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所美国小学的课程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9 20:4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没有语文、数学教师,只有一两位教师包班,负责全班的所有教学;课程变了,曾经的一大兜子教材也可能缩减为一两本……你没看错,这就是近几年被国内教育工作者热议的“全课程”教育实验。在美国,许多中小学有类似“全课程”的教育实践,而其中一所学校的做法,颇值得我们学习……

一所美国小学的课程文化

□ 何 洁 孙煦东

学科教师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班、两个教师、一群孩子”的共同生活;枯燥的教材文字变少了,加入教材的是绘本、音乐、舞蹈、戏剧、游戏等丰富的元素;传统的教室变了,小剧场、戏剧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等蓬勃而出。这就是发生在北京市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教育实验,该实验自实施以来,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这样的课程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常态。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分权制国家,在教育政策方面也体现出分权的特点。美国并没有统一的学制、课程标准等,采取的政策是由国家指导、地方分权、学区决策、学校实施的层层分级的课程管理体制。各州、各学区、各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组织各不相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美国的课程文化究竟有什么特色?下面,我们以威斯康星州的罗斯福小学为例,从课程环境、课程制度、课程内容3个方面来详细了解其课程文化。

课程环境:全力为学生、教师服务

课程环境是课程实施的“力场”,它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就校园环境而言,罗斯福小学没有宏伟高大的校门和门卫,只在教学楼入口处用不大的字体标示着校名,没有校园围墙,学校与社区完全融合,远远看上去不会发现这是一所学校。

教学楼大厅的四周墙壁上是大型壁画,这些壁画是家长与三、四年级的学生共同创作的,壁画的内容是对威斯康星州的代表性自然风景、名胜和动物的介绍。走廊墙壁被划分为几个区,一面墙的下端是一排挂钩供学生悬挂衣物,上面是学生作品文字图画展示区;另一面墙设置了专门的手工作品展示台,墙上整齐地贴着学生的小作文和插图,展示台上摆放着学生的各种作品,有用牙签制作的建筑模型,用纸制作的各种几何体,等等。

再看看罗斯福小学的教室环境,教室空间非常大,各年级教室的空间大致划分为5个区域:授课区(教学区)、小组学习或活动区、图书区、电脑区、教师办公区。低年级教室还设有休息区(或生活区)。这些区域都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齐全的基本设施。多样化的教室功能满足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活动、生活等方面的各种需求。

罗斯福小学各个教室的桌椅摆放位置不同,同一班级桌椅的摆放位置因不同教学活动的需要经常变换。低年级(K-2)教室里小组学习区的课桌是4张彩色的圆形花瓣桌,按红、黄、蓝、绿颜色将全班学生分为4组,每张桌子可围坐4-5人。高年级(3-5年级)的课桌摆放形式更加多样,有的课桌被摆成半圆形,中间放一个展示桌,供教师上课做演示。这样,学生的座位不分前后主次,便于与教师进行最大化的交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学生们也能感受到平等的待遇。也有的班级课桌被摆成4个马蹄形,便于开展小组讨论和小组活动。

罗斯福小学每个班级的教室墙壁都被充分利用,装饰丰富多彩、个性鲜明。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人性化。低年级的教室装饰色彩鲜艳,有许多彩色卡通图案和玩具,墙上贴着许多学生的学习照和生活照,教室门上贴着彩色卡通图案,并以教师的名字命名班级。第二,知识性。教室墙壁张贴的一些内容通常与各科所学重点知识同步,如低年级教室墙上有温度计、100以内数字贴等,以配合学生对数字的学习与应用。高年级墙壁装饰更具有知识性,有学习方法指导、最近所学的核心单词、公式定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等,内容涉及文化、地理、社会等各个领域。

教师的办公地点一般设置在教室的一角:一张放置教学资料和学生资料的办公桌、一把椅子,还配备1台电脑、复印机、打印机,办公设备齐全,便于教师准备教学资料。教师的办公室与教室融为一体,是开放式的,而且教室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讲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教室里随处走动,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中的一员。教师全天都与学生待在一起,便于和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潜移默化地实践师生平等的理念。

课程制度:高低年级差异显著

罗斯福小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在纵向上,低年级采用不分级制,高年级采用传统的分级制;在横向上,以包班制为主,结合科任制。

