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立康:在阅读中追求高品质生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 09:4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立康:在阅读中追求高品质生活
年轻的时候多读一些书,就会形成一种好习惯,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信念,甚至成为你性格的一部分,让你终生受益不尽
  青春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阶段。我在给大家介绍个人的阅读经验时,就不能不提到我的青春时代。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那是一个充满英雄主义教育的时期,也是一个很浪漫的时期。那个年代其实留下了许多非常值得回味的东西,印象最深刻的是阅读和歌曲。
  当时国内尽管出现了一批新的文学作品,但总体比较少,我们读的大多是苏联文学作品,比如《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普通义兵》、《青年近卫军》、《古丽雅的道路》以及《共青城》,等等。当然影响最深的还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被喻为“一代人的生活教科书”。尽管内容讲的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但是保尔的形象还是非常生动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还有那段让我们热血沸腾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可以说,我已经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当然我们也读俄罗斯文学作品,比如托尔斯泰的作品就读了不少。即使在上高中的时候,平时也有时间读书,假期更是集中地读,废寝忘食地读了大量的书。现在回头看看,这些书对我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比如,保尔的那段话就讲了一个人应有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目的,那就是不能浪费时间,不能碌碌无为。读了这段话,我就想我每天的生活都要过得有意义。
  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那个时候同学都有计划地过日子。除了上课,排在第一位的任务当然是做功课,其次是做一些社会工作。解放初期我们都去扫盲,到街道找一些家庭妇女,教她们识字。有时我们也去看电影,或者开展竞赛……我们尽量让每天的生活过得都很有意义。晚上写日记的时候,经常想,我今天有没有浪费时间。如果有哪些时间用得不好,那么第二天一定要改一改。
  总之,年轻的时候多读一些书,就会形成一种好习惯,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信念,甚至成为你性格的一部分,让你终生受益不尽。
  在我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过程中,读书是一条捷径
  我从个人经历说起,实际上是想谈一个问题——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谈青春成长的时候,大家最关注的问题,可能是我们应该追求什么品质的生活,追求一种什么样格调的生活。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周国平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他说,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置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一个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是能够思想的。当然我们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力量,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唯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差异,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古代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死在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刀剑朝他劈来时,他说:“不要踩坏我的图。”也许在他看来,这个图高于他的生命。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遇到一个正在晒太阳的哲学家,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这个哲学家看来,与阳光下的沉思相比,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些例子表明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热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务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
  周国平在这篇文章里面还写道:有一回我乘车旅行,看见一个少年全神贯注读着一本书。他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记着什么。好像完全听不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他,我心中充满了感动,想起了自己青春年少的时代。那个时候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周国平说,如今我自己是一个作家,出了好几本书,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少年,有时候也想同样地追求我们的青春岁月。
  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却会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活的压力,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我暗暗祝愿他们保持纯正的追求,不要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他这篇文章的思想,我想大家都能明白,是说人的高贵在于精神的不同,在于精神生活、精神境界的不一样。他特别肯定的是那些有非常纯正、执著的精神追求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这样一种生活状态呢?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
   冯友兰先生说人生有四种境界:一种叫自然境界,一种叫功利境界。自然境界是最低的境界,你饿了就得吃,人为了繁衍后代,你就得结婚生子。然后就是功利的境界,就是有目的。第三种就是道德境界。第四种是宇宙境界。当然宇宙境界跟我们对整个世界、整个自然界的理解有关系。
