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4|回复: 3

王维审-教师写作的三个阶段之一:问题化写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1 16: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师写作的三个阶段之一:问题化写作


最近的一次讲课快结束的时候,一个老师问我怎样看一些专家提出的“坚持写下去就能成名师”的说法。因为时间的原因,我只能简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但是“怎么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回来后,我回忆并梳理了自己的写作经历,我觉得一个教师的写作大概可以分为(或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问题化写作。
最初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似乎是抱着一种“守株待兔”的心态等待写作契机出现,属于“遇到什么写什么、没有机会就停止”的自然状态。一天的日子里,如果发生了一些值得思考、有点写作价值的事情,我就会欣喜若狂地把它记下来,并进行简单的意义判断。后来,可以等到的“兔子”越来越少,单纯的等待似乎已经无法实现“持续写作”的自我宣誓,我便开始有意识地挖掘教育实践中有思考品质的事件。这样的写作大多是在晚上,忙活完所有应该做的事情后,一个人在黑暗的静坐中,慢慢筛选一天里那些有感觉、有思考欲望的人或事。一旦有了想法的火苗,哪怕是再微弱的火苗,都可以激发出强烈的写作欲。因为有了思考和甄别,此时的写作不仅重视忠实的记录和叙述,更多的是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
为了有“事”可写,我可以不惜消耗掉大量的休息时间,在繁杂庸碌的“日常生活”中仔细寻找可能激起火花的东西,这在一定意义上培养了我对各种教育现象的敏锐观察力,让我养成了自我发现和自我批判的习惯。自我发现、自我批判、自我修正,这三项能力是一个青年教师必需而又缺乏的成长元素,教育行政手段很难也没有机会给予教师这些能力和意识。因为这都是源于内心的,只有自行、自省的长久坚持,只有持之以恒的自我锤炼,才有可能让这些优秀的品质在一个人的内心暗自滋生,渐渐成长。而写作,能够给予教师的最大回报恰是这样一种功能,它能够让你在持久的坚持中获得一种静谧的思考习惯。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你有种自我成长的需要,一种不需要任何外力和利益支撑的自觉行动。
这段时间的写作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只要开始写作,不管事件大小都会力争写成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其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尽可能把这些文章投给报纸杂志的编辑,渴望有一天会变成文字。文章发表,对于这个阶段的写作者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励,甚至可以说是继续写作的动力和勇气。随着发表数量的累积,这份动力自然就成了一种底气,坚持写作、坚持思考的底气。所以,如果现在还有人把教师追求文章发表看作是功利性行为的话,那么他要么就是耍清高,要么就是没有真正意识到“发表”对于教师写作的积极意义。对于初写者来说,能够让他坚持在日常劳碌中附加一份更加枯燥的“爱好”,离开了“发表”这一奖励手段是完全不现实的。在教育行政意识下,教师写作的价值大都体现在职称评审中的那几分上,一两篇论文的诱惑不足以支撑起一个教师持续写作的念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媒体的编辑们起到了“源泉”的作用,越来越多的非论文文体的发表机会,不断提供给教师写作、思考、解决问题的动力源泉。写下去的动力,也就是修正教育的动力,这是一种连锁的动力反应。
这样的写作,实质上就是把一些极易疏忽但有价值的微小事件问题化的过程。这种问题化的写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值得我们重视:一是通过对教育实践的问题化梳理,在很多习以为常、自以为是的常态行走过程中,寻找到了缺憾和漏洞;二是通过对“教育问题”的深度反思,建设性地完成了教师行为的自我维护和修复,让教师的实践能力日趋完善和成熟;三是让教师习得了一种有意义的坚持,在教师的精神世界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和勇气。当然,还有一点最基本的东西,那就是锤炼了教师的文字表达和价值提炼能力,这是教育行政极易疏忽,却又对教师持续、久远成长意义非凡的意外收获。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16: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是专题化写作
问题化的写作有着显而易见的局限性,那就是“就事论事”的狭隘和浅短。就像是围困于大缸内的拳击手,四面出击、频频发拳,虽有不断闻听撞击声的愉悦,却很难获得冲破围障的强大冲击力。这种零零碎碎的思考和反思,往往解决的是一时的困境,很难深入、深刻地剖析深远的教育现象。如果一个人持久地迷恋于这种写作,其教育能力的攀升和思考的深度就会遇到一个发展的瓶颈,而让一个人的成长耽搁于此。这个时候,就该去尝试进行专题化的写作。
专题写作,就是在某一个阶段,集中精力对某一个教育问题,进行“专题化”的反思性写作。可以是对某一现象持续的、追问式的“刨根问底”,也可以是对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的紧抓不放的追踪描述。这样的写作未必要完整成文,也未必立马探究出什么深奥的感受,其目的也不是为了即时的发表。换句话说,此事的记录和叙述,在情感上已经成了写作者的一种自觉,在功效上只是研究的一个过程或者素材,它最终的目的是在纵深处觅得教育的本质,在教育不轻易裸露的部分揭开一道缝隙。
