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9|回复: 0

李瑞山、迟宝东: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母语高等教育状况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4 10: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瑞山、迟宝东: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母语高等教育状况报告
【来源:《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之一节 】 【作者: 李瑞山 迟宝东】
    这里说的“母语高等教育”,特指高等学校中面对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汉语文教育,亦即习称为“大学语文”的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称之为“母语高等教育”,是为揭示其根本属性。一般来说,“大学语文”课程既根本有别于外国语文教学,又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以字、词、句、篇为基本内容、以能力训练为主的模式,也有别于中文专业的语言学类别的课程;而是以经典的或优秀的母语即汉语文本为材料、以阅读解析鉴赏为主要方式、注重学生素质提升的教育教学活动,为高等院校本科教育计划课程的一种。
    2007年,我国高校的汉语文教育特别是“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出现了新的情况,有关讨论与实践均有重要进展。
一  背景与导向
    1.1 由来
    在我国,“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课程,其开设由来已久。1949年之前,习称“大一国文”或“大学国文”;1950年代曾短暂恢复。1980年代重新较具规模地开设,于是基本固定为“大学语文”名称,迄今时断时续开设已近30年。
    从根本上来说,“大学语文”是一门母语教育课程,因此谈课论教,不能脱离母语的状况。近十多年来,多种因素引发了中华民族母语及其文化在社会生活和价值系统中的“脱落”。首先,全球化语境下,我们的价值重建跟不上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价值混乱和社会精神迷失;在不自觉接受西方异域文化支配下,民众对自己的母语及其代表的文化价值失去应有的信心,民族文化认同的心理焦虑日渐显现。其次,信息网络媒体技术及其文化快速发展,固然为大众语文应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场域,但也使汉语形态发生畸变;种种新的语文文本和语文现象,既有新创,也不乏粗鄙不文之弊,汉语的使用与传播遇到始料未及的问题。还有不可忽视的,是本来作为大学学习重要内容之一的英语,却似乎有超越一切之势,相应的,母语及母语文化的学习则遭遇轻忽甚至蔑视,大学生母语修养有逐届下滑的趋势。对以上种种,称之为汉语的“危机”,未免言之过甚,但它确乎从反面刺激了公众久已麻木的母语意识。对高等教育来说,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2006年末至2007年,随着汉语文化处境的变化,汉语国际传播逐步开展,国内学界也开始关注母语及母语教育,公共舆论中重视母语价值、提高汉语地位的呼声日渐高涨。在高等院校中全面施行中国语文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母语能力和素养,更紧迫地提上了日程。
    1.2 行政引导
    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到:“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其后,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在谈高教质量工程建设时提到“在普通高等学校,推进大学语文课建设”。[ii]同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持召开“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形成了《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纪要》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只能进一步加强,而不可忽视、削弱。大学语文在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iii]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高教司下达《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iv]5月10日,教育部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表示:“鉴于大学语文课程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希望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v]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指出,“大学语文教育被排除出公共必修课”这种“汉语在大学校园内的境遇”令人担忧;根据2006年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对四千多名非英语专业在校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几乎将全部时间用来学习英语的学生占百分之十九,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英语的学生占百分之五十六;他引述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关于大学还应该承担“文化传承”功能和使命的观点,强调语言文字有更深的文化底蕴,是国家民族的象征,是民族文化传统的标志,对中华文化传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院校的语言文字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更多地考虑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问题,要从大学的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不能忽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学习和传承”。[vi]8月16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大学语文教学,教育部一直很支持,各个大学怎么办,校长负有重要责任。[vii]上述国家与教育行政部门的言论,调整了相关导向,使高校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有所提升,引起了普遍重视。
