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古论今话民办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2-16 13:5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古论今话民办教育时间:2014-10-23   来源:福建省民办教育协会  

马长冰

        摘  要:以历史的视野对民办教育进行审视,从中国古代私学,福建近代私学以及国际私立大学的发展情况,可以感悟到民办教育同公办教育并举,是世界各国发展教育的共同规律,增强办好民办学校的信心。
       关键词:民办教育;公办民办并举;社会发展规律
       一,公办民办并举发展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
        
近三十年来,随着民办学校的创办与发展,对民办教育的提法也在适时变化:
        民办学校的出现,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教育改革的成果,是新生事物;穷国办大教育,应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民办学校;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补充;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要同公办教育共同发展。这些都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民办教育给予肯定和支持,认识也逐步提升。
        同时,对民办学校这类“新生事物”的质疑与非议却也如影随形。从计划经济转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对民办教育在认识上一时难以取得共识,在政策上亦未尽完善。因此,民办学校的地位、身份颇为尴尬,民办院校不能进入教育主管部门的“正册”,属于所谓“民办非企业单位”,这给民办院校和教师带来困惑。也有的地方现在“不差钱”,民间办个学校总感觉不是“亲生”的,认为学校幼儿园还是自己办顺心放心,省得“招来了女婿气走了儿”。民办学校需要自筹经费,给人的感觉是为了“赚钱”,因此严控收费标准,致使不少民办学校维持艰难。当然,目前,民办教育处于恢复时期,有些民办院校、园所存在问题甚至关闭,产生负面影响,也是造成不良反应的缘由。
        对民办教育的看法需要从历史的长河中加以审视。教育是人类进步的基石,是引导也是伴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因此教育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规律密切相关。我们如何看待民办教育,也要放眼世界,谈古论今,着眼未来。
        公办教育同民办教育并举,是世界各国发展教育的共同规律。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大量的私立学校(我们讳言“私”,所以多选用“民间”),不论穷国、富国都有大量的私立学校。世界发达国家的一些名校,譬如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美国的哈佛、斯坦福大学,日本的庆应义塾、早稻田大学,都是私立性质的。美国4000多所大专院校,57%是私立的,加州大学原先政府出资80%,现在降到20%,不能说是国立了。日本700多所高校,只有100多所是国立的,70%的学生在私立高校上学。韩国大学20%公立,80%是私立的。
        私立学校对所在国家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一流人才的培养起了重大的作用。可以说,正是政府举办的公立学校和社会力量举办的私立学校共同努力,推动了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也使得现代学校制度具有了多样性和活力。
       二,中国古代私学发展概况
       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私人办学可谓星光灿烂,永载史册。
        民办学校古称私学,即私人办的学校。中国古代私学始于春秋时期,史书记载,最早是由春秋中叶郑国的邓析所创办,讲授他自己的著作《竹刑》,专教讼诉之法,同时郑国的伯丰子也开办私学,这些是在孔子办私学之前。孔子所办的私学在当时规模是最大的,还有少正卯的私学名声也很大,曾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到春秋未期,私学更加兴盛,最有名的是儒、墨两家,当时号称“显学”。

        战国时期,私人讲学之风大盛,孟子“从者数百人”,以阐明人伦为教学目的;荀子先后授徒于齐、秦、楚国著书讲学,培养出李斯、韩非这些当时属一流的政治家和理论家。墨家私学是个严格而有纪律的政治团体和学派,要求学生具有刻苦、耐劳、服从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并重视生产劳动和科技知识教育。以老聃和庄周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其后期吸收了许多法家、兵家及儒家的思想,子夏在西河讲学,弟子300多人,李悝、吴起、魏文侯等都是他的学生。
        到汉代,私学分两部分,一是以启蒙教育为主的书馆或学馆,先教认字,可读《孝经》和《论语》;一是传授经学的精舍。精舍一般由当时精通儒学的名家所建,一些经师鸿儒,所教授的门生弟子多达数千甚至上万人,其讲学已初具学术讨论与研究性质。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马融,世称“通儒”,长于古文经学。他常坐高堂,设帐授徒,门人常有千人之多,学生多达四百余人,其中郑玄、卢植是佼佼者。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师从马融。游学归里之后,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

