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8:我的网络教研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0-8-28 23: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22#
发表于 2010-8-28 23: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网络时代与科技创新时代的学术交流
摘要网络时代,学术交流的方法与手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学术交流的根本性问题并未变化。学术交流不是学术信息交换这样一个纯技术问题。学术交流的本质不在于学术信息的交换,而在于通过信息的交流从而产生“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产生“智力的碰撞”、产生“科学家的科学劳动要素与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学术交流对学术主体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产生“额外的”学术新思维。
在网络时代与科技创新时代,学术主体之间“相互作用”情况、学术主体双方认识的变化、学术主体双方认识变化中与学术交流作用属性有关的内容这三项指标是评判学术交流有效性的根本标准。

关键词 网络时代 科技创新 学术交流 思想相互作用

历史是时代的镜子。要认清我们当前的方位与座标、找准前进的方向就必需回顾历史。当我们要研究信息社会学术交流发生的变化时,就要回顾历史上学术交流已经回答、研究了什么问题。而回顾学术交流史,就不得不提到贝尔纳,贝尔纳不仅首先将学术交流提高到理论层面进行研究,而且其研究的结论与方法一直为后人所称赞、引用。他在书中所作的重大预见和分析,极其漂亮地经受住了历史考验,当代以至今后的学术交流研究者不可不考察、学习、借鉴。
一、贝尔纳对学术交流提出的课题
1939年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的问世,使贝尔纳成为“科学地分析科学”的第一人。虽然70年过去了,但这部名著至今活力四射。该书开创了科学学时代,开创了学术交流的理论研究,其重要意义为世人公认,以至人们在研究科学学问题、研究学术交流问题时不得不回顾《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由于这部巨著在以后的岁月中比刚问世时还“光彩夺目”,使它“已经变成一部基础文献”,一本奠基性著作。
学术交流在贝尔纳被称为科学家之间相互交流。贝尔纳非常重视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交流,自他开创科学交流研究以来一直坚持不懈。贝尔纳精辟地指出,“现代科学的最伟大的发现有一些有赖于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只有当吸收了不同中心的思想的工作者聚集一堂的时候,才会产生这样的发现。玻尔原子理论是我们一切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它所以能产生,就是因为玻尔在德国吸收了普朗克的量子理论,以后又到卢瑟福的实验室工作,并且在那里接触到原子核的理论。这种交流的价值是再大也不过了。我们确信这种交流还没有在科学发展中充分发挥它可以发挥的作用。一个实验室的科学家对另一个实验室的同道的访问,几乎每次都会带来一项新情报或者一个新观点。这是无论读多少书也办不到的。”这句学术交流的名句,其洞察之深刻、穿透之强劲,至今保持着活力。当回顾这句经典名言的时候,我们发现,现在我们对学术交流的认识并没有超过许多。
在学术交流研究中,贝尔纳一直关注科学文献的使用状况,关注学术交流中的学术情报如何才能为科研人员所用。贝尔纳关注的这一问题是学术交流核心问题之一。无论是学术交流的正式渠道还是非正式渠道,科研人员通过学术交流首先就是希望获取有用的学术信息。贝尔纳曾热切期望:“我们希望应当建立这样一种组织机构,在组织内部,所有有关的科学情报,都能到达每个科研人员手里,并且这种情报递送的数量和内容直接取决于它与研究课题的相关程度。进一步讲,情报不仅要急研究人员所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为研究人员所用”。贝尔纳这里提出的情报要急研究人员所需,为研究人员所用的希望,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圆满的答案。由于贝尔纳对科学情报传递有效性的期望值过高,他甚至曾经主张淘汰科学杂志,代之以科技论文能有效地直达科研人员手中的方法。但在以后的研究中,贝尔纳发现这种设想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他说:即使情报使用者对他要从情报机构所要的材料了如指掌,他也还是不可能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情报机构,即情报机构作何种体制改革,才会对他的研究工作帮助最大。
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出版25后,他指出,“科学的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人类为之奋斗的任何其它领域的进展。这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某些麻烦,---就是科学家之间的交流的问题。---当科学情报交流的混乱状况已经威胁到了科学的实际进程,并且由于缺乏关于前人已完成的研究情报,而重复去做同一发现的时候,这一问题才得到人们的认真对待。”贝尔纳在这里已经指出了科学迅速增长、科学情报剧增给学术交流带来的困难。 
