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拿教材当回事儿——三月听课杂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2 00:5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拿教材当回事儿——三月听课杂记




袁源




今年春节早,元宵节后才正式上课,走进课堂,便到阳历三月才开始了。

首先是3月10日下午,在锁金中学参加市中心组组织的初一《课程标准的教学解析与实施建议》实践专题研讨活动,观摩了一初赵老师的《猫》和锁中李老师的《木兰诗》,还聆听了行知谭老师和汇文朱老师的微讲座,讲座题分别为《借助<教学建议>, 精选教学内容》和《整合资源,分类指导——七年级写作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两节课各有特色,赵老师的课干净利落,简洁明晰,从分析三只小猫的特点到作者及家人对三只猫的态度和变化及其给予自身的启示,清清爽爽,不蔓不枝。李老师的课则从学生的课前提问着手,先巩固语汇和修辞的知识,再以“传奇”一词,提领全诗,引导学生讲故事,赏形象,谈感悟,学生思维活跃,课堂高潮迭起,诸多细节,令人拍掌叫绝。

其次是3月11日下午,在六合科利华棠城学校参加“张一山、樊智涛名师工作室”活动,听了该校孙刚老师和东台顾明老师同课异构的写作课《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两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从生活中找“米”》,顾老师以《那一份暖》为题,让学生寻写作素材,并指导学生理解有价值的素材。孙老师则以《父亲》为题,引导学生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体悟写作选材的道理,各有所长,但都能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

接下来是3月14日,在春江中学做常规视导,听了刘老师的《木兰诗》、朱老师的《非连续文本阅读指导》和张老师的《雪》。刘老师关注学生的学,单是要求学生课前脱稿演讲,就可见他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关注。尤为让我感动的是在教学常规检查时,该校教研组长沈老师拿出的她的学生作业——每日摘抄本,她坚持要求学生每天摘录课内外阅读中喜欢的片段或语句并作赏析,然后仿写。对于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这是非常实用高效的办法,也是真正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寻求的便捷途径。

3月15日,在雨花台中学做常规视导,听了刘老师的《伤仲永》和张老师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3月17日下午,仍然在春江学校,我们开展了一个小初衔接活动,请该校中学部的陆老师给六年级的小学生上了一节《天游峰的扫路人》,再请小学部的黄老师给初一的学生上了一节《音乐巨人贝多芬》,真没想到,两位老师的课把握了不同年段学生的学习特点,特别是陆老师,紧紧扣住语言学习,帮助学生扩大语汇积累,提高表达能力,效果很好。

再接下来是3月18日,在中华上新河初中参加省中考复习教学研讨会,听了我市育英二外的韦老师的《图文转换》语用复习课,还有淮安徐万田老师的《小说阅读复习》以及常州贺剑英老师的《散文阅读复习》课。韦老师很年轻,但颇谙复习教学之道,课上得很见功夫。其后是3月21日,在新优质初中滨江中学听了毛老师的《议论文阅读复习》和陈老师的《小说阅读复习》。两位老师都从温习旧知开始,以实战演练跟进,应该说是注意实效的。

3月23日有一个特殊的经历,就是去29中听课,听了金波老师的历史课《改革开放》和王生福老师的语文课《春酒》。两位名师对课程的理解与教学的实施都令人佩服。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篇文章,那么每节课必然都有其立意。两位老师都以卒章显志的手法,在课尾点题。金老师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一直在行进中,我们只能适应时代,不可能叫时代适应我们。王老师则用琦君的散文集的名称《永是有情人》画龙点睛,颇有独到之处。

其后是3月24日下午,在弘光中学参加市中心组组织的初二《课程标准的教学解析与实施建议》实践专题研讨活动,听了共中汪老师的《春》与弘光何老师的《马说》,还有王老师和李老师的微讲座。汪老师的课用“听《雪》” “画《雪》”和“问《雪》”结构,将学生的理解步步引向深入。何老师则希望将口语交际教学融合到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两个微讲座很具体,给人启发良多。3月25日去苏州相城实验学校,听了该校李老师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凌老师的《甜甜的泥土》。两位老师风格不同,但教学都有板有眼,踏实细致,可圈可点。3月29—30日,又听了12节课,至此,三月课听完。

一个月,听课34节,不算多,但也不在少数。有一个感觉是蛮强烈的,就是某位专家所说:不要太拿教材当回事,也不要不拿教材当回事。有些课不拿教材当回事,结果课堂上东绕西旋,就是不进门。好容易进了门,一会儿又出去了,结果学生看着热闹,还真的学不到多少。太拿教材当回事吧,就难免纳闷:妈妈“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在37度的温度下不化,怎么埋在雪地里“一夜之间地温回升,冰雪消融了,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就化了呢?地温要回升到怎样的程度,气候要多么的反常啊。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做老师的,先得拿教材当回事儿,认真研读,思考其教学价值;然后再跳出来,用审慎的眼光再打量它,看看能不能发现问题,不可盲从。如果发现教材并不完美,这倒不是坏事,照样可以发挥其教学价值,让学生获得有益启发。所以本质上还是真拿教材当回事儿,否则看上去我们认真地一篇篇地教,其实并没认真读通读透,甚至没有读懂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23:04 , Processed in 0.13225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