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寻“意”“言”兼得的语文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14 20:0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追寻“意”“言”兼得的语文课

胡巧红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语文课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可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一直是小语界的痼疾。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静下心来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我们应该教什么?学生在语文课上应该学什么?笔者通过实践和思考,认为实现高效课堂的首要问题是语文教师该怎样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这是我们在实施有效语文教学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即:这堂语文课,我们要“教什么”。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绝非易事,这个问题,在其他学科中是不存在的。如数学课,我们“教什么”,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但语文课不是这样,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教学的核心目标,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学的核心目标的载体,语文课的核心教学目标隐藏在语文课文中。于是,“核心教学目标是什么”这么一个在其他学科里老师们在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语文学科中还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一篇篇在内容上没有必然联系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并没有想到他们写的文章会成为课文,只是编教材的人选编了他们的文章而已。因此,没有哪一位作者专为语文教材写文章。这些文章在没有编入教材时就已经存在,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它们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李海林先生称之为“原生价值”。

有研究者把这些文章的“原生价值”概括为知识传播价值、情意交流价值和消闲价值。其实,还可以概括出很多其他价值。创作者创作时怀着各式各样的目的,可以说有多少种目的,它们就有多少种价值。但是,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成为课文,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它们既保留了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原生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李海林先生称之为“教学价值”。

如《莫高窟》作为一篇课文,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言内容”——知道莫高窟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和一个面积不大的藏金洞,但这不是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掌握真正的“教学价值”——懂得作者是如何描写莫高窟的,才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事。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要得“意”又得“言”。

怎么才能得“意”又得“言”呢?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结合具体文本,在语言表达处、在文本秘妙处、在遣词造句处、在谋篇布局处时时唤醒,常常提示。那么,如何制定一堂语文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呢?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凭借什么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呢?

细心的教师都会发现每篇课文课后的练习题是重要的教学依据。练习题的重要性在语文课程中要远远高于其他学科,因为语文练习题是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其他课程中,练习题最多只是课程内容的重现,有的只属于教学领域,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课程本身并没有很大影响。但语文课不是这样,语文课“教什么”在相当程度上是由练习题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

如《秦兵马俑》(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后练习3: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这道练习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课文的整体阅读,蕴涵着核心教学目标。依据这道练习题,我们可以制定这篇课文的核心教学目标:体会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

当然,不是每篇课文的练习题都像《秦兵马俑》这样明示了核心教学目标,许多课文的练习题并未蕴涵着核心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对一篇篇课文进行二次加工,以确定在这篇课文中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更多地可以从表达方式上去考虑,看看这篇课文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方式。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中、高年段的课程目标是一致的:“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我认为制定核心教学目标时应该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课文的“教学价值”也不是由教材一个要素决定的,还涉及到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的问题。因此,不可能是教材有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什么,我们只能选择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发展相一致的内容作为“教学价值”。如《拉萨的天空》中的三处比喻既有“明喻”也有“暗喻”,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就可以只讲“明喻”而不讲“暗喻”。

记得北京大学的曹文轩教授多次说过:“语文教材是语文课本,不是人文读本。语言应用问题、文章作法问题——技巧方面的、修辞方面的,都是语文所要讲授的,这是语文课非常重要的层面。现在语文课实质上不怎么讲这些,主要讲人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除了要具备人文性外,在文法上更应有可说道之处,否则就不宜选到语文课本里面。在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的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文章写作上的妙处。”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急需要做到的。

我们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练就一双慧眼,在语文教材的密林深处,发现课文的“教学价值”,确定核心教学目标,这就“意”“言”兼得了。这样的语文课才会散发出知识魅力的芬芳,才会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的收获。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06:13 , Processed in 0.11290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