贝尔纳研究的学术交流课题概括如下:如何发挥学术交流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如何加强学术交流中“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科学情报如何传递才能为每个科研人员所用?科学情报体制如何改革才会对科学研究工作帮助最大等。贝尔纳从科学研究的效率出发来研究科学交流问题,研究科学情报传递问题。他的这些研究完全是为了提高科研效率。他估计当时科学研究的效率大约在2%左右。为此,贝尔纳提出,“要想把科研效率略微提高一点点儿,就必须有一种全然不同的新学问来指导。这就是建立在科学学基础之上的科研战略学。”
贝尔纳对学术交流理论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切中要害的。虽然时代变化了,当年的科学研究效率一词已经被当前科技创新一词所代替,科学情报传递一词为学术交流有效性所代替,尽管词汇的内涵有所不同,但问题的实质并没有变化。对贝尔纳关注的如何加强学术交流中“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科学情报如何传递才能为每个科研人员所用等问题的回答,至今我们并没有走多远!所有上述学术交流理论问题我们尚在求索之中,并没有得到终极答案。
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对学术交流提供了崭新的科学方法与先进手段,但学术交流的根本性问题并未变化
网络时代,学术交流的方法与手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从网上获取学术信息并进行处理,已成为网络时代学术信息发布与传播的重要渠道之时,我们对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对学术交流提供的崭新的科学方法与先进手段,不得不作一番考察。
的确,电子网络作为一种新型交流媒介尽管仍不够成熟,但已表现出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它的信息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它对信息的传播既迅速又准确,通过它发布和接收信息完全不受时空限制。更为重要的在于,电子网络潜在着对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两种科学交流方式的兼容,它既可为借助科学图书、科技文献、科学报告等科学技术文献的正式交流提供手段,为保存科学成果提供一种世界性档案,又可作为私人联系和非正式讨论的更经济和更有效的替代途径;电子网络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促使学术交流由过去的封闭性,走向开放性,学术交流参与对象广泛化和社会化,学术信息来源社会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这很有利于学术的民主化进程。所有这些都是传统学术交流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电子网络提供信息的能力简直出人意料。据称,有一种计算机软件技术威力巨大,处理信息的能力超乎人们的想象!即所谓“信息推送技术”。该技术软件是1996年由Pointcast-Network公司推出,又称Push,Web广播等它与有关媒体合作,利用其信息推送软件,向Internet的广大用户主动地发布、推送各种新闻、财经、体育等信息。该软件根据用户事先向系统输入的信息请求(用户个人信息档案、个人信息主题、研究方向等),就能主动地在网上搜索出符合用户需求的这些主题信息,经筛选、分类、排序,按每个用户特定要求,在适当的时候传送到用户指定的地点。推送技术服务突出的是信息的主动服务,即改人找信息信息找人,通过邮件、频道推送、预留网页等多种途径,送信息到人。
我并不认为这一技术对所有信息需求者都能够提供“主动服务”。这一软件可能对新闻、财经、体育等日常生活信息需求者有用,但对学术信息需求者--学者就不那么有效了。学术信息与科学成果一样是不可事先规划与预测的,而只能大体确定一个方向。事实上,那些有触类旁通作用的学术信息甚至事先连方向都无法确定。学者尚且无法事先知道那些学术信息有用,信息找人就更不可能发生了。我以为,正是因为学术信息不可能事先确定,许多学术信息事先连方向都无法确定,所以贝尔纳才否认了自己原先提出的将科技论文有效地直达科研人员手中的设想。他确信“用单篇分发的办法来解决科学情报交流问题,是不实际的。”无论如何,学术信息的编纂者和综合者是代替不了学者的学术创造工作的。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学术创造、思维创新是学术主体头脑内部思维的矛盾运动,而对思维运动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对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对学术创造、思维创新,计算机是无法编制程序的!
三、要重视的不仅是网络信息技术给学术主体提供了哪些科学方法与先进手段,更要重视的是这种技术变革对学术主体到底带来哪些变化,特别是对学术主体带来哪些学术思想的变化
 我们对网络信息技术对学术交流的促进作用采取肯定态度,因为它给学术主体提供了科学方法与先进手段。只有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才使学术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在理论上不受时空限制。但我们更应重视的是,这种技术变革对学术主体到底带来哪些变化?因为学术信息毕竟只是学术创新的“第一手材料”,再有用的学术信息也不能代替学术主体的思维运动与学术创新。学术信息不等于学术交流,只停留在学术信息上是不构成学术交流的。 
传统的科学交流理论研究者多是从交流手段和交流形式的视角来分析科学交流的特征,而不是从科学交流中学术主体认识变化的视角来认识科学交流的本质。以交流方式的变迁史作为学术交流史。只有贝尔纳等著名学者从“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等深层视角来分析研究科学交流问题。
