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0|回复: 0

谁动了十三亿人中国人的母语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2 17: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谁动了十三亿人中国人的母语权?!

  都说中国是世界产品工厂,因为很多产品背后都写着中国制造。也许过不多久,中国又会变成外语工厂,他的产品就是十多亿名能说洋文的中国人。这话听起来有点幽默,但是一点也不夸张。想当年,外国人来咱中国因为不会汉语而找不到厕所,可如今这类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一句中国话不会说的老外,也能在中国畅行无阻,因为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学外语,从出租司机到白领丽人都能说洋文。
  老外因为中国人都说英语而方便了,我们却因为都说英语而苦恼了。中国人从来没象今天这样几乎疯狂的学习英语(更有英语培训机构直接以“疯狂”冠名),继出国热、从商热之后,中国再次发起了“英语高烧”。在这场遍及全国的高烧中,我们猛然发现汉语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人们的求学和晋升必须依靠一门本不属于我们的语言。 汉语沦为二流语言了吗?我们没有说母语的权力了吗?谁动了十三亿中国人的“母语权”?

谁动了我的“母语权”?
蒹 葭-文教视线专栏作家 ]   来源:[ 搜狐教育 ] 

  有个笑话,母老鼠带孩子在外散步,遭到猫的攻击,母老鼠学了几声狗叫将猫吓跑。事后,母老鼠语重心长地说:“学好一门外语是多么重要啊!”当然,笑话终归是笑话,可笑话里反映出一个真理——外语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进行直接沟通和交融的主要途径,掌握好外语是全球化进程中的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之一。然而,我们看到的是大学生为考托、考G、考雅思而奋战,中小学乃至幼儿园为双语教学而拼命,街头的哥、的姐也时不时念叨几句洋泾浜时刻准备着为外国友人服务,连小商小贩也”ten yuan”、”one dollar”地往外蹦单词和老外讨价还价,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的外语培训班更是比比皆是。我们惊叹,“外语热”或称“双语热”已经变成一种全民运动,甚至走火入魔。
  在国内,不少学校纷纷打出“双语教学”的牌子,甚至从一开始就强调“No Chinese”。老师自己不说母语,也不允许孩子说母语。学习外语的目的原本是,在掌握本国语言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培养中国人的国际眼光和文化沟通能力,而拒绝母语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无疑会影响到中国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判别。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如今这种全民外语狂热的局面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规定的逼迫。为了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和管理经验,国家对外语学习十分重视,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在这种导向之下,有关部门却在实施中大搞“一刀切”,头脑过分发热,把掌握外语的水平和能力当成类似于“市场准入”的关卡。于是,评职称人人要考外语,实际业务水平再高,外语考试不通过,就别想晋升高一级职务;上大学、读研人人要考外语,专业知识再丰富,过不了英语四级就别想拿学士学位,达不到外语考试及格线也别上继续深造;考公务员也要测试外语水平,而且是个硬杠杠,不过不行,至于实际工作能力似乎到成了软指标。如此一来,逼迫人们从小就趋之若骛,开始学外语,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一路学下来,十几年的功夫,年年都在学,想想花在外语学习上的时间,实在是惊人得很。尤其是,大多数人学了十几年的外语,似乎仅仅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和过关,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却根本用不上,这实在是一种惊人的浪费,青春的磨损。可不学又不行,在社会生存,必须服从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哪怕这个规则是多么的荒诞不经。
  二是绚丽时尚的诱导。学外语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其实也是文化熏陶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时尚文化通过影视、网络、语言等各种途径涌入中国。国人中逐渐形成一种崇洋媚洋风尚,以取洋名、说洋文、穿洋文化衫、喝洋酒、坐洋车为荣,尤其是影视作品中一些洋化人物形象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而街头的外文招牌、商店的英文字号、商品的纯外文品牌,以及经过洋化而变得不知所云的某些诗句歌词,也都无不于潜移默化中颠覆着国人的文化心理。这种对西方文化认同和渴求,无形中成为一种学习外语的内在动力。
  三是外语培训市场的推波助澜。熟练掌握外语意味着拥有比别人更多的发展机会,这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一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与此相应,各类外语培训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外语培训市场的空间正不断扩大。据统计,英语教育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产业。年产值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相当于中国一个较发达的中等城市的年产值。学习者数以几亿计。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和媒体造势,将国人置于“学好外语、奔好前程”的鼓惑与压力之中,于是,从白领丽人到马路的哥,从大学博士到学前儿童,都不由自主地被裹挟到这个大潮之中。
  四是社会大众本身的盲从。盲目从众而又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不惜重金,不仅希望孩子所在的幼儿园开展英语教学,而且在课余还把孩子送去各类外语培训班学习,或者专门请家教上门辅导。这样做的唯一目的是,在未来竞争的压力下,“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根本没有时间,也不愿意去费心思去讨论幼儿学习外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只是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一夜之间变成满口ABC的洋娃娃。
  在这种全民外语热的背后,掩盖着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对母语的冷落。本来,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我们理应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更用不着感到自卑的一种语言。可在外语热的同时,国人对汉语却表现出一种严峻的冷漠,人们只会为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自鸣得意,却毫不在意母语表达上的辞不达意,人们为托福满分而欢呼,却对母语的错别字连篇无动于衷。甚至在一些大学里,中文系学生过不了英语四级考试就拿不到学位,可写不出锦绣文章却没人计较。相形之下,汉语的被冷落,以及汉语运用中的粗糙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正如武汉大学朱湘教授所说的:"汉语现在已经明显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甚至说得不中听点是奴隶的语言。"
  母语的衰落将深刻地影响到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弘扬民族文化都有极强的凝聚、教化作用。母语在外语热中衰落,意味着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国民族文化处于一种尴尬的危险境地。不敢想象,如果我们的国民真的如一些热衷于“No Chinese”的人所期望的那样,最终与西方人说着同样一种语言的话,我们的民族文化还将继续存在下去吗?我们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还能够仅凭文化差异就可以轻易辨别吗?

