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回复: 0

至老弥笃的信札收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29 16: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至老弥笃的信札收藏 | 朱万章


郑逸梅先生在书房写作
郑逸梅(1895-1992)喜藏名人信札,且厚古而不薄今,即便是对一些年龄比自己小很多的时人,只要其书札有一定的文史或艺术价值,就照收不误。他所收藏的这些友朋信札,大多来自于公事或私交的正常往还,但有时也会忍不住写信向友朋索取信札,以达其收藏的目的,近于“为赋新诗强说愁”之类。近日在阅读他和书画鉴定家杨