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可独立可组合的课型模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 23:5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可独立可组合的课型模块
□ 路 旗 黄自信

    河北省清河县挥公实验中学在高效课堂理念的指导下,借助教材整合,探索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新课型模块,如自学课、探究课、展示课、达标课等。这些课型模块既可以作为独立的课型出现,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时计划的需要,进行有机组合。
    课型细分与教材整合
    随着高效课堂建设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会逐渐从模式化走向个性化,从统一性走向多元性。此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课型的细分,另一个是教材的整合。而这两个问题,其实也是相辅相成的。
    课型细分的前提,是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对于不同的学科,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章节,教材整合的方式往往也是不同的。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整合教材,要视具体的学情和学科特点进行操作。
    教材整合也是课程校本化的过程。教材无非是知识的载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让教材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科知识体系,或调整章节顺序、或删减教材内容、或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或修改替换教材案例。
    河北省清河县挥公实验中学采用“五步三查”的高效课堂模式,紧紧围绕自学、展示、反馈,设置了独学、对学、群学、小展示、大展示等环节。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师生在高效课堂理念的指导下,借助教材整合,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探索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新课型模块,如自学课、探究课、展示课、达标课等。这些课型模块既可以作为独立的课型出现,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时计划安排的需要进行有机组合。
  自学课型模块
  自学是学生独立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保障。自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合信息能力的过程。在自学课型模块中,课堂流程如下:
  1. 教师提出学习目标,指导学习方法。
  在自学课一开始,教师针对学情提出合理的独学目标。一般来讲,独学的目标要比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要求低一些;出于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学习目标要有层次性。
  在学生独学之前,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导向。例如,在地理课中,学生在分析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时候,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借助“列表对比”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既可以让他们明确学习方法,也可以减少他们学习的盲目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 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
  在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之后,学生就要借助教材、课外书籍、网络等一系列学习资源开始自学,他们会通过搜集材料、整合信息、独立思考等方式,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
  在独学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不能解决导学案中的所有问题,有些学生还会产生一些新的疑问,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学生应该把自己的思考写在导学案上,并把新生成的疑问,用双色笔记录在“个性笔记栏”里,以便教师进行第一次学情调查。
  3. 学情反馈。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在班级内巡视、与个别学生交流等形式,进行学情调查。通过学情反馈,教师要掌握以下信息: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仍然存在疑惑?存在疑惑的原因是什么?导学案的设计是否适合学生的自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导学案需要进行怎样的调整?
  探究课型模块
  对于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依据新课标设计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还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例如,在化学学科“有机化学基础”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探究问题:1. 乙醇在铜或银催化的条件下可以被氧化,那么,乙醇能否被其他氧化剂氧化呢?请举例说明。2. 可以被催化氧化的醇所必备的条件是什么?催化氧化产物的类型是否相同?请举例说明。对于化学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而言,他只要能完成第一个问题,就可以得到较高的评价分数。
  在探究之前,教师要再次强调课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以防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偏离主题。在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聆听并参与他们的探究,对于在探究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或引导,并记录下来。如果问题在小组内能够解决,教师可以建议他们再研究一个变式问题;如果问题不能解决,或有新生成的问题,学生可以在接下来的展示课上,把问题抛出来,由全班共同探究。
  展示课型模块
  展示课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解决重点问题的过程,也是他们互相分享、碰撞提升的过程。展示课一般包括以下环节:确定展示内容—分配展示任务—备展—展示。
  确定展示内容。学生经过自学、探究,已经解决了许多问题,接下来需要的是解决之前未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分享自学课和探究课的成果。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哪些经验可以分享,一般会以组为单位进行标注,最终确定要展示的内容。
  分配展示任务。标注的每个问题由谁展示,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学情来决定,这样可以为展示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备展。各小组根据自己分到的任务,在小组长的指挥下,确定展示人员、展示方式等。展示不能是简单地就题论题,而应是展示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还应该注意总结规律。各组备展完成后,教师再决定各个问题展示的顺序。可以按照问题标注的多少确定顺序,也可以按照知识内在的联系确定顺序。
