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间分布背后有“玄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9 21:2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引发了人们的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也是困扰很多教师的一个问题:为何课堂时间总觉得不够用,每节课内容讲不完?怎么用好课堂上45分钟(40分钟),让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效益?新课改倡导的高效课堂怎么建,时间如何分配更加科学合理?让我们一起来探寻答案——
    ⦾观察与思考
时间分布背后有“玄机”
——从一堂英语泛读学习课说起
                                           ■王仁甫
    近两三年来,我听了很多课,相继写了80篇听课手记。在交流中,我深切地感到,课堂教学诸多问题的肯綮多集中在“时间”上。“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于是,就有了其中一次特别的计时听课体验。
    这堂英语泛读课怎么上的
    我听的是深圳市沪教院福田实验学校林森老师上的一节高一年级的英语课——《叶小刚》。《叶小刚》是一则介绍中国当代著名音乐家叶小刚事迹的短文,全文仅235个单词,阅读难度不大。时间上安排为1课时,课型定为泛读学习。
    课堂上,我边听课,边用手机的计时器准确地记录下每个环节的用时,这里我列了一个表,对整个课堂过程不再赘述,大家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整个课堂的时间分布。
    五个维度看时间该用在哪儿
    有人说:这些枯燥的数字能说明什么?你这么听课是不是没事找碴儿?先别急,若从教学意义上去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它们有着丰厚的内涵与活力,也会明白时间该去哪儿。
    1.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基本过程时间要“管够”
    这节课教学过程用时45分钟,时间结构为:导学时间2分20秒,约占5.6%——基本过程(单词学习、阅读文本、概要复述)34分26秒,占76.6%——拓展(活动体验)8分04秒,占18.8%。其时间分配,“基本过程”份额最大,“拓展”占到一定比例,“导学”也有微弱份额。如此三分,是一个完整合理的结构,时间去向各得其所。
    当然,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情,其过程会有不同的安排,但前两段一般不会变,有变化的应是后段。无论怎么变,基本过程总是主要的,其时间应该用够,后段可能是拓展,也可能是总结、提升、测试、训练什么的,用时比前段多是必要的。本节课由于基本过程中含有训练,不必安排测试,因而用时不多自有道理,在其他情况下,或许还应该多给一些时间才好。
    2.从知识建构过程看,时间分配应渐次增加
    这里说的知识建构过程,是指一节课的基本内容、主体知识的教学过程。本节课知识建构过程用时34分26秒,具体为:基础强化(单词学习)3分19秒,占9.2%——基本学习(阅读文本)14分钟,占40.6%——核心任务(概要复述)17分07秒,占49.8%。其过程具有渐进式特征,在时间分配上也渐次增多,第一环节的铺垫用时较少,第二环节的基础学习用时增多,第三环节“核心任务”用时最多。整个时间的推移都在渐次指向“核心任务”的完成。因此,这是围绕“核心任务”完成的时间结构优化。我感觉恰到好处。
    3.从教学方式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
    这节课“教”与“学”的时间结构为:学生活动(含临时指导)33分50秒,占75.2%;师生互动(平等交流)3分20秒,占7.4%;教师活动(讲解)7分50秒,占17.4%。当然,“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难以截然断开,这只是一个大致的统计。从这样的划分可以看出:学生自主学习得到的时间份额最大,教师的指导讲解用去的时间恰到好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贯穿其间,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的时间分配问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焦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各自所用的时间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比例,教学效益才有可能最优化。如何能恰到好处?自然应当因内容、因目标、因学情而定,但我认为应当谨守“一个确保”、“两个杜绝”和“一种方式”: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杜绝满堂灌和题海战、建构主导与主体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
    4.从自主学习方式看,三种自学方式要均衡配置
    这节课的自主学习用时33分20秒,时间结构大致为:独立学习10分10秒,占30.5%;小组合作学习11分30秒,占34.5%;全班互动交流11分40秒,占35.0%。就课堂教学而言,我以为自主学习的方式就是这三种,操作上一般地说也就是这三种方式并用。这里的“有效”逻辑必然是:先有独立学习的有效,然后才可能有合作学习的有效,再然后才可能有全班互动交流的有效。在这个层面上,这节课三种方式的时间分配几近均衡,相当符合自主学习的规律。
