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学习要重视语文实践——访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审张定远教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4 08:3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学习要重视语文实践——访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审张定远教授



    张定远,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国家级刊物《课程·教材·教法》编辑部主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人教社报刊社社长等职务。社会兼职有: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副会长等职。
    编辑、撰写、合著、主编“中学语文通编教材”、“初中重点中学分编教材”、《中学语文教学丛书》、《中学生怎样学语文》、《中学语文知识趣谈》、《中学生作文例话》、《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思想精粹》、《近现代名家作文论》、《建国五十年语文教材建设》《叶圣陶教育文集》、《初高中语文词语集释》等六十多本书。
    发表论述语文教学和教材建设的文章60多篇,撰写序言40多篇。《张定远语文教育文集》即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桑哲(以下简称桑):您是如何认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呢?前些年,我们语文教育界曾进行过一次大讨论。在这次讨论中,突出地提出了“人文性”问题,您作如何评价?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就“人文性”而言,存在哪些问题呢?一线的教师应该如何去做?
    张定远(以下简称张):语文学科现在叫语文课程,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里面包括语文知识,甚至包括其它学科的有关内容。它综合性极强,所谓综合性极强就是说它不是纯工具性的东西,它有工具的东西,有思想的东西,也有文化的东西,甚至还有其他学科的一些东西。在制订教学大纲的时候,从1963年的大纲、1979年的大纲到1985年的大纲,都说它是基础工具性,当然我们在认定的时候,从来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纯的工具,从来就把它当作工具和思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东西,但是由于这些年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有些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对语文学科里面所包含的人文的东西,思想教育的东西或思想道德情操的东西,忽略了甚至把它抛到一边了,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大的偏差。在教学中,对工具这方面的训练多了、强化了,而对思想品德这方面的教育削弱了,甚至取消了,所以在基础教育教学里面出现了偏差、错误。近几年来我们语文教学界对语文学科展开了大规模的讨论,重点问题还是语文学科的设计问题。经过这两三年的讨论,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进一步地明确了,语文确实不同于政治、不同于历史,它自己具有工具性的一面,所谓工具性就是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同学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这属于工具性的一面。另一方面我们学习语文接触的材料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文章除了语言之外,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教育内容,因此语文教学绝对不可偏废,要通过语文教学来渗透有关爱国主义的美好道德情操或人文的、文学的、美学的这些因素,这就是人文性的一面。对人文性方面的教学,我不主张硬灌,我不主张搞两张皮的教学,还是过去的一些想法,就是要在讲语言文字的时候很自然地把道德情操、美学的、文学的东西加入到里面去,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这方面的内容。
    近两三年在我们语文教育界展开了一场大讨论,这个讨论涉及语文教育的很多方面,有语文性质的讨论,有语文教学内容的讨论,有语文教学方法的讨论,有语文评价方法的讨论,甚至有对课文该怎么教的讨论,这次讨论涉及的范围很广,总的来看这次讨论对我们语文教学还是有益的,因为它涉及到我们的一些缺点、错误甚至带有一些原则性的问题。这次讨论突出提出人文性的问题,这对我们语文教育是个大的开拓。过去我们对人文性的内涵认识不深,理解不透,尤其是对人文理解不深,经过这次讨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稍微清楚了一点。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要尊重学生、尊重人,要把学生作为主人,作为主体,人就是人体、人格的问题,这一点把它突出提出来,对我们解决语文教育思想里面的不尊重学生、不尊重人格、不尊重人的个性,是一个大的冲击。人文性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过去强调思想教育、道德情操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但对文化教育、美的情操的教育重视不够。通过这次讨论认识确实深刻了,今后我们的语文教学除进行工具性的教育之外,还要对学生们进行人文方面的教育,而且这两部分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现在出现的问题是有些老师把语文课讲成了思想道德情操的课,抓住文章的几个思想教育的点,让大家讨论。这个讨论的时间持续一节课,这样就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了,也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我们语文课还是要紧紧把握住课程标准去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的。我们还要把培养语文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我们要有意识地来渗透人文的东西,但要通过课文,千万不要把工具与人文割裂开来:今天我们用工具性的语文训练,明天我们就将进行人文性的语文训练,这样的局面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我们要求的是两者的统一,是有机的统一,而不是两张皮。过去我们语文教学史上出现过这个问题,有的时候就把语文教学了工具上了,有的时候完全搞到思想教育上了。过去我们提出来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这就是把语文课完全搞成政治化的一个否定,我们过去走的弯路不希望再出现,今后的语文教育要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
