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文忧思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1 18:3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文忧思录
作者:佚名
    翻开卷帙浩繁的中国历史,你一定会发现一条色彩斑谰的文章长河。这条长河伴着岁月的潮汐,经春秋,度秦汉,越隋唐,走明清,“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事物之埋,抒人物之性”,昭示着华夏古国悠久的文明。这条长河中群星璀璨,繁花满眼,孔、孟、老、庄,李、杜、苏、辛,韩、柳、欧、王……至今令后辈学子叹为观止。
  倏忽之间,历史老人的巨著翻到公元二十世纪末叶。这条长河当然“涛声依旧”。只是那奔向“河流”的部分“小溪”正徘徊于歧途,令人深感不安。
  考场:举足轻重
  自隋炀帝拉开科举考试的帷幕后,历代帝王纷纷效法。武则天竟亲临殿试,使“科举”迅速升温。唐朝主要考诗赋,宋神宗改为经义,元、明、清均紧步后尘。其主要依据是朱熹的《四书集注》,八股文随之铺天盖地。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至光绪31年(1905年),一文定终身的科举考试达1299年!那些儒生秉烛破夜也罢,闻鸡起舞也罢,头悬梁锥刺股也罢,为的不就是考场上的那一篇文章吗?孔乙己过不了这一关,穷困潦倒,生死难料,范进53岁过了这一关,喜得中枢神经失控,发疯发狂。为了一篇文章,多少书生悲白发,多少才子丧黄泉。文章真可谓举足轻重了!
  今天的学生有了数理化、史地生、体音美,也许不会为一篇作文“满盘皆输”了。但作文的地位依然坚如磐石,中、高考试卷均占60分,那一片硕大的“空间”依然具有诱人的魁力。至今仍有极少数现代夫子叫嚷语文考试就考一篇作文,虽然曲高和寡,却可以窥见作文天平上的砝码仍然在不断增加。
  面对考场上神圣的答卷,考生们是怎么对付的呢?
  高考考点。女生罗某正得意洋洋地向同伴夸耀自己“快速作文”的能力:“答完基础题,我匆匆一看表,只剩20分钟了。作文还一字没写。这下着了慌,笔走龙蛇,飞快完稿。等我再一看表,天啦,离考试结束还有一个多小时,我错把分针当时针,创造了18分钟写完作文的奇迹。”那种神态,毫无愧悔之色,反倒洋溢着“青春的豪情”。
  初中怎么样?考场有打草稿习惯的只占十分之一、二,平时打草稿的也寥若晨星。
  小学呢?笔者曾在一次小学语文竞赛中监考。全场30个考生,作文没有一个人打草稿,一般考生20分钟左右完卷,远比答基础题耗时少。
  更为可笑的是,笔者教某一届实验班语文时,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有一所小学考入该班的几个学生竟面露惊诧之色,其中一个递给我这样一张纸条:“我打不打草稿要写的话都是一样,修改不过是浪费时间而已。”
  关于打草稿,老师们总是见仁见智。部分老师甚至规定考场不打草稿。其最好的论据可以追溯到那个1300多年前一挥而就写出千古美文《膝王图序》的王勃 (他虽未打草稿,但据说是蒙着被子打了半天腹稿的)。有了老师的撑腰,学生不打草稿当然理直气壮!
  为什么不让学生打草稿呢?据说是考试时间紧迫,如果不能完卷,那就无法弥补遗憾了。
  语文老师不妨回顾一下,自己做学生时和自己所教的学生中,考场上没能完卷的次数究竟有多少。也许有人说,这恰恰是不打草稿的功劳。笔者曾做过有心人:中、高考一般学生可以提前20一30分钟完卷。至于小学,还以那次语文竞赛为例,大多数学生提前了40分钟。苦于老师不得提前交卷的“紧箍咒”,只好苦捱时光。玩弄笔帽的,推拉桌椅的、乱涂乱写的……应有尽有。
  试想,若将这些“抓紧时间”挤出来的时间用来打草稿,不是绰绰有余吗?