不错,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给学术交流带来了巨大变化,其促进学术交流民主化、网络化的进程甚至难以预料,但网络信息技术革命并没有带来学术交流的革命,甚至不能提高学术交流的有效性。如果学术交流仅仅是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流后我们各有两个思想这样简单,如果学术交流仅仅就是使科学信息、思想、观点得到沟通和交换,可能不用等到网络时代,问题就解决了。然而学术交流远非如此,学术交流不是学术信息交换这样一个纯技术问题。
学术交流的本质不在于学术信息的交换,而在于通过信息的交流从而产生“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产生“智力的碰撞”、产生“科学家的科学劳动要素与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学术交流对学术主体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产生“额外的”学术新思维的过程。换句话说,学术交流的本质在于“学术交流对学术思想的激发(激活、激励)、启迪作用”,从而“产生”新的学术思想、新的理论的过程。
如此就产生一个新问题,即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的区别何在?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的交界处在什么地方?从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都产生思想这点来看,有时很难将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截然分开,因为学者从外部交流及激发出来的思想与学者自身研究产生的思想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然这两者都产生思想,然而,它们的表现形式与作用则各有侧重。前者的作用重在激励、启迪与纠错,后者的作用重在深化、升华与创新。前者是“科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机制”,(原苏联学者Λ.Η.米哈依洛夫语)后者是人们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与结果。前者是隐性的,后者是显性的。隐性者经常发生作用,但激发出的灵感火花容易被忽略;显性者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存在,其思维之花常常被载于史册。
四、对学术交流概念的再认识
上述讨论已经涉及到对学术交流概念的再认识问题了。时代发展了,我们对学术交流的认识也应该不断深化。
学术交流就是学术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思想的交换、同行的认可,传统对学术交流概念的认识大体如此。然而贝尔纳等著名学者眼中的学术交流重在“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智力的碰撞”、“科学家的科学劳动要素与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这两种认识是有很大差距的。前者重在学术信息本身,后者重在学术信息产生的思想相互作用。我认同后者,即学术交流的真谛不在学术信息的发布与交流,而在“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长期以来,贝尔纳的这一重要思想并没有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在网络时代与科技创新时代,我认为应当进一步弘扬贝尔纳等著名学者的这一思想并不断深化。
当前对信息概念的研究进展有利于对学术交流概念认识的深化。有研究信息定义与本质概念的学者提出,“信息本质概念在与事物之间相互作用”,“互作用的概念在使作用双方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人类社会中产生基于认识的知识信息并使认识发展变化”。(倪鹏云:《关于信息定义与本质概念讨论之我见》)
上述信息哲学概念,将信息的内涵扩展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认识发展变化上,这对我们认识学术交流概念很有启发。早在70年前,贝尔纳已经提出了学术交流的“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以后又有许多著名学者深化了贝尔纳的这一认识。400多年的学术交流史一再证明,贝尔纳关于“现代科学的最伟大的发现有一些有赖于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这种认识的正确性。正是由于学术交流的这种独特功能,学术交流这一“科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机制”一直受到科学共同体的重视,现代科学的最伟大的发现“才会产生”。
在这一思想认识基础之上,还可以进一步讨论学术交流概念,有如下几种表述:
将学术主体、学术客体、学术中介这三要素汇集在一起并使学术要素之间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科学活动称为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学术主体、学术客体、学术中介这三要素相互作用以共同促进学术思想有序化的一种客观量度。
学术交流是瞬间激发参与者思维创新的一种积极科学传播活动,是引导参与者走入学术激发态领域,使学术认知结构重新组织的一种科学发展的基本机制。这种机制具有很强的“即时产生学术灵感”与“瞬间迸出思想火花”的能力,通过这种机制使学术主体找到属于他的学术路径,使其学术潜能得以发挥,从而促进学术创新。
学术交流还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状况、发展模式、和科学组织管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和新维度。
由此还可以引出如下几点认识:
