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稼阜:点画一世界——我对书法的理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3 07:07: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孙稼阜:点画一世界——我对书法的理解

    书道玄深,余学也浅,虽略窥其门径,然其中妙处却遥望不可及。一二感触,错谬难免,诚就教于方家。

  书即是人。书与人的关系,古人言之甚详。傅山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认为字和人是统一的。人是复杂物,如性格内向、外向,品质忠厚、奸邪等等,书法到底如何联系于人,不易说清楚。大概性格豪放者,笔墨多纵横,儒雅者行笔自清健。但这是艺术范畴之外的区别。若欲就艺术言,那里面有进退、斜正、大小等等诸般变化,不能简单划分。人之见识有助于认识社会与自然。社会有其规则,如法律、道德等;自然界的变化更有它的规律,如老子言水:“就于低下”,都是真实不妄。自然的东西,我们觉着舒服,就是它是理之然,没有勉强,盈亏皆是顺理成章。书法中追求的也是自然。古人造字时,以天地万物为助,得文、字以别识、记忆所见所闻,但那时的文字更近于画,不是书法,书法之成为艺术,是从具象到了意象后。如古人说“点如高山坠石”,说的是“点”要有坠石之“势”,而不是石之形。要将自然界之物象用书法艺术表现出来,在于写字人之见识。写字人对世界认识的深浅,对书法语言掌握的娴熟程度,决定着他的“字”的耐看程度。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交织于各种关系中,为社会中的规则所限制,因而人心便趋于小而具体,有了各种各样的是非标准,形成各种审美性格。作为艺术的书法,也便有了具体人的面貌,如颜真卿的正大、柳公权的刚毅、赵孟頫\的雍容等等,表现出的全是各人不同取向形成的“脾性”,一见便识,所谓“字中见人”。但字中见人不是书法的高级境界,书法的高级境界是“字中见天”。字中如何见天,关键亦在“人”。“人为天之便”,说的是从人道可参天道,这首先应是将“人”作到位,作“大”,去掉私心杂念,“私心深者天机浅”,反之亦然。“天人合一”是古哲的理想,也应是志于书者的理想,但“人书合一”是其蝉脱之关节,即人通过于社会规则,自然万物变化的理解参悟,开拓了其书法思想,再将这思想通过书法语言表达出来,有心的读者便可从其点画、章法变化中见到许多深奥的道理,得到益处。

  技为途径。明白了书即是人,那么技法为途径就显而易见了。书法中的点画、章法等是书法独特的语言,如何寓其以深意,关键在于做到点画、字中有“象”。前人评王羲之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就是说的字中之象,这象是一种观者的感受,如子期能从伯牙琴声中听到“高山流水”一般。如何将自然物象转化为点画、字之意象是书法技法的根本。古人说“胸中有丘壑”是就绘画言,书法亦是一理,而且更深入。绘画有具象,如山水人物,书法要将山水、人物等等这些具象全抽象为点、画、结构、章法,表面看到的是点国,但细审之其中却有山水之气势变化,人之亲近疏远、喜怒哀乐。从这一点看,书法更难于绘画,其技法看似简单,却更难掌握,它要求书者对点画、结构、章法有深刻的理解,深究其中变化,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地,方可言传作者之心。

  笔为指之长。古人讲用笔的方法很多,往往令学者不知所从,无论是单勾、双勾、三指、五指执笔法,无非是个“合理性”问题。真正要做到用笔自如,须使笔似增长的手指那样灵活才行。这就要使笔和手先合为一体,方可论“心驱腕,腕使笔”。

    碑帖本一。碑学兴起于清代后,推古代碑刻研究之波澜,但此后分书法艺术为“帖学”、“碑学”却是偏颇且表面化了。无论是碑,还是帖,都是书者艺术思想之外现,故而唯于碑帖表面特征谓“北碑”、“南帖”是本末倒置,不着根本。任何高度成熟的艺术品都是“合谐”的,其中“雄”与“秀”等风格特征达到高度统一,如于王羲之书法,我们可看到其中含有雄健、刚劲、流美、圆转等等特征,是一种大和。刘熙载谓“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故书中之风格决不是单一的,只是某篇作品因时、地、内容不同,作者所表现的风格稍有差异而已,或偏于雄,或近于秀,如长河之不,或平静、或巨浪是地势、风等使然,要皆不失水之本色。

    诸体一法。真、行、草、隶、篆各为书体之一,是字体差异,不是书法本质之别。任一体若能造妙,都能深刻表现作者心中之美。若谓真不如草之易表现性情,也是失之于表面。真中之动,草中之静都是极高境界。无论哪种书体中,都含有动、静成分,越是看似静者,愈越含动意,反之亦然。动静互补互救,字才能“活”。古代大家,一体能,诸体皆通,不只是因为勤奋,而是缘于对书法的深刻理解,窥见了其内在规律。推之诗文、绘画等亦是一理。赵孟頫\曰:“画法原与八法通”,傅山说:“医犹兵也”,都见此意。

   古为我用。书法史上大家林立,群星灿烂,如何取舍,全在于“我”。如果写颜是颜、写米是米,便不可谓善学者。一切当以我为出发点,要有海纳百川之宏大胸怀,固本纳新。这前提是要明辨古人之短长,取其精华,傅山有一段论述极为精辟,他说:“一双空灵眼睛,不唯不许今人瞒过,亦不许古人瞒过。看古人行事,有全是底,有全非底;有先是后非底,有先非后是底;有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底。至十百是中之一非,十百非中之一是,了然于前,我取其是而去其非。其中更有执拗之君子,恶其人,即其人之是亦指为非。喜顺承之君子,爱其人,即其人之非亦私泥为是。千变万状,不胜辨别,但使我之心不受私弊,光明洞达,随时随事,触着便了,原不待讨论而得。无奈平素讲究不明,主宰不定,一切妄听妄说,无师无友,混帐糊涂强牙赖嘴,想要只等算个人物在世上,熊着虎脑,但令识者含碜[臭害][害奈]而已。”不唯于书,推之一切学问,皆是至则。

(信息来源:中国书法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1 04:35 , Processed in 0.07683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