  不打草稿的学生是不是没有“后顾之忧”呢?一般学生还是谨而慎之的。他们也   要考虑文从字顺,也要考虑结构层次,也要考虑中心意境……他们明白,写在试卷上的文章是难以修改的,因而投鼠忌器,往往为一句话煞费苦心(若打草稿,恐怕早写十句了)。待文章写完,回头一读。咋搞的?病句像地下钻出来的,错别字像天上掉下来的,句与句逻辑紊乱,段与段结构松散……那些流光溢彩的“信息”,那些锦上添花的“灵感”,大都没了影儿。怎么办?补救的方法多矣!乱删乱改者有之。墨迹污染者有之,粘贴“膏药”者有之,橡皮、手指头擦穿试卷者有之,还有下“批语”的:“此段文字作废”,“此段文字插入第×段”。更有甚者,全盘否定答卷上的文章,另附稿纸,再起炉灶……
  不必评说文章的优劣,单是这卷面就够阅卷老师“刮目相看”。
  值得一说的是,考场上的优秀习作大多是草稿的“产儿”。那些平日养成习惯的学生并不觉得打草稿有什么麻烦,他们也从未有过难以完卷的历史。他们比别人更清醒的是:文章不厌百回改。没草稿你拿什么改呢?况且草稿是自己的“专利”,文字只要自己能认,符号只要自己能懂,结构只要自己能知,何乐而不为?
  笔者一直这么想:我们是不是就从这草稿抓起呢?真的,面对考卷,我们应该对学生大喝一声:同学呵,马虎不得,这是举足轻重的考场!它可以影响你一时,甚至影响你一生!
  编造:子虚乌有
  有人说,文章便是“吾手写吾口”;有人说,文章就是写生活。我们的学生对此总是置若罔闻。他们最擅长的便是胡编滥造。
  镜头一:某班作文初稿,老师一统汁,61人中有39人捡手表。(老师倒也不无幽默:既然这么多人捡手表,那请将39块手表如数交公。)
  镜头二:某乡初三统考,学生所写的主人公患癌症的达20余人。
  镜头三:中考复习备考阶段,某老师发现了一个为学生津津乐道的手抄本,拿来一看,原来是一本“武侠小说”。书名:《白衣剑侠》;作者:刘厚军。你道这刘氏是谁?是该班一个作文成绩平平的男学生。
  这部“武侠小说”分上下两册,估计不下40万字。至于书中的内容,无非是“武侠流行色”。诸如飞叶伤人的奇功,一掠数丈的轻功,隔地听音的神功,当然少不了花前月下、缠绵悱恻、刀光剑影、血雨腥风……老师们莫不瞠目结舌。凭着刘氏的“才气”,若扎扎实实写文章或许会大有造就,只可惜当时“走火人魔”了。
  镜头还可以继续摇动:“送盲人回家”曾经“走火”,“救落水儿童”曾经“走俏”,“雨中送伞”曾经“时髦”,“无私奉献”目前又“行情看涨”……
  如果你问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大多数都会回答“没事可写”。他们所谓的事可能是“大事”。遗憾的是这和平时期,没有隆化城头的炮火,没有上甘岭上的硝烟,没有云周西村的风雨,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那些平凡的生活小事似乎又不够刺激,登不得文章的“大雅之堂”。
  怎么办?一“编”就有刺激了。救落水儿童九死一生,惊险!带病上课昏倒于讲台,崇高!不编怎么行,人家几百万字的作品不都是编出来的吗?那写电影电视剧本的还叫“编剧”呢!
  同学们呵,“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家庭……那里有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所需要的是你必须有一双“洞明世事”的慧眼!
  抄袭:捉襟见肘
  抄袭是部分学生对待作文的又一灵丹妙药。
  其一是“原版发行”。那种“不改一字,尽得风流”的文章署上自己的名字毫不脸红,报纸杂志隔不了多久就要刊出一则“来函照登”,但“文抄公”们仍一意孤行,“抄兴”不减。平时,老师诵读学生佳作,读着读着,冷不丁就会有学生冒出一句:“别读了,抄的!”
其二是“盗版翻录”。小学教材上的那篇《小木船》的“盗印率”够“纪录”了。《小木船》有一条“友好——破裂——和好”的友谊“轨迹”,这“轨迹”魅力好大!人家是“小木船”,我不妨改成“小木枪”(反正船和枪形状不同);人家是“摔坏的”。我不防换成“砸坏的”(反正“摔”和“砸”意思不同);人家的朋友陈明是“搬家走的”,我的朋友李明不妨写成“转学走的”(反正“搬家”和“转学”情形不同)。嗬,这样的文章,省事!