我进行的第一个专题写作就是“班级量化管理”,这个曾经新鲜无比、至今仍然活跃有余的班级管理模式,从它被引入教育的第一天起,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工业化生产的伤害性。曾有半年的时间,我集中梳理了“量化管理”的来龙去脉,留下了5万多字的记录文字,比较清晰、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管理模式的利弊,让我在深思熟虑、极度权衡之后选择了放弃这种速效的管理。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教育随笔的价值意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关注教育随笔对教师成长的生发点。随着这一专题写作的开展,不仅让我对教育叙事与教育随笔的关系得以厘清,更让我从中发现了教育写作的强大力量。那个时期,不仅我所发表的文章大都是“连载”,我的讲座内容也开始从班级管理转向为教育写作。支教期间,我曾经对一个学生持续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跟踪记录和反思,写下了70多篇叙事文章,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写作对于一个孩子生命的价值。
专题写作的着力点未必要大,它与问题化写作的最大区别在于“深度”。问题化写作基本倾向于点的突破,对某一个问题点反思之后写作也就随之结束。而专题化写作,会针对一个教育研究的点,进行深入、、持续、全面的实践与思考,是一个把点拉长、变宽形成通道的过程。其意义至少有三个:一是突破了“零碎”实践的瓶颈,理顺了“零碎”反思的凌乱,让教育实践和反思具有了方向性;二是聚焦于一点的持续写作,足以让人把问题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容易在教育的混沌中画出一条清晰的路径;三是可以让人在某一个方向上有所突破,在某一个问题上拥有话语权,成为某一方面的明白人。以专栏写作为例,我曾经开过的专栏大都是教育叙事类的主题,那时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有大量的、丰富的事和人可写,专栏写作的高质量和连续性让我不得不更加倾力于叙事写作,也让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今年五月份,我第一次开评论性质的专栏。相对于叙事来说,评论应该是我的弱项,但是随着专栏的开设,我的精力和注意力更多地倾注到对这一文体的理解上。几个月下来,评论类专栏写的有些得心应手,也飞速增长了我对教育现象的反思力和批判力。
当然,专题写作的最大价值还在于对教师行为方式的改变,这一点毋容置疑。因为对一个问题认识的透彻明了,一定可以让他走的更远、更顺畅。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16: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是主题化写作
无论是着力于一点的问题化写作,还是沿着一条线深挖的专题化写作,这个时候的“写“还是占着很大的分量,属于“我写我心”的阶段。即使是反思和感悟,大都是由叙而发、因叙而发,既缺少系统理论的支撑,也少有写作之前的预设架构。这个时候,主题化写作就成了教师发展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渠道。
主题化写作,就是指写作者从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某一方面的实践,在一个较大的领域内进行“主题化”的系统性写作,并逐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的时候,不能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也不能单去考量他人的得失,而是要站在较高的理论层面去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进一步说,这样的写作需要写作者开阔的教育视野和浓厚的理论基础,所以这个时候的写作往往与主题阅读相关联,成为教师再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有了前期的写作积淀,无论是写作技能还是语言表达都已经攀升到一定的层次,也具有了较强的反思能力。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领域,开始系统的相关阅读,从中确定自己的写作框架。从去年开始,我就开始着手教育写作与教师成长这个领域的研究,为此我不仅放慢了“零碎”写作的频率,也开始了大量的相关专注的集中阅读。除了《教师如何写教育叙事》《教育叙事研究》《写成名师》之类的相近作品外,我还阅读了诸如《写成作家》(多夢西亚·布兰德)《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小说写作教程》、《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等书籍。这些看似与教育写作无关的外国作品,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也在不知不觉中站在了更高的地方。经过一年的集中写作,我基本完成了“觉者为师”教师写作系列的书稿。
