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方仁工作文评话)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6-11-24 10:22:10 | 只看该作者
方仁工老师作文评话33:旁敲侧击意深沉


  有一部记录片叫《南京》,反映的是上世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有一位同学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写了一篇观后感。在这篇观后感中,他对于电影的内容和自己看了电影之后的感想写得很少,写的却是电影院里的所见所闻:
  一大早,妈妈就拿起电话机询问电影院播放《南京》的时间。哪知问了好几家电影院,竟然都说不放映《南京》。电话最终打到上海影城,那边才说上午有一场。影城的位置在浦西,而我们家在浦东,离得比较远。但一想到当年抗日英雄们抛头颅撒热血的精神,我想,这点路算什么?
  一般来说,写观后感,这些交代过程的话是没有必要去写的。但请注意这段话中“哪知问了好几家电影院,竟然都说不放映《南京》”这句话。既然一部电影已经公映,为什么这么多电影院都不放映呢?人们在心里不禁要产生一个问号。
  接着,文章又这样写道:
  一进影城大门,一个巨型机器人突然立在我面前,怪吓人的。仔细一看,原来是娱乐片《变形金刚》的巨型海报。我又往周围一看,都是《变形金刚》一类所谓大片的海报,就连日本动画片《机器猫》也有好几张海报,然而就是不见《南京》的海报。最终,经过仔细寻找,才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张十分小、十分不起眼的《南京》的海报。我真为《南京》感到不公平和悲伤。
  读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为《南京》不公平的待遇鸣不平呢。但文章并不到此为止,它在下面又这样写道:
  买票的时候,售票员让我在电脑屏幕前挑选座位,我发现放映《南京》的那个厅特别小,大概才几十个座位吧,而当我选好座位买好票后,售票员切换了屏幕,是大片《追踪》放映厅的座位浏览图,要比《南京》放映厅大了好几倍。《南京》放映厅的上座率还不到三分之一,而《追踪》几乎要满座了!
  看一场电影,既是娱乐,又是接受教育,电影院放映的场次,海报的大小,上座率的高低,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问题是很多人都想重温这段使人刻骨铭心的历史,然而,电影院却出于营利的目的,将《南京》的放映,放到了很不起眼的位置,认为它只是一部小片。而对所谓的“大片”则不惜工本,大做广告,大肆宣传,说到底,无非是为了“票房价值”而已。然而,我们总不能“票房价值”压倒一切呀!
  这篇观后感的作者,从电影放映的场次、影院所做的宣传等方面进行了对照比较,很能发人深思。
  那么,这样说,一篇观后感能不能说是已经写好了呢?还不能这样说。文章的最后,作者这样写道:
  《南京》主要讲述了日本侵华攻占南京,并在南京肆意大屠杀的历史,场面成功地还原了历史,十分深刻感人。放映过程中,我身旁有好几个观众包括我妈妈边看边抽泣着,很显然他们被影片感动并吸引了。由此可见,这部电影的内容及拍摄技巧应该不亚于那些所谓的大片。但是为什么《南京》的票房不佳?是人们不重视历史,还是影院利益驱使主动冷落?我想两者都有吧。
  文章写到这里,一篇观后感应该说是比较完整的了。它不但有对影片内容的评价,还有对影院做法的意见,同时也对广大观众提出了善意的提醒。写读后感、观后感之类,适当地触及时弊,有利于加强文章的针对性。从表面上看,它好像东拉西扯,其实中心非常明确集中。这样的写法,值得借鉴。


