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近段增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8 09:11: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近段增勇

罗大耳朵

段增勇是四川省教科所语文教研员,是一位热爱读书、善于思考、长于写作的语文人。罗大耳朵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宜宾的四川省高中语文教学展评活动上;第二次见到他,是在绵阳全省初中文学教育展评上。其实,从《语文学习》和剑门山人的博客上,罗大耳朵读过他的不少文章。他的妻子袁姐(成都市金牛区语文教研员)不幸辞世后,罗大耳朵看了他的所有文章以及郭初阳等人的悼念文章,为他的真情所感动。在罗大耳朵心目中,段增勇兄不仅是一位语文教育专家、四川才子,更是一位江湖汉子、热血男儿。

罗大耳朵曾在2008年12月10日《语文的江湖》上,转载段兄的《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地址如下:

http://scgllhh.blog.163.com/blog/static/7979560320081110102237149/

转三篇关于段增勇的文章:一篇是他的《语文是什么》,具有鲜明的段式风格;一篇是他到国家级示范高中温江中学的讲座报道;一篇是引用了他观点的文章。

语文是什么

段增勇

语文是一杯酒。

这杯酒已经酿造得甘醇清冽,决不能让它苦辣酸涩。醉过才知酒浓,这杯酒啊,这绝美奇美的语文啊,在思古的幽情中,我们看到了文采风流盛世华章。在“关关雎鸠”的《诗经》河畔,穿过依依杨柳;走进屈原的心灵世界,上下求索;走进“稷下学宫”,争锋百家论坛;走进“子虚”、“上林”的华丽壮观,服膺大汉风采;“目送飞鸿,手挥五弦”,玄言或游仙,名士风流真性情;聆听盛唐之音,看“海上生明月”,看“江春入旧年”;浅唱宋词的温婉,问询“今宵酒醒何处”?听闻“清角吹寒”;观赏杂剧的起伏跌宕,品嚼百味人生,流观浮生万象;在“红楼”的大观园里,透过“一帘幽梦”,窥看情天恨海;在“孽海”的大风浪里,感受“石破天惊”,参悟盛衰荣枯。杯中天地大,壶里日月长,这一杯酒啊,酿造了五千年。

语文是一盅茶。

弥漫着清香,润泽了肺腑。悠然南山下,坐观垂钓,卧看夕阳。在月华的清辉里,听玉人吹箫,波心荡,隐隐然,心儿飞向了远方!

语文是一杯水。

加盐自然咸,加糖自然甜,加醋自然酸,一切的滋味尽在不失时机地调适和更换。看似浅白,实则涵咏深长,于平淡中见真精神,于纯净中得大绚烂,于无声处,颤栗于惊涛骇浪。

语文啊,滋味无穷,兴味盎然。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语文最忌是单调,单调即无味,无味在空洞,空洞是一种危险,是对家园的遗弃和忘怀,是对生命的漠视和亵渎,是对精神的消解和迷失。

语文是一条河,也是一条江,更是汪洋大海。有山溪的清唱,有江河的奔腾,有大海的广博、深邃、蔚蓝和壮丽。

语文是一座山。

经水的灵动的映衬,更见其沉稳;透过水的晶莹,更见其灵秀。是那样的仁厚,也是那样的丰茂,更是深蕴了无尽的宝藏。进得深山,听百鸟之啼啭,观百兽之奔逸。静息之余,阵阵松风,片片白云,流岚霰雾,让人心旷神怡。

学海无涯,书山有路。天行有常,语文有道。我们——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人世,在别人的哭声中依依告别,这其间,语文是不离不弃如影随身,记录了生命,书写了生命,再现了生命,也创造了生命。

语文,无时无处不见琳琅满目的美的光影,行走在语词的密林,将给你无尽的感悟与遐思。远古的神话,当下的网络,还有其间的星光灿烂,还有其间的山河烂漫,还有其间的万紫千红,还有其间的千娇百媚,哪一处不让人赏心悦目,哪一处不让人魂飞天外,哪一处不让人流连忘返,哪一处不让人愰兮惚兮陶然飘然。