  其三是“借鉴素材”。写文章没材料?嘻,小菜一碟!那些《作文选刊》、《作文指导》上多着啦!我一不要他的时间二不要他的地点三不要他的人物四不要他的结构五不要他的环境六不要他的语言,七不要八不要,就只要他文中的那个材料!有了材料还愁不好作文吗?况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创造率高达99.99%。谁敢说我抄袭?据说有的老师还挺欣赏这种做法呢!
  其四是“吸取精华”。《一件小事》式的开头——“我从×校来到×校,一转眼已经×年了。其间所谓国家大事都不留什么痕迹,只有一件小事使我至今难以忘却……”
  《一件小事》式的结尾一一“我刹时觉得他的身影越来越高大,几乎要榨出我那棉衣(毛衣、夹衣、衬衣)下面藏着的‘小’来。”
  《一件珍贵的衬衫》式的开头——“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只珍贵的小木枪。这不是一只普通的小木枪……”殊不知,第一句话是一个典型的病句,而这个病句被我们一茬茬的学生“吸取”着且还将继续“吸取”下去。
  其五是“移花接木”。山西版杂志上的人物,山东版报纸上的故事,湖北版图书上的开头,湖南版文摘上的结尾……通过整理、提炼而“熔为一炉”,便堂而皇之地抄写于作文本上了。
  其六是“寻章摘句”。你们语文老师不是说阅读面广吗?书籍浩如烟海,你看得完?我手中的杂志来自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我“借鉴”的书籍是七十年代末期的,况且我只是寻章摘旬,你能找到蛛丝马迹?于是那些故作高深的之乎者也,那些卖弄玄虚的新潮词句,那些令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豪言壮语,生硬地不伦不类地踏进文章的圣殿。有个学生翻箱倒柜从家里找出一本发黄的无头无尾的小说,抠出一段外貌描写套在自己文章的某一人物上,自以为种不知鬼不觉,哪知语文老师一眼看破“天机”:“这是《林海雪原》中女匪首蝴蝶迷的外貌!”
  还有多种多样的“奇方妙法”。
  你看,面对黑板上的文题,学生一个个不慌不忙,课桌上堆满了作文书刊,读得何其专注。你千万别以为他在进入“角色”,八成是在“跟着感觉走”,以便找出相似的文章来“对号人座”!
  贫血:营养不良
  凭心而论,大多数学生的作文还是出自自己之手,其中也不乏颇有新意的素材。可读来总是味同嚼蜡。原因何在?文章词汇贫乏,语句枯燥,结构呆板,意境浅薄。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病症恐怕是因为阅读的“营养不良”而引起的“贫血”。
  厌读语文教科书的学生为数不少。教科书上的文章是学生作文的最好范本,而学生却与之感情淡漠。早自习昏昏欲睡——难得读;课堂上有气无力——懒得读。学小说不知其主人公,读议论文不知其中心论点,上说明文不知其说明方法……有个学生竟连已学过的课文标题也记不住,将《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写成“从甲骨文到口袋”。(教材后改成《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涉猎文学名著的学生更是屈指可数。不妨在初高中学生中调查一下:有多少人读过《红日》《红岩》《红旗谱》?有多少人读过《青春之歌》《暴风骤雨》《林海雪原》?有多少人读过但丁雨果雪莱?有多少人读过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莎士比亚?
  其实,学生中也有为数不少的人乐意聆听发自伊甸乐园的袅袅天籁,他们也屈服于缪斯女神柔美的诱惑。多少次,他们像涸澈的鱼儿向往着溪流,似折羽的燕儿寻觅着翅膀:多少次,他们不惜葛履麻衣、四出访贤,虔诚谦恭地乞求“芝麻开门”……他们严重“缺钙”,步履蹒跚,却企图寻觅一条捷径以攀上作文高峰。缪斯当然不会那么便宜地打开圣殿,因为钟情于她的“臣民”都曾饱吸过文学的玉液琼浆。
  似乎应该请那些成功者们给我们“贫血”的学生说几句话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这位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代诗圣道出了他的成功秘诀。
  “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郭沫若,这位才华横溢的天才说出了他的成功法宝。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叶圣陶,我们崇敬的老教育家的告诫出自内心。
  “老老实实地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吧,小说之道、诗文之道,尽在其中”    ——古华,中国当代文坛的知名作家的经验发自肺腑。
  古今中外的文学家们谈写作经验,有哪一个敢说与“阅读”毫无关系?