不分级小学又称无年级小学,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古德莱德在其著作《不分级小学》中提出。根据古德莱德的观点,不分级小学指的是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在教学过程中提供自由组合的分组方式进行学习。分组的标准主要依据每个儿童不同的需要、兴趣、能力、效率与风格。不分级小学开设个性化课程,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入不同的学习阶段,这种方式实质是尊重儿童的个别差异,给予儿童自由的学习和探索空间。

包班制是一名教师包揽一个班级所有科目的教学,教师全天与固定的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一起,便于了解学生的问题、需要、兴趣和特长,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课表,提供整体化学习计划。包班制是美国小学最流行的形式,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人数较少,课程内容难度较低,所以包班制多用于低年级学生。高年级(4-6年级)在包班制的基础上结合了科任制,通常是两名教师负责一个班级的所有核心课程(英语、科学、数学、社会学)的教学,而专门的课程(如美术、音乐等)则由学校的专业教师负责,这样的教师通常有自己专门的教室,而且教室的布置充分体现了学科的特点,各种设备和材料十分丰富,如美术教室为学生提供多种绘画颜料、手工材料、动物模型等,音乐教室为每个学生配备了电子琴等。

关于小班教学,罗斯福小学设有学前班至五年级,共6个年级,全校约400名学生,在校的学生为5岁至12岁,这种六年制小学在美国占多数,将学前班设在小学更有利于幼小衔接。罗斯福小学的学前班至三年级实施小班教学,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为1名教师负责15名学生,另一种形式为“两名教师合作教学班”,即两名教师负责30名学生。四、五年级每班大概20多名学生,最多的也不超过30人。每班除了专任教师之外,都配有一名助教,班级里还常常有家长志愿者帮助教师组织活动。

课程内容:突出自主性和生活化

美国小学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是国家建议、州级标准、学区决策、学校执行、校本课程、周期修订。罗斯福小学在遵循本州的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和学区有关规定的前提下,精心安排核心课程并选择教材,但学校也享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设置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其自主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课程科目。罗斯福小学的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如语言艺术课包含了阅读、写作、文学、口语等,社会课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的知识,科学课将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融为一体。各个年级学生都有机会学习艺术类课程,如绘画、唱歌、表演、手工等,学生从中变得更有创造性。这些课程既不被当作学校的边缘课程,也不被当作课外活动,而是被当作学校总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每个班级都开设了专门的阅览图书课(又称图书馆学习课),即在图书馆上的阅读课,一周1-2次,主要是由图书馆的教师进行授课。

课时安排。罗斯福小学一学年为180天,周一至周五上课,低年级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为8:00-15:00,高年级学生为7:50-14:40,平均每天在校时间约7小时。这7小时除了午餐45分钟时间外,其余都是上课时间,没有所谓的下课休息。上完一门课,学生整理好上节课的材料,准备好下节课所需材料,这样自然就过渡到下节课,没有明显的上下课界限,也没有严格的上下课时间。虽然学生在校的时间短,但几乎所有时间都花费在学习上,紧凑相扣的上课模式,使在校时间得到高效利用。下午早早放学,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教师有很大的自由度来安排不同课程的课时长度与顺序,通常依据教学设计和不同学习活动的需要灵活安排,弹性较大。罗斯福小学周一至周五的课程表是相同的,通常是上午安排英语、数学、科学等课程,下午安排社会、体育、艺术等课程。课程表仅作为参考,具体课程内容和时间由教师灵活安排。

教学内容。罗斯福小学各年级教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十分开放、灵活、多样,具体表现为广泛性、时效性、生活化这3个特征:

在罗斯福小学,教师提供广泛的课程内容,并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参与和创造。各年级核心课程采用了学区指定的教材,但教师不完全依赖教材,而是根据各科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兴趣补充许多课外资料,以知识的广度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度。另外,许多科目的教师没有给学生指定教材,为学生开阔视野、探索知识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罗斯福小学的授课内容往往与当前的社会热点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接触社会、阅读时事报道认识社会,并通过讨论、研究,让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问题的方法。例如美国总统大选前夕,罗斯福小学许多班级举行了模仿总统竞选演讲、投票等活动,培养了学生从小关注社会时事、行使公民权利、紧跟时代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美国小学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主张学校教育应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联系,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罗斯福小学的各科教学,教师都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这是该校教学内容的显著特点。教学内容生活化,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知识更易被理解和接受。

