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什么是语文基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3 22:5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什么是语文基础?语文基础是“诗外”功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a965a0100g5jo.html
1、语文教材的架构与缺陷
    盯着中国语文教育做了十几年的事情,就盯出来一些真相,不吐不快。在身边随处可以遭遇骗局的现实中,防骗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骗子比平常人要专业得多,更拍案惊奇的是,很多骗子是在自己都不知所以的情况下就把人给骗了,骗得很真诚,很实在,这的确是一种不可言传的无奈:连骗子本身都是受骗的,而这个骗子并没有想骗人的意思,你说这是着了什么道儿啊?
    这么来说吧,一门课程经过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研究,还处在糊涂的、混乱的、无效的状态,如果不是这门课程本身有问题,就是研究这门课程的方法有问题了。
做研究的人都是会一些研究方法的,其方法的科学性,不需要我这个研究语文教育的人来饶舌,我也不过采用了大家都采用的一些研究方法而已。我想,课程不同,内容不同,但只要想做点研究的事情,研究的方法多是大同的,这会有什么问题呢。
    不如说说课程本身。中国语文的现状堪忧,跟其它的课程不一样:这样一门以生活中每天都要用到的母语为基础来构建的课程,居然成为学生们考得最烂的一门课程,而我们的考试,很少考对母语本身的研究,大多在考对母语的理解和运用。考得稀烂,肯定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什么不正常呢?课程本身的问题?教学方法的问题?或者是考题设置的问题?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这么一想就比较复杂,层层深入进去,怕是都有问题。这里我还是想单说说语文课程。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语文课程,基本上由这三个方面内容构成: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作文。
    学生学习的校内教材,都是以专题来构建学习单元,每个专题由几篇内容相关的课文组成,基础知识和阅读就掺和在每一篇文章里,作文则挂附在单元的最后,然后将几个学习单元编辑成册,我称之为专题拼凑式教材。
    新华书店里有很多的学习辅助资料,其实也是一种教材的形式,都跳不出这样的框架:将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作文分为三大版块。语文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的堆砌,基本上是辨析记忆内容;阅读就是找些文章,出一些理解分析的题目;作文大多总结一些写作技巧,再弄几个作文题目、例举几篇范文了事。我称之为版块堆砌式教材。
    也有专门把阅读和作文分开出学习资料的,阅读上没有什么变化,作文就做得更细致一些,列出了很多作文专题,比如人怎么写,景怎么写,物怎么写,等等。还有更编得更体贴的,详细到小猫怎么写,花朵怎么写,甚至具体到月季花怎么写,水仙花怎么写,花蕊怎么写,花瓣怎么写,等等,像是受了一些讲美术技巧的书籍的影响。我称之为机械技巧式教材。
    当然,每一种教材的出现,都有自己的道理,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现在所有的语文教材都无法回避一个问题:教材的难易程度是如何界定的?三年级的孩子与六年级的孩子在学习基本能力上是很不同的,那么我们的语文教材是如何进行针对性地安排的呢?如果没有这种针对孩子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针对现代汉语认知和运用的难易程度的安排,就不可能实现循序渐进、扎实提高的学习效果。于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做许多无用功:超前学习完全不能理解的东西,或者滞后学习已经可以独立理解的东西。这些无用功带来两个效应:畏惧,或者厌烦。
    现在,这两种效应正弥漫在全国各地的校园里,流传得比任何一种病毒都更广泛,更持久。因为患者数量巨大,结果是让许多庸医找到了商机,很多不识语文、不爱教育、只会做生意的人摇身一变成了给语文治病的医生,都做起教育生意来了。
    骗子似乎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成为骗子,只是认认真真想做生意啊。
2、语文基础的明确与模糊
    但是语文的确是不好教的。不管是阅读还是作文,都是孩子个体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感悟能力的直接体现。能力这东西,不是花钱就可以买到,也不是花时间就可以等到,如果没有体验,没有积累,没有优秀的训练方法,没有正确的努力方向,往往会落一个吃力不讨好的结果。特别是语文中的作文教学,就把很多骗子逼得走投无路了,似乎你怎么教都没有用,教孩子写这一篇,孩子似乎会了,写出来了,可是面对一个新的作文题目,孩子又是一片茫然。但骗子总是会想办法的,把过去的八股文改头换面一下,于是套路教学、模式教学应运而生,这样孩子写作文简单多了,甭管什么作文,拿个模子往上一套,看起来就有作文的样子了。可是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作文的评价越来越趋向真正的作文能力考核,这种只做样子的作文方法很快就出了问题:有作文之形而无作文之神,这样的作文在考场上,特别是高考考场上,纷纷栽了跟头。