思接千载,是不尽的悠悠;视通万里,是无限的渺渺。这悠悠渺渺,是中华的瑰宝,是世界的珍奇,是智慧的光耀,是性灵的芬芳。

语文是什么?说千道万,挂一漏万,仍还困迷,这是语文的神奇,也是语文的诡秘,更是语文的魅力。

语文是什么?经历了百年沧桑,沐浴着新纪元的曙光,有一个诚朴的声音,在回归线上吟唱:语文还是语文,语文就是语文。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就这一瓢,滋味万千。也许是酒,也许是茶,也许是水,也许是河,也许是山,也许是花,也许是树,也许是云,也许是人,也许是心,也许是梦……

不必去质疑这“也许”,这“也许”是“大概”也是“一定”或“必须”,问题并不在问题之外,问题就在问题之中。问题是切入点,问题是思考点,问题是突破点,问题是生长点,问题是偌大的一个创新空间,问题是思考的方向,问题是行走的路线,问题是超越的对象,问题是创造的契机。每一个语文人对问题的破解和揭秘,也就是在走进语文的灵魂,也就是在寻求语文的奥秘,也就是在发现语文的美丽。语文之路,是探索之路,是发现之路,是创造之路。

语文,本就是一个问题,如果进入了问题的领域,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因而,语文还是语文,语文就是语文。语文在我们祖先的足迹中,语文在语词的虹桥上,语文在历史的长河中,语文在苍穹里,语文在大地上,语文在大自然的百草园,语文在精神的圣殿里,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语文在我们的工作中,语文在我们的学习中,语文在我们的生命中。

四川省教科所段增勇老师为温江中学高中部教师举办讲座

何    丽

2009年5月11日下午温江中学高中部教职工大会上,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段增勇老师我校高中部全体教师作了题为《教师的职业尊严和生命歌谣》的讲座。段老师就“行走于读书和教书的生命旅程”这一话题与教师们主要交流了十点感受:

一、关心自己和追求健康美丽人生的自我实现。

段老师说,我们大部分人常常都只注重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改变自己,而唯独没有关心自己。关心自己不是唯我独尊,那些懂得关心自己的人才可能关心他人。段老师指出,我们在追求生命的宽度、厚度和高度的同时更应该追求生命的长度,让自己的生活成为一件艺术品,而我们每个人每天工作的过程就是努力把自己创造成艺术品的过程。那些不思进取的人,满足于现状的人实质上是放弃了把自己创造成艺术品的追求。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众所周知,一个能思考的人,就会渐渐地拥有了思考的习惯和思考的积累,段老师强调: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并非难事,就看你有没有这样一种习惯,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即使我们不能成为思想家,至少也是一个思想者。

三、形而上的迷失必将导致形而下的低迷。

《易经》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简单讲,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段老师将其巧妙联系到现今的教育,如很多教师为了高考而高考这就是形而上的迷失,在新形势下,教师们要努力实现技能教学到素质教学的真正转变,不要将教学停留在发现上要更努力地去发明和创造。

四、课堂教学的“三点一线”建构。

所谓“三点一线”即切入点、思考点、兴趣点,以学生的接受、体验、感悟、习得、探究为主线。段老师特别提到,教师教学要顾及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性,要让学生接受人文精神上的滋润,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师生都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五、点线面的整合,是中国基础教育的自我救赎之路。

教育是“面”,教学是“线”,考试时“点”,当前教育的现状是以点带面,束缚、条框太多,很多教师并没有思考课堂是否适合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段老师运用比喻形象地点明这样的教育现状导致很多教师不是高度近视就是青光眼或者白内障。他指出,做到点线面的整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体现在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把高考只是作为一个载体而把相关的各项内容融入到这个载体中去。

六、以学定教,以思导教,以创活教。

学生的学是老师在引导,因此教师的学更重要。教师还要多思、多研究。段老师说,“思”并不是做大学问,“思”其实就是一种搞研究的状态,对于大问题我们可以浅尝辄止,将大问题化小,然后对小问题深研究,学思之后,带动自己的创新以活跃自己的教学。