22#
发表于 2016-11-24 10:22:10 | 只看该作者
方仁工老师作文评话33:旁敲侧击意深沉


  有一部记录片叫《南京》,反映的是上世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有一位同学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写了一篇观后感。在这篇观后感中,他对于电影的内容和自己看了电影之后的感想写得很少,写的却是电影院里的所见所闻:
  一大早,妈妈就拿起电话机询问电影院播放《南京》的时间。哪知问了好几家电影院,竟然都说不放映《南京》。电话最终打到上海影城,那边才说上午有一场。影城的位置在浦西,而我们家在浦东,离得比较远。但一想到当年抗日英雄们抛头颅撒热血的精神,我想,这点路算什么?
  一般来说,写观后感,这些交代过程的话是没有必要去写的。但请注意这段话中“哪知问了好几家电影院,竟然都说不放映《南京》”这句话。既然一部电影已经公映,为什么这么多电影院都不放映呢?人们在心里不禁要产生一个问号。
  接着,文章又这样写道:
  一进影城大门,一个巨型机器人突然立在我面前,怪吓人的。仔细一看,原来是娱乐片《变形金刚》的巨型海报。我又往周围一看,都是《变形金刚》一类所谓大片的海报,就连日本动画片《机器猫》也有好几张海报,然而就是不见《南京》的海报。最终,经过仔细寻找,才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张十分小、十分不起眼的《南京》的海报。我真为《南京》感到不公平和悲伤。
  读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为《南京》不公平的待遇鸣不平呢。但文章并不到此为止,它在下面又这样写道:
  买票的时候,售票员让我在电脑屏幕前挑选座位,我发现放映《南京》的那个厅特别小,大概才几十个座位吧,而当我选好座位买好票后,售票员切换了屏幕,是大片《追踪》放映厅的座位浏览图,要比《南京》放映厅大了好几倍。《南京》放映厅的上座率还不到三分之一,而《追踪》几乎要满座了!
  看一场电影,既是娱乐,又是接受教育,电影院放映的场次,海报的大小,上座率的高低,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问题是很多人都想重温这段使人刻骨铭心的历史,然而,电影院却出于营利的目的,将《南京》的放映,放到了很不起眼的位置,认为它只是一部小片。而对所谓的“大片”则不惜工本,大做广告,大肆宣传,说到底,无非是为了“票房价值”而已。然而,我们总不能“票房价值”压倒一切呀!
  这篇观后感的作者,从电影放映的场次、影院所做的宣传等方面进行了对照比较,很能发人深思。
  那么,这样说,一篇观后感能不能说是已经写好了呢?还不能这样说。文章的最后,作者这样写道:
  《南京》主要讲述了日本侵华攻占南京,并在南京肆意大屠杀的历史,场面成功地还原了历史,十分深刻感人。放映过程中,我身旁有好几个观众包括我妈妈边看边抽泣着,很显然他们被影片感动并吸引了。由此可见,这部电影的内容及拍摄技巧应该不亚于那些所谓的大片。但是为什么《南京》的票房不佳?是人们不重视历史,还是影院利益驱使主动冷落?我想两者都有吧。
  文章写到这里,一篇观后感应该说是比较完整的了。它不但有对影片内容的评价,还有对影院做法的意见,同时也对广大观众提出了善意的提醒。写读后感、观后感之类,适当地触及时弊,有利于加强文章的针对性。从表面上看,它好像东拉西扯,其实中心非常明确集中。这样的写法,值得借鉴。


23#
发表于 2016-11-24 10:22:45 | 只看该作者
方仁工老师作文评话34:亦真亦幻诉衷肠


  课外的书籍读得多了,有时,书籍留在头脑中的痕迹会交融在一起,组成一幅幅似曾相识的活动的画面,出现在你脑海中无形的大屏幕上,演绎着有声有色的活剧。把它们记录下来,同样是一篇非常生动的读后感。
  彭华同学以《我心向往的旅程》为题写了一篇作文,开头这样写道:
  读《石头记》,忍不住对那块补天遗石艳羡万分。诚然,它不能像别的同胞们一样身处天际,以“局外人”的眼光俯瞰尘世万物,可它却化身为“通灵宝玉”,随贾宝玉降临贾府,亲历那场繁华梦,那场百花劫……我真希望自己能像那块补天遗石那样,穿越时间空间,在历史的长河中穿行,在艺术的世界里漂泊……
  在这样的开头之后,作者的思想便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尽情地翱翔起来:
  朦胧中,我来到了风烟四起、战火连天的东周。放眼望去,战士的兵甲连成片;侧耳听去,兵勇的呐喊响彻天。正当我想为眼前的壮观场面拍手叫好时,猛然想起自己的宅地田产还被围城中,便不禁兴味索然……
  接着,作者的思想,又翱翔到了汉代:
  转眼间,我又到了西汉武帝的朝堂,群臣屈膝躬身,山呼万岁,众人积极言伐匈奴之赫赫武功,皇帝的嘴角微微上扬。我正疑惑间,四面鼓乐齐鸣,好一派歌舞升平的繁盛景象。可是好不容易等到庆典结束,却发现原本充盈的国库如今空空如也,原本富足的百姓如今衣食无着……
  忽然,作者写道:
  我正在闭目深思,耳畔传来秦淮八艳的琵琶声声、浅吟低唱。
  当我睁开眼时,一切又成了逝去的云烟。随着明王朝大厦的倾倒,中原大地又陷入到战火中。一边是剃发、圈地、投充;一边是挣扎、反抗、斗争;一边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一边是众志成城、誓死抗争……一幕幕惨烈的景象一一上演。
  作者的思想,一会儿写到这里,一会儿又写到那里,这是为什么呢?最后两个小节,作者揭示了写作的意图:
  我再也不能隐忍、缄默了!这就是我心向往的旅程?它繁华、绚丽,却也残忍、血腥。这到底是不是我心向往的旅程?是亦不是,不是亦是,繁华是我所向往的,而战争则不是!战争不是我渴望得到的,而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却是!我起身提笔,记下了我心向往的旅程,只有一行字,短短的一行:珍惜拥有的今天!
  请看,作者是从几千年的历史中在寻求自己最渴望的“旅程”,作者最渴望的就是像今天一样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在历史书中,在古代的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许许多多的材料,你如何透过这些材料,或者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然后把筛选归纳所得,写成文章,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常说要学会“古为今用”,这篇读后感,可以说是“古为今用”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24#
发表于 2016-11-24 10:23:12 | 只看该作者
方仁工老师作文评话36:臧否人物见真情


