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育的主体性危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3 23:0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育的主体性危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a965a0102vpd1.html
        不知不觉的,语文这门课就处在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境地。
一方面,语文作为主科,其学习的成效却是所有科目中最低的。在小学,死记硬背成了硬道理,没谁在意成绩后面的思想僵化有多严重。初中,僵化到差不多奄奄一息的思想难以找到成活的土壤,数理化外轮番袭来,语文意识渐渐没落。高中,语文几乎成了靠天收的苟且偷生,套路化模式化的应试手段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
另一方面,专业素质低下到相当程度却可以站在讲台上胡说八道的语文从教者比比皆是,自己不会写文章,甚至读不懂文章的人,都是可以教作文的。我很少见到不会做数学题的能教数学,但语文教学何以如此奇怪?是因为那些汉字大多认得,文章好坏却少有人识得,语文的知识性又特别丰富,随便搬点所谓经典,都可以让人觉得学问好大。文章不会写,鉴赏水平低,都没关系,只需要从知识堆里扒拉点零碎,谁还不会?
还有,很多语文教师培训,用的是励志煽情加勾画蓝图的模式,仿佛只要肯吃苦,胸怀壮志,课堂上会煽情,管理上会勾引,就可以成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了。很多语文教学活动,也是一味地展现老师个人亮点。很多参加竞赛的课经过无数次打磨“试上”已经是竞赛王道,竞赛当然是为了获奖,谁来考虑实际教学成效的事?看起来热热闹闹的语文,在功利、作秀、造假上花费了太多精力。
这就是语文的境地,被广泛关注,被充分利用,被可着劲儿糟蹋。这个境地,跟我们几千年前那些个名人是一样的,被挂在嘴边,被贴在墙上,被印在书里,在造成塑像,被肆无忌惮地糟践。
在这样的境地里,真想踏踏实实做个语文老师,实在是不容易。当然,在一个浮躁的世界里,想踏踏实实做点什么都不容易。
语文教育的主体,或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语文教育本身,比如目标、内容和方法,二是从事语文教育的教师。出现主体性危机,就是说这两方面都差不过被玩坏了。
汉语几千年来积蓄起来的财富浩淼无边,不可能所有的的内容都要教孩子学,拼知识是一件很无厘头的事,随便从书堆里抽一两条偏僻的知识,都可以把人考倒。
中央电视台弄了个节目叫“汉字听写大赛”,有一次在黄山旅馆住宿偶尔看到一集,发现自己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节目中出现的绝大部分字不认得,顿时一身冷汗,以为自己走错了时空,成了文盲一枚。据说节目的出发点是,现在电子技术发达了,很多人提笔忘字,该节目想要唤醒更多的人对文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对汉字文化的学习。这样的出发点说起来高大上,事实上是高大空。只要通过了义务教育的人,基本上都有两、三千个汉字的认知量,应付日常运用,包括当一个作家,都绰绰有余了。义务教育已经写入国家法律,其普及率亦在95%以上,实在难以理解一个专门整生僻字的节目要唤醒什么?
说这个例子,是想借此探讨一下语文教育的目标。
我总说,语文是一门情商的课。学习语文,是要通过一篇篇文章,来拓展视野,提高审美判断能力,提升逻辑分析能力,学会洞察人生,思考社会,安放心灵。是要通过写一篇篇文章,来提高表达水平,形成独立思考,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体会汉语的美丽与神妙,培养热爱优秀文化的灵魂,让内心高贵起来。
但日常的语文教学并不是这样。
其一,以考试分数为基本目标。小学低年段,考字词的基础知识较多,这也比较合理,本身就是大量识字的阶段嘛。但到了中、高年段,语文综合能力考核的比例应该提升了,很多考试却很奇葩:貌似阅读分析题,却还是以知识性为主,貌似作文题,却是平时写过的单元习作再写一遍。那么必然导致一个结果:小学阶段的语文考试,基本反映不出孩子语文能力的真实状况。反过来说,为什么这样考?不惮恶意地揣度:这样考出来的成绩比较好看吧。
事实上,只要以分数为唯一目标的教学和考试,不教死才怪。
其二,以知识储备量为评优目标。这个不用解释,把人脑当成电脑训练。本来这是记忆力训练领域的事儿,跟语文不在一个领域,但在语文教育中反而成了主角,属于鸠占鹊巢。甚至有很多打着传统文化的名目,专以背诵四书五经等为目标,放话说不懂没关系,背下来就有用。不懂的东西,背下来怎么会有用?重要的是,需要去发现、去探究、去思考的大好年龄,却把大量时间花在无端的记忆上,是多么得不偿失啊。像“汉字听写大赛”那样的节目,充当一个娱乐节目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端起个文化责任的架子呢?