  当然,一味指责学生课外阅读“一片空白”那可就不够恰当了。君不见,神圣的课堂传阅着金庸古龙梁羽生;君不见,子夜钟声陪伴着琼瑶亦舒岑凯伦;君不见,袒胸露乳的杂志宰割着民族的羞耻;君不见,乌烟瘴气的手抄本蹂躏着人类的文明……
  去年春天,笔者曾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收缴学生不健康书籍的活动。初三三个班收缴的五十余本课外书籍中,堪称名著的仅有一本《古代白话小说选》。而学生感兴趣的篇目却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蒋兴国重会珍珠衫”!
  这种重心失衡的课外阅读更给原本“贫血”的学生注入了摧残身体的有害激素。长期下去只能使更多的刘厚军李厚军们想入非非,编什么《白衣剑侠》之类的“杰作”!
  学生应该警惕!家长应该警惕!老师应该警惕!社会应该警惕!
  反思:走出误区
  一位伟人说过,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完全指责学生当然有失公允,作为对学生作文负有直接责任的语文老师,实在应当针对学生作文的现状反躬自省、闭门思过。
  首先请你反思:作文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是不是太淡漠?你是否对学生说过 “考场上的作文是拉不开距离的,只要把字写好一点,把开头结尾写好一点,把文章写长一点,就可以获取一定的分数”;“作文是碰运气的,改卷是糍耙分”;“评分是用手指量距离”、“用稻草比长短”……即使你只说过一次,而刻在学生心中的“负效应”就永远不会“过期作废”!
  其次请你反思:你的作文备课是不是深思熟虑的?你批改作文的目的除了完成任务、应付检查之外,还有什么追求?你指导学生作文能否有一个科学一点的序列?或许,当你从寝室走到教室的路上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作文题,你为自己的“灵感”和“才华”热血沸腾,甚至作为夸耀资本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这恰恰是作文教学之大忌——盲目性和随意性!或者当你为完成一学期6—8篇作文任务而颇感欣慰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这对学生今后的作文举足轻重?不客气地说,那种“假、大、空”的文风是不少学生从小学里带来的。“给五保户送温暖”、“帮盲人带路”、“捡手表交公”的“好人好事”,小学生的作文中不是屡见不鲜吗?一个不良习惯一旦养成,要想改变不说“回天乏力”,恐怕也得高喊几声“蜀道难”!
随后请你反思:你自身的“导航”能力如何?你读过多少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可否“采百花而酿蜜”?你搜集了多少当今作文教学的信息,可否“淘流沙而取金”?你可不可对学生举棋不定的素材条分缕析而使学生柳暗花明?你能不能在作文讲评时点铁成金而令学生心悦诚服?
  最后请你反思:你给学生写过下水文吗?叶老在关于《教师下水》的文章中这样论述:“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已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他又说:“老师出身于学生。当学生的时候,谁不曾练习作文?当了老师之后……多数老师就只教学生作文,而自己不作文了。只教而不作,能派上用场的不就是学生时代得来的一点儿甘苦吗?老话说,三日不弹,手生荆棘。这点儿甘苦保得住吗?”叶老的论述可谓一针见血,然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也许,十个语文老师中能找出一两个“下水”者吧?
  作文指导课上,你当然忘记不了范文引路:报纸上的“金杯奖”杂志上的“银牌奖”,可以搬出一大摞;你当然少不了“面授机宜”,古今中外口若悬河,仿佛天下文 章的诀窍皆集于你一身……如有大胆的学生说上一句:老师,您说得那么多,讲得那么好,自己写一篇怎么样?面对这完全合乎情理的要求,你是会欣然命笔、一气呵成,还是会面色发紫、大汗淋漓呢?
  老师呵,报刊的殿堂太高,难以唤起学生的热情,还是你自己近距离的文章易调动学生的情感。况且,一个自己笔尖锈蚀的老师却要求学生“大动干戈”,未免太不公平!因为你不写,你就体验不到学生写作的酸甜辣苦,你的作文指导就会蜻蜒点水、走马观花、隔靴搔痒!
