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沪杭三位名师的异类坚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9 23:2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沪杭三位名师的异类坚守作者:房科剑

      他办人文讲堂20年只为培育独立人格 他栽倒浙大课堂因用生命在讲课
          他辞去杭外教职要为语文找回尊严 他们都信奉教育是点燃智慧的火焰
              时报记者 朱敏 见习记者 陆嘉宁 祁钰 文 孙志君 钱云峰 摄
  


    “我感觉自己很幸福。”昨天下午,躺在病床上输液的朱淼华微笑着说。十多天前,他因为脑梗塞引发的中风倒在了浙大的讲台上;之前,他还因为拒绝按照学校的规定撰写论著而险些遭遇下岗。
    这几天,突然走红网络,让上海语文名师樊阳又高兴又苦恼:越来越多的学生想来聆听他坚持了20年的免费人文讲座,但他狭窄的居室,也就是他的免费讲堂,已容纳不下更多人。
    作为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名师,郭初阳本可以名利双收。但在事业的巅峰时刻,他选择了离开,为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讲课、教学……
    三位“另类”名师,三种精彩中蕴涵着三种艰辛。但他们始终坚守,因为他们信奉那句名言:教育应是点燃智慧的火焰。

编者按

             三个互不相关的故事,因为学者长平的一条微博,串在一起。
   主角是三位老师,来自上海和杭州。故事很柔软,却一下击中万千网友的心。故事很温暖,却勾兑出一些当下最难解的困境。
   我们记录这些故事,正是因为我们有惊喜,惊喜源于脉脉温情里那潜藏的力量,而力量来自故事里那多少带有悲剧色彩的坚守和信念:爱学生,厌恶现有教育体制中的恶,并身体力行与之抗争。
   抗争让他们付出了代价,却唤起我们心里那潜藏的理想。苏格拉底说,教育是点燃智慧的火焰。我们烦透了毫无血色的分数,烦透了灌输、冷漠、功利和程式化,烦透了僵化的教育体制。厌恶成为常态,随后麻木,竟至沉沦。
   直到我们突然发现那些闪烁的“异类”,他们用极端的方式抗争,他们用偏执的信念重塑时代精神。著名学者崔卫平曾写道: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我们就是那个“你”,而他们点燃了“光明”。(林卿颖)

                                朱淼华

                            用生命在讲课
                                不愿功利写作
   2010年12月21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讲解西方艺术史的时候,53岁的朱淼华突然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在了讲台上。脑梗塞引起的中风,致使朱淼华左边身体瘫痪。对此,他的学生这样说:“他是用生命在讲课”。在倒下的那一瞬间,他自己这样想:“这一天终于来了!”
                           朱淼华,在浙大校园里是个饱受争议的老师。
   由于讲课太过受人欢迎,他是全校学生中口碑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没有论著发表,2003年,他被淘汰制“命中”差点遭遇“下岗”。
   昨天,在离开浙大校园、跟朱老师分离半年之后,记者踏进他的病房,跟老师倾心交谈。
   病房里,摆满学生送的花篮,甚至连护士都说:“来看他的学生太多了,我们真怕影响他恢复。”

                           老师像山一样倒下
   那晚,讲台上的老师像山一样倒下。“当时我的左边身体突然软了,清醒后我爬起来,低声对自己说了一句话:这一天终于来了”。昨天,躺在病床上的朱淼华回忆起倒下当晚,眼神平和。
   “爱自己的专业,全身心地投入,我认为自己做到了。我很爱我的学生,这么些年来,我觉得我值了。”停顿片刻,他微笑着说。
   回忆起朱淼华,已毕业的李云仍然感慨良多。作为浙大中文系文艺学的学生,朱淼华的盛名李云在学校时早就知道。
   他开设的《美学》,一门极冷门的课,在学生中却人气极高。他的《西方艺术史》,在玉泉开课,200多人的教室,连过道都站满人。李云说,她的一位同学,为听朱淼华的课,每周冬夜都骑自行车从紫金港去玉泉。