    1.3 舆论倾向
    与此同时,社会舆论也广泛跟进。《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中央电视台等各家媒体多有关于“大学语文”的报道,新浪、搜狐等网络媒体更汇聚了广泛的公众意见。多所高校于此前后纷纷将语文课列为必修或必选课程,引发各方关注。[viii]根据新浪网关于“是否支持将语文列为大学必修课”的调查显示,38842位参与调查的网友中,90.2%的网友支持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ix]一些知名学者也为此公开呼吁。[x]媒体广泛报道,公众空前关注,形成了有利于“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和建设的社会舆论,标志着“大学语文”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  认识与研究
    2.1 新的体认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大学语文”被仅看作对中小学语文学习不足、大学生语文能力较弱的补救措施。这也是导致各校重视程度不一、时开时停的原因之一。近来则于此有了新的认识。
    2.1.1 行政导向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杨志坚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讲话指出: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xi]这就点明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质。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明确阐述说:“母语是交际最为锐利的器物,更是人最为重要的文化母乳。热爱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是人最基本的语言权力。大学语文课程在帮助学生加强语言文化修养,提高母语综合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国家语委非常重视大学语文教育,并打算在2008年,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方式向社会发布大学生语文能力及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相关情况。”[xii]被视为“一直在推动大学语文成为大学必修课程的背后推手”的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洪指出:“母语教育不同于外语教育,在维系文化认同、传承优秀传统、构筑心灵世界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xiii]
    2.1.2 研究进展
    研究者论证说:中国文化传统(包含古代的和现代的)最深刻地留存于汉语之中,一切本土文化均渗透着母语的基因。母语与民族文化的根本血脉相连,密不可分。我们的母语高等教育不仅关乎受教育者语文技能的提高,更关乎一代代人生命质素的全面提升和人格的全面发展;母语高等教育不但是民族国家强盛的需要,更是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存亡继绝开新光大之所系——而这些,正是由语言基本性质和母语基本性质所决定的母语教育的精义之所在,是我们重视母语文教育的根本因由。[xiv]“大学语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母语教育的重要功能”[xv]。
    从母语高等教育、确立和巩固民族文化认同的高度认识“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意义,成为2007年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收获[xvi]。这种认识,较之过去长时间中,把“大学语文”仅仅看作为基础教育补课、目的仅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看法,无疑大大提升了一步。
    2.1.3 意义揭示
    母语的基本性质,决定了中国语文高等教育是“培根固本”即巩固民族文化认同、光大母语文化的最有效的途径。母语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即在于此。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人性的完善,是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发展;而语文素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一种语文对于视其为母语的人们,不是即用即丢、任取任弃的工具,不是独立于人生命的外在之物,而是与人的生命融为一体。语文具有人的生命和存在的性质,学习语文,就是探究生命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容易有意无意地轻视或遮蔽母语高等教育之属人的本性和对于受教育者而言的生命意义。本民族的语言中沉淀着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所有信息;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延续,要靠一代代青年将其与自身生命相结合,才有希望。可以说,在现代社会,是大学学子们把握着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生命延续之钥。眼下大学生语文水平难如人意,其根源恰在其未能觉悟语文之属人的品性,对自己母语的热爱之情和敬畏之心尚不足够;其实质恰在其没有觉悟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年轻的一代,自己魂系何处、根在何方。母语的自觉是终生的追求。如何从根本上培育学生自觉的民族语文观念即母语意识?光有基础阶段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母语高等教育,就担负着通过一定形式的课程教学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民族语文和文化素养的人,成为民族精神传承者的历史使命。这种认识,与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号召[xvii],也是若合符契的。
    2.2 课程理念