学术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只体现了学术交流外在的表现形式,学术交流的本质在于通过学术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引起学术主体认识上的变化。为此,我们不仅应当重视学术交流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应当重视学术要术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特别是学术主体认识上的变化,而不仅仅是学术信息本身。
我们对学术交流作用的关注不是在学术信息交换量的大小,或者说有多少学术信息可以交换,不是的!我们对学术交流作用的着眼点根本的在于学术交流中学术主体双方的相互作用上,在于学术主体双方认识的变化上,而且在这种认识变化中更注意与学术交流作用属性有关的内容上。
在上述学术交流概念中,关键点有两个:一是相互作用,“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的科学劳动要素与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无疑,学术交流概念应该体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参与学术交流的学术主体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相互作用”,一个学术主体对另一个学术主体发生作用和所发生的作用。“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同学科学者之间,也可以发生在跨学科学者之间;可以发生在青年学者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学术精英之间;可以发生在公开的学术会议上,也可以发生在私下的学者个人之间。但无论是那一种,学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可少的。学术交流如果没有学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那就失去了意义,比如,“垃圾”学术会议就是一种,它只过问信息,不过问是否产生相互作用。第二个关键点是产生基于认识的学术信息并使认识发展变化,即产生学术灵感与迸出思想火花,进而产生“额外的”学术新思维。这两个关键点是形成学术交流机制的根本所在。
五、面向科技创新时代的学术交流
现在让我们回到现实的学术交流中来。现在,我们重视学术交流的有效性是很正确的。科技创新时代学术交流的有效性通过什么来判别呢?上述学术交流概念为我们拓展了一个新的视角。除了学术交流中学术信息质与量等传统视角之外,我认为,新的评判标准可以考虑:在学术交流中,学术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学术主体双方认识的变化、学术主体双方认识变化中与学术交流作用属性有关的内容这样三项指标。这是学术交流能否产生价值的评判标准。当然,这种认识是否正确,可以讨论。
按照这种认识,在学术交流中,学术论文不是科学交流中的“硬通货”,而是能够从中提取出纯金的原始材料。再有用的学术信息也只是学术创新的“第一手材料”,它不能代替学术主体的思维运动。学术信息只有与学术研究者的创新思维发生直接联系时才有意义。换句话说,在学术交流中提供学术信息只完成了学术交流的第一步,它还不是学术交流的核心价值所在。学术交流的最高境界和本质特征是激发创新思维,学术交流根本的目的在于激发学术主体的思维创新。学术交流的落脚点在新学术思想上、在学术创新上。
面对网络时代与科技创新时代,以科学的学术交流理念为引领,以先进的学术交流概念为指导的中国科技社团,必将在激励创新思维、激励人才成长上做出新时代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⑴ D.普赖斯:《第十四章科学的科学》 载于M.戈德史密斯 A.L马凯主编《科学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236页
⑵ 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年11月版第412页
⑶H.科布兰斯:《第六章 科学情报的交流》载于M.戈德史密斯 A.L马凯主编《科学的科学》 科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97页
⑷H.科布兰斯《第六章 科学情报的交流》载于M.戈德史密斯 A.L马凯主编《科学的科学》 科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105页
⑸j.d.贝尔纳:《第十五章二十五年之后》 载于M.戈德史密斯 A.L马凯主编《科学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256页
⑹j.d.贝尔纳:《第十五章二十五年之后》 载于M.戈德史密斯 A.L马凯主编《科学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255页
⑺H.科布兰斯《第六章 科学情报的交流》载于M.戈德史密斯 A.L马凯主编《科学的科学》 科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98页
⑻ 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年11月版第412页
⑼ 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年11月版第412页
⑽赵红州:《科学能力学引论》科学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129页
⑾赵红州:《科学计量学与学会工作》《学会》1988年第3期第7、8页
⑿高峡:《对学术交流作用的新解》《学会》2007年第一期第50页
(本文发表在《学会》月刊2009年第10期第38至42页)
本文引用地址: http://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709
23#
发表于 2010-8-28 23: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时代:“客”来“客”往知多少