    这样的骗子,多是对语文这门课程不能深入了解,只想到尽快捣腾点成绩出来,作为招生的筹码。这种思维方式是受了社会风气影响,急功近利,心气浮躁,甚至很难说每一个这样去折腾语文的人都是骗子。只是,在一代一代孩子的内心建筑起来的母语文化成了豆腐渣工程。
    语文能力,字典里说就是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对于母语而言,这样的解释显得简单了。语文应该有更多的文化内涵在里面,语言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是内在气质、修养、精神、品格的反映。阅读和写作可以作为考核的形式,但平常与人的对话、对待生活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与人相交的心境等,都是语文素养的直接体现。这样理解语文并不宽泛,相反是从对母语的理解运用的本质去看的:没有哪一种母语会失去文化内涵,而仅仅停留在机械运用的层面上。并且,这样去理解了母语的内涵,实施教学时才会更加有的放矢。也只有这种以提高基本审美为目标的语文能力培养,才会真正解决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问题,或者说才能真正解决语文考试问题。关于教学问题,我专门写了一篇叫做《作文教学的相对论》的东西,这里不多说。
    再来理解一下语文基础问题。
    从现有语文课程及考试规律来看,语文基础其实包括了语音、字词、句法、修辞、标点符号、文化文学常识、写作常识、诗文背诵等方面。考试的时候,基础知识部分,像字词的音形义、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和填空、名言佳句的填空、文言文实词的比较等方面,只能靠平时日积月累的记忆,这是几乎不需要老师教的内容,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积累记忆的习惯,这部分考题就只能靠运气了。还有一部分语文基础的考题,一般会综合在“阅读”里来考核,比如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近义词和成语的选择、病句的诊断、古今诗文的理解和赏析等,这些所谓基础,其实已经是一种汉语运用能力的考核,都属于“阅读分析”范畴了,这要靠平时用正确的方法来学习,死记硬背是无法应试的。
    这样的语文基础似乎就很明确了,但是对于提高语文能力而言,却是很模糊的。即便只是针对语文考试中的阅读与作文的能力,似乎这样的基础也并不牢靠。都知道学习任何一门功课,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夯实基础才能真正提高,举一才能反三。但是这样的语文基础即便掌握得再好,也不见得能真正提高语文能力。传统中有一句很误导人的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通常被人们理解成只要多读诗,多背诗,自然而然就会做诗了,以为多读多背就是作诗的基础了。可是我看到这句话中的“吟”字,怎么看都是在吟别人的诗,也就是拿别人的诗来附庸风雅罢了,跟“作诗”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以这样的思维方式来看我们现在所谓的语文基础,是一样的糊涂。
    我比较欣赏陆游的一句: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认为这诗外才是真正学诗的基础。语文是一门综合课程,作文是一门综合艺术,其“专业”就是包罗万象,去解读、表现、感悟、升华,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引领道德。那么这一门课的基础,应该是语言、思维、审美三方面构成,才比较扎实。
    不知语文能力为何物,空谈语文基础显然没有意义。
3、欺世盗名的语文基础教学
      不过我国的教学现状是比较奇怪的,小学、初中、高中,几乎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三阶段,大多老死不相往来,可是孩子能不能分成完全不相干的三截子来长大呢?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树,从种子发芽,到长叶开花,到硕果累累,是连贯的,每一个阶段的成功都是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的。就语文而言,这种连贯似乎从来就不曾有过,大部分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会了认字以后,语文能力的形成就要“靠天收”了,依靠各种偶然的机会和个人下意识形成的习惯来促成语文能力的发展,比如遇上一个博学的语文老师或作家的欣赏,突然爱看一些文学书籍,莫名其妙对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等等,谁也不能保证在自己的学生时代会有这样的幸运,大部分人的语文能力都会处于未被开发的状态就已经进入社会了。所以,不要抱怨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不能够用母语写好一篇文章,这其实是一种必然。