  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成功刻画的人物形象常常引起读者感情的激动。作品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有什么特点?性格怎样?从人物身上我们学些什么?怎样的人物应当赞扬?怎样的人物应当批评?为什么赞扬和批评?这些人物有什么现实的教育意义?……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可以用笔写成文章进行评论、宣传。
  有位同学读了《红岩》写了这样一篇读后感:
  长篇小说《红岩》是我最爱读的一部文艺作品。《红岩》中的革命先烈江姐是我最难忘的。小说中,江姐是和成岗接关系开始出现的,她对成岗所说的那段话,使人感受到了革命队伍的温暖,她对同志充满深厚的情谊。在去华蓥(yíng)山途中,看见爱人的头颅挂在城楼上,她没有流泪,而是向着华蓥山革命根据地迈出了更坚定的步伐。江姐被捕后,敌人严刑拷打,逼她供出我党的秘密,她的回答是那样大义凛然:“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口里得到任何材料!”共产党人正气浩然,光照万代!敌人把她的每个手指都钉满竹签,疼痛使她昏死几次,但醒过来后她却说:“竹签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就是在走向刑场的时候,她还是那样从容不迫地梳了头发,整理了衣服,吻了“监狱之花”。当孙明霞放声哭倒在她怀里说:“江姐,我宁愿代替你去……”我们的江姐是那样的坚强,她说:“明霞,别这样,你们要坚持到底,直到最后胜利。”“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改色,心不跳。”每当读到这一段话,我总是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这正是先烈们留给我们后辈的遗愿,我们要时刻铭记心头,经常鞭策自己,不断前进,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把烈士用鲜血换来的祖国河山,建设得更加美好。
  这篇读后感的优点是有头有尾,在评论人物时能以人物活动的过程为线索,基本上揭示了人物的优秀品质;选用的材料,也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缺点是没有分段,江姐的优秀品质究竟表现在哪几方面,写得不够明确;选用的材料有些没有作必要的交代(如成岗、孙明霞的身份,“监狱之花”是谁),有些比较笼统(如“她对成岗说的那段话”指哪段话,读者不清楚),有些不够准确(如“她的每个手指都钉满竹签”);文章的结尾,与江姐的形象扣得不紧,有一般化的缺点。
  写这样的对人物进行评论的读后感,应注意“读”、“想”、“找”、“编”、“改”几个环节。即认真阅读有关作品,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想一想作品表现了什么主题思想;寻找所要评论的对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是从评论片段入手,还是作纵的剖析或横的阐发;用腹稿或书面形式编写评论提纲,要考虑用最生动最有代表性的材料来说明观点;写成初稿后,要注意反复修改润色,尽量使文章做到既有议论色彩,又有具体材料,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评论作品中人物的读后感,还有哪些写法、还要注意些什么?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注:臧否(zāngpǐ):褒贬;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22:12 , Processed in 0.09126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