        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卢植。官至北中郎将、尚书。师从马融,学成之后,回到家乡讲学教授弟子,并参与续写《汉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兴废无常,私学相对得以发展。名儒聚徒讲学,常有几百人或几千人听讲。如雷次宗在庐山,顾欢在天台山办学。沈德威在太学当博士,回家还要授课讲学,许多贵族、士子也纷纷到此受业解惑。北魏时期的徐道明讲学20余年,学生先后多至万人。
        隋唐时期官学兴盛,私学也随之发达。如隋朝大儒王通、曹宪,唐代颜师古、孔颖达、尹知章、韩愈等都曾在私学中教授学生,许多名儒隐居山水胜地,开学馆、设书院,当为宋代书院大兴的起源。
        宋代私学教育和启蒙教育都得到了充分发展。经过北宋三次兴学,南宋官学有名无实,许多学者致力于私学。这一时期的启蒙教育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启蒙教材大都为宋人编撰或修订。
        辽、金、元各朝代私学也很活跃,其原因是统治阶层发生了不同民族的更迭,各民族都迫切需要加速培养本民族的治国人才,而战乱的频繁,使得官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私学才得以兴盛,其形式有私塾、家塾、经馆、家学等。明清时代的私学,继宋、元以后仍兴盛不衰,形式也无大区别。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唐末以后的私学中产生了一批书院,宋代得到发展后明清时代即向官学转化,这不能不说是私学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之一。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前两所都跟朱熹有关:他修复白鹿洞书院,订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立课程,将《四书》作为基本课程。朱熹到岳麓书院交流讲学,传为佳话。
       朱熹在福建省武夷山创办紫阳书院,在建阳创办考亭书院,算是当时全国最高学府。他终生从教,著书立说授徒,创立了“闽学”,成为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书院运动使得程朱理学成为中国正统思想,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徐梓先生认为朱子是书院制度的建立者,书院传统的开创者,书院精神的奠基者。

        明清私学仍盛而不衰,按其程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级阶段的蒙养教育,另一类为高级阶段的书院。低级阶段的蒙养教育多称私塾,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级阶段的蒙养教育,另一类为高级阶段的书院。低级阶段的蒙养教育多称私塾,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门馆”、“家塾”,即“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饲堂、庙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读”;二是“村塾”、“族塾”,由“一族一村延师择址建馆课其子弟”;三是“坐馆”、“教馆”,“由富裕人家独自一家聘请教师在家设馆,专教自家子弟及亲友子弟”。
       三,近代福建民办教育发端与发展
      
1.福建中小学教育,建国前民办学校占半壁江山
       自清末至民国建立,直至解放前夕,福建沿海各种学校,无论是初等教育,还是中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许多是华侨兴办的或华侨捐助兴办的。
        古代各县办有学堂,而乡村则以私塾和祠堂庙宇办学比较普遍,均属于民办教育。近代开始有了现代教育,主要由教会办学,政府办学,社会贤达集资办学和华侨办学几类,而起始于教会办学。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福州、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传教士随着外国军队、商船进入福建,办教会的同时,开办教会学校,1846年创办的福州格致学校成为现代教育之滥觞。这些学校均为初等性质,多设于教堂、教士住宅或民房。招生十分艰难。到了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基督教教会不断扩大势力也在办学方面投入了大量金钱和精力,教会学校有了初步发展。福建民间也开始新办新式学堂。
        戊戌变法前后,作为最先开放、华侨众多、教会学校发达的东南沿海省份福建,由私塾改办为学堂、小学。光绪二十年(1894年),安溪长坑人苏吾珍将私塾衡阳学馆改办为学堂,成为福建民办新式学堂之先河(现为安溪长坑乡衡阳小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海外华侨的资助下,南安知县在县治丰州创办官立丰州学堂,它成为福建第一所官办学堂。到了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也提出十年普及义务教育,但是,只见增加附加教育捐,而国家所办学校仍寥寥无几,国立学校难以发展。
        福建士绅不甘落后,陆续开办新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春,陈宝琛任福建高等学堂监督。福建省学生联合会在福州成立,陈宝琛被公推为会长。学会成立后,展开大办小学堂运动。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短短两年间,福建全省小学发展到345所(未包括教会小学),共有学生16776人。
        福建沿海许多学校是华侨兴办的或华侨捐助兴办的,从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以来,泉州教育主要由华侨兴办。1912年9月,陈嘉庚先生回国筹办集美小学,于1913年3月4日开课。1918年3月,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师范学校开学,同时成立幼稚园。1919年至1921年,陈嘉庚继续创办水产航海、商业等职业学校。1925年到1932年间增办了农林学校、国学专科、幼稚师范、乡村师范等学校(后来进行了一些合并)。此外,还设立科学馆、图书馆、农林试验场、医院,等等,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学校区,称“集美学村”。