    “大学语文”教育特别是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也有新的拓展。不少刊物发表文章,展开探讨。[xviii]虽然涉及问题很多,但其中最关键的突破是“大学语文”课程理念、定位与特有内涵的讨论,认识颇为深入。如“高等教育中的‘大学语文’,是以提高大学生母语素养为目标的基础性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它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大学语文理应成为各类全日制高等院校面向全体(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成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这门课应该贯彻两条基本思想。首先是文本本位,以优秀的、典范的汉语文章引领学生学习,而不应该是概论式的;其次是语文本位,有别于思想品德和人文知识教育课程。”“大学语文要姓‘语’,即以‘语文’为立足点。这是我们从事这门课程教学及教学改革的基本点。如果改来改去,改得‘语文’尽失,改掉了本体,就有违这门课程设置的初衷了。”“‘大学语文’还要‘姓大’,即相比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它是在更高层级意义上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培养;应该注意其高等教育的特点,探索不同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法。”[xix]如此明确的阐述,是前所未见的。
三  实践与进展
    进入2007年,“大学语文”教学呈现出蓬勃的态势。相当多高校在远不如意的客观环境下坚持开设课程,授课教师自强自励,勉力坚持,锐意改革,成绩引人瞩目。
    一项对“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表明:在100所大学里,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有88所,总学时32到72学时不等。[xx]开设情况尚属乐观。但其存在的问题也需在实践中解决。一线教师普遍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xxi]。
    3.1 新理念的收获
    有别于过去经验式的教学,近来“大学语文”课程由于其母语教育性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去探索教学改革。如有学者强调“大学的语文教育应成为汉语魅力的‘感染教育’”[xxii]。这就为“大学语文”教学找到了“着力点”。在教学内容上,逐步明确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方向、主体、要旨,是帮助修课学生在大学阶段继续改善母语修养,提高学生高品位的语文鉴赏力;而一个时期以来被认为“大学语文”“救命灵丹”的人文、文化、文学种种,自非“语文”所排斥,却不应是语文学习的直接内容和“入门”途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和课堂讲授的内容主体,应该是选取母语中各类“好文章”,即具代表性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各种文体的经典的或优秀的汉语文文本,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由教师做出示范式的鉴赏分析,引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某类文体的高标准,对文章和文体形成要领及语言美感,有所理解、体认和感悟。[xxiii]这是力图把问题放在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考察,使“大学语文”与其他课程有所区分从而确立自我形象和独特价值的一种努力。“‘语文很美。’这是我上完大学语文后最深的感触。”“我开始慢慢关注文字的美感,文字的巧妙,而它们也会给我带来连连的惊喜和手不释卷的好滋味。语言真的很美,语文真的很美。”[xxiv]这一学生主动表达的心得,正是“大学语文”课程应有而其他课程未必有的效果,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的可喜收获。
    3.2 教学资源建设
    3.2.1教材建设
    2007年,几种优秀教材得到广泛关注和较大范围的推广。其中,徐中玉、齐森华主编本已修订出至第九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陈洪主编本(立体化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和丁帆等主编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王步高、丁帆主编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简编本2001年)等进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优秀成果同样获得广泛好评。[xxv]其中有的教材以鲜明的文体意识著称,除纯文学作品外,还着意收入书信、序跋、碑铭、杂感、歌词等各种形态的汉语文本,为大学生全面了解母语文化遗产提供了可能。进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语文素养高级读本》还被教育部评为2007年唯一的普通高等教育大学语文类精品教材[xxvi]
    3.2.2新形态教学资源建设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形态的教学资源建设受到重视,进展很快,并且已经开始投入教学实践,取得了可观的成果。这得力于一种全新理念的提出,即从单一教材建设向教学资源集成的转变,出版部门与高校共同建设,深度介入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资源集成水平。[xxvii]新形态的《大学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研发,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新的资源形态,是对传统纸本教材的有效补充乃至提升。它为教学模式的根本性改革提供了基础。已建成的“大学语文”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服务网”、“4A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论坛”及“大学语文在线”等网站,“实现了资源搜索、远程教学、题库测试、论坛交流、课件共建、师生交流等系列环节在网络环境中的多元搭配互补。依托网络,逐步建立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课下在线学习为重要辅助、师生互动交流研讨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是为“网络条件下的交互学习”新模式。[xxviii]重视和利用网络条件,对传统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观念、学习方式、师生关系、考评方式、课时安排等,都将产生挑战和冲击;而应对得当,则又会使语文高等教育的水平大幅提升。在网络“论坛上,辟有‘文化闲谈’‘读书偶得’‘流行档案’等栏目。给教师的课堂表现打分,有‘教学点评’;学生撰写语文作品,可到‘原创天地’,他们在这里激扬文字,比拼人气;对教学有意见的学生,可以去‘我学大语’版面畅所欲言”。[xxix]初步的实践证明:在教学效果、学生反映、教师感受等方面,新型教学资源建设均表现了令人振奋的成绩。[xxx]2007年度新的“大学语文国家精品课程”的出现,其不同于以往的特色,即在于此[xxxi]另外,数字化教学资源还利于实现共享,在这方面,较之前些年,更多的教师获得了更大的便利。