  拿我来说,或者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宇宙境界。比如我们不懂得人和自然的关系、生态的平衡以及人类的和谐相处,很多东西我们过去不懂,比如地球村的概念。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让我们懂得的更多。在我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过程中,读书是一条捷径。
  阅读也改变了我们的精神,我们不仅获得新的经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丰富、改造了自我
  书籍可以概括整个世界和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这就在于它是对前人精神遗产的保护。文化的继承和精神遗产的继承是通过书本来完成的。应该说,这是唯一的途径。
  当然,你说其他的途径有没有?通过其他途径传递的文化也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读物,是书的记载。书籍能带给人很多东西,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读史明知,读诗使人灵秀,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变,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杨绛先生有一篇文章叫做《读书苦乐》。她说,读书好比串门,隐身的串门。要参见亲爱的老师,或拜见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
  这些文字虽然非常质朴,但是告诉我们书籍是什么——是作者精神劳动的产物。书籍所负载的经验、知识、情感态度……所有这些都是作者精神的产物。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理解、接受作者的经验和知识。书中的东西,有的会引起我们的共鸣,有的会使我们产生新的见解,有的可能会和我们发生碰撞,在碰撞当中我们可能会更深入地理解它、接受它。阅读的过程其实是阅读者精神劳动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获得的东西同样也是我们精神劳动的成果。从这点上讲,阅读也就改变了我们的精神,我们不仅获得新的经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丰富、改造了自我。因而,阅读使我们进入一种新的精神状态。
    前不久,我读到济南实验中学的一位学生写的一篇读后感。他写道:语文课本使我有幸拜读余秋雨的大作,与作者一起进行人生的思考。精神抖擞的学者,纵览中华文明的五千年,比如讲百里城、苏州小城,甚至到大漠……中华文明在他的挥手之间剖开。我是一位读者、一位旅行者,我是在跟从一位老师去看万种风情,去品尝中华文化,岳阳楼上的感叹、废墟上的默哀……我与一位心胸开阔的文人慢慢走过。
  这段话里面并没有刻画余秋雨的形象,只说站在巅峰之上,指点江山,纵览中华文明,这是一个形象的概括。这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智力活动,是一种概括的形象思维活动,而这应该说是很高级的思维活动。然后他看,他体察,他凭吊,最后充实了知识和情感。我读这些文字时很感动,因为读后感实际上展现了一种心灵成长的过程。阅读就是一个长期浸染和积淀的过程,这种东西浸染得多了,接受得多了,量的变化就会带来质的变化。
  文化经典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思想,这些东西应该认真地去读,一个好的精神底子会对我们的一生产生影响
  对中学生来说,一定要多读一些常识性的书,广泛地读。中学时代的积累并不需要很强的专业性,比如《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讲的都是常识性的知识,但是很有意思。当你形成一个比较宽广的知识面的时候,就会对很多东西感兴趣。当你升入大学、面对专业选择的时候,可能更容易选择你真正喜欢的专业。
  另外就是要阅读经典。高中课标建议我们读的文化经典著作有很多,比如论语、孟子、庄子,等等。大家都听过于丹讲论语,她用很多例子来讲她对论语的理解。这也说明,面对经典,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的理解来。
  大家可能不知道杨振宁读孟子的故事。高二时,父亲给他请了一个老师专讲孟子。杨振宁后来说,孟子对他影响太大了,包括在研究当中碰到难题的时候,孟子的思想都对他有直接的启发。
  阅读经典还有助于我们打好精神的底子。院士杨叔子有一篇文章里谈到阅读经典,他说古代诗歌曾经对他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杨叔子小时候还是抗日战争时期,那个时候他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唐诗三百首》。读到李白的《静夜思》时,父亲跟他说,我们的故乡被日本人侵占了,这些你不要忘记。以后一读唐诗就会想到这些。他说当念到诗经里面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就深感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精神;当读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赞叹这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文化经典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思想,这些东西应该认真地去读,一个好的精神底子会对我们的一生产生影响。
  我曾请北京四中的一位老师帮我做了一个调查,了解现在同学们在读什么书。他调查了两个班的读书情况,然后跟我说,他们读的没有一部是经典,鲁迅、矛盾、巴金、沈从文这些人的书在同学们读的书目里没有,国外的雨果、海明威等人的书也是同样情况。其实,这些经典是值得我们认真阅读的。什么是经典?经典是几百年、上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经过人们阅读的过滤,经过细密的思想的网筛选出来的精华。我们的时间那么紧张、宝贵,我们只有很少的时间来读书,当然要挑最好的书来读,从中获得精神滋养。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读书。熟读深知,有些书里有值得回味的文段,要反复去阅读。而且不动笔墨不读书,书中总有一些让你怦然心动的句子,它们也许在跟你讲一种深邃的思想,也许在告诉你一些深刻的生活经验,也许作者的描写、抒情让你感到那么美,那么受到打动。这些给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东西,你应该把它记下来,不仅仅是摘要,还要写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要让它在你的头脑里有一个消化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把书读好,而不是读后就成为过眼烟云。
  最后要说的是诵读,诵读是读书的一个重要方法。有一位先生对诵读有一个非常好的说法,他说语文学科不应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还可以运用口与耳来学习。吟诵的时候,对于书中内容,不仅是理智的了解,而且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终生受用不尽。我觉得这个“不知不觉之间”值得我们好好体会。读得多了,反复地读,那么这些东西逐渐就成为你的语言的一部分,也成为你思想和生活的一部分,那个时候你就真正地融会贯通,真正地让自己的语言、思想和情感丰富了起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5 15:58 , Processed in 0.15838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