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5|回复: 0

精彩作文窍门到底在何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7 19: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彩作文窍门到底在何方?
作文教学,翻阅从小学到初中的一套训练内容,我发现无非是所谓的选材要典型,结构要合理,主题要鲜明,如果实在没啥可说,只能在好词好句,开头结尾上下功夫,看上去说了许多,究竟孩子能写出啥样的文章,可能谁都无法左右。
不知为啥,这么多年下来,我们一直在寻找一条解决作文的一劳永逸的行为方式,可惜的是,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唾沫横飞,可台下的孩子们依旧是云里来雾里去,不知所以然。当然了,也有训练作文的高手,我儿子的老师就是其中一个,她的训练方式很简单,也特别实用,那就是提出一次训练的内容,再让孩子们体验生活,作为小学生,能够如此训练,当然许多孩子都能够思维敏捷、思路清晰、思想健康向上了。
事实上,所谓的常态训练方式,我们的学生在小学时都已经接触、储藏了不少,实在不行,一本本专家选编的作文书也一清二白地罗列在那儿。然而,听了这么多年的作文训练,我发现,许多孩子依旧不知道怎么样才算写出像样的作文。真的,回顾自己将近二十年的学习生涯,直到做了语文老师,我稍微明白作文到底如何涂鸦才能够像点样子。平日里,我们许多老师把学生作文归结为灵气,如果这个孩子无论如何教,都没办法写出来,可能就是悟性不够造成的。
长期的作文教学,我不再迷信所谓的作文训练方法,到在写作文笨功夫的路上不断前行。每一届学生刚刚进班,我有一个保留的作业,那就是雷打不动地写日记。不要以为六年的小学学习,我们的孩子写出来的文章就能够精彩飞扬了,尤其是乡村教育,总有一小半的学生不知道写出啥样的文章,就算写出飞扬文字的孩子,也往往到城里去就读了。每每看到一大堆不知所云的文字,一般情况下,再有耐性的老师也会垂头丧气,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认为这样的一群孩子,不妨用最简单的方式来提升每个人的写作信心。实际上,一些孩子之所以写的文章不知所云,说白了,从刚开始写文章时,可能是没有得到别人的鼓励与肯定,久而久之,写文章不再是乐事,相反却成了痛苦之事。
魏书生先生在训练作文时,就喜欢从写日记开始,让许多孩子重拾写作信心,刚开始提出一两点简单的要求,孩子们很容易达到,等到人人都能够在规范的要求下写作,文章自然而然开始上路。魏书生先生称写日记为道德长跑,一旦孩子们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文章涂鸦自然不成问题。
我特别欣赏魏书生先生的规定时间训练作文的方法,那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三十分钟,孩子完全可以写出上千字的文章来。每一届学生,我都会设计这样的小活动,让孩子们放开手脚,大胆地写文章。当然了,作为老师要善于设计情境,不断在旁边鼓励,要求写文章时笔不允许停下来,脑子里想什么就写什么,不用多说,90%的孩子都能够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写日记,刚开始只不过是记录一件事儿,字数也不需要多,四百字左右就行了,等到小半年下来,一个个在写作上都能够克服恐惧,反而能够把语文学习提高一个档次。有意思的是,极少数在其他老师眼里不可救药的孩子,经过反复写日记,也照样能够完成规定时间的考试作文。
在班上,我宣布为啥要写四百字的日记,目的就是为语文考试服务的。试问,四百字的叙事,再设计好开头与结尾,不用多说,六百字的文章又有什么困难的?写日记在一定程度上比一般老师提出的积累好词好句要强上百倍。我认为,不管学生原来的写作水平如何,先写出来再说。真的,只要写,我们都会看到每个孩子的进步。可惜的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常常忽略叙事技巧的训练,往往喜欢让孩子背诵所谓的好词好句,看上去积累了许多,但等到真正写作时,依旧没办法灵活运用。
写日记的目的就在于收集平日里的素材,这里不仅包括好词好句,更主要的是记录生活情趣,如果缺乏了敏锐观察,就算生活再精彩,恐怕也会无动于衷。一个人的敏锐观察力来源于平日里的点滴发现,如果平日里没有记录人生的习惯,愣是肚子里积累了多少好词好句,也不会写出像模像样的文章来。
当然了,要求孩子们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正因为如此,我也跟在后面沾光,竟然也能够涂鸦一点文字。可能上天喜欢眷顾有准备的人,学生在写的同时,我也不忘记录人生。在写的过程中,我发现也有思维枯竭的日子,但长期养成的习惯逼着要张开双眼去欣赏生活中的细微之事。渐渐地,一句不起眼的话,一本平常的书,都有可能写出一丝新意的文章来。
这不,刚刚评讲试卷,提到了作文,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八个字,最深刻的两个字就是“收集”,用鲁迅的话说,就是朝花夕拾,只有把一天的事儿收集起来,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来,才有着鹤立独行的味道。
话又说回来,对于孩子们而言,他们还要经历一次次考试,当然在记录人生的同时,还要在提炼文章水平上下功夫。有孩子们刚开始写日记异常痛苦,过去老师可能强调过,一定要选择生活中典型的事儿,然而,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又怎么可能写出独特的文章呢?我果断地在黑板上写下了“情境”这两个字,事情无需多么的典型,关键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没有细腻的描写,有没有倾注全部的身心。一旦懂得了点染一幅幅美丽的情境瞬间,不用多长时间,文章自然会富有生命起来。如何在情境的道路上开出奇特的花朵,那就需要在“对话”上下功夫。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关键是写作者有没有用心去欣赏平日生活中的点滴,学会主动与大自然、社会以及他人进行“对话”,最有意思的是,“对话”有必要享受孤独,任何一个记录者,本身也是一个有感情的生命体验者,否则,钱钟书也不会认为写传记的目的在于写作者本身的情绪,正所谓“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对话”是“情境”道路上最细腻地行为方式,翻阅古今中外的名著,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在“对话”中形成别有意味的“情境”,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明清小说,常常是写作者呕心沥血地过程,用曹雪芹的话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一旦文章行走在“对话”式的“情境”当中,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把读者作为知心朋友,写出来的点滴都会不由自主地为他们“服务”,可惜的是,许多人写出来的文字“言不由衷”,大话、空话、套话一大堆,完全不把读者当回事,就算文笔优美,恐怕也很难流传千古。
自古以来,能够得人心的文章,十之八九都能够在“对话”中产生最美的“情境”,不要以为好词好句才能立足文坛,相反,能够在普通字词中见风流,这样的写作才是真正的高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这方面的杰出人才。一般情况下,我们喜欢用一些名言警句,把成语娴熟地镶嵌进去,然而,真正一流的文章恰恰在普通词上下功夫,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普通的“绿”字反而能够让整首诗亮晶晶,别有一番情趣。
如果我们写出来的作品能够满足读者内心的需求,这样的“服务”往往能够带给文章第二生命,所谓个性化解读,原因就在于此。
总之,孩子们的文章训练不妨走一走平常路,养成“记录”行走“对话”式的“情境”人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享受文章本身带来的“服务”魅力,进而给文章的传承带来幸福的港湾,想来又有什么不好呢?(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20:47 , Processed in 0.16318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