        抗日战争前夕,胡文虎先生捐350万港币,准备10年内在中国兴建1000所小学,争取每县办一所,以实现在国内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的夙愿。后因日本侵略战争爆发,没有全部建成学校,建校余款200万元认购了“抗日救国公债”。
        到抗战前,晋江全县中小学两百余所,包括省立、县立、私立和教会办的,其经费来源,侨办的学校占80%以上。侨办学校,一般收费较少,有的完全免费,所以平民子弟,仍有享受教育机会。华侨兴学出于爱国爱乡的热情,而且具有一种尊儒尊师的优秀传统。抗战胜利后,侨办学校得到较大发展。
        福建是革命老区。闽西苏区实施的教育政策是免费义务教育。各县建立一所模范劳动小学作为榜样。1929年9月,红四军军长朱德率领红军攻下“铁上杭”后,在城关大忠庙召开小学教职员座谈会,专题商讨筹办列宁小学。毛泽东很重视初办学校的教学工作,1929年10月下旬,指导特委干部为小学编印教材,并亲自给学生上课。1930年7月15日,闽西苏维埃在龙岩创办列宁师范学校。

        到1934年秋完全实现每五百个居民建立一所小学,基本上实现区区有高级小学,乡乡有初级小学。
        1951年以前的侨办学校,多是华人、华侨出资建校,并且负责学校的办学经费。到建国前的1949年,福建省小学规模不大,有一半小学生是在各类民办学校上学。当时侨办中学大体上占全省学校的四成,初中学生在民办学校上课的在一半以上。民办中小学对福建省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福建高等教育始于民间,堪称主力
        建国前,中国共有14所教会大学,分别是燕京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湘雅医科大学、福建协和大学等,福建有两所。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很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
        1908年美以美会(1939年以后称卫理公会)在中国福州创办的一所教会女子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英文名:Hwa Nan College)。1951年院系调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与福建协和大学合并成立福州大学,后改为福建师范大学。
        1984年校友不舍“华南”消失,得到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拨款给地的大力支持,经教育部批准在福州市烟台山重新建校,命名为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成为改革开放后全国最早创办的民办高等院校。
       清宣统三年(1911),由世界基督教大会推举的高等教育委员会会长高绰博士(Dr.John Goucher)到福州,与福建基督教六公会联议创办大学,于民国四年(1915)成立董事会,以俾益知(W.L.Beard)为主席,推选庄才伟(Aduin C.Jones)为首任校长,校名定为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福建协和学院于民国25年(1936年)创办农学、农业经济学两个系,民国29年,增设园艺学系并成立农科,民国31(1942年)年改为协和大学农学院,设农艺、园艺、农业经济3系。这是福建农学院的前身。
       1921年4月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博士及其夫人应邀出席并发表演说。
      1937年6月于福州市创办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1938年6月,因抗日战争迁往闽北沙县。同年8月,定名为福建省立医学院。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迁回福州,在省立医院和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旧址(吉祥山)重建校舍。
       3.福建公办民办并举,共建职业学校
        马尾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1867年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开全国职业教育之先河。
        1903年,闽浙总督陈仰祈与陈宝琛商定,将原东文学堂改组,扩充为官立全闽师范学堂,由陈宝琛任学堂监督(校长)。要办此学堂,除了官方出资,财力仍感不足,陈宝琛便向二妹陈芷芳求助。陈芷芳嫁予台湾巨富板桥林氏家族的林尔康,家道殷实,陈芷芳捐金累万,加上各方面赞助,学堂得以办成,这是官办民助的学校。陈宝琛题写了校训:“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温故知新可以为师。”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6月,校名改为“福建师范学堂”,并附设女子师范传习所,传习所由陈宝琛夫人王眉寿任监督。民国元年(1912年)与也是王眉寿任监督的福建女子职业学堂合并,改称福建女子师范学校。著名女作家谢冰心1912年考入该校预科学习。陈宝琛和夫人王眉寿,在20世纪初为福建的新式教育作了许多贡献。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又命各省设立优级师范,于是在全闽师范学堂(时已改名福建师范学堂)开设优级师范选科,这属于高等师范学校性质。
        1906年爱国侨领黄乃裳创建“福州青年会书院”,是福建最早的具有商科性质的学校——福州私立青年会商业职业学校(简称青商),现在成为公办的福建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1902年创办福建省福州市农业学校。1944年2月,成立福建省立林森高级商船职业学校。翌年6月,该校与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合并,成立福建省立林森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诸如此类职业学校还有不少,未能穷举。
       四、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是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
      
