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博雅教育好在哪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9 00:2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博雅教育好在哪里
法理德·札卡瑞亚 刘怡女

《为博雅教育辩护:当人文课熄灯,大学正让青年世代失去远大未来》
(美)法理德·札卡瑞亚 著
刘怡女 译
台湾大写出版公司
2016年1月版
●彭以夤(图书馆职员,香港)
西方世界自罗马中世纪时代迄今,“博雅教育”成为了学院教育的重要一环,“博雅教育”英文称为liberal educations,在香港被译为“通识教育”,但“博雅教育”似乎更能曲尽其意。
博雅教育向来不容易被定义,因为它所涉及的范围太广泛,很难清楚列明。它背后总是带着古典教育的基本宗旨:将学生培育成为学识、思想、德育和品行等方面堪称完备的人才,这与现代教育所注重的方向,即科学知识、方法甚至技术方面的传授并不一样。然而博雅教育并没有消亡,即使在崇尚实证科学的今日,它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因为事实证明了侧重科学及技能的现代教育,培育不出全才型或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技术专才的能力仅只局限于其擅长的领域,无法触类旁通。
曾有很多人撰文或著书讨论博雅教育,非本书作者法理德·札卡瑞亚所独专,但这本书读来贴近时代:对当下来说,注重科研和技术培训的大学比比皆是,即使对中国、印度等国来说,这类大学已经存在超过大半个世纪,而且正渐渐转型,不单变得商业化,也变得数据化,重视多元化教材、远程教学及各种各样的网络工具,旧式的科学实验也渐被淘汰,更何况是人文及社会科学教育。相比之下,博雅教育更加古老,它又如何在瞬间万变的当代社会中显示出它的价值?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列奥·施特劳斯有一部著作名为《古代与现代的自由主义》(Liberalism Ancient and Modern),书中一开始即定义何为liberal education。其中的liberal是一个充满歧义的词语,它的歧义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冲突,我们把它理解为“接近伟大美善的事物”还是“启蒙理性的自由”,端赖我们认同古典抑或现代哲学的主张,然而在现代世界,liberal education更多指涉工业资本主义和科学革命以后正逐步流失的传统价值剩余。
作为一个生于印度,在美国受教育的学者,札卡瑞亚对博雅教育的思考本身出于对美国的钦羡,就更不足为奇了。札卡瑞亚成长于冷战时期采取不结盟外交政策的印度,少时像许多成长于第三世界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一样心怀美国梦,他的《后美国世界》尝试思考在霸权不再的时代,他们梦想中的美国应如何维持自身优势。人们常说,美国的一项优势就是拥有雄厚的软实力,这一点在美国教育上更是表现无遗。这个超级大国一方面是大规模工业化和科技发展的推手,一手毁灭了传统教育赖以存在的环境;另一方面,它又拥有无比丰富的资源,去支持其捍卫西方文化及其传统价值,还有它的建国理念(即民主、自由、人权等理念),而人文教育自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作为传统人文教育的核心,博雅教育早在中世纪就在欧洲各大城市的大学里存在,但对于美国来说,则是迟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政府、教育界以及民间忧虑广大移民人口将会大大淡化美国自身理念时,发起荣誉通识计划的产物。这项计划很快变成经典研读计划,但学者们对于经典研读教育也是褒贬不一。堪称经典研读运动之父的哈钦斯认为没有传统经典就没有教育的基础,但持自由派看法的古典哲学学者玛莎·纳斯鲍姆则认为研读经典者大多是学院保守派,而这项计划所研读的经典哲学家,本身不见得会认同这种翰林院式教育。作者也提及,所谓教育最终离不开书本的阅读,这让经典研读变得合情合理,试问连学科经典著作都不求甚解(例如一个哲学系学生不晓得柏拉图的理论),又如何完成该学科教育?然而应该读什么经典呢?今日美国有不少大学对当代哲学和后现代理论著作的研读,又能否算作经典研读的范本呢?
但一般来说,博雅教育的研读文本主要为传统经典,这不难理解:传统经典是整个社会约定俗成的共同遗产,以西方哲学为例,你可以略过《存在与虚无》不管,却不可不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作为来自亚洲的学者,作者在书中也提及了新加坡糅合东西方文化的大学博雅教育,与美国承袭西方文明的博雅教育作一简单对比。至于博雅教育有什么优点方面,与一贯讴歌人文传统的观点不同,作者指出,博雅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思考和写作,还有言谈和创意方面的能力。这是一种从商业竞争力的现实角度作出的考虑,因为单靠技术训练出来的学生只能关注与其技术训练有关的事情,无法通观全局。这点出了人文如何补足科技的不足。
美国能够在战后几十年间蓬勃壮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自由、开放的教育制度。目前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都把不少资源投放在教育上,而东亚新兴国家凭借其考试制度往往能产生大量勤奋工作的人才。然而美国教育制度的优势,就是能够吸引到世界各地最出色、最聪明的人才,吸纳更多受过良好教育、积极努力,想开创新公司、新产品甚至新产业的移民。
21世纪的网络化世界,对于这位成长于冷战时代的学者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也许意味着这代人可以比上一代更能站在多角度看问题和真实世界,不再坚持壁垒分明的立场,而且那种劳动体现经济剥削关系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变了,社会也不只视教育为促进经济生产的工具,人们更认同教育对个人拓展兴趣的作用了。作为一个乐观主义者,作者还认为人类正不断改善各种经济、社会及卫生问题,这都是与普及教育有莫大关系的,而网络普及化则让以往因为付不起昂贵学费而却步的人获得教育机会。捍卫博雅教育的理由,也许就是在商品化和高度资讯化的今日捍卫教育最核心的部分,也为了培养一个人成为完整的人(不只是企业家或专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13:46 , Processed in 0.08025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