BLOG
是继E-MALLL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BLOG的全名是WEB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博客(BLOGGER)就是写BLOG的人。博客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1999年,第一个提供博客服务的网址WWW·BLOGGER·COM诞生。据资料介绍,现在全世界平均每5·6秒就会产生一个新博客,1·3亿中国网民中有3000万以上的博客。


        



  是英文“PODCASTING”的音译,是由“IPOD”和“BROADCASTING”组合而成,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它与POD播放器有关。网民可以借助一个名为“IPODDER”的软件和MP3播放器结合,将网上的广播节目下载到自己的播放器中随时收听,还可以自己制作声音节目上传。制作“PODCAST”的人,就称为“PODCASTER”。




           


WIKIWIKI
一词源于夏威夷语“WEEKEEWEEKEE”,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强调的是共建、共享、开放和平等。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探讨,让工作加快速度。
            





英文是WITKEYWIT是智慧、KEY是钥匙)。在网络时代,凭借自己的创造能力在互联网上帮助别人,获得报酬的人就是威客。威客是在网络上出卖自己无形资产的人,或者说是在网络上做知识买卖的人。在威客网上,个人和企业只需发布任务,公布任务期限和赏金,网上的威客们就会竞标来争取任务。
                     



   “闪”就是指FLASH,闪客就是指做FIASH的人。1999年,互联网界的“边城浪子”提出了“闪客”的概念,并创办了“闪客帝国”网站。几年时间,“闪客帝国”发展成为中国最大最权威的FLASH专业网站。闪客甚至一度成为热门职业。闪客用动画诠释自己的想法和人生,并带给观众一部又一部风格独特、充满个人特色的动画。
                        


黑客与骇客   黑客是HACKER的音译,源于动词HACK,其引申意义是指“干了一件非常漂亮的事”。在计算机领域,黑客是指精通网络、系统、外设以及软硬件技术的人。有些黑客逾越尺度,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做出有损他人权益的事情,这种人就被称为骇客。黑客与骇客存在本质的不同,骇客是指那些利用网络漏洞破坏网络的人,他们是以破坏为目的。





  是英文单词“GEEK”的音译。这个词在美国俚语中,意指智力超群、善于钻研,但不懂得与人交往的学者和知识分子。在PC革命初期,GEEK开始衍生为一般人对电脑黑客的贬称,他们具有极高的技术能力、对计算机与网络的痴迷有时会达到不正常状态,将自己生活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消耗在电脑和网络上。


24#
发表于 2010-8-28 23: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25#
发表于 2010-8-29 15: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26#
发表于 2010-8-29 15: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27#
发表于 2010-8-30 02: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hd.sina.com.cn/weiboyear/kp.html?c=spr_web_sq_googles_weiborun_t300036

微博
http://t.163.com/session

http://t.163.com/session



http://t.people.com.cn/index.action

http://t.people.com.cn/index.action



http://www.webo.com.cn/


http://www.webo.com.cn/



http://www.follow5.com/


http://www.follow5.com/




http://wireless.people.com.cn/GB/164387/172195/index.html

http://wireless.people.com.cn/GB/164387/172195/index.html



胡锦涛人民网开“微博”了
截至昨晚20点,该微博已注册粉丝8000多人
发布日期: 2010-2-22  稿件来源:合肥在线-江淮晨报 作者:王曦辉
合肥手机报,“掌”握更精彩!安徽移动手机发送hfb到106586666订阅,月费3元。
    据大河报消息  2月21日,本月刚上线的“人民微博”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国家主席胡锦涛。该博主资料栏内容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主席‘开’微博了”,此则消息迅速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截至昨晚20点,该微博已注册粉丝8088人。
    记者昨日连线人民网获悉,“胡锦涛人民微博”中有一个红色的“人”字符号,这表示该微博的用户信息已经过人民网实名认证,其个人资料、姓名等信息真实。但是,该人士表示,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主席首次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广大网友进行现场交流,这也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通过网络的形式直接接受公众提问。“凡是到人民网强国论坛做客的特别嘉宾,都会有个账号,而这个账号与刚刚开通的‘人民微博’账号是互通,所以说,‘人民微博’出现胡主席的账号只能说明他的名字在强国论坛注册过。”该人士的说法也得到了人民网官方微博——“人民微博助手”的证实,“人民微博助手”期待广大博友互相转告这个消息。
    截至昨晚20时,该微博已有粉丝8088人。其中第一位是北京的“飞泉鸣琴”。这位已发博688条的用户如今粉丝也达到了234人。第二名是“周同学”,“周同学”同样是实名认证用户,其用户资料上说“人民微博小组成员”。该微博粉丝中,注明来源地的,不仅仅有全国各地的用户,还有一些来自海外。除了“人民微博”,这则消息也被其他网站的网友迅速转载。
    对于国家领导人“开”微博,很多网友表示强烈支持,网上“顶”声一片。网友亲切地称呼胡锦涛主席为“涛哥”。有网友直抒胸臆:“俺就是冲涛哥来滴!!!”也有网友期待:“坐等涛哥发微博。”
    但是,人民网采取的是论坛与微博账户互通的做法也引起一些网友的反对。一些网友认为,还不能从严格意义上说“国家主席开微博”了。
    对于网友出现的各种热议,网友“闷友网”的观点得到更多人认同。他表示: “不管如何,这是一个进步。至少能让百姓有机会和胡主席多沟通。”
    据悉,微博,即“微型博客”。三言两语,现场记录,发发感慨,晒晒心情,有人将其称为新一代传播媒体。写微博也被网友戏称为“织围脖”。和原有的博客相比,其打通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草根性更突出。国内微博热也从去年逐渐兴起。    王曦辉