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是社会多元化的需要和必然,也是教育结构
        改革实现多元化的需要和必然。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旧的教育制度施以根本改造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体制影响,私立学校在中国大陆几近消失。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民办教育开始复兴。1985年10月,我省诞生了全国第一所民办高等学校——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同时诞生了漳州诏安北苑中学。进入九十年代,其它各类民办学校迅速发展起来。全省现已形成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相衔接,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具有福建特色的民办教育新格局。
        2013年,福建省经审批的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有5558所,占学校总数的37.50%。各类民办学校在校生总数134.70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18.568%。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的学校产权固定资产189.34亿元,其中教仪设备总值18.83亿元,校舍产权建筑面积1154万平方米,藏书量2836万册。
       到2013年,福建省35所民办普通高等教育(含9所独立学院)招生94181人,其中本科招生67546人,专科招生26635人。全省民办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305156人。全省民办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占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的比重为28.91%;在校生的比重为27.83%。改变了福建省高校规模在全国比较落后的状态。
        全国的情况是,据2013年统计,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达14万所,在校生人数3911万。其中,民办高校707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9%;在校生533万人,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22%。
        民办教育机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多元化,专业设置多元化能够尽可能地满足社会对教育多元化的需求。民办教育资金来源多元化,增加了教育投入、扩大了教育资源,减轻了财政负担、繁荣了办学所在地经济。民办教育机构管理体制多元化,人员结构多元化,增加了就业岗位,为名校长、老教师继续发挥智慧和才干,创造了发挥优势再做贡献的机会。民办教育的发展节约了公共教育经费,扩大了教育规模,促成了教育的多样性,才有利于公办教育事业的优质、均衡发展,培养了国家多种需要的人才。
       民办教育为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也为繁荣经济做出了现实的贡献。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民办教育在丰富教育资源供给、提供多元选择、缓解财政压力、激发教育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发展民办教育,促进形成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1
       结语:纵观中外古今,私立(民办)教育同公立教育相依相伴,有的教育机构还分不清是公是私,他们共同创造了人类文明史,历经数千年长盛不衰。重教兴学有其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更有仁人志士热心倡导,贤达富户共襄善举。兴办私学成为各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隐含着人类进化的本能需求,文明传承和扩播的首要手段。因此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并举,共同发展,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文明历史进步的必然选择。
       我国民办教育恢复时间不长,已经取得可喜成绩,做出了贡献。现在虽然还存在诸多困难,但是民办教育的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适应历史潮流的,一定会以顽强的生命力前行,同公办教育共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作出自己的伟大贡献。对此充满责任与信心!

                                                                                                                             2014年4月12日于福州
(作者系福建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

参 考 资 料
①《福建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②根据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教育基本统计》第975、977、1010页数据推算。
③马长冰:《名师论教》序,福建教育出版社。
④丁钢 刘琪著:《书院与中国文化》,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⑤王炳照主编:《中国古代私学与近代私立学校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⑥吴远楠:《中国私学与民办教育中国私学与民办教育》,资讯来源:现代教育科学
⑦李兵 朱汉民:《书院文化是中国古代大学文化的核心》,光明日报 2006-02-17
⑧邓洪波:《朱子与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朱熹学说面面观”国际研讨会
⑨onizukalyz:《中国古代教育的形式和主要内容》,2005年12月25日,来源:http://hi.baidu.com/liujie112925/item/b85fcef24646abb631c1999c
⑩杨海军:《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书院小考》,2008年3月,来源:
http://news.artxun.com/beie-591-2951433.s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21:36 , Processed in 0.12793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