知识储备量当然越多越好,包括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但,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一味拼知识,特别是只拼书本知识,那就是在培养书呆子。
其三,以答题技术为应试目标。语文的事,如果提升了语文综合能力,就没有答题技术一说了。事实上,特别强调答题技术的,基本上不懂语文能力为何物,只抱着一些似是而非的条条框框,作为应试法器。所谓阅读分析的答题公式、作文的套路化与模式化,都是这种机械应试教学衍生出的怪胎。我也常说,应试分为机械应试和能力应试,可惜现实教学中,绝大部分孩子只能陷在机械应试的怪圈里,分数也提不高,能力也上不去,整个一虚度年华。
还有很多教作文的,把技巧抬到很高的地位,岂不知用那点鸡杂狗碎的技巧,连从教者自己都没法拼成一篇好作文。以前写过一篇叫做“技巧是个老巫婆”的小文,就讲了这事儿。没有提高实实在在的思考、审美、分析、推理等基本能力,先扯技巧,基本属于拔苗助长,误人子弟。
这些语文教学目标,决定了语文的学习是学而不习,于是,书呆子就是好学生。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去教。目标歪了,内容和方法就乱了。看看当下的语文教育乱象。
一则新闻这样说:“每周三的早读,校园里就传出《弟子规》的朗朗书声。通过晨读、午诵,学生们将学习到的内容与自己生活实践相结合。学校也大力提倡践行学习《弟子规》,人手一册《弟子规》。教师配以课件讲解,故事助理解等方式,让学生们伴着国学经典快乐地成长着。”
一本清代秀才编写的、旨在奴化思想的蒙童读物,姑且不论良莠,就成了国学经典?从教者有没有想过,学习《弟子规》到底要教孩子什么?自己怎么不先去通读一遍呢?这距离经典太遥远。
从教者并不知道孩子该学习什么,只知道要跟风,赶潮流。这样做的结果,无非是在被功利目标击溃了的教育躯壳上,胡乱地拍上了几张狗皮膏药。
一则新闻这样说:“刚上一年级的孩子童童放学回家后,就将老师给的一张通知给了爷爷,并说老师要求把钱带到学校,爷爷一看老师的通知,其实就是一张报纸订阅单,上面有《阅读》、《科学大众》、《全国优秀作文选》、《时代学习报》、《学习指导报》、《小学生数学报》,因为是老师要求的,爷爷也没有多想,就把订报纸的钱给了童童。数学老师不放心又专门打电话给童童的妈妈,并称小学生数学报必须要订,因为他要在课堂上讲解。今日,孩子的爷爷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童童大字还不识一个,订这么多报纸能看得懂吗?”
这一看就是个利益勾当。至于一年级的孩子要看些什么书,在从教者心里是一盆浆糊。
一个从教者自己都不读书的时代,要求具备一些基础素质都成了奢求。
一则新闻这样说:“近日,永康一所学校的400名学生,参加了一个竞赛,其中,163名学生获奖。只要他们再交20元,就能拿到一个国家级协会颁发的奖状。有家长质疑,这种比赛有什么意思,这种奖状又有多少含金量,学校能不搞这些虚的吗?”
如何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对从教者是个挑战,但有的老师就是任性,可以不接受挑战也能获奖,并由此渐成名师。这是什么目标?
一则新闻这样说:“市教委重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各级各类学校不应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入学分班的依据。”
这是暖新闻吗?其实大家都知道,有什么的教学目标,就有什么样的分班策略。老师自然有水平高和水平低,但在义务教育阶段就给学生贴上标签,在公平教育中刻意制造不公平,其结果不单是孩子受伤,其实老师也很容易迷失:长期带“好班”的老师,会陷进机械应试教学中无法自拔,沦为知识搬运工;长期带“差班”的老师,会在完成教学任务中疲惫不堪,从此沦为浑浑噩噩混日子。几个轮回下来,思维就进入固定模式,再看红头文件,只当戏台上热闹一场。心里的认真劲儿都给磨掉了,还怎么当一个合格的老师呢?
一则新闻这样说:“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规定对有偿补课划出六条红线:严禁中小学校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严禁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有偿补课;严禁中小学校为校外培训机构有偿补课提供教育教学设施或学生信息;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组织、推荐和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由其他教师、家长、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有偿补课;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
这是法规猛药吗?有什么的教学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越线行为。这个不说了,走出去看看,就知道法规之外的天地有多宽广。
……
类似的乱象,不胜枚举。这当然不单单是语文教育的事,但语文教育就在其中,零乱着,堕落着,消逝着。在乱局中,目无规则者往往呈现出巨大能量,获得更多成功机会,导致职业公平丧失,职业道德沦丧,职业口碑成为垃圾。
语文教育的主体性危机显然不是最近才出现,教师这个行业已经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转变成“讲台就是收银台”。常听人抱怨教育体制的问题,漫天雾霾之下,校园怎么可能成为净土。这样的抱怨有道理,却大而空,容易使自己站在貌似正义凛然的立场,来宽容自己的虚无和堕落。不妨反观一下自己:作为一名语文从教者,知道语文是什么吗?懂得鉴赏各种文学作品吗?能够进行相对优秀的写作吗?有独立思想吗?有思辨能力吗?有创造精神吗?热爱并尊重自己的职业吗?
主体性危机,需要从主体上解决问题,一是学习内容的问题,二是教师的问题。不论怎样的内容,最终是需要通过教师来实现教学的,或者说,教师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有人乐于给教材找茬,其实天下文章,未见得有几篇完美之作,优则学之,劣则思之,培养评判性思维本来就是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如何把握,才是教学的关键。语文教育的主体性危机,说到底还是人的危机。
我做老师二十多年,每次站在教室里,面对孩子们充满期盼的热切的眼神,什么抱怨都消失了,只想着如何让有缘跟了我的孩子们学点真本事。我珍惜这样的缘分,认为是自己这辈子的幸运。于是我不敢亵渎任何一篇文章,我会放开教参,自己去思考、揣摩、解读,努力与作者对话,努力发现文章的情和意,在课堂上与孩子们探讨研究,感悟发现,学习文章的长处,也认知它的短板。孩子们学得快乐,学得自信,考试成绩也明显提高,同时还提高了想象力、创造力、思辨力,这不是很好吗?
网络上有人说,有三种职业最不能出现坏人:老师、医生、警察。其实,哪种职业里可以出现坏人呢?都不可以。但是做语文老师这个职业,是母语教学,是文化传承,是文明推进,是情商培养,是人性塑造,实在是不能糟践的。不爱,可以不做。一旦做了,那么不管世界是怎样的混乱颠倒,都要坚守良知。这其实是职业的残酷与无奈。
只有这样坚守的人多了,中国语文教育的危机才会慢慢消解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30 17:17 , Processed in 0.10779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