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2|回复: 0

重拾遗落的厚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9 23: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拾遗落的厚重
                                   河南宏力学校  王耕耘
    书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即便是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电子时代,也依然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重要角色。人类和书有着一种不解之缘,“读书”是一种烙印,深深的存在于我们的脑海,成了一种随机触发的程序,一种不可逃避的宿命。
    对于高尔基来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刘向而言,书是可以医愚的良药。书是思维的殿堂,是精神的宝藏,供人探索,待人追寻。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丰富见识,增加内涵、升华气质。然而,不少人是不会读书的,在读书观念、读书品味和读书方法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些问题。
    如果有人认为苦读课本就是读书,这未免过于狭隘。鲁迅就认为,爱看书的青年,应该多看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课本所给予人的是知识,可以解释一些现象或是解决一些问题的方法。我觉得,获得知识是读书最浅显的作用,也是最次要的目的。在物质层面上或许能带来高学位、好工作,但在精神层面更像是无足轻重的“副产品”。所以说,我们不能把翻课本当做是真正的读书行为。因为你从课本上得到的知识可能会随着一场考试的结束而一去不返,而真正的读书所带来的好处,是能让人受益终生的。
    读书的真正作用,在于其能提高修养、开阔视野、明白事理。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睿智的灵魂进行一场深刻的、无声的交流,就是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哥尔德斯密说:“每当我第一次阅读一本好书,我就像结交了一位新朋友;每当我阅读以前读过的书,就像是故友重逢。”人生活的范围有限,存在时间与空间的枷锁,如果打开一本书,这枷锁就不存在了。可以缩在弹丸之地来俯视世界各地风景名胜,品味古今中外风流人物。没去过草原,却能通过“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想象,意境更美。还有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试问现实中哪个地方能让人有幸将这些景物同时观到?恐怕唯书不能了。再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读书就是在与作者们讨论问题、感悟道理。跟孙子争论军事,和孔子交流礼义,同曹操对酒当歌,与司马迁纵观古今。岂不美哉?这样的收获,又怎会是解一个方程、背几个单词所能比拟的?
    事实上,我认为书最大的魅力之处在于它常能带给人们一种满足感。简单来讲就是乐趣。那么多种类的书,不论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总有几本能满足你的需求。一本搞笑的漫画能让你开怀大笑,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能使你不能自己,一篇优美的诗歌散文可令你内心空灵澄静,一则深刻的名言警句会让你陷入沉思。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悲伤,这是一种快乐;从书中的人物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这是一种快乐;读到喜欢的句子,细细品味,这是一种快乐;和身边的朋友研究讨论一本大家都喜欢的书,分享彼此的心得与体会,这也是一种快乐。
    所以说,读书最大也最单纯的意义,在于它能使人愉悦,在此之外,又可以从内到外的影响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风度气质、思想见识。切不要以“可以获得知识”这个最次层面来衡量读书的价值。但是,一本书如果仅能使人愉悦,而没有别的作用,也是不能让人满意的。
    读书品味,说白了就是面对不同的书籍时,我们往往选择哪一种来阅读,也就是我们喜欢什么样的书。不难发现,大部分人更喜欢武侠、言情、网络等风格的小说,以及漫画和时尚杂志。那些享誉世界的传世之作、经典名著,渐渐呈现出一种无人问津的趋势。这很容易分析,经典名著在人们眼里就像是一座珠穆朗玛峰。只可远观其巍峨,不可近赏其秀丽。大家都知道名著好,含金量高,总觉得这种书普遍晦涩难懂,内容复杂,远没有网络小说写得坦白直接、简单易懂,更何况网络小说中总能出现不少看起来很厉害的技能和武器,更吸引人,所以就出现了宁愿津津有味的翻一些前后矛盾、漏洞百出的三流作品,也不愿去把那些经典之作好好品味一番的现象。
    不得不承认,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今,很难有人能花费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认真地读一本名著。相比于“深阅读”,“浅阅读”的确更符合人们的需要。然而,这并不见得就是正确的。就像大部分都会觉得快餐的味道更好一点,可每个人都清楚它的营养价值不高。“浅阅读”的书中,也有不错的作品,但大部分都属二流、三流之作。情节泛滥、故事老套、技巧生硬、对白无力、文笔一般,总是迎合读者,同样的情节可以反复出现好几次,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框架的设定有时还没有读者清晰,从而破绽无数,经不起推敲。这样的东西,看了千本万本又有何意义?不过图一时之快。名著虽厚重,却是作者反复琢磨后才动笔写下的,蕴含丰富的知识与智慧,充满无尽的想象与哲思,内容充实、情节合理、人物形象真实丰满、对白生动有力。否则又怎能通过时间的考验?