    3.3 师资培育
    3.3.1专门教学机构
    有的高校建立了专门的教学机构,配备了有敬业心和较好水准且热爱大语教学的师资;在稳定教师组成、提升教师地位、为教师提供业务进修机会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如南开大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建的“语文教育研究中心”,配备12名成员,其中主讲教师9人,7人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研究经历,还有数字化建设及管理人员;团队成员多次外出参加研讨交流,定期集体研究教学,发表相关研究成果,教改效果喜人。
    3.3.2师资培训
    骨干教师培训因为各种原因格外受到重视。借助教育部高教司和人事司的行政支持,仅2007年,有关高校就先后举办了四期高级研修班;南北“开花”,形式各异,收效不一,但至少扩大了一线教师交流、学习的机会,而优质的教学资源也因此而加快了流通和共享的速度。
    3.3.3研讨交流
    业务研讨和教师交流频繁展开。除师资研修班外,其他诸如互访、宣讲、观摩、资源借鉴等,形式多种多样;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2006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年会盛况空前,实效也胜于往昔。北京等地区高校联合创办“大学语文教师沙龙”,为定期交流提供了平台。
    3.3.4博士教育
    因应众多教师的要求,有高校积极为专业建设和高层次师资培养创造条件。其中如按有关规定借助“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自主设置首个“中文高等教育·大学语文教育方向”博士点的举措,即引起各方关注。[xxxii]这是针对过往“专门的高水平的研究不够,专设的高学历教育缺乏、师资培养及继续教育水准不高”[xxxiii],大学语文教师无法获得专业深造和高学历获取机会的“既雨绸缪”之举。
    3.3.5教师心态
    经过上述努力和措施,多数教师感到鼓舞,心态逐步“回暖”,对“大学语文”有了更深的感情、更多的信心、更多的投入,这就为今后几年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基础性的保证。
四  问题与建议
    4.1问题
    4.1.1课程设置
    虽然有了前述导向,但在课程设置上,仍有一些高校对母语高等教育的意义和责任认识不足,踌躇观望,无所作为。因此,总体上说,我国的“大学语文”课程仍处于“边缘化”地位[xxxiv],这距离有关方面关于“各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二年级‘文化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程系列”[xxxv]的指导性意见的要求无疑相距甚远。当然其中存在课程学分安排、教师配备、学生负担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但关键还在认识没有到位。
    4.1.2教学研讨
    “大学语文”向“母语高等教育”转化和过渡还需要过程。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尚嫌不足,课程和学科建设缺乏理念自省。多年形成的“工具说”、“人文说”、“文学说”、“文化说”,乃至“国学说”,此伏彼起,认识不一,言人人殊,教师无所适从。这导致课程目标不清,教学内容差别过甚,讲授重点千差万别,水准参差不齐。“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和教学重心问题,在普遍的实践中还没有根本解决。
    4.1.3教材选用
    优秀教材虽得到初步推广,但教材建设中典型的问题是,在某些地区和单位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少数学校、一些教师出于职称评定和物质利益等考虑,关起门来自编教材给学生使用。而这些教材普遍水平较低,有的甚至是“搬用”别人的材料。没有高水平的教材,很难让学生接受“大学语文”课程。[xxxvi]个别出版单位的“小动作”使人们担忧教材之争最终落在“手段之争”而非“质量之争”。[xxxvii]
    4.1.4师资水准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齐森华指出,一些高校“大学语文”课由教学课时不够的教师担任,不但不能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还势必对课程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有的学校虽有固定的教研室,队伍也较稳定,但教师在从事科研、发表论文方面都有困难,心理负担较大,积极性不高。有的学校没有专设的教师,而由新加入工作的青年教师担任“大学语文”教学,这些教师只是将此作为过渡,甚至有的全由研究生上课,根本无法保证授课质量。[xxxviii]由于教师兼职多,专业性大为不足,水平不高,人员构成极不稳定,又缺乏学术带头人,师资问题会逐渐凸显。
    4.1.5教学实践
    由于定位不准,教师习惯于高高在上,启蒙训导心态严重,与学生缺乏互动;教学手段单一,方式呆板。“老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从调查数据来看:在对语文教学改革应加强和改进的最迫切的问题的调查中:65%的人认为首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质量。由此可见,学生对教学方式改变的呼吁是十分强烈的。如果教学方式和手段不及时改进,不但让学生难以领略到语文教学的魅力,反而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xxxix]
    4.2 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4.2.1明确政策导向