      这种必然的失败,从小学开始就奠定了基础,在初中阶段更加迷茫,到了高中基本就是放任自流状态,进入大学,还有谁有闲心来关注语文的事儿啊。
      然而每个阶段都在振振有词地教语文的应试,理直气壮地说:虽然不敢保证考试拿多高的分,但拿个基本分是没有问题的!语文这玩意儿没法学,就拿个基本分吧,在其它功课上下功夫才是正道!为这样说法撑腰的,就是对语文基础的自信。于是,很多打着夯实语文基础的旗帜的,其实都是在罗列大量的固定知识,整理归类,强化记忆,属于硬灌;再不就是做大量的卷子,然后对着所谓标答一一讲解,很难避免死做题,做死题,做题死的最终结局。看起来好像做了大量关于语文基础的事情,可是不仅没法为后期形成真正的语文能力提供帮助,甚至还彻底毁损了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石,将语文能力的发展引进了一条死胡同。
      当然这决不是否定记忆的重要性。所谓“知识是智能的基础,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没有记忆,怎么会有思维能力的提升呢?但记忆不可能是提升思维能力的唯一条件。把记忆当作唯一条件的语文基础教学,往往因为记忆的成功而忽略了“诗外”的语文基础培养,但那些语文基础恰恰是能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最重要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的校内或校外教学中,很多宣扬语文基础教学成功的,其本质都是记忆的唯一结果,这种欺世盗名的基础教学,的确让语文发展的前景更加扑朔迷离。我教过的初一新生中,很多是武汉著名初中的学生,其它功课都很强势,唯独语文是弱项,慕名而来找我帮助补一下。经过简单的对话或写话的测试,不得不哭笑不得地面对这样的现实:大部分孩子语文能力的差,就是差在“诗外”:对语言的审美、对现象的感悟、对生活的理解、对逻辑的推理、对形象的感知,这些能力几乎构成了语文能力的绝大部分。换个说法,这些孩子在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中,除了认得一些字之外,我真的看不出培养了哪个方面的语文基础。
      语文是这样一门奇妙的课:即便从来不下功夫去学习,只认得几个字,也不会考个零蛋;但下了很大功夫去学习,也不见得考得好。因此,所谓语文基础,其实随便怎么弄,都可以蒙混过关的。很多教来教去也教不出什么名堂、却很喜欢沽名钓誉,甚或以此牟利的人,都很喜欢说自己是重视语文基础的:也没有谁来较真这个基础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基础。笑着说些不好
4、基础与提高的融合关系
      我相信每一门课程都有基础,那是基本功,就像相声中的说学逗唱,书法中的点横撇捺,学习美术得领会色彩构图,学习乐器得掌握音阶指法。语文的基本功原本十分简单,但被大量的毫无层次条理的识记内容给整得复杂,恰恰最重要的那部分却被忽略了。
      最重要的那部分,就是“诗外”部分。
      这样的语文基础分布在语文学习的各个阶段,随着孩子学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比如语言的基础,其实是一个从表达、表现到刻画描绘,再到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个人的情感、思想的成熟是几乎同步的,也就是说,熟练表达、结合真情、开发思想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基本手段。再比如对生活的理解,就是一个从直观感受、集中印象到概括总结、挖掘本质,再到提炼升华、创造思想的过程,最终对生活理解的广度与高度,决定了作文的分量:作文原本就是表达自己认知世界的一种形式而已。也就是说,每一个不同的年龄段,其基础和提高都有不同的变化,每一个年龄段都可以达到本段的最高水平,这甚至是到了其他年龄段后无法超越的高度。有些儿童文学作家苦苦揣摩孩子的精神世界而无法超越,就是因为已经脱离了孩子这个年龄段,看世界的眼光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自己的孩童时期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成人无法超越孩子,这并不奇怪:在曾经拥有的时间里没有完全把握的东西,一去不复返了。——看看现在,有多少童年正在各种功利的误导下,精神世界逐渐步入荒漠,自我在丧失,创造被扼杀。这种失去,是人为造成的人生残缺,是精神领域几乎无法弥补的伤痛。
      因此,对于语文而言,基础与提高其实是一种融合关系。在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基础与提高都是同时进行的,不会有纯粹的所谓基础,也不可能单纯地做什么提高。语文能力的形成,并不是知识叠加的过程,而是语言、思维、审美的综合发展过程;不是纯粹地靠读了多少书,甚至蒙昧地认为做了多少张语文考试卷子来衡量的,而是对生活、自然、社会、人生、艺术、文学等审美能力的综合反映,其中作文不过是将这样的综合审美能力转换成文字形态而已,是属于终端形式。这种综合审美能力的学习,基础与提高是融合在一起的。
      中国语文教学,是需要重新审视一下关于基础的问题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11:34 , Processed in 0.11161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