“外语热”暗藏文化危机!
文教视线专栏作家:周士君
  时下,全社会发起了“外语高烧”,作为母语的汉语反而无所谓了。笔者认为,这种畸形的“外语热”若任其蔓延,不仅会产生不应有的“母语危机”,而且很可能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发生诸多负面的影响。
  首先,畸形的“外语热”导致许多学校视外语教学为第一要务,甚至促使学生间出现了“单打一”的不良现象,其结果则很可能会误“国人”之子弟。因为“外语热”的蔓延,许多学生在对待外语的态度上暴露了“涉外狂燥症”,他们抱着功利主义的观点对待外语学习,甚至把外语当成了一块“敲门砖”。据一些大学教师反映,考英语四、六级证书的学生们上其他专业课不听讲,却忙着背外语单词。更有一批怀抱出国梦的学生,投身于考“托”大军,干脆用大部分专业课的时间,“疯狂”地背CRE两万词汇。如此“单打一”的主攻外语一门功课,即便其四年后真能美梦成真地走出国门,那这些学生带走的也只能是专业的荒废和枯燥的记忆,剩下的也仅仅是一只能考高分的语言空壳!经如此“外语热”洗礼出来的学生,不管是其专业素质,还是文化素质,恐怕都难以真正“达标”。故而他们即便走出过门,也不会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者,甚至会成为一个仰人鼻息的跟屁虫。
  其次,畸形的“外语热”不可避免地给学生设置母语和传统文化的“认知障碍”。按说,双语教学的出现,应该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标志,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学生家长和教师均在中小学双语班的教学和学习上踏入了不同程度的误区,甚至错误地认为双语班里的学生对母语中文话使用得越少越好。而衡量双语教学的指标更是容易向外文倾斜,以至于教师常常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单纯练习外文为教学手段,从而忽视了对本学科知识包括与母语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传授,最终导致本末倒置的恶果。对于国人而言,中小学的学习是掌握本国语言文化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双语教学的目的也是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并拥有外语交流能力的中国人,可如今若把其演变成为单纯的外语教学和单语教学是绝对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故有教育专家认为,没有扎实的母语中文基础,第二语言的外文也绝对难以学好,故对中文母语的学习与训练应该是中小学生一个始终松懈不得的重要任务。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作为第二语言的外语只是一个语言工具,能够达到交流的目的就足够了,没有必要过分地追求并达到和母语达到同一水平这个过于苛刻的层次。可是,由于时下畸形的“外语热”尤其是双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使得许多学生毕业后发现,自己的母语表达有明显向外语迁移的倾向,有时甚至出现了外语语法结构套用的中文表达方式的现象。而那些母语水平还在萌芽阶段就被纳入双语教学模式接受训练的儿童,就更容易产生思维和语言表达上的混乱。
  由于双语教学的影响,学生的语文知识大打折扣。语文课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和文字的鉴赏水平,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语文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还起到对文化心理进行塑造的作用,而搞母语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这样一种民族的文化心理,而为了完成双语教学任务,教师则必须用外语讲授,结果导致本末倒置和认知混乱。故对中小学生而言,考虑到逻辑思维的养成和稳定性,双语教学理应在掌握好母语的基础上再行实施。国外也有学者强调,双语教学不宜在小学阶段实施,因为小学是学好母语的关键时期,而学好母语则有助于学生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可目前在我国,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直至大学,我们都过多地强调学生将学习注意力集中在外语上,结果使许多考出TOFLE和GRE的人,中文的应用能力却低得可怜,行文常常词不达意,甚至对许多中国经典名著也一无所知。
  其三,畸形的“外语热”长期肆虐还可能造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困难。作为一个有开放心态的中国人,当然要有一个多元的心态以能够接受不同的文化。但对世界而言,中文及中国传统文化所起到的影响和作用同样也是巨大的,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世界进步曾做出过并仍正做着突出的贡献。所以,尊重历史、传承文明,更应该是现代中国人一份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可是,在畸形的“外语热”的熏陶之下,许多国人由于重外文轻中文而导致的母语水平不达标,以及对传统文化认识上的局限,恐怕使其无法承担起这样的重任。尤其今后若没人下力气去学自己的语言及文学,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又将如何延续?都会成为一个不小的问题。
  再者,世界各国也都极为注重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保护,而对于文字这样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尤其如此。印度在建国后,便花大气力复活其梵文这个早已死去的古代文字,而法国政府为了维护纯洁法语、对抗英语的话语霸权,更是不惜“血本”。可我们中国人何以对维系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字就如此绝情,甚至非要认定它是落后的根源务必铲绝而后快呢?
  中文的丰厚悠久和诉诸直觉的灵性,几乎令世界所有文字无与伦比,故而摧残或抛弃中文就如同是在向原始森林施以刀斧。因此,我们理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把汉语言教育当作培养我们的民族情结、民族文化乃至民族精神的一种手段和载体,以维系作为母语的中文和中国学生之间的亲情联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05:58 , Processed in 0.10116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