    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明确政策导向。有关部门曾表示“因高校课程设置问题涉及高校办学自主权范畴,教育部并未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做硬性规定,该课程如何设置由学校自行决定。”[xl]但要成功开设和改进“大学语文”课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所在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如果有关方面态度消极,没有有效的政策措施跟进,教学改革很难开展。期望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新一轮文化素质教育推进中,有类似“各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程系列”的明确规定。
    4.2.2加强学术指导
    充分发挥学术咨询机构和学术团体的指导作用。首先,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可考虑在指导委员会中设立“大学语文教学分委员会”,进一步加大专业指导力度,在精品课程评选、教材选荐、教学评估、质量工程等方面,有所倡导,有所作为;同时,各有关学术或教师团体,也可以更主动地提出建议,酝酿编制有建设性的教学文件草案,开展教学研讨,促进校际交流。
    4.2.3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师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应推举工作开展较好的几所高校,资助其建立相对固定的语文高等教育研究基地和师资培训中心,在学术层面和专业角度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研修,争取在五年左右,轮训三分之一左右的一线教师,为广大教师交流教学心得、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这对一线教师将是很大的鼓舞,对“大学语文”教学共同体的形成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4.2.4规范教材与教学
    建立教材准入制度,逐步出台教学规范。2007年,“根据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将推荐5至6本风格多样、品位较高的精品教材”[xli]的吁请多次出现,但迄无实效。借助行政资源垄断市场固然不当,但母语教材的认定和推广,本质上应是国家行为,在这方面,适当的提倡、推介、引导,肯定是必要的。2007年,基础教育语文“新课标”经数年试用进入修订阶段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出台,更凸现中国语文高等教育之准的无依。即使一时无法完全统一认识,也应就基本要求部分达成共识,裨使各地方各学校的教学有规范可以遵循。
    4.2.5改进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应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借鉴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吸取现代语文研究的成果,投入精力,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关注社会文化变迁对母语形态的影响,探讨经典汉语文本阅读鉴赏品评的内在规律;同时结合网络条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强调并切实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逐步建立、完善以师生互动交流研讨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真正使学生感受到母语教育的魅力,对大学阶段的语文课爱学、好学。
    4.2.6重视网络新机
    深度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借势引导教法创新。借助数字化技术进步,依托新的网络媒体,拓展和利用新的教学资源,是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方向之一,也必将给“大学语文”教学方式以改进机遇。局限于一册纸本教材,单单依靠知识、文化、真理优越感,我讲你听,灌输为主的方式,不但无助于提高课程质量,而且将重蹈过去受讥为“高四语文”的覆辙。在教授实践中,必须关注网络文化的互动性、民主性、自主性给课堂教学、师生关系、修课方式带来的冲击和挑战,积极应对,主动学习,尽快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模式转换。

    (原刊于李宇明主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商务印书馆,2008年)

  新华社北京2006年9月13日电。
  [ii]《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谈高教质量工程建设》,《光明日报》2006年10月18日。
  [iii]《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持召开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3期。
  [iv]教高司函[2007]38号。
  [v]《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高等学校应加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建设》,教育部网站。另见《教育界专家建议大学开设语文课》,《光明日报》2007年5月11日;《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所有学生开设语文课》,《北京晨报》2007年5月10日。
  [vi]《王登峰:规范创新,和谐发展,让汉语海内外同热》,《光明日报》2007年7月29日。
  [vii]《[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请问教育部有没有相关措施来加强大学语文教学》,教育部网站。
  [viii]《南开大学本科生不论文理科必修大学语文》,新华社2006年12月15日,又见人民网天津2006年12月13日电、《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8日;《多所高校将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引发各方关注》,《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13日。
  [ix]《大学语文修成正果?》,《南方周末》2007年5月24日。
