂的在明处,一举一动都要倒霉,骂人的却毫无顾忌。现在微博好一些,可能刚开始,大家都用邮箱注册,而且都要被关注和关注,每个人都在意,自己在别人看来,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微博有两种页面设置,一种是自己做主角,永远自我中心的;另一种则是以别人的发言组成,你在评论别人,还有人在评论你的评论。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就是主人,要维护这个形象。”
于国富还在坚持使用博客。“博客在国外的意义在于订阅机制,就是说不管你是哪个网站的,只要我用一个阅读器,订阅就可以收看,可是咱们做成了各个网站之间争夺点击率和浏览量,真正订阅博客的人很少,这里面是没有广告什么事的。”他自己也是博客的订阅者,“咱们的订阅非常不起眼,博客大多沦为个人网站了。即使韩寒,也还是在博客上使用一个自我表达的功能,能形成体系的写博客的人,在中国有多少呢?”于国富自己的博客全部都是对案例的分析、对法律的思考,没有过多的个人抒发,顶多算是个“法学话痨”,不理会别人的反应,只单纯扮演好一个角色。“博客是追求理性的,想要干货的人也许还是会回到博客那千字文章中去。”他说。
他自己觉得微博短小的表达倾向于感性,于是也在微博中向别人寻求帮助。“我不懂的问题放在微博上立刻就会被转发,大家在微博上发言不再以独裁者的面貌出现了,抛砖引玉的心态更能适应这个气场。”每一种心态都可以被放在这个环境里,“充分地被围观”,“这给了有身份焦虑的草根一个平台,总可以用什么方式来博取注意吧。但这个风潮很快,一阵就过去了,基本上大家都是每天更换关注的对象,及时淘汰没关系,而那些你知道值得你付出时间去收听和交流点滴的人,肯定是这个社会上一些重要的声音”。于国富觉得任何媒体把关还是太严格,他认为重要的不一定能出现在传统媒体上,“但占据新媒体的人,还是占据传统媒体的那些”。
职业繁忙无法时刻上网,“可是总有闲暇时,或者需要分享的情感。所以每天都给自己留两三次上微博的时间,没什么好玩的就下去,可是你知道社会上好玩的事情、大家想分享的太多了,而我们所谓的专业实在太狭隘了。网上的发言,有点像我们没有的陪审团制度,越是与此事无关的,非核心信息掌握者,越能根据自己的良知来判断。一个事情不一定要听律师狡辩和法学家推理,当你照顾草根情结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么多人有真知灼见,而且短小精练地把事情说清楚了。在这种时候我怎么把握自己的判断呢?因为微博只有100多字,这种碎片化的东西注定无法形成决策,但是所有人都是会思考的,唯我独尊、滥杀无辜的现象就要少得多,每个人都在意自己的‘粉丝’,即使只有很少人关注自己,也还是会把自己的善意、良知最大化”。
于国富说玩微博虽然看似没有门槛,实际上要求手机至少有上网和拍照功能,而且只有100多字的发言空间,他说,“这样限制了发言内容,又增加了条件。想要通过这里来汲取小知识的人,在饭局、电话之外多了一个选择,而系统的现实的事务又不适合放在这里,因为‘粉丝’有三六九等,我只能拿最低安全标准放些对我无害的信息。微博现在刚出来,还处在一个矫枉过正的阶段,很多难以理解的现象还存在,不过也不用对它寄望过高,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新的工具,一开始的沉迷于碎片化信息的人,还是会慢慢回归正常。毕竟这里只是分享你和社会的小灵感,当我们厌倦它的时候,又会有新的工具诞生”。
50#
发表于 2010-8-30 03:19:06 | 只看该作者
文怡:女吃主的透明生活
“我的所有同事,包括淘宝网店的员工,全都是我在微博和博客上认识的人。这事搁10年前,爸爸妈妈要是知道你去见网友,肯定觉得是件挺不可思议的事。”
文怡在微博中介绍自己是“中年已婚女吃主”,因为热爱美食,她当过美食杂志的编辑、电视台美食节目的主持人,现在开了一家美食生活馆,让人们来学做各种美食,同时还不断地出书,教人们如何做菜。
与老公在巴黎生活的两年间,文怡开始学做美食。2004年回国后,文怡变成了全职太太,没事时她开始在搜狐“美食厨房”的论坛上发帖,把自己做的食物用相机拍下来,附上做法。某日因为搜狐的服务器出了问题,她的心血全都不见了。那时刚兴起博客,朋友告诉她,博客就像网络硬盘,你放在上面就像做备份一样。于是文怡转战博客,发现“居然有人会来光顾,还会给你留言”。
“开始都是自己买菜、自己做、自己拍、自己写博客、自己修照片、自己上传。因为每道菜都要分解成几步,拍起来很费时间。”文怡精心地经营着自己的博客,获得了空前的点击量,到去年8月,点击量已经超过了5000万。
