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课文在横向“点读”中增值(龚志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9 21:5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课文在横向“点读”中增值(龚志华)



在以课文为例文的教学中,我们进行得比较多的是单篇教学和单元教学,缺乏灵活的横向“点读”教学。其实横向“点读”更值得倡导。
所谓横向“点读”,指的是课文特色点进行横向展开,用比较进行品析探究的方法。横向“点读”由于选的是“点”,所以没有单元系统教学耗时、费力,显得灵活多变,可随时展开并进行。
下面举两例:
例一:
如学了人教版必修一中的《记念刘和珍君》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两篇文章,我们可就人物神态描写进行如下“点”读:
点读话题:一样的微笑,一样的动人
点读材料:
1、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记念刘和珍君》
2、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尽。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比较:
相同点:
都通过神态来突出女子的温柔的性情,美好的心地。
都突出了反动势力的凶狠与残忍。
不同点:
《记念刘和珍君》将“桀骜锋利”的揣度与新眼所见所感相对照,突出的刘和珍的本性;如此善良的女子,却被段政府虐杀,足见段政府才是“暴徒”!
将这一神态反复呈现起到了强调与突出作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常常”“始终”这些词的限定,突出刘和珍的温柔不是装出的,偶尔的,发自内心,是一贯性状态。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姑娘,在整体的肖像构画中,突出了她的“微笑”,“温和地微笑”。不仅如此,还有作者的一番揣度:“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作者仍然不满足这一猜测,又提出疑问。
如此美好的姑娘竟残死在集中营,足以揭露纳粹分子的暴虐与凶狠。
这样美好的姑娘让我们惦记,更增添了我们对法西斯的强烈憎恨。
在非人间的地狱——奥斯维辛,不管敌人有多么凶暴,但美是灭不了的,人们心中的希望与梦想是灭不了的。
这位“丰满、可爱”的姑娘具体想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心中装着的是美与希望。
肉体的生命可以被杀戮,但人的精神永远也无法灭绝。这就是生命的力量!
例二:
如学了人教版必修一中的《记念刘和珍君》《别了,不列颠尼亚》《包身工》三篇文章,我们可就时间细笔进行如下“点”读:
点读话题:时间细笔,让历史瞬间定格
点读材料:
1、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2、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别了,不列颠尼亚》)
3、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包身工》)
比较:
相同点:
都对时间进行了细写,表明了这些时间的关键与重要。
不同点:
《记念刘和珍君》在交待了时间后,还有一句补充,突出了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值得记念的日子,因为刘和珍遇害太让鲁迅先生痛心。这一日子,让鲁迅先生有话要说,他要揭出事实真相,还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一个清白,他要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对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无比憎恨。
这一时间长句,不仅是为了交待时间,而且是为了表达鲁迅先生丰富的思想感情:
其一,讽刺段祺瑞执政府。这一时间长句中明确指出这是“中华民国”历史上的一天,归理,这样的民国政府应该是民众的政府,可现在却沦为了屠杀民众的凶手,这还是民国政府吗?
其二,强调这一日的不同寻常。这一日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刘和珍杨德群两位“为中国而死的青年”开追悼会的日子,这是一个让人悲痛的日子,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其三,这一时间长句,读起来有喘不过气之感,与追悼会现场沉重悲凉的氛围合拍。
总的来说,这一时间表述长句,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表达了鲁迅先生悲愤的情感,压抑的心情,让读者内心不畅,从而获得思想与情感的共鸣。
《别了,不列颠尼亚》时间交待很细,具体到年月日。意在让我们记住这一段让所有中国人屈辱的日子,珍惜好不容易回归的香港。建设好香港,就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
总之,这一时间细笔从时间史的角度,强调的香港回归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种内心深处的煎熬;今天的喜悦,来之不易,漫长的期待终有结果;香港的未来,要靠大家努力。
《包身工》既有直接交待,又有写景的时间间接描述,突出的是包身工起床的时间是何等的早。写出了这些年轻的包身工的可怜,连基本的睡眠都得不到保障。这是对非人社人非人生活的有力揭露。
其实,我们还可将横向“点读”扩展到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如下细节: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不过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里的时间表述细到时分(刻),意在强调,这一时刻于世界无产阶级来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是全世界革命人民的不幸。时间写得非常详细具体,是为了突出这一时刻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影响,为的是使人们永远铭记这一刻。
如上的课文横向“点读”自由、机动,颇具语文价值,你何不一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4 16:36 , Processed in 0.09495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