课程组织形式。课程组织形式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之分。活动是小学课程的基础,是小学教学的基本形式。罗斯福小学的课程与教学具有综合化、活动化特征。综合活动课是美国一种很有特色的课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及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具有丰富教学意义的主题,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把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如把音乐活动与体育活动相结合,把阅读课与科学课相结合,把写作与美术活动相结合,等等。学校通过活动综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使原来分科或分散的课程在交叉中实现新的提升。丰富多彩的跨学科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互相关联不至于太过零碎,而且更加接近生活,符合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

通过罗斯福小学的教育实践,我们可以大概领略美国小学的“全课程”容貌,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我们也能从中总结出美国课程文化的一些规律:

其一,课程只是表面上的“人工制品”,然而我们所学的却不能仅仅只是这些,我们还要看到这种课程所代表的教育理念与哲学,更要看到其深层的价值,即这个民族的教育者对于教育这个问题的根本认识。美国小学这种课程组织背后体现的正是一种以人为本、“全人”发展、重视学生成长、接纳与包容、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这正是美国对个人自由权利的尊重和保护。

其二,课程不仅仅只是课程,只学习它的某一方面是不够的,因为没有其他因素的支撑,没有整体系统的运作,它最终还是零散的。对于“全课程”的实践来说,我们还需要更多方面的支持,如更专业和富有创造力的课程设计,如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环境,如能够培养“全科型”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系统,如家庭和社区环境的协作与支持,如更包容的教育政策和更公平的教育环境。在这个整体的系统中,只有各个部分都合理地运作起来,它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功能。(作者单位分别系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全课程”背后的教育哲学

□ 孙煦东

每一种课程理论背后必有一种教育哲学,这种教育哲学体现的是课程的理念,是教学的目的,是教育的本质,是对“学习是什么”“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等根本问题的回答。而我认为,“全课程”背后的教育哲学或者理论基础应该有3种。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

杜威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上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其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对整个西方乃至全世界的教育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美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尤为深远。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主要观点有:

教育本质观。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组与改造。杜威把自己的教育哲学归纳为“以经验为内容,经由经验来进行,为了经验的目的而进行的教育”。

课程观。杜威在对传统课程的批判中,以其经验论为基础,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教学观。杜威所推崇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从做中学”的方法,即一种在经验的情境中思维的方法,并力推反省思维。

学生观。杜威认为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由,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创造精神,注重学生的自我组织。

教师观。杜威在强调“儿童中心”的同时,也重视教师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因为教学过程是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在杜威看来,教师不仅应该给儿童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儿童的生长并给予真正的引导。

“全课程”教学体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全课程”的教育目的是以人为本,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要求、能够面对挑战创造价值的青年,这正是要通过实用主义的经验、活动、实践代替传统的书本、单调的课堂等来实现。

罗杰斯的“全人”教育理论

罗杰斯是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真正的学习涉及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教学的本质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他的思想为美国乃至世界的教育理念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罗杰斯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人”,他认为,“全人”有如下特征:

经验的开放性。“全人”对任何经验都是开放的,不会拒绝和歪曲经验,而是采取接纳和包容的态度。

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全人”时刻对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和行为给予积极肯定。

人际关系和睦。“全人”同他人高度协调,乐于给他们无条件的尊重和接纳。

……

在“全人”的教育目的下,就要进行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成长的教学,进行能够将单独经验融合到一起的有意义的学习。同时,教师作为促进者的角色,要对学生提供真正的关注、尊重、接纳。

“全课程”的教育目的也正是要培养这样的“全人”:一个能以开放性的态度面对不同的经验,有能力协调自我以适应变化的环境,保持自尊和尊重他人,乐于交往、人际关系和睦,有认识自我的能力,知道自己的追求和价值的全面发展的个体。这也正是时代对新一代青年提出的要求,“全课程”的教育实验正是响应了这样的挑战,制订了一系列课程与方法来达到这一要求。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是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他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是现代美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他认为,人类应至少拥有8种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观——“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从课程、活动、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上都进行了全新的探索。

在“全课程”教育实验中,单一的教材文字变成了绘本、故事、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游戏等丰富的元素,传统的教室多元化为小剧场、戏剧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英语教室等,传统的学科也丰富成由各种主题综合而成的课程。这些由单一向多元的变化,正体现了对学生单一能力向多元素质要求的转变,这些多元的要素体现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体现了“全课程”注重个人发展、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理念。(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09:21 , Processed in 0.10990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