七、课堂教学的魅力在于细节。

段老师认为课堂教学的魅力在于细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点而破,破而透,透而明,明而通,通而畅,畅而达”。教师不必面面俱到,也不要包办太多,要擅长启发,投石激浪。

八、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追求,要力求“口头语言的书面化”。

段老师说,一个语言表达有问题的教师,他的教学不会有多好。语言表达不是口若悬河,也不是夸夸其谈。教师语言表达要连贯、简明、得体,这实质上也是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思路的体现。段老师告诉老师们,口头语言的书面化使语言有意思、有意义、有意味、有意趣。

九、注重课堂教学的“二二三三”法则。

两个“二”,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阅读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两个“三”,建构生活课堂,建构生态课堂,建构生命课堂;把读书的时间和权利留给学生,把提问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把评价的机会和权利让给学生。

十、追求课堂教学的本真、本色、本朴才是真本事。

段老师在讲座最后祝福老师们:享受亲情,追求亲情的深度;拥抱友情,追求友情的宽度;创造爱情,追求爱情的纯度。几句朴实而真挚的祝福语让教师们倍感亲切和温暖!

段老师将近一个小时的讲座,让在座的所有教师获益匪浅。正如汪校长的感言所讲:段老师的一席讲座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精神营养,带给了我们每个教育人太多太多真正的思考。

语文课的几个误区

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812/37985.html

语文新课改已经实施好几年了,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都欣喜地看到了新课改给语文教育带来的新景象。但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教师怕影响自己的语文成绩,打着新课改的幌子,依旧老一套;2、对新课标研究不透,找不到正确的方法,不知如何下手;3、过于激进,使新课改走入误区。下面着重谈谈第三个问题。

一、新课改中过于激进,走入误区的种种表现

(一)在“语文课程”总的方面过于激进的表现

“非语文化”倾向——对强调综合和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偏激理解而走入误区;

“泛语文化”倾向——对语文要联系生活的偏激理解而走入误区;

“文学化”倾向——对新课程强调培养人文精神的偏激理解而走入误区。

(二)在阅读教学方面过于激进的表现

不顾作者创作意图的倾向——为强调培养创新思维而偏激;

让学生任意理解(拔高、曲解、误解)的倾向——为强调个性解读、多元化解读而偏激;

随意拓展延伸的倾向——为强调“大语文”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而偏激。

(三)在语文知识教学方面过于激进的表现

淡化知识的倾向——认为重视知识是旧观念;

“去知识化”倾向——误解《课标》中对语文知识的表述;

连《课标》里最起码的要求也未做到,连实验教材上有的语文知识也不教——简直是没来由的放弃。

(四)在教师的地位和职责方面过于激进,走入误区的表现

以机代读,教师不范读的倾向;

把话语权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不讲解的倾向;

以新课程具有生成性为托词,教师无预设的倾向;

不了解学生的阅读需要,教师无生成的倾向;

以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多元解读为借口,教师无立场的倾向。

(五)在培养语文基本能力方面走入误区的表现

重“读”和“说”,轻“听”“写”的倾向。

(六)学习方式方面走入误区的表现

重“合作”“探究”,轻“自主学习”的倾向。

二、实事求是,务实创新,走出误区

其实新课改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批判和否定,不要以为新课程是脱离传统土壤的天外来客。新课程的新,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语文教育传统,吸纳了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融入了我国二十几年来的语文教改成果,反映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呼声与要求、理想与愿望。它是对已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经验的整合、发展、创新,是对前人的教改成果的继承和运用。因此,新课改实施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把握住以下几个原则:

(一)语文还是语文

段增勇先生有一首诗《语文是什么》,摘录几句如下:

语文是什么?

有一个诚朴的声音在回归线上吟唱:

语文就是语文,

语文还是语文!