    5.从学生的学习行为看,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
    这节课学生学习行为的时间结构为:“听”10分30秒,约占23.3%;“看、读”10分50秒,约占24.1%;“思”约3分10秒,不存在比例问题;“议”约20分30秒,约占45.6%;“写”(动笔)约3分10秒,约占7%。当然,学生学习行为的类型交叉性很强,这个统计只能作参考,其类型的列举也不是很科学,我只是想以此为例作一点提醒式的说明。这节课“议”的时间很充分,“听”与“看、读”的时间大体相近,基本体现出现代教学的特征,但是“写(动笔)”的时间明显不足,至于“思”也有些薄弱。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尽管各自的学习行为类型有所不同,但在班级学习环境中,必然是听觉学习、视觉学习、动觉学习、触觉学习、幻觉学习的混合。其中的时间究竟怎样分配更合适?也应当因知识类别、内容特点、难度、课型、学情而异,但其中各有规律,我们应当精心设计和把握,有效地把45分钟合理地分配到各种学习方式上,形成一种和谐的转换时序。
    从“瓜分”时间到统筹共享
    古今中外,关于课堂教学的种种理论、种种探讨、种种改革、种种争议、种种纠结,在诸多意义上都离不开“时间怎样用”,于是往往演变成“时间瓜分”之争。倘若浏览一下国际国内现阶段的种种教学改革模式,数一数有多少模式是以时间命名或作标志的,就能理解时间的重要意义了。在当下,我们应当刷新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观。具体怎样刷新?我想提出如下四个刷新点:
    其一,课堂45分钟应该师生共享。属于学生、应该分享的时间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享受,老师只能用好属于“主导”的时间,千万不要占用“主体”自主学习的时间。
    其二,课堂活动时间不妨“三分”。以往,通常都是把课堂教学时间分为两个部分,即教师活动时间和学生活动时间,我认为,三分为好,即:
    一节课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时间+师生互动时间
    互动本应该贯穿全过程,何以要单列?我认为,互动可以分为三种状态:一是以教为主的启发式互动,二是以学为主的点拨式互动,三是教与学或学与学平等交流的互动。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以为如此三分,可以确保课堂有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也就可以确保师生互动时间的充足与有效。
    其三,时间的分配应当综合“五个维度”统筹安排。上述五个视角,可以说是时间分配的“五个维度”。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考虑到每一个维度,把握好每一个时间分配点,从而优化整个时间结构。
    其四,时间是有价值规律的。45分钟的时间,同样有其价值规律。粗略说来,有三个基本内容:一是时间的价值量与教学因素的结构优劣成正比发展;二是时间的价值量随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呈曲线趋势;三是时间的价值量总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换结构成波动状态。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规律,构成课堂教学的时间“场”,能使45分钟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能使课堂教学处于最佳状态。
    总之,课堂教学时间的使用与分配,应从正确的价值取向出发,这个价值取向应该是: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获得智能;能否实现所有时间的最大价值;能否获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作者系上海教科院普教所特聘驻深圳沪教院福田实验学校科研顾问)
    英语泛读学习课《叶小刚》课堂时间分布图
流程去向
具体去向
教学价值
    导
    学
    2分
    30秒
50秒
播放叶小刚创作的交响乐《玉观音》片断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明示学习目标。
1分
中文介绍叶小刚并激发阅读兴趣
40秒
明示学习目标及要求
    单
    词
    学
    习
    3分
    19秒
投影短文中的10个重点单词,引领学生朗读。
    扫除阅读障碍;
    强化基础知识。
1分
自读
40秒
齐读
30秒
个别展示朗读
约9秒
其间老师纠正读音
约1分
老师指导
    阅
    读
    文
    本
14分
先快速阅读感受信息,再仔细阅读提炼信息,并写在导学案上。
    阅读训练;
    泛读感受;
    提炼信息。
6分
个人阅读
6分40秒
小组阅读
约1分20秒
阅读中老师指导(互动)
    概
    要
    复
    述
    17分
    7秒
按学案上填空题顺序,先由各小组抢答,抢答人上台讲解,然后其他小组点评,再由老师点评并评分。
    能力训练;
    信息整合;
    概述内容;
    复述记忆。
3分10秒
自主学习
2分
小组合作学习
5分
小组抢答
2分
一小组答题后其他小组点评
约1分
其间老师互动点拨
约4分
老师对每道题终结点评及评价
    活
    动
    体
    验
    8分
    4秒
读了这篇短文有什么感受?将来是否想做个音乐人?有什么规划吗?要求全英语交流。