                           因为他,我爱上美学
     大二那年,李云慕名去听了朱淼华的几次美学课,短短的几十分钟,让她突然意识到,美学,是那么的平易近人;美学,是那么贴近心灵。毕业以后,李云选择美学作为自己研究生的专业。李云说她至今还记得她听到他的第一堂课,那一天,他给学生出示好多照片,全是自己在黄山拍的。他指着巍峨的山体,告诉大家,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这些山像极了男性的阳具,这寓意充满力与美。
    他还指点大家欣赏毕加索的名作《方与圆》。男子是立方体,代表阳刚,女子是球体,代表阴柔,这一鲜明对照让李云开始学会用一种新的方式解读毕加索。
    当时,李云充满了好奇,为什么一幅画令她热血沸腾,其他人看后却无动于衷;而为什么有些东西让人交口称赞,全都觉得美。美学,到底有没有规律可言?美,又为什么会让人心潮澎湃?听过他另一堂美学入门课后,李云突然发觉,原来以为很高深的美学,就是解读她心中这些疑问的东西。她曾经做了美学基本问题的思考。

                          他是位优秀的转述者
      讲课讲得那么好,朱老师却从来不写论文。为什么?他说:“因为我不想功利地写作。”
     而他的一位年轻同事这样评价:“他在言语表达上特别强大,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转述者,但他可能不太擅长文字,不太擅长理论的创新。可这抹杀不了,他是位好老师。学校应该给这样的老师以空间,因为学生喜欢他。”他的一位大三学生写下这段文字:“他的存在让我感到这个世界很丰富,让我知道以这种不入流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过得很精彩,并且真的可以有人坚持不屈服于这个世界,他做到了。”
    (应主人公要求,文中李云系化名)

                                   樊阳
                        免费人文讲堂20年 只为培育独立人格
                            为精神家园寻一个现实处所
    教了20年书的中学语文老师樊阳,被同事和学生形容为“很好的老师,特别低调”的樊阳,最近 “红”了。
    1月2日,知名媒体人长平发了一条新浪微博:“拜访老友樊阳的家。他是上海市中学名校里的名师,放弃高价辅导班的挣钱机会,把自家两居室里最大一间作为教室,每周末免费开人文讲座,对学生讲中西思想史及当下社会问题,已坚持20年,艰辛备尝。”
    数日间,这条微博被转了1400余次。低调的樊阳也因此进入传统媒体的视野。
    在这个一切用所谓成就来衡量、成就又多以金钱来衡量的功利世界,为了帮孩子们守住一方精神净土,樊阳的“艰辛备尝”,是微博难以记述的。

                          20年,免费的人文讲堂
     每个周六的傍晚,一群14岁到17岁的学生就会来到樊阳家楼下,为避免扰邻,轻手轻脚,分批上楼。樊阳形容“跟地下工作者似的”。
      樊阳把儿子的床铺翻起一半变为沙发,圆桌边放上几把椅子,不到20平方米的居室就成为了教室。30多个学生挤满了这方空间。人最多的时候,学生们甚至席地而坐。
     在这里,樊阳给学生们介绍中西方文学、思想、历史,点评社会热点,交流阅读心得。两个小时过去,热烈的讨论常常还未结束。
     为师20年,樊阳先在陕西当过四年高中老师,后到上海育英中学教初中,现在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的高级教师,一直教语文。他的讲座也延续了20年。

                         为的是,培育独立的人格
    樊阳为讲座准备文字十多万,制作PPT近20个,共计千张。为的是“深入浅出,为学生搭设一个古今中外人类文化发展的立体舞台”。
    一个学生这样记述在豆蔻年华聆听讲座的感受:“我一直很执著地认为在文学素养方面的资质愚钝,何况当时思想和身体一样都没有发育成熟,有很多东西都只能存在笔记本中,有很多东西被记忆的涓涓细流带走。只能似懂非懂地听樊老师讲述他的‘精神基础’,默不作声地羡慕其他同学有他们自己对文学作品独到的见解,有些怀疑自己的(精神)‘大厦’会不会在读大学后‘倒掉’。”
    这是樊阳正在进行的探索:让这些半大的孩子接触经典,通过阅读和讨论,培育独立的人格与自省的精神。他也在尝试,从讲座本身向外延伸。