“胡锦涛微博”引万余粉丝 网络问政成民主表达新方式2010年2月22日来源:东方网 作者:孙晓菲 选稿:吴月霞   东方网记者孙晓菲2月22日报道:昨日,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名字出现在“人民微博”上,一天之内吸引了14000多名粉丝围观,坐等主席发帖。“胡锦涛微博”成为今天网络热议话题之一。前年,胡主席曾通过网络与网友在线交流,倾听民意,如今又开通了微博,网友们因此猜测:胡主席或许会引领网络问政潮流,从而使中国的民主政治跨入一个新时代。
图片说明:[url=]截至22日下午2点50分,粉丝数已飙升至15648人[/url]

  
  万余名粉丝蜂拥围观
  
  在“胡锦涛微博”的主页,注册用户名字后带有“人”字符号,意味着该用户是通过人民网实名认证的。资料栏也显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更让人确信该微博的真实性。
  
  消息一传开,各路“什锦饭”蜂拥而来,注册围观。昨晚8点该微博已拥有注册粉丝8088人,而截至今天下午2点50分,粉丝数已飙升至15648人,几乎翻了一番。在人民网强国论坛,许多网友都在抱怨今天的人民微博“速度慢得像蜗牛”,大家纷纷猜测由于数量巨大的网友竞相登录,刚刚诞生的人民微博服务器已不堪重负。
  
  截至记者发稿时,“胡锦涛微博”上仍没有任何内容,但粉丝数依然在不断增加。在人民微博24小时热门转帖和评论中,有80%冲着“胡锦涛微博”而来,网友纷纷表示“就是来看主席的,偶像啊!”“蹲着等,不知道能不能等到……”
  
  领导人频频现身网络
  
  根据人民微博网友“钟芠”的说法,“人民微博和强国社区账号是互通的,所以人民微博有胡总账号只能说明他的名字在强国论坛注册过。”而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确实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当时他曾说自己“抽时间尽量上网”,还强调非常关注网友们提出的建议、意见,“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曾于2009年2月28日第一次做客公共网络平台,与网民“零距离”互动,“真心谈话”,吸引了全球网友近30万个提问,掀起了海内外一片关注热潮。
  
  除了国家领导人,各级官员亦不断加入“触网”行列。2008年11月6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作客东方网,不仅认真听取广大网友对上海坚持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还和大家展开了轻松、热烈的交流。同年5月,上海市长韩正也曾作客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在线解答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此外,重庆市、广东省等地方的各级官员也频频现身网络。
  


http://open.t.sina.com.cn/

http://open.t.sina.com.cn/



从胡锦涛主席开微博想到的[zt]
                    ――思考教育改革的方向


在中小学生即将开学的时候,胡锦涛主席开微博的消息会激起孩子和家长们怎样的联想?本人作为曾经的教师,也是母亲,又是关注教育改革和家教问题的网民,通过与周围不同年龄的一些人的交谈,有不吐不快之感,不禁想要说说自己的联想。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应该是“无纸化教育”。

看到近几天许多中小学生在拼命赶写寒假作业,不禁感慨万千。记得在上世纪50~80年代,中小学生的寒暑假作业,都是16开大的薄薄的一本,好像是每天写一页,其中有各科目的内容,还有谜语、填图、走迷宫等很有趣味的内容……

许多国家已经实现了无纸化教育,甚至学生上学已经不用背那沉重的书包了。而我们呢?学生还被没完没了的“纸上作业”所累,既不环保、浪费了大量纸张,又使学生成为“做题机器”,并令许多孩子患上“厌学综合症”。

如果今天我还做教师,我就让学生用写博客的方式来完成作业,在网上与教师交流。这样既实现了无纸化教育,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可以引导那些上网玩游戏成瘾的孩子有效地、科学地使用网络。

再说,做校长和教师的也应该有个科学的态度:学生学几门课程,每天的作业一共用多少时间完成?假期里应该有多少时间休息和学习等等,都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测算;如果留的是多的完不成的作业,明摆着就是逼着学生去弄虚作假,不互相抄袭?不上网求助?谁能正常完成呀?与其如此,不如实事求是!

教育应该是超前的,可目前的应试教育,题海战术――是否已经大大落伍了?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应该有自我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知识,难道只有从教师嘴里讲出来才是知识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什么学生自己没有机会主宰自己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才是真正的现代学习。教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学生却常常比教师更有超前意识,也有很强的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我清楚地记得,在二三十年前就有出国访问的学者和专家,多次介绍欧美中小学的教学方式:每节课程,教师只讲10分钟左右,其他时间都让学生发言和活动。去国外访问时,我也亲身体验过这样的课程……而如今我们的课堂是否还在“满堂灌”?学生有多少时间自学和发言?

