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络语言”大家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4 08:24: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网络语言”大家谈
网络语言是汉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它可以与基本汉语词汇相辅相成,互不取代。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交流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语言极大地影响着21世纪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在网络语体中,病句、汉字、符号、汉语拼音、英文字母杂糅是网络语言的基本组成方式。一方面,网络语言形象生动、简洁风趣,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另一方面,一些格调不高、不合语言规范的网络词语,也造成了语言污染。
青少年是网络语言的主要创作者和使用者,网络语言进入中小学生作文中,甚至进入某些年轻作家的作品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大量出现的新生词汇究竟对我们的语言生活带来什么影响?网络语言在丰富、活跃我们的文化生活的同时是否妨碍社会的进步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学校教育和公共服务等行业在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方面应当尽哪些责任?就此问题,笔者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以姓氏拼音为序编排)。
陈钟梁(语文特级教师):语文老师通常要求学生作文使用规范汉语,不提倡使用网络语言,但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只要约定俗成就会被承认。在“超女”之前,我们很少用“PK”,“超女”之后,“PK”的使用非常广泛。我们不能把一切新鲜的东西都拒之门外,但又不能盲目追赶时髦。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交际语言要有雅俗之别,要把握分寸。作为比较正规的书面语言和严肃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遵守语言规范,而在一般的个人生活交往中,使用的语言可以不必“循规蹈矩”。有些网络词汇虽然今天不被承认,但明天却可能进入我们的通用语言。
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结晶,利用语言进行创作的目的是使语言变得更加丰富。目前,现代汉语的发展并不是朝着五四第一代思想家、作家当初的愿望发展的,因为语言的发展同社会生活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批评中国文学语言和社会生活语言中的很多不良倾向,譬如网络语言的混乱无序现象,但我们无人能凭单个人的力量去改变它。借用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话说:“不是我们在说语言,而是语言在说我们。”语言有一种力量我们无力左右,但是诗人、艺术家、思想家们应该仔细思考以后再写字,尽力避免语言的败坏。我们每一个人跟语言的败坏都有关系,但是海德格尔也曾说过:哪里有危险,拯救的力量也就在哪里。面对目前汉语的发展状况,如果还有新的发展生机,它也只能从目前的这种语言状态中产生。我们必须高度自觉地承认目前我们所拥有的语言现实,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紧张感,从目前的文学语言中杀出一条血路来,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我认为简单地把目前的语言状况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可取的,应该勇于承认现实。我自己曾作过一些汉语史的梳理工作,但是我个人之力无法改变目前的语言处境,我只能在写作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干净一点,不随波逐流地去败坏我们的语言。
黄玉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网络语言进入学生作文是常见的事,我们应当持宽容的态度,不能把它看成洪水猛兽。网络语言往往比较简洁,有的很活泼,跳跃性很强,这种风格过去也有。20世纪50年代田间的诗,就属于这种短句的风格。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优秀作品,让他们在语言表述时力争做到全面清楚,尽量减少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当学生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后,就会感到网络语言其实缺乏浑厚的生命力,还不够完美,他们会在以后的作文过程中逐渐调整语言。
何满子(文艺理论家):网络发展很快,现在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也比较多,像“伊妹儿”这类表通讯的网络语言在作文中是可以用的;还有一种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比如“粉丝”这个词,大部分人都能懂,“金庸迷”就叫“金粉丝”,应用到作文中去也无妨。但像“菜鸟”之类不雅的词语就没有必要用。网络语言既然流行就有它的合理性,对此我们应持宽容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这也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假如说学生作文处于炫耀的心理,在语言表达上矫揉造作,就是不可取的了。
莫砺锋(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电脑的任何输入法都跟汉字结构没有很明确的关系,因此,电脑打字不能代替汉字书写。网络语言中的一些词汇是不规范的,甚至是不符合汉语习惯的。汉语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语言,它善于吸收外来语。汉语的造词能力很强,单字单音,组词比较方便。汉语中夹杂一些字母词,会破坏汉语的纯洁性。汉字的语用功能非常强大,中国人说汉语,没必要靠网络语言来表情达意。
莫言(当代著名作家):网络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很多网络语言,但网络语言也遵循着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即语法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是相当稳固的,而词汇却像一谭活水,不断地有新词语在产生和消亡,也不断地有一些过时的词汇被淘汰或者被激活。