语文姓语名文。这就规定性地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具有“语”和“文”的特质,即必须重视语言教学,必须讲究咬文嚼字;必须以“文”为本,帮助学生把文本的感情变为自己的感情(才能产生共鸣),把文本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学习语言运用)。不能脱离文本随意拓展,坚决杜绝下列“非语文化”现象: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评价课,把语文课上成自然地理课,把语文课上成心理咨询课,把语文课上成电影电视课,把语文课上成戏剧表演课,甚至把语文课上成了班会;所开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看不到“语文”的身影,“综合”有了,“语文”没了,等等。

生活不等于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究竟等于不等于生活?王荣生教授认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语文学习,称为语文学习的“社会通道”。与“社会通道”并行的,是专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程”。把学生日常生活简单地搬到课堂而混淆“社会通道”和“语文课程”,这无疑也是不妥当的。所以,语文与生活结合也绝不是用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取消语文,来代替语文成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文学教育不等于语文教育。文学教育的目标定位是:文学审美教育、文学知识教育。文学审美教育包括:文学形象教学、文学语言教学。而语文教育的外延要比这大得多。所以,文学教育不等于语文教育。教材选文有“唯文学化”倾向;课程倡导的语文实践有“唯文学化”倾向;考试评价——阅读题所选的材料有“唯文学化”倾向,作文题不限文体而实际上学生所写的文体有“唯文学化”倾向;平时教学中,对实用文、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少了,甚至没有了,这是语文教学中的“唯文学化”倾向。要克服这些倾向,还需要教材编者、考试命题者和教师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达成。

(二)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只能是哈姆雷特,不能是林黛玉。而且,一个作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经典名言,应该理解为:进行个性化解读时,在一千个读者的心目中,有一千个不完全相似的哈姆雷特。而不能理解为:在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完全不同的哈姆雷特。如果是后一种理解,那岂不是说哈姆雷特连最基本的性格内核都没有了,就像一堆泥巴,你想捏一个圆的就是圆的,想捏一个方的就是方的了吗?这样,就违背了文学理论的一般常识。总之,对于一个文本而言,不管有多少个读者,不管如何解读,具有最基本的性格内核的哈姆雷特还是作者心目中的那个哈姆雷特。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文本的内涵有它的客观确定性,这个客观确定性就是作者心中的那个具有最基本的性格内核的“哈姆雷特”(作者的思想、感情、灵魂)。个性化阅读,多元化理解,都是与文本对话。文本的客观确定性是对话的前提之一,否定文本的客观确定性,对话就不存在。

我们认为,钻研文本、吃透文本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阅读、多元理解;然后再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载体,深入文本的内部,最大程度地贴近作者的思想、情感、灵魂(即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完成与伟大灵魂的碰撞、交融,才是我们应努力达到的境界。

(三)知识还是知识

新课程试图构建一套新的语文话语系统,其中隐含新的语文知识系统,但现在这个新的知识系统没出来。因此,我们还是不能放弃原来的那个知识系统。

语文《课程标准》说,不宜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宜刻意追求”不等于“不追求”。现在淡化知识的情况严重,甚至有一种“去知识化”的倾向,这是应引起高度重视的。

有的学生读完初中一年级,写不成记叙文;广元中学的语文教研组组长王先军老师接手教高一时,有学生问他“什么是实词”。可见淡化知识的情况严重到何等程度。陈钟梁先生最近说:“这几年已经很少能看到语文课堂上有句子或句群的教学了。其实,句子很重要,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单位,它下联词语,上联篇章,是必不可少的枢纽。如果脱离了‘字’和‘句’,社会意义、人文精神就只能飘浮在空中,无处着落。”“辨词析句,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离开了辨词析句,又何以能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呢?”