    拓展训练;
    口头表达;
    激发情感。
2分30秒
小组交谈
3分30秒
全班活动
1分03秒
老师互动引导
1分01秒
老师最后激励
    ⦾大家谈
时间分配依据课型而定
    ■向守万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分钟到第20分钟。因此每节课的导入一般不超过5分钟,主要活动应该放在第6分钟至20分钟。
    课堂时间分配没有统一的规定,需要根据学生年龄段特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内容和课型类别而定。一般来说,课堂上,教师的活动不宜过多,学生活动应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一二年级教师领着学,可以采用“20+20”模式;三四年级教师扶着学,可以采用“15+25”模式;五六年级教师放手学,可以采用“10+30”模式。
    为了保证课堂时间有效分配,建议教师在教学预案中列出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避免课堂结构虎头蛇尾,同时要避免把教学活动分割成太多的节点,在收放的过程中浪费时间。要把握好师生主导活动的时间分配,尽量压缩教师直接控制下的时间,而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赵家南京小学)
高效课堂不宜标准化
    ■肖阁
    随着高效课堂的不断推进,产生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具体可行,操作性强,甚至一节课的各个环节都有标准的规定。在一次远程听课中,我发现:课堂上,教学目标展示、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学生练习、更正、完成作业,都有具体严格的规定,时间拿捏得非常到位。在别人看来,整个过程可谓行云流水,堪称完美。看似课堂时间分布合理,课堂结构得到了最大的优化。但我总觉得,课堂时间分配太过标准,就显得教条和死板,学生被牵着鼻子走。在一次省级名师培训中,我聆听了专家名师的授课,他们的授课没有按照标准时间来实施,而是不加修饰、浑然天成的一节常态课。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中,我看到了课堂生成出了没有预约的精彩,在跌跌撞撞、磕磕绊绊中,反而尽显师生的智慧碰撞。此刻,我顿悟:课堂时间的分配要以学生的学情为根本,才能显示出课堂的灵动和活力。而不顾学情,总以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时间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课堂,那只能是东施效颦,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作者单位:陕西洛南县灵口中学)
给学生的时间要适而有度
    ■李梅
    初上讲台那会儿,课堂时间都被我说去了,因为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角儿,那会儿课堂效益低,总是需要“回炒”;几年时间过去了,对教育有了些许经验,知道学习的主角总归是学生自己,慢慢地,给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去说,课堂效益呢,还是不怎么高,可能是时间给得太多了,被浪费掉了吧。现在,我们学校正在搞分享式教学,主张把时间还给学生,但前提是,老师必须真正起到引领与指导的作用,在“该出手时”就“出手”。我想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模式,学生思考的时间和学习交流即分享的时间是必须留足的,否则,哪怕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有可能一无所获。因此,把课堂的时间分配给孩子思考吧,那将会呈现另外一番美景;把课堂的时间拿给孩子们学习交流、分享吧,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必经之路;把课堂的时间合理地抽出一些让给老师吧,不失时机的引领、及时精练简短的总结,都将会是学生学习中最最宝贵的资源。(作者单位:四川师大附属圣菲小学)
做好教学设计 避免恶性循环
    ■孙巍巍
    无论是在以讲述为主的课堂还是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无论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公开教学中,无法有效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情况都非常普遍,在当今提倡的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上,这一问题就更突出,甚至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成为教师抵制新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形式,教师完不成教学任务,都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包括教师的教学习惯和对课堂的把控能力;二是教师在备课时的教学设计不合理。
    教学设计涉及的问题很多,主要在重难点的突出和学生活动设计两个方面容易出现时间掌握不好的情况。重难点如何突出?首先应该在时间分配上体现出侧重,可是我们常看到的现象是课堂上教学导入占用时间过长,课堂复习旧知识环节拖沓,教师对重难点问题的铺垫过多,导致学生真正思考探究的时间不够,甚至刚要到解决重难点问题的环节时,时间已经所剩无几,只好草草收场。这样的课教学效果不好,而且恶性循环,每一节课都要弥补上一节课的未完成任务,又造成了新一节课时间分配的不合理。