    桑:张老师请您谈一下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张: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成绩是主要的,要加以肯定,但是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现在单项传输,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填鸭式、满堂灌。这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近几年有一定的克服和改进,但是在大面积上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一点成了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瓶颈,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教学不能很好地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参加语文教育的实践。第二点就是分析式的教学。分析式的教学就是脱离课文脱离学生实际来分析课文的微言大意。一篇很简单的文章要挖掘它的微言大意,而且用的时间相当长,离开语言离开文章离开学生实际,结果学生得到的东西很少。对于分析式教学不只认识它的弊端,目的在于克服。还有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封闭式教学,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师的教学思想封闭,比如不相信学生,不尊重学生,教学思想比较陈旧、落后、保守。另外一个方面是在教学行为方面,这种封闭式的教学就是不愿意把学生带入社会中去,只把学生局限在教室里面,局限在校园里面,很少让学生接触新鲜空气。还有一点就是这些年来片面追求升学率、标准化考试给我们语文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弊端,原来我们是引进欧美、前苏联、日本的考试方式,时间证明它们好多地方现在已经不用标准化了,用也是不占主流地位了,咱们把它引进来之后,变本加厉,在我们国家创造,让我们的中学生用那么多的时间来搞标准化的演练。语文教学是活的,是生动活泼的,学生是活的,教材是活的,社会是活的,可是我们用那么多的时间让学生搞训练,训练的结果就是把孩子的思想搞死了,把我们的语文教学搞变味了。标准化的问题我们现在还不能百分之百地加以否定,但是用那么多的时间、大的比重来进行这样的考试而忽略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是不对的,影响孩子们的精神生活甚至身体健康,标准化的问题确实到了我们认真思考,认真改革的时候了。这些年搞标准化考试,在课上课后,很少有老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来读书,这一情况前一阶段很严重。在课堂上听不到学生的读书声,这确实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大问题。通过读才能进一步理解语言,才能把生动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血肉,真正形成自己的能力,不让学生读书怎么体验语言呢,怎么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呢?我们语文教育还有一个大的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把课文的语言忽略了。老师备课的时候不把语言作为重点,讲课的时候不把语言作为重点,课后也不把语言放在应有的地位,这确实是个大的问题。课程标准提出来要让学生读文章,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这种提法是很好的。备课不备语言,教课只教外围,打外围战不进入语文教育的本体,这样的语文教学说实在的不叫语文教学,让学生学语言,体会语言、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积淀语言,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桑:张老师,请您谈一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看待知识和能力这个问题?
    张: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如何看待知识和能力,是我们长期探讨的一个问题。粉碎“四人帮”之后,针对“四人帮”的破坏我们当时提出要加强双基教育,这个口号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四人帮”把语文教育给破坏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基本技能极差。我们语文界的拨乱返正就是进行课程改革,但如果不抓课堂,想把语文学好也很难。第二个方面就是要抓语文教学过程的改革,让同学们通过实践,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这两条是很重要的。
    桑: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资深编审,过去几十年一直编写语文教材,您是如何看待我们的教材改革的?现在有很多的版本,你有什么看法,满意不满意?
    张:原来就我们人教社一家编,叫统编教材,从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根据中央的政策就是在一个统一标准之下编写多套教材,多套教材的局面形成有两个过程,从八十年代中期到课程标准公布之前,根据教学大纲,各地编写的教材,有三十二个版本,经过时间的检验,后来就剩了七八家,再后来就剩了五六家,后来有人教版、广东版、四川版、江苏版等。那时候的教材经过十年左右的编写、修订、完善,都由原来的过分注重知识,逐渐转向着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让学生学习语言,让学生揣摩语言。在那几大教材版本里面都有不少的缺陷,第一个缺陷就是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最后落实到让学生学习写作;第二个对文学作品选的比较少,文学作品所占的比重不到百分之五十,在这方面缺乏新的认识,没有从文学作品这个角度来考虑;再就是选文章,一些新的东西没有进入。课程标准出来之后,现在有人教版、江苏版、语文版、北师大版、武汉版,上述的一些问题给克服了。第一,选了一些文学的作品,占了百分之五十以上,时代气息增加了,突出了文本本身的教育作用,通过作品,通过各种文章的教学,特别是让学生学习、揣摩、体会语言,使我们语文教学真正回归本体。从弯弯曲曲的道路上回到了正确的道路上了。我觉得这是我们教材最突出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淡化了一些文体,通过文本本身使学生学习。再一个是写作教学加强了。过去写作没有体系或体系不够完善,现在对写作教学注意了,在训练方面也简化了训练的内容,这些都是优点。里面有没有缺点呢?现在正在试验,到今年秋天第一轮试验才结束,到时候听取一下老师的意见。到时候老师们会提出来很中肯的建议,供他们来参考。从这方面来说前进的步伐比较大。

(原载于《现代语文》2004年理论研究版第10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04:33 , Processed in 0.09695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