                          功利的现实,正蚕食他的领地
   樊阳坚守的精神净土,一直经受着现实的蚕食。
    20年投入的教学生涯,消磨了樊阳的健康。他的消化系统状况频出,曾让他不得不暂离讲台。而樊阳教学的基础教育阶段,应试色彩最为浓重,则成为了讲座继续开展的莫大阻力。
    樊阳的人文讲座落地上海的时候,最开始有18个学生参加,后来变为15人、3人、6人、5人……樊阳说,很多学生被家长逼回去,带到家教补习班。
   身为名师的樊阳,曾经在一年中拒绝了40多个有偿家教、3个培训机构的邀请。

                               场地不够,成了现实苦恼
    现在,人文讲座的学生增加到了35人左右。20年来,听过他讲座的学生,基本都跟他保持联络。其中,不少是社会精英。
    让樊阳感到苦恼的是,家中的讲座场地,已越来越不能满足要求。
    在樊阳自己眼中,不止他一个人在创新语文教学,而他唯一跟别人不同的,也就是坚持和做了些基础性的工作,譬如说,日积月累,从初中到高中,对学生有整体的关注。
    语文名师于漪是樊阳的偶像,他很喜欢于漪的格言:“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

                                         郭初阳
                                 给教材挑刺 为语文找回尊严
  语文教师郭初阳在业内被称为“另类名师”。所谓“另类“,上课时,他让学生看电影,跟学生谈性爱,聊政治,一周5节语文课,真正上课的最多只有3节……所谓“名师”,他的教案被编辑成书,大获教育专家赞赏,被称“为语文找回了尊严”。
  在中国现今的教育体制下,这样一位有着“革命精神”的老师,必定要陷入舆论的争议中。2008年,郭初阳又做了一件震惊业内的事:他辞职了,离开了原先供职的杭州外国语学校。

                           上课谈性爱
  郭初阳老师曾经是班主任,一次在班会课上,他和学生大胆地聊起了性爱。“我们谈性,不说故事,不谈隐私,只说常识。”郭初阳说,“这节课不是我上的,是学生上的,他们四个人,两男两女,我事先了解了他们要谈的话题,还是有基本把控的,然后就坐在教室后面听。”
  课还没开始,就有老师跟郭初阳告状:“你们的学生在干什么呀!快去看看,他们在玩安全套!”
  而郭初阳一脸淡定:“没事,那只是工具。”
  在郭初阳看来,只要态度正确,没什么不能谈的。

                           给教材挑刺
  2009年,郭初阳拿出了他整理的“问题课文”目录和点评找到了媒体。他用几个月的时间梳理了全国广泛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用现代视角进行审视,发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主要问题有四类:一是内容不符合历史与常识,如人教版的《爱迪生救妈妈》;二是缺少童心,扼杀儿童天性,如苏教版的《蘑菇该奖给谁》;三是思想不符合现代观念,如人教版的《妈妈的账单》;四是随意改编戕害经典,如苏教版的《少年王冕》、北师大版的《不愿长大的小姑娘》等,至于无作者名字、无出处、无发表时间的‘三无’文章,更比比皆是。”
  《爱迪生救妈妈》课文大意:爱迪生刚满7岁时,就用镜子反光的原理来照明,使医生在自己家里为妈妈紧急做了急性阑尾炎手术。
  郭初阳说:“故事虽然很感人,却在任何爱迪生的传记里都难以找到事实的根据,而且从医学上考究,当年也不可能做那么一个阑尾炎手术。”
  为了证实《陈毅探母》的真实性,他查阅了《陈毅大事记》、《陈毅年表》等所有关于陈毅元帅生平的书,结果《陈毅探母》这件事还是无法考证,最终得出这篇课文是虚构的结论。