网络语言的语法在发生一些缓慢的变化,网络语言为网络文学增添了新鲜的时代气息。
倪文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网络时代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传播本来是约定俗成的,在网络这样的“语境”中我们没有必要反对它,而且事实上也禁止不了。但语文教育有自己的规范,学生把网络语言直接照搬到作文中,违反了语言规范,对此我是持反对态度的。
教学语言应该使用普通话,课堂上更应该使用规范语言。有些老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在课堂上使用“哇”“OK”之类的词语,也是不恰当的。
裴显生(南京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所长、新闻传播学系教授):从总体上看,网络语言不规范,但有些网络语言会广泛传播并得到认可,逐渐地进入规范词汇仓库里来。对网络语言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不必全部排斥。一些网络流行语、手机短信和电脑游戏语言由于语法极不规范,看上去不伦不类。就学生作文而言,数字符号和字母词能破坏上下文语境,我不赞同使用。个别网络语言在口语中使用,是允许的,如果用在规范的书面语当中,就行不通了。
王光东(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语言的发展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语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词语一经约定俗成,进入人们日常交际中,就成了通用的语言。我们现在使用的一些语言,在过去刚出现时,也可能是不规范的,如刚开始提倡白话文时,当时的白话文不如文言文“正规”,但它进入文学作品之后,就逐渐占据了语言主体,这可能是语言的活力所在。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是不断变化的,如果长期没有新的活力注入,语言就可能与生活出现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语言作为新的语言表达方式进入文学作品、走进中小学生作文,是无可非议的;但从另一方面看,作为文学语言应该有其审美因素,应该杜绝肮脏的、低俗的东西,以保持文学语言的纯洁性。如果因为使用某些新语言、新符号而带来语言使用的不规范,就应该有选择地谨慎使用。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语言的出现是很正常的现象。网络语言很不规范,但它极为流行,流行到一定阶段后,有的会进入主流语言,也有一些网络语言永远都不能进入主流语言,但它的社会功能却很大,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它,不要一味地排斥。我觉得,语言学研究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规范语言,而且还具有促进语言发展的责任和义务。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往往都是来自于民间的,目前的网络语言也是一种民间语言。网络语言中的一部分词汇或语言表达方式经过约定俗成,会进入主流语言并得到广泛应用。
徐中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脑得到了广泛应用,新词新语的产生是很正常的。网络语言有积极的一面:它丰富了语言词汇,便于日常交际,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它也有消极的一面:由于网络语言不规范,使得很多人看不懂、听不明,因此网络语言的使用要有所节制。对网络语言,我们要看它的生命力,一些新词语产生后,如果长期不用,它就不会流传下来。
杨洪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随着社会的、科技的进步而变化,我们不能人为地加以干涉。今天的网络语言类似于五四时期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过渡。五四以前,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不用标点符号,五四以后才用标点符号来句读。当初的标点符号和现在的数字符号、字母词一样,都带有变革的性质。网络语言一旦约定俗成,就会纳入普通词汇而正常使用,经过规范,会逐渐进入了主流语言。语言体现着人的思维,折射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所以我们对网络语言既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又要加以正确引导。
叶兆言(当代著名作家):大部分网络语言缺少规范,网络作品思想内容不加提炼,无论写好写坏都可以“贴”出来,这样就容易流于宣泄感情,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语言“仓库”需要新鲜的、有活力的词汇不断加以充实。我始终不认为网络语言对已有的语言是一种伤害。语言系统就像海绵一样,具有很强的吸附力,它很自然地就能把那些新鲜的、生动活泼的语言吸收进来,变成传统语言。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网络语言的流行并不可怕。因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我们不能要求现在的学生每天去读哲学,去进行高深的理论思考。大多数人将来会从事平凡的工作,选用简单的,能够表情达意的语言没什么不好。我认为,凡是年轻人喜欢的东西,肯定有它的道理,不应该简单地反对。
于漪(语文特级教师):网络语言的流行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还是应该提倡使用规范语言。对学生作文中的网络语言,教师的观点应该很明确:不提倡。只有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才能对那些粗俗的、肮脏的语言有抵抗和防御的能力。如果学生偶尔用几句网络语言,可以宽容他。有些网络语言是非常庸俗的,是语言垃圾,这样的语言不应该进入课堂,也不应该进入学生作文。语言本身在发展,有一些比较规范的、能够代表时代特征的字词可以被吸收进通用语言词汇。作为语文老师,让学生学习规范语言的立场必须是坚定不移的,这样,学生才有抵抗力和识别力。语言文字关系到民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文明程度与语言文字关系密切,各类媒体和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使用规范语言。
(桑哲,中国当代文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中语会理事)
(原载于《现代语文》2007年9月下旬刊——语言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22:05 , Processed in 0.10132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