在还没有出来新的语文系统知识时,我们还是应该学好已有那些语文知识。我们既要遵循《课程标准》,又要依照《考试说明》(四川省)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对于《考试说明》要求的语文知识,我们不但要了解,更要掌握。只有牢固掌握了,才能正确运用,才能形成能力。不要等到九年级才去学《考试说明》,七年级就应学习,并结合教材所涉及的语文知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认真落实语文知识的教学。

知识毕竟还是知识,它是能力的基础。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能力,从而获得发展。这条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在任何时候都是不会”改变的。

(四)教师还是教师

我们读师范院校时学的《教育学》中教师有教师的职责,国家的《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有教师的职责和义务,新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而我们现在有不作为、不在场的现象。

不管任何时候,教师还是教师,教师应当负起教师的责任。首席,你不能缺席!

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是在进行多元化、个性化解读时,教师不作为的情况较多。他们既不参与其中去解读,也不对学生的解读失当作出评价和纠正,放任自流,没有负起教师的责任,这是不应该的。

我们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和阅读需要,临时调整事先的预设。二是积极引领。这是由教师在教学中所处的主导地位决定的。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的阅读经验比学生丰富,能力比学生强,就应该组织和带领学生去进行生动活泼的文本解读。三是平等参与。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教师应该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解读活动,例如各抒己见、讨论交流等等。四是客观评价。解读过程中的态度、方法、结果等,都有一个评价问题。即时评价,既要尊重欣赏学生,更需要以对文本深入的把握和睿智进行客观评价,不能以“多元解读”为托词,放弃是非好坏评价;对于与文本内涵严重偏离甚至南辕北辙的解读,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恰当不健康的解读,更应该有实事求是的评价。这种评价当然可以是“生—生”评价,但也应该有“师—生”评价。由于就一般情况而言,教师的阅历和能力优于学生,教师的评价就显得更为必要。五是有效促进。深入解读文本是件艰苦的工作,有些学生难免懒惰,难免浅尝辄止,这除了需要教师的指导外,还需要促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时,要提出具体任务,安排具体时间,还要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形式,例如演讲讨论、写书间笔记,写阅读札记等。

(五)学生还是学生

学生有学生的特殊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育历来重视读写,听说往往被老师们所忽视。而新课改实施下的初中语文应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各方面的能力和全面语文素养。首先课堂上重视的应该是“读”、“说”,二者紧密联系。人的表现欲望、人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讲话能力,他会讲话,他就可以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他就有可能吸引人们的注意。课堂上应要求学生朗读、默读、读熟课文,教师也应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精读,在运用的过程中读,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观点和看法等,并在“讨论”和“训练”时,说或写出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合作、讨论、互助,排除学生对课文理解、领悟的障碍。在讨论时让学生见仁见智,遇到有价值、有话可说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辩论,活跃学生思维,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但合作探究必须放在自主学习之后效果才好,即先必须进行自主学习。其次,应该是听,要求学生上课必须要专注地听,听出对方的观点,听出对方的漏洞,还要在听的过程中观颜察色,辨析语气语调等。再次是写,除了课堂上的写作以外,应多开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包括校内阅读书报,讲故事,朗读诗文,学书法等。写参观访问记、山水游记、调查报告,写所见所闻所感及应用文等。同时可综合训练读写听说能力,并贯彻到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不过,实事求是地讲,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学生毕竟还是学生,学生有学生的特殊性,学生要考试,要升学。所以,只要考试制度还存在,只要考试的主要方式是以读写呈现,在全面培养语文素养的前提下,我们绝不能放松读写。再者,学生的长远目标是以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的达成而实现的,所以,我们既要重过程,也要重结果。

总之,语文,还是语文;语文,只能是语文;语文,姓语名文。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着意角色意识的强化和教师姿态的觉醒;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沐浴着思想的光辉开拓创新;要维护语文教育的规范和纯洁,捍卫母语教育的尊严和荣光;要把读书学习作为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必修课,丰富文化内存,提高文化品位;向书本学习,在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中成长;向学生学习,在教学相长中成长;向同行学习,在借鉴与内化中成长;向自己的教育实践学习,在反思和修正中成长。只要我们敢于在任何时候都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结合前人的探索和未来的要求,务实创新,就一定能走出一条符合语文特质的语文教学之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22:36 , Processed in 0.10611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