现在回头细想,一年的时间,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让我在这一领域有了新的收获。这种收获不仅是外在的几本书,而是内心深处或者说是灵魂上的一种升华,甚至说是再造。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开始变得清晰,很多零散无序的想法形成了体系。我感觉,自己好像是更加熟悉、明了了教师写作这个领域。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教育写作似乎并不是这样,写作的过程更像是在熟悉的地方发现、营造风景的过程。这或许正是教育写作的魅力所在,它可以让我们在重复繁杂的职业中,发现教育的美好,以及自己的美好。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1 16: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1、从什么写起?很多老师平时不写,到了评职称的时候,就想一夜之间写出洋洋洒洒的诸多论文,这是很不现实的一种想法。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笔耕不辍的过程,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下子就写出结构严谨、论证得当的教育论文,即使你的教育经验再丰富,如果没有长期的文字锤炼,也不可能写出理论性很强的文章。我的建议是从教育叙事写起,慢慢到理性比较强的随笔,再到时评、案例评析等接近论文的文体,这才是教育写作应有的一种循序渐进,也是一条必经之路。
2、怎样确定选题?教育叙事的选题不宜过大、过宽。题目过大,容易把文章写得空洞,还会给人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势必造成事情说不透、道理讲不清的麻烦;选题过宽,势必分散精力,对每一个事件都是泛泛而谈,找不到最重要表达的东西。选题宜小,从某一个具体的事件说起,针对一个问题,选好一个角度,把事情说明白、把问题讲透彻,使人看后能得到启发、有所收益,就达到了我们写作的目的。
3、要不要先谋篇?有老师问我在写文章之前要不要进行专门的构思,回答是肯定的。如果对一件事有了感觉,有了想要写作的冲动,我一般要先进行一下构思:怎样开头,奔着哪一个方向去写,脑袋里有哪些储备的素材可用,怎样制造故事的冲突……这样的谋篇只是一个大体的写作方向,不要规划的太过于具体,以防束缚了自己的思维。我的习惯是,有了大致的方向就写下去,一气呵成。其中少不了拐道——本来想写东来,写着写着就成了西。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火花突然闪现,这就是灵感,抓住了灵感,就能写好文章。所以谋篇的作用不是帮助你写出这篇文章,而是帮助你激发写作的愿望。
4、可不可以临摹?我们都知道,书法练习是讲究临摹的,那么写作能不能从临摹开始呢?我觉得可以临摹,有时候照葫芦画瓢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训练方法。我觉得教师的写作之路可以沿着揣摩、仿写、创作、成型这四步来走:揣摩就是遇到好的文章,要反复多读几遍,琢磨透人家的写作思路和技巧;仿写就是选一篇自己最欣赏的好文章,结合自己的案例或素材,仿照原作者的行文、风格和技巧进行写作;创作就是按照自己积累的写作经验,独立完成教育叙事写作;成型是指形成自己的独立风格,自成一体,独创一家。
5、怎样进行修改?写完一篇文章,自然要对其进行修改和调整,这有两个时间段可以进行:一是在初稿完成后,趁热打铁,立即修改,这样的修改往往是局部的修饰和错字病句的修正,很难有大的思路上的改变;二是放上一段时间后,再修改,这个时候的修改往往是对整篇文章的再审视、再重构,修改的内容往往会偏多,甚至是整个思路的推倒重来。写文章可以修改,但不能沉溺于修改,更不能抱着一篇稿子不撒手。
6、怎样才能有事可叙?在很多时候,老师们会感到无事可写,明明发生了很多事件,但是真要是写起来,却又感觉无话可说。其实,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只要我们形成观察的习惯,就可以积累起我们需要的素材,不管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还是他人走过的,不管是自己看到的还是听别人说的,这些都是你写作的源泉。故事很多,你又觉得无话可说的原因就在于你写得太少,十年不张嘴,你也会说不出话来,更别说是写作了。
7、写作与读书是什么关系?真正的写作不是信马由缰的记录,它必须清晰而精致、充实而严谨,有时候还要引经据典,加入一些经典故事或者他人结论,这就需要阅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作带动阅读、有助于阅读。书不在于读得多少,而在于能领悟多少,用心读一篇文章,反复读,你就会有所收获。对一篇好文章的阅读,至少要有两个自问:一是假如我写,我会怎么写?二是假如我写了,能不能有更新颖的观点?
8、为什么文章发表不了?有的老师总是幻想一口吃个胖子,写了一篇文章就觉得非得发表不可,于是自己修改,请别人修改,改来改去也还是发表不了。我就接触过一个老师,在网上传了一篇文章让我帮忙提提意见,我提了。过了一个多月又发来一篇让提意见,我一看还是那篇。他告诉我修改完还是没发表,让我再帮忙修改。这种执着就很要不得,多写、多投稿才有发表的可能。并且,往往是有了第一篇的发表,就会有第二篇、第三篇。所以,坚持写是关键。
9、怎样鉴别自己的文章好不好?文章写好后,你就是第一个读者,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想一想,你得到了哪些启示?有些什么感悟?有没有能够打动你的地方?你觉得好了,这篇文章就成功了。
10、怎样才能坚持写作?一是给自己定个目标,一周写一篇或者几篇,用自己的约定来约束自己;二是在一定的场合做个公开许诺,自己要写多少东西,请别人监督,敢于承诺是勇气,也会成为动力;三是取得朋友的鼓励,抱团成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共同爱好的朋友成立一个写作共同体,一起走才能走得更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17:46 , Processed in 0.11292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