    如今的新课改,提倡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式学习。那么,如何才能把活动设计好呢?由于学科的特点和教师个人风格的不同,活动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但高效的活动一定有共性之处,我把它总结为活动设计“五定”,即一定主题,也就是此活动要达到的目的,让学生明白目标;二定时间,也就是完成此活动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三定方式,也就是如何开展活动,是独立完成,还是独立后再合作;四定反馈,也就是如何检验活动效果,是抽签提问、随机提问,还是每个组都要展示;五定评价,也就是评价标准。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五定”设计越合理,课堂效率和效果就越好。(作者单位:黑龙江七台河市欣源中学)
   ⦾创新案例
复式利用让课堂“长”出时间
    ■于萍
    怎样让每堂课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我们摸索出的经验是时间的“复式利用”。
    学生边做练习,教师边批改
    像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这样的科目,课堂练习是非常常见的。在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就要边批边改,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批改效率。教师边批边改,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便于有针对性地集中讲解。
    学生记忆巩固时,教师穿插提问
    学生开始巩固时,教师就可以提问,可以先提问记忆较快的学生,也可以先提问较为简单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提问的重点就要向边缘学生和“后进生”倾斜与转移,提问的内容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适当增加难度。这样做既可以随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也可以给学生释放出信号:赶快学习,下一个就提问你了。
    习题讲解,要深入备课
    习题的讲解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就题论题,而是要深入研究,了解本道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是什么,在本章节处于怎样的位置,了解本道例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有哪些,这样在讲解时教师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不管是例题还是错题,教师讲解完之后,一定要配上相应的类型题、变形题加以巩固。练习的题目一定要层层递进,有关联,也有难度,以确保讲完了一道题,学生学会一类题。
    抓住课堂生成性问题
    课堂的生成性问题,是指教师在授课时没有预先设置而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而课堂的生成性问题最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思维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正确引导。因为是课堂上生成的,我们难以在课前进行预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把学生可能想到的问题尽量多地预设到,也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完全依靠课本,要为我所用又敢于脱离课本,重视生成性问题的发掘与引导。
    不必要求全班学生“齐步走”
    我们倡导因材施教,但在实际授课中考虑的仍是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不管是听讲、做练习、批改订正,我们面对的都是班里的绝大部分学生。我们可能会关心某个后进生有没有跟上来,但对于优等生的需求,我们同样不可忽视,要给他们创造更多自我学习和自我展现的机会。在做练习时,可以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在大屏幕上显示出不同深度的题目,这样,在做完基础必做的内容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往下做其他题目。同样地,在巩固记忆时,也可以在大屏幕上显示拓展深入的内容,这样,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的记忆后,就可以依照大屏幕进行深入的复习。
    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对时间进行复式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就能发挥更大的效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5 02:25 , Processed in 0.89603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