  展示。展示的学生要站在不遮挡黑板,而又利于讲解的位置;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让听展的学生能够清晰有效地捕捉到展示信息;要注意与听展学生的互动,减少无效的展示语言。听展的学生要迅速调整位置,不必拘泥于自己的座位,而是应该找到一个最佳视角认真听展,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导学案,及时完善。展示完成后,听展的学生可以对展示的答案和思路进行质疑和补充。学生只有在展示环节不断进行碰撞,才会有新的生成,才会提高课堂质量。
  高效课堂反对教师的长篇大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重要。在展示课上,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适时点拨。在学生展示遇到瓶颈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比如学生有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两方观点有分歧,争执不下的时候,教师可以介入其中,加以引导。当然,教师要注意的是,把握住介入的时机,不能过于频繁,也不能贸然打断学生。
  引导课堂。当课堂上学生的展示偏离主题,或无效生成过多影响课堂进程时,教师也要适时介入,引导课堂流程回到正确的方向,保证课堂达标、课堂高效。
  多元评价。对于学生的展示、质疑和补充,教师要适时评价。不但教师要进行评价,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评、互评。课堂中多元、及时的评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展示效率。
  多重展示。教师要鼓励潜能生展示,避免精英化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精英化展示的现象。一节课下来,只有成绩比较优秀,或者对本学科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参与了展示。这时,教师要多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避免精英化展示的方式有:双重评价法、鼓励潜能生法、相互鼓励法,等等。
  分层展示。在一张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是有梯度的,可能某一个问题班里只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如果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会浪费其他学生的时间;如果不进行展示,那些没有掌握的学生又会形成知识盲区。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分层展示的方法,在同一时间内,由不同的小组同时展示不同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选择相应的区域,进行展示或倾听。
  达标课型模块
  达标测评是为了检查课堂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发现并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要深入研究课标,立足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并编制检测题。既要有巩固知识和技能的检测,又要有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检测;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有适合优等生和潜能生的分层测试。检测的题目应该少而精,题型要具有代表性,要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想提高检测的有效性,一定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学生才能乐学善思。因此,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检测形式。
  有效性提问。提问是最常用的检测手段,教师要力求每个问题的提出,都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欲望。对于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师可以采用反问的形式。教师的问题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普遍性,让潜能生也有展现的机会,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有效性练习。教师要设计一些练习题,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练,要体现易错点和易混点,让学生的检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设计并讲解检测题目。教师可以针对某类典型问题,由学生自行设计检测题目,并结合学习内容,让他们对某一问题进行讲解,然后再由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分组检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检测题目。这时,教师的评价是针对整个小组的,学生在合作中,就能实现“兵帮兵、兵教兵、兵练兵”的目的,提高课堂效率。
  此外,还有板书检测、作业检测、限时检测、答题卡检测等形式,都可以在检测课上大胆使用。
  检测对于师生双方都具有信息反馈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可以通过检测环节,及时总结和矫正自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检测是学生了解学习成果、弥补学习缺陷的重要手段。教师还应注意对检测后信息反馈的收集与积累,有效地实施单元验收,使学生能真正达到节节清、章章清。
  检测后的评价也是达标课型的重要环节。评价指的是依据目标,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在课堂中,教学测量与检测评价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测量是对检测结果的客观描述,并不考虑结果的实际意义;而检测评价则是对检测结果的主观判断。虽然检测评价是一种主观判断,但是这种主观判断必须以教学测量所得的客观描述为依据。同样,教学测量也不能脱离检测评价,否则,检测的结果就缺少实际价值了。
  有效的检测评价必须做到及时性、客观性、针对性和激励性。
  及时性要求教师在每次检测时,无论哪种形式,必须及时评价、及时反馈。
  客观性强调教师的评价必须依据学习目标,从检测题目、知识水平、方法技巧、学习状态等方面进行评价,切忌离开目标、主观武断,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单一化的评价。
  针对性主要指教师的评价不能空泛,必须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在哪里。
  激励性强调评价的意义不仅是反馈学习信息,还要激励学生学习。因此,评价不仅要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而且要指出学生的进步与闪光点。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带来愉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强其学习动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07:03 , Processed in 0.09474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