    更何况,名著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读。只不过我们会轻易地被它们的名气吓到,自以为高深难懂,便将其弃之不顾,连第一页都还没有翻开,就投降认输。这种人,要么是自卑过头,连本书都不敢读;要么就是太懒,品味太渣太次。品味过名著的人都知道,它们一点也不难懂。每一个人都应该撇开浮躁,沉下心来,给自己那么一个时间,悠闲地坐着,享受一杯饮料,和一本好书。重拾遗落的厚重,莫要让经典蒙上灰尘。不过,读书其实也看缘分,就像《红楼》虽好,也不是谁都能去喜欢,《水浒》和《三国》明明差不多,偏偏有人好此恶彼。如果你真的与一本好书无缘,也别强求,另换一本佳作,寻求命里的那份缘吧。
    读名著,自然不能和读其它书一样,应有更系统、更规范的方法。不然,再有价值的一本书,任你读上千百遍,也和一般的书无异,因为你读不出什么东西,挖掘不出它的价值。既然下决心读了,如果不能多汲取一点营养,岂不是太对不起自己的付出?
    读名著的首要步骤,就是要要认真阅读一遍书的前言和序。弄清楚这本书的创作背景,知道自己是在读一本怎样的书,别人是如何评价这部作品的,大致了解一下你手中的书,这对以后的阅读很有帮助。第二,有选择性地观看内容,重要的情节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慢慢品味,也可以不断回味,而那些既不重要也不能勾起你阅读欲望的段落,可以用略快的速度扫视一遍,但不要直接跳过不读。书中的注释一般情况下是必读的。第三,看书的时候要勤于思考,善于联想和想象。有些作者会时不时地在作品中留下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例如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留下的那个永恒的疑问——“生存还是毁灭······”发现这类问题的时候,请停下来,认真思索,留下你自己的感悟和答案。同时,思考着看书,去想想作者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要这么布局?是否还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写,怎么表达?通过这种方式,你不但能比别人悟到更多的东西,还能不盲目地跟随作者的脚步,由你自己的节奏,敢于质疑,勇于挑战,不怕和作者争锋相对。说不定哪天,你会发现某位大师的一处不曾被人注意过的小错误,或是琢磨出了比原文更精妙的句子,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就?第四,要多记多写,看书时如果遇上能打动自己的句子,就应该随手把它记下来,这也意味着你需要一个摘抄本。不论是文学性的抒情、艺术性的描写,还是令人拍案叫绝的论证、富含哲思的道理,只要你喜欢,就记下来,日积月累,你脑海中的好句子愈来愈多,素材也越来越丰富,日后写作文时能更加得心应手。第五,看完整本书后,要能够把它的重要内容加以概括和排列,思考它们是如何构成一个整体的。对于你所读的书,你要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和独到的理解,也就是你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评价这本书。然后,不妨再翻到前言,或是在网上看看别人的评论,与自己的观点进行比较,以此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深度。
    事实上,读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读,就像你很难用读故事的方法去读科普著作和学术著作。不管用什么方法,其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使读书的作用最大化。一定不要死读书。鲁迅说过,“读书虽要读,但不能死读,为了书丧失生命,这样值得吗?”如果你只是单纯的把一本书的内容看完一遍,不加思考,不做摘抄,无论什么书都只能如白开水一般了。同时,读人文地理方面的书的话,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像余秋雨那般,来一场文化苦旅,绝对能有很大的收获。
    也许人们很多时候都觉得时间太紧,没空读书,但谁能讲清楚时间都去哪了呢?一天中真正被我们用在工作和学习上的时间其实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多,剩余的时间其实都被虚度了。如果能把这些虚度的时间利用起来,何愁没有看书的时间。还有看书的时候不要老选择一些低级作品,根本看不出个所以然来。把看书的时间全花在这类书中实在不是一种明智的行为。
    最后,还是那句话,重拾遗落的厚重,莫要让经典蒙上尘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04:00 , Processed in 0.24949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