其实,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和参与教学;也可以自己给自己“出难题”和“留作业”……如今,我们的教师工作时间长、太劳累,就是因为包办代替太多太多了。

我自己有亲身体会,我作为外行曾在师范学院的艺术系任教,那时不开心理课程,心理专业无法对口。艺术只是我业余爱好,其实,是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教育了我,甚至有时可以代替我,我只不过是“组织”教学的作用。

我在武警学院任教“犯罪心理学”课程时,也是来自第一线的学员传授给我许多实践经验,在我给学员上“辅导课”时,实际上是学员们在“辅导”我;他们用生动的实例和实战经验,帮助我诠释了理论知识,并给我许多启发,使我的课程能够结合他们的实践。

3.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学生与教师的个性。

教育应该如何改革,应该多多让学生说话,参加某些研讨会,经常感到很可笑也很可悲:教师、学者们自说自话,离题万里,却感觉良好;不如请学生来说说心里话,学习的主体不来说话,还谈什么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学生与教师的个性,不必担心一改革学生的中考、高考就会吃亏;其实,恰恰相反,科学的教育改革,可使学生与教师共享现代教育的成果,而不是永远被应试教育牵着鼻子走。中国的孩子绝对不会比别的国家的孩子创造力差,动手操作能力也决不逊色,关键是给他们机会和权利,使每个学生有充分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

4.父母们应该和孩子讨论:胡锦涛主席开微博了,这意味着什么?
  建议父母和教师们都应该认真与孩子讨论:胡锦涛主席开微博了,这意味着什么?我们该怎么办?耐心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吧!
28#
发表于 2010-8-30 03: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t.people.com.cn/zhuyongxin

http://t.people.com.cn/zhuyongxin

朱永新微博

http://www.1363.cn/article/11148/708568

http://www.1363.cn/article/11148/708568
中山教师

教师不能手拿教育的旧船票


2010年03月05日
   下午到场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的解散式,降临办公室,打开电脑,看朱永新教授的博客,看了一篇题为《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朱永新的人民微博初体验》的文章,首要是先容朱永新利用微博,记载零散的思考,收集民间的意见,汲取各人的智慧。此中提到朱永新在人民微博发表的第三篇博文,内容如下:“坏西席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拿着一张教诲的旧船票,教了一年重复了一辈子;二是把学生作为人质,谋一己之私利;三是品德败坏,威逼学生从事不良行为。”后两种西席是名副真格的坏西席,而朱教员把第一种西席也列入坏西席之列,颇有些意外,但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
  教诲犹如一艘大船,登上这艘大船,需要船票,那就是要有专业的知识、教诲学、心理学知识,具备一个西席的资历。教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而非一劳永逸的事情。西席要守本,握好手中的船票,这类守本是永葆一颗关爱之心,遵循教诲规律,守住西席的职业特性——教书育人。但西席也要求变。不断更新富厚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变教诲方法以及技巧。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西席必须要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活水。这桶活水的取患上靠的是西席的终身学习,读书是最重要的学习形式。读书是在堆集,厚积才气薄发,是以,一名优秀的西席,应该把阅读当作生活的一部门,让阅读成为自己的心魄鸡汤,成为生命质量的天然追求。西席读书,是在备课,只有一生都在备课,才气把每节课顶好。知识富厚了,讲堂上才气引经据典,方法以及技巧便可信手拈来,应用自如。从这类意义来说,西席读书,不仅是追讨教诲思惟的营养,也是教诲智慧的源头。
  转变西席手拿旧船票的另一个途径是反思。美国教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说过:“20年的讲授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岁情的20次重复;错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不然就不成能有什么革新。”这句话充分表白了讲授反思在西席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我们时常说:讲堂讲授是遗憾的艺术。既然我们的讲堂不成能做到浑然一体,那么,遗憾也是一种资源,遗憾产生了,通过课后反思,寻觅遗憾的泉源,找到革新的方法,便就产生了讲授的智慧。
  你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养成了反思的习惯,你便能把讲授事情常做常新。这样,你就不再是一名家拿教诲旧船票的人,每天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一名立异型的优秀西席。
29#
发表于 2010-8-30 03: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为“微博”?能否取代“博客”?

