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言文教学价值再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9 21:5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言文教学价值再思考

郑桂华

今天流传下来的古文,是历代最优秀的知识分子思想和艺术才华的结晶,在这些经典作品中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思想、文化、生活信息和语言智慧,是后人取之不尽的思想和语言宝库。


古文中所包含的信息类型,可以归纳为四种,即言、文、章、道。言,即古文字材料信息,包括古文字结构,古文字字义,古汉语语法现象,古文阅读的语感与技能;文,即文学信息,包括文采、文气、风格等;章,即文章学信息,包括各类文体的结构、格式、谋篇布局的技巧;道,即文章主旨方面的信息,包括文章中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审美倾向、传统文化信息等。


在古文教学中,选择怎样的教学材料、确定什么作为教学重点、如何进行学习测试,体现了对古文教学价值的不同判断,由此形成了对古文教学的不同观点。过去一段时间里,在古文教学侧重点的选择上,一直存在着两种争议:一是“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之争,即所谓“文道之争”;二是“文学”和“文章”之争,也就是把古文主要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学习,还是当作表达的范文来学习。这两个层面、四种观点的分歧,实际上就是在言、文、章、道四种信息的学习价值上,如何处理取舍、先后、轻重的关系。笔者试对“重言”、“重文”、“重章”、“重道”四种学习观的“出发点”、“主要内容”、“积极意义”和“不足”,进行比较。见表1。



实际上,古文里的四种信息、四重学习价值之间更多的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应当是协调、融合、促进的关系。它们各有擅长,又可融为一体。在编写教材、选择教学重点的时候,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情况、文章特点和教师的优势,灵活选择教学点、合理调配四种价值间的关系,不一定拘泥于成见、更不要热衷于分什么派别。从最低要求来看,如果在一堂课中,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古汉语实词、虚词、句法上有点进步,这已经是有效的教学了;如果在疏通文字障碍的同时,还能在文学修养、传统文化、篇章结构上有一点收获,那就更值得肯定;如果通过一篇诗文的学习,学生对某位作家、某类文章、某种古代文化现象产生兴趣,那就是超额完成任务了。


虽然理论上,古文有四重教学价值,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偏向“古汉语”的教学和倾向于“思想内涵”的教学比较多。先看第一种偏向。因为不管把握主旨还是归纳章法,首先都要解决字词句的理解障碍,而且解决字词句这类知识性的任务,从教学实施和评价上也容易操作。这就是一些教师把古文教学的重点放在疏通字词、翻译句意、理解全文内容上的客观动力。再看文学鉴赏和思想内涵偏向。被教材选入的古文,往往是历朝历代优秀的作品,它们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还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构建。例如《离骚》中的求索精神和独立人格、《伶官传序》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黄生借书说》里刻苦读书的坚韧毅力、《五人墓碑记》里的文人气节和大义,无不代表着典型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取向,很值得我们咀嚼、咏叹和继承。


不过,相对而言,从文学和文章学的角度来审视一篇古文的特点,并把它作为核心价值来设计教学目标的做法,在古文教学中还不够普遍。一方面显性的文言特点和思想文化容易遮蔽其特点,客观上,我们今天所运用的文学知识、文体类型知识均出自西方,它们是随着近代西方文明一起被引进中国的,因此,它与我国现代文的文体特点的一致性比较高,如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叙述角度等视角审视现代小说,从意象的角度教现代诗歌,从概念和论证思路的角度教社科文等,都容易得到认同。而源自我国本土的古文,很多则无法纳入西方文体知识的框架之内,因而,从现代文章学的视角理解古文就不太被认同了。


近年来,已经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并试图走出单纯的文言字词学习和思想文化熏陶的局限,从文体、文章学的角度来开发古文的教学价值,不过这种努力在整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其主要特征是:


(1)知识开发不够。能用来阐释古文的文章特点的概念不成系统,难以成为公共知识。


(2)概念模糊,教学价值有点笼统。本来,中国传统文论中有一些描述、评价古诗文的概念,但是,这些概念多依靠个人的感觉来把握,含蓄、笼统,难以直接作为教学点。如某套语文教材中的训练题:“感受或幽深曲折,或挥洒自如的风格”①,“峭拔的骨力和清冷的色调相糅合,构成了柳宗元山水散文独特而典型的风格”②。这里出现的几个界定文体及表达特点的关键词“幽深曲折”、“挥洒自如”、“峭拔的骨力”、“清冷的色调”等,都属于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描述,内涵不确定,作为教学目标则很难落实。


(3)有的教材,在学习提示和训练部分往往只出现名词,而没有对名词内涵的阐释,更没有运用概念开展训练的步骤。如这样的训练题目:“韩愈以夹叙夹议的笔法,塑造的张巡……等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但课文后面,没有关于“夹叙夹议”的阅读训练;再如人教版《苏武传》、《张衡传》训练题都涉及“传记”,但关于“传记体”这一概念的核心问题:“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教材则几乎没有阐述,更没有围绕“传记体”这一核心知识学习《苏武传》、《张衡传》,这就使得关于这些古文的教学,还是回到了以学文言和学思想内容的路上去。


其实,从文章表达的角度理解古文,并不缺乏成功的范文,如资中筠的《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一文,就是从文气的角度解读该文的。张中行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初主编的一套《文言文选读》,曾经在文后训练题中列出教学点参考,这些教学点中不少是从文体特点来考虑的。例如《文言文选读》第一册中的部分题目③,笔者列表举例如下。见表2。



表2所列训练题中提示的教学点,包含语言学、文学、文章学等内容,为拓展古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我们完全可以尝试从文章学、文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一些古文,发掘出这些文章里被忽视的另外一些教学价值。如:《秦晋崤之战》里的婉辞艺术(人物身份、场合、性格与语言表达方式),《过秦论》里的形象化表达效果,《愚公移山》里“障碍—排除”式叙事模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的铺垫与照应技巧,《陈情表》突出的对象(读者)意识,《出师表》多角度铺陈的说服艺术,《湖心亭看雪》里简约的白描手法,《前赤壁赋》里运用主客问答造成推进与突转的技巧等。


如果抓住这些古文在文体、结构及表达上的突出特点,可以设计出很精彩的教案,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古文教学内容及形式较为单一的缺憾,值得尝试。


不过,应该再次强调,教材里的古文都是千挑万选的优秀作品,在很多方面都有学习价值,通过它学文言、接受思想文化熏陶,或者借鉴表达方式,对具体的一堂课而言,很难说选择哪一种内容是最有价值的。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很高的相关性,赋予一篇古文什么样的教学价值,应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上,都会相应地有所选择或侧重。用于古文教学的一些方法是多样的,关键是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如背诵的方法适合积累字词句的意思、文史知识、文化意象、名句名篇;吟诵则是借助母语学习特点,帮助记忆,培养语感,有利于积累;串讲有时也是需要的,在解决理解障碍、思想内涵挖掘或表达妙处赏析时,教师做好准备的精讲也很有价值;学生对把握篇章结构特点、主旨理解等讨论分析交流,便于总结规律,提高学习效率,而学生借助相关资料对文章特点、思想内涵等进行深度思考探究,也有利于多元的、理性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不应该是机械的,不同的教学方法也没有绝对的优劣,而应依据课程要求、学生及教师等各种情况灵活选择。这当然说的是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实现问题了。


注释:

①②谢冕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页、第15页。

③张中行等编注《文言文选读》(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4 15:36 , Processed in 0.09628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