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低龄化创作”再认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4 08:2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低龄化创作”再认识
○本刊记者 桑哲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少年郁秀的《花季雨季》曾经轰动一时,几年以后,随着韩寒《三重门》的热销,“低龄化创作”开始浮出水面。近几年,“低龄化创作”现象呈上升趋势,有的中小学生甚至不惜牺牲学业投入专业写作。目前的低龄化创作是一种什么状况?家长和出版商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低龄化创作”?就此问题,笔者采访了部分专家教授(以姓氏拼音为序编排)。
郜元宝(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王蒙宣布“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之后,我们看到文学不断地被边缘化。可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文学也会因为和某些因素“结缘”,而意外地炙手可热起来。我想,文学边缘化的同时人们却在努力追求文学,总是因为文学还有利可图,好像文学可以不再对谁负责,可以变成商业炒作的一种正当手段。理想的文学在不同时代,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应该是老、中、青三代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它代表着一个民族自我反省的能力和水平。少年文学、儿童文学永远不可能是文学的主流。我认为,少年儿童不必那么积极地去通过文学反省什么,等他们经历了世事以后再来反省也不迟。
   我感到忧虑的是,低龄化写作是传统文学出现断层的表现。中国本来是一个非常讲究传统的国家,但“五四”以后,中国变成了一个非常不讲传统的国家。我说的不是不讲传统文化,而是指不同时代的人彼此之间没有共同话语,无法形成一个新的相对稳固的传统。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好像同是中国人,却没有了共同话题。
   我对“八○后”作家没有什么偏见。我只是认为创作低龄化、断层化会掩盖那些不容掩盖的问题。文学是要沟通的,不同的人群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应该面对同样的问题,这是客观现实。文学有责任使不同民族的人走到一起来,难道不能使不同年龄段的人取得沟通吗?那些拼命想使“八○后”作家特殊化的人士,我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文学应该有一种功能,应该团结不同社会、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人关注共同的问题,譬如民族性的问题、时代精神的问题、中国文化问题等等。我对文学不断被超越、话题不断换新,一直持怀疑态度。我认为文学换着花样地变化跟文学缺少持续性的发展、缺乏传统的历史责任感、缺乏面对人类基本问题的勇气是有关系的,而这种状况短时间内恐怕还不太容易改变。我希望中老年文学家应该保持自己的操守,不能为文坛存在的不和谐现象推波助澜,更不应该趁机捞取好处。

何满子(文艺理论家):从事专业文学创作,不仅要有扎实的写作基础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深厚的人生阅历。青少年年龄还小,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还比较薄弱,人生阅历也较浅。现在的青少年作家往往都是炒作出来的,比较浮躁,比如韩寒。文学之路仅靠天才加灵感是走不了多远的。当然,如果学生有兴趣、有才分,我们可以鼓励他们,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使其自然成长。

黄玉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韩寒在文学上崭露头角的时候我是支持过他的。既然有人愿意搞文学创作而且有一定的才气,不愿意把时间花在学习数理化上,这样的特殊情况应该特殊对待,毕竟我们国家也需要这样的人才。从这个角度看,应该给他提供创作条件,如果让他天天跟数理化打交道,这个人才可能就埋没了。现在的低龄化创作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大多数少年创作者的目的是功利的,创作心态是浮躁的。他们追求“出名要趁早”,有的人刚出了一本书,就往大学里寄,意思是自己属特殊人才,大学应该接受他。其实青少年就像幼小的春蚕一样,吃的“桑叶”少,是吐不出多少丝来的。只有“吃了很多桑叶,蜕过几次皮”,才会源源不断地吐出丝来。小孩子练练笔,写几篇诗歌、散文,是一件好事,但功利性不能太强,因为创作毕竟来源于生活,要有对人生的感悟。
   四年前,上海电视台就《窦蔻流浪记》的出版专门约我参与了一档节目。一个叫窦蔻的孩子,六岁时就写了一本书——《窦蔻流浪记》,当时我把他父亲写的一本书和这本书对照了一下,发现其中有一百七十多处是相同的,我就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当父亲的是在误导孩子,一心让孩子出名,这对孩子是没有好处的。窦蔻四岁开始写日记,六岁搞创作,其实许多地方写得很糟糕,文笔也很粗糙。好像因为他才六岁,人家就不去挑剔了,但问题在于,即便这样的文章也不完全是他自己写的,许多地方由父亲代笔,小孩装大人说话,没有美感。更可怕的是人格扭曲了。由此可见,低龄化创作存在很多问题。

王光东(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低龄化创作”现象人为炒作的因素比较多,这对文学创作来说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文学创作有娱乐性、通俗性的因素,做到雅俗共赏,可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但对于青少年“作家”来说,以他们的生活阅历和文学功底,是很难写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很多青少年被商业炒作后,迎合了当今的商业文化需求,也许会取得暂时的成功,但对其未来文学发展未必有好处。不可否认,一些青少年的素质确实不错,如张悦然,她的文笔就很好。他们如果能按自己的兴趣,发挥文学特长,认认真真地创作,将来或许会写出好作品。把“低龄化创作”沦为为商业服务的工具,这只能是世俗层面上的成功,对文学本身的伤害会很大。

徐中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低龄化创作”现象可能是从《萌芽》杂志社组织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开始的,当初确实发现了一批有文学潜力的青少年,他们的文笔不错,也写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后来一些商业因素掺杂其中,部分小作者出版了一些作品,取得了一些商业层面的成功,这可能误导大批青少年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这种“成功”也助长了他们中一些人的狂妄情绪,这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不可否认,他们中的有些人天赋不错,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果不加以引导,这些年轻作者将来就不会有大的出息。对这一现象,我们要用正常的态度反思,讳疾忌医会使大家都不肯讲真话,浮躁功利性的社会大背景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于漪(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特级教师):青少年搞专业创作本身不是坏事,古今中外都有。如果孩子真有这个天赋和兴趣,家长和社会可以给他提供方便,但应该正确引导。当前的中小学生搞专业创作也不乏人为炒作,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对学生是有害的。家长和社会不应该把孩子作为谋取利益的工具,这是我们应该正视的。靠商业包装,靠父母作秀、代笔出名的少年作家,缺少文化积淀是写不出优秀作品的。许多“八○后”作家缺乏后劲,根底肤浅,生命力短暂。
(桑哲,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中语会理事)
(原载于《现代语文》2007年10月上旬刊-文学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14:44 , Processed in 0.10342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