                             为什么辞职
  郭初阳1973年出生,1996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分配至杭州市翠苑中学任教,2003年因为教学业绩显著,调入杭州外国语学校。被业界称为中学语文界新生代教师,当今语文教育界的新锐。
  2008年,在郭初阳事业的高峰期,他选择了“辞职”。而辞职的理由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不自由。
  “工作时间不自由,领导叫你去开会你就得去开会,上课时间固定死,教学任务多,上课内容很固定,必须要教考试的内容……这个体制让我很反感,我明知道不对,却还要花很多的力气去做,让我感觉在犯罪。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不像以前,一定要一份稳定的职业。我想做‘独立教师’,那就离开嘛。”郭初阳什么都不避讳。

                              辞职后的精彩
    辞职之后,郭初阳在一家名为“越读馆”的培训班授课,“越读馆”主要针对5-8年级的学生,主要培训项目是语数外。
    在郭初阳眼中,他最喜欢的是类似于成都华德福的学校。“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教育方式,这所学校有一定的儿童心理学基础,学科是打通教育的,很有意思。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不像我们那种千军过独木桥,很傻很白痴。”
    越读馆是为数不多的拥有自己的图书馆的教育机构,前不久,郭初阳还搞了一个“漂流瓶”活动。“学生把自己的书带过来,然后换图书馆里的书,这样书就流动起来了。扩大孩子们的阅读量。”郭初阳说。
    在他眼里,阅读非常重要。“语文其实就是语言教育,阅读和写作相当重要,一定要广泛地阅读,同时写作也是表达语言的一种,也很重要。大量地阅读经典,孩子们自己会发现好的东西。”
    郭初阳很喜欢这句话。“爱因斯坦说的: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总是把知识作为任务让学生去背负,一听到写作,很多孩子都很害怕。这种教学方式是不对的。我认为的教学,知识就应该像是礼物,孩子们很期盼得到。”

【关于樊阳的微言论】
  @星夜无音:他是我的同事,是我很欣赏也很佩服的一位优秀教师。教师群体中有很多优秀的人,但他们往往低调不张扬,很难被社会的视野关注。
  @Gaoyugrace:和他在一个单位工作,敬佩他对文学的追求,敬佩他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执着,更敬佩他的精神。能遇上他这样的老师,真是学生的幸福!
  @龚晓跃:好先生,这才是树人先生。
  @李小鱼2010:在哪里在哪里,很希望能让我孩子去听听,高二的孩子了,一天和我说如果他是公务员,一定也是贪的那个,因为周遭环境就是那样的。真是欲哭无泪,这个社会改变了纯洁孩子的价值观。

【郭初阳语录】
  ●我喜欢一个城市的程度,与这个城市里面好书店的个数成正比。
  ●关闭了三联之后,风景再美丽的城市,也不过是一片野蛮和荒芜。
  ●好的语文老师不应该读语文类期刊。
  ●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启蒙者。
  ●教参是伪权威。
  ●考试摧残学生,也导致教师的堕落。

【朱淼华语录】
  ●教师生涯至今二十七年,却依然是一个“讲师”,此事与他人并无关系。我至今未打过任何评职称的申请报告,理由很简单,我自知不够格。我既然还没有写出确认自己“水平”的论文和专著,那么为何要主动提出申请呢?虽然,职称的评定直接联系到收入、住房等一系列待遇,而我却认为,文科的论文和专著的写作一旦和上述的“待遇”直接挂钩的话,那是对“人文学科”的亵渎。我选择了“不参与”。我不仅选择了不参与,而且早已做好了为这个“不参与”而必须承受的一切“责任”。我愿意。
  ●我不可能不看书、我不可能不思考、我不可能不写东西、我不可能不具备一个大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我自认还算一个兢兢业业教书的人,平时谨小慎微做事、和和气气做人,闲时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资料的收集中,而不屑于繁杂琐碎的人际关系。虽说已经过去了好几年,可在夜深人静又不得入睡的时候,还时不时地反想,为什么居然会惹出个“现象”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23:59 , Processed in 0.09960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