    可能大家在2009年以前还没听说这个词“微博”,就在短短的不到一年时间内“微博”异常的火爆,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微博,本文解决第一个问题:何为“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通过上面百科解释,大家就会找到它的特点:
1.微博所谓“微型博客(micro-bloging)”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
2.它是最近新兴起的一个web2.0表现,是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类似博客的系统;
3.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集成化和开放化;
4.你可以通过你的手机、IM软件(gtalk、MSN、QQ、skype)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向你的微博客发布消息
5.微博客的另一个特点还在于这个“微”字,一般发布的消息只能是只言片语,像Twitter这样的微博客平台,每次只能发送140个字符。
  对于第二个问题:能否取代“博客”?
    这个也是很多人讨论的话题,虽然说微博登陆中国来势之迅猛,风声造的轰轰烈烈,各大网站也迅速投巨资抢占市场,可是从微博在中国出现至今,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了,各大网站运营的如何呢?网易,校内等网站虽然第一时间抢占了市场,可是效果却不佳,完全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深陷困顿之中,对于微博的取舍,他们还在徘徊中。虽然新浪的微博看似风风火火,可也是依靠其强大的传统博客与其传统博客的固定客户才能坚持到今天。这么看来微博似乎是依存于传统博客成长,而一旦失去传统博客的支持,失去传统博客这样的载体,微博将成为风雨飘摇中的麦秆,摇摇欲坠。自身的保存都难以保证哪来的取代传统博客?
      微博虽然更新信息的速度快,可是微博却只能依靠手机进行更新,更新的内容也被限制在一百四十个字之内,而手机更新就必定与电信运行商联系,这也就无形中增加了微博的成本,而微博字数的限制,也就使得微博内容的质量大大折扣,一百四十字的内容如何产生经典的文化?无非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心情,而这类心情又有何深刻的意义呢,能否对社会产生强大的促进作用呢?笔者持否定态度。也正是因为微博更新的速度极快,也使得对微博的管理变得无比的艰难,从而造成垃圾信息在微博中泛滥成灾,无法进行有效的制止。这些都是微博的微博的软肋,而这些问题未解决,谈何取代传统博客。
         笔者之所以说微博无法取代传统博客还有一重要的原因,微博只有一版块,就是发布心情。而与其说它是微型博客还不如说它是置顶的留言板。功能的单一虽然有其便捷的优势却也暴露出其性能单一的缺点。而传统博客则显然不同。传统博客不仅有微博发布信息与心情的版块,而且还有更多的版块与篇幅展示个人的思想。传统博客没有字数的限制,在传统博客中,长篇大论,文学点评,新闻时评等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架势。而支持图文与视频的传统博客则更进一步的将个人思想展示的淋漓尽致。但是微博却做不到,简单的心情,一百四十字的内容,再精辟也无法形成百家争鸣之势,更何况微博中发布的只是一些碎碎念之言。
        关于微博与传统博客的争论还在继续,在微博的强烈之风下,微博取代传统博客的呼声也越来越大。而传统博客的优点大家都明白,笔者觉得亲昵微博也只是大家好新鲜而已,当新鲜感退去,微博的路必定会艰难无比。在结束文章时笔者想说:微博与传统博客可以相互依存相互发展,而如若谈及取代,笔者真困惑,微博拿什么取代传统博客!
    写在最后,这也是本人放弃微博而最终选择博客的理由了!!!
30#
发表于 2010-8-30 03: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目标受众准确 微博成猎头寻访人才重要通道

2010-04-23  来源:北京晚报
  昨天,一家猎头公司在微博上打出了招聘信息:百万年薪招聘百货集团运营总经理。这也是目前猎头公司通过微博这种方式进行招聘所开出的最高薪水。
  某猎头公司创始人景素奇在自己的微博中写下了这个招聘信息:“百万年薪聘知名大型百货连锁集团运营总经理:负责百货连锁集团全面运营管理;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工商管理等相关专业。”这个招聘信息很快就有人转发。景素奇告诉记者,在微博上发招聘信息,不仅成本为零,而且效率很高。“微博是猎头公司寻访人才的一个重要通道,最大特点就是传播效率非常高。我是在3月3日开通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的,此后在微博上多次发布招聘信息,有些职位已经帮助客户寻访到合适的人才。”
  大公司也在尝试通过微博进行公开招聘,其中不乏阿里巴巴、华旗资讯、创新工厂等知名企业。4月20日12时45分,爱国者范为在一篇博文中称:“北京华旗资讯(爱国者)招聘超能王电池事业部总经理,产品经理。要求有创业精神,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微博招聘尝试,请大家帮忙转发一下。谢谢!”4月20日晚上8时35分,创新工厂公司创始人李开复转发了本公司的招聘博文:“我们创新工厂公司正在招聘用户体验设计师、界面工程师和视觉设计师,欢迎各位有志之士加入我们,成为我的同事”。
  企业为何这么喜欢用微博招聘呢?新浪公关部微博项目负责人纪芸向记者介绍,像李开复这样的名人,粉丝已经超过100万,想要创业的人一般都非常关注他。“他转发的招聘信息也必然会得到众多粉丝的关注、转发和评论,目标受众非常准确,而且几乎没有成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11:12 , Processed in 0.12861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