  诚然,你会找出很多的理由为自己开脱:胡鸿飞跳得不高,却指导朱建华跳过了二米三九;马俊仁跑得不快,却培养了享誉中外的“马家军”。笔者不知作文教学能否这样类比,但对陆放翁的诗句却一直念念在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羁绊:举步维艰
  语文老师中当然不乏有识之士。作文教学在他们心目中从来不是一根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标签”。他们从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听出了不和谐的噪音,纷纷竖起“改革”的大旗,辨误区,破禁区,闯难区,寻觅着一条条能给学生以“实惠”的作文训练路径。遗憾的是,原来就坎坷的征途挂满了绊马索——那令英武盖世的关云长人仰马翻沦为阶下囚的绊马索。
  一曰“循规蹈矩”。那些《教学管理》、《常规管理》、《量化管理》“管”得你不敢越“雷池”一步,稍有“越轨”,前面就会“黄牌警告”。无非是让你弘扬传统教学,少搞花样翻新;无非是让你遵章守纪,少开“小差”;无非是让你机械地踏着前人的脚步续写作文教学的“新”篇章!
  二曰“定期检查”。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官员最爱光顾的是语文课堂,因为他们认为“听得懂”;最爱照顾的是作文本,因为他们认为“看得通”。这一“懂”一“通”可就够语文老师“喝一壶”了!一俟检查总结,便会有一大堆令你猝不及防的问题:某学生的某一篇作文有几个错别字没改正,某班的某一篇作文累计有×个病句没修 正,某篇文章的旁批只有三个字,某篇文章的尾批只有一句话……心理素质良好的语文老师听到这些恐怕也会心跳过速心律不齐。即使侥幸过关也只能双手合十叫上几声“阿弥陀佛”。难怪有语文老师戏谑:检查最好派出纳会计,因为他们对数字特别敏感。
  三曰“奖金挂钩”。语文老师并不都愿臣服于“检查”的约束。多次发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可新的绊马索又来了:一个学生的某一篇作文不批改扣奖  金2元,一个班的某一篇作文不批改扣奖金20元,一个错别字不改扣5分。你不听?你还想不想要奖金?你不要,拿什么购买柴米油盐酱醋茶?拿什么赡养老子抚养儿子安慰妻子?
  四曰“全批全改”。这四个字苦煞了多少语文老师呵!一个班五六十人,一人不漏、一篇不剩地改下来,该要损伤多少脑细胞!
  五曰“精批细改”。那些精细的“眉批旁批尾批”更使语文老师不寒而栗。批改一篇文章至少要十分钟,一节课仅能改可怜巴巴的4篇作文!
  可怜的语文老师呵,若将您一生批阅的作文本连起来,该可以绕教学楼几圈?   与其说是粉笔灰染得您容颜樵惮、毋宁说是作文本使您华发早生呵!
  语文老师不是不愿精批细改,实在是从实践中得知其作用微乎其微。世上有哪一个作家谈论他的文章成功得益于老师的批改?你把作文批得红红彤彤,学生看了多少?他又能懂多少?他最感兴趣的恐怕是老师给他打的分数!
  有了这形形色色的羁绊,作文教学的改革真是举步维艰。有个老师尝试“一文多做”,一篇同题作文写了三遍,学生也从中尝到了进步的甜头,而教导处在统计他的作文篇数时,将这写三遍的文章只当一篇。其理由简单之至:题目一样!三篇当一篇,老师当然只有因完不成任务而挨克受罚了。还有个老师将作文批改的“专利”让给学生,领导的“炮弹”马上砸过来了:“学生能改作文,我还要你这老师到课堂上吓麻雀吗?”
  笔者总在想:也许形形色色的羁绊解除之日,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扬眉吐气之时!
  处方:路在脚下
  诸多的“疑难杂症”一一陈列于我们的案头,等待着“妙手回春”的“处方”。笔者并不想居高临下地充当“救世主”,因为自己同样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和失误。所以罗列许多“病症”,无非是引起“疗救”者的注意。至于“处方”何在?答曰:“路在脚下!”
  走出误区的路在脚下——打碎枷锁、解除羁绊,让雄鹰自由翱翔于蓝天,让游鱼安闲腾跃于瀚海,让骏马放纵奔驰于沃原!
  授业解惑的路在脚下——返璞归真的作文启蒙,勤耕不掇的作文练笔,触类旁通的作文指导……
  登堂入室的路在脚下——贯通古今的作品欣赏,囊括方圆的“多元日记”,包罗万象的观察积累……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脚下的路荆榛密布,脚下的路坎坷崎岖,脚下的路漫长遥远,只要信念坚定,脚 步实在,我们一定会走近那条文字激扬的长河,那源远流长的河流中一定会有我们溅起的晶莹洁白的浪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21:48 , Processed in 0.09667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