  [x]如90岁高龄的国家图书馆前馆长任继愈,见王丽《祖国的语文,为什么不学?——访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25日。
  [xi]杨志坚《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节选)》,《湖南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高等学校大学语文研讨会专稿”。
  [xii]李宇明《给“全国高校大学语文骨干教师第五期高级研修班”的贺信》,
http://www.dyonline.org/
  [xiii]分别见《大学语文修成正果?》,《南方周末》2007年5月24日,《大学语文: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光明日报》2007年5月23日。
  [xiv]李瑞山《母语高等教育意义论要》,《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xv]见《大学语文,母语教育的守望者》,《科学时报》2007年1月30日。
  [xvi]另见《大学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学术笔谈”专栏,《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关于“经典汉语”的讨论文章三篇,《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28日。
  [xvii]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新华社2007年10月24日电。
  [xviii]如《中国大学教学》从2007年3月到6月就接连刊发了十篇以上大学语文研究文章。
  [xix]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3期。
  [xx]陈洪《对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及思考——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湖南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高等学校大学语文研讨会专稿。
  [xxi]《大学语文: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光明日报》2007年5月23日。
  [xxii]参看周志强《“新语文”与大学语文的感染教育》,《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高校掀起语文“复兴”运动》,《今晚报》2007年5月17日。
  [xxiii]李瑞山《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6期。
  [xxiv]http://www.dyonline.org/dxyw/dybbs/ShowPost.asp?ThreadID=32798。
  [xxv]《花开三朵 各表一枝——经典版本〈大学语文〉教材特色及使用要点谈》,《教材周刊》第144期,2007年5月18日。
  [xxvi]《语文素养高级读本》,李瑞山编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07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07]46号,2007年7月9日,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网。
  [xxvii]迟宝东、靳灵芝《从单一教材建设向教学资源集成的转变——新形态〈大学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研发理念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3期;徐挥、迟宝东《深度介入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资源集成水平——再谈新形态〈大学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研发理念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9期。
  [xxviii]《大学语文教学几种模式》,《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10日。
  [xxix]《面对新锐文化挑战 今天的大学语文该怎么教?》,新华网2006年12月20日电。
  [xxx]《“语文”重回大学必修课堂》,《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17日。
  [xxxi]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公示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77号,2007年10月18日,教育部网站。
  [xxxii]《南开大学设置“语文高等教育”博士点》,《中国青年报》2007年4月3日;又见《科学时报》、中国新闻网等报道。
  [xxxiii]《大学语文亟待摆脱边缘状态》,《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10日专家访谈。
  [xxxiv]《大学语文改革难在哪——来自大学语文教学一线的声音》,《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22日。
  [xxxv]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3期。
  [xxxvi]《“语文”重回大学必修课堂·师资不稳教材无序尚待解决》,《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17日。
  [xxxvii]《大学语文教材掀起“复兴运动”》,《中华读书报》2007年3月28日。
  [xxxviii]《“语文”重回大学必修课堂·师资不稳教材无序尚待解决》,《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17日。
  [xxxix]刘咏梅《大学语文亟待解决三大教学问题》,《教材周刊》第154期,2007年7月27日。
  [xl]《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消息是否属实?》,教育部网站。
  [xli]《大学语文亟待摆脱边缘状态》,《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10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17:31 , Processed in 0.11675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