新浪去年推出微博后,给文怡发出邀请。刚开始她把微博当成了另一种博客。“刚开微博,全都是把博客里的内容发一个链接,转发过来,这和博客就重复了,很快我就觉得没这个必要。”但用140个字讲清楚一道菜好像也不太可能,文怡的微博渐渐与博客脱离,“博客变得越来越正式,而微博记录的是瞬间的想法,都是点点滴滴的小事”。
文怡

KALLEN

现在,微博已经变成了文怡的生活记录本。“我的见闻,我的喜怒哀乐,微博上展现的是我纯粹的生活,几乎是完全透明的一天。”文怡去日本参加一个组织举办的食品安全活动,即使每天要花两三百块的手机上网费,她也乐此不疲地发微博。在日本的工厂参观生产线,她用手机给弯弯曲曲的线路拍照,在微博上发“我想的是,祖玛我能打到第六关”。去参加聚餐,一边拍美食,一边在微博里对比日本和自己美食馆中的菜色。参加无聊的会议,她找出手机里图片收藏夹里的趣味图片,配合着抱怨和无奈一齐发到微博上去。
微博同样还记录了她工作的另一面。“我也会把一些能用微博表达清楚的生活小常识、厨房小窍门发上去。”她会把类似与“如何漂亮地切芒果”这样用三言五语能说清楚的小窍门发在微博上,配上切好的芒果图片。她会发一张机器猫坐在马桶盖上低头看书的小图,配上文字,告诉“粉丝”们,冲马桶的时候要先盖上马桶盖,否则冲水时会有大量细菌散发到空气中,污染你的毛巾和牙刷。在她的美食生活馆里有专为小朋友开设的课堂,喜欢孩子的她会把孩子们的照片和趣事记下来,在微博上分享。
她的微博几乎都在陈述,“我会减少评论,因为我的视角有限,不能用不负责任的评论影响9万多人”。就像是看别人的微博一样,文怡喜欢看不同行业的人,他们一天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希望展现自己很真实的生活状态,让别人喜欢上这种快乐的气氛”。
今年春节后,因为新浪宣传力度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人开始玩微博,文怡的微博“粉丝”数也开始以每天1000人的速度上涨,到现在已经有9万多人了。“其他即时通讯工具,没有网络,上不了网就用不了了,但微博有短信和彩信功能,只要你有手机就能使用。而且传统的聊天工具要不是一对一,要不是一对几个人,但微博上,你是一对9万。”文怡把微博当成了一个广播工具:“到了陌生的地方,原来下了飞机的第一件事是给爸爸、妈妈、老公打电话报平安,现在是拍一张当地的景色,发一个微博,‘我到了,你们放心’。同一时间大家都能收到,特方便的一件事。”文怡的爸爸、妈妈现在养成了天天看她微博的习惯。“工作忙了,有时一个星期才能回一次家,得用两个小时的时间陈述我这一星期发生的事。现在他们没事就刷我的微博,我有什么事都发在微博上。”
文怡已经发了6000多条微博,她戏称自己是“双枪老太婆”。为了更方便地使用微博,她随身都带两个手机:“为了发微博,我专门办了一个联通的3G业务,上网速度快,我专门用它来回复网友的留言。但是这手机拍照比不上我原来那手机,我原来那手机是专门用来街拍,在微博上发照片的。”
虽然分享的大多都是自己琐碎的生活点滴,但文怡却很少回复身边朋友在微博上发来的评论。“朋友的话,回不回都无所谓的,但那些向我询问的,与我聊天的陌生人,我都会去认真回复。”文怡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晚上睡前的最后一件事,都是拿着手机看微博的留言。“每一条都会看,我会把其中那些广告的留言删掉,给大家一个干净的地方聊天。我希望能让大家心里有温暖的感觉,觉得好玩,不会皱着眉头看我的微博。”
在网络上,文怡结交了朋友,也找到了工作的同事。“我的助理就是在微博上认识的。”文怡的助理在微博上名叫“快乐的周周”,有一次她的朋友转发了文怡的一条微博,周周当即觉得这人说话太逗了,于是开始关注文怡的博客和微博。“有一段时间,我老发现有个人抢我博客的沙发。如果有陌生人在我的微博上向我提问,比如某个菜怎么做,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这个人总会把我博客的一个链接回复给人家。”后来在救助被遗弃儿童的义工工作中,文怡与周周终于在现实中相识了,聪明能干的周周于是成了文怡的助理,负责文怡所有与工作相关的事情。“我的所有同事,包括淘宝网店的员工,全都是我在微博和博客上认识的人。这事搁10年前,爸爸、妈妈要是知道你去见网友,肯定觉得是件挺不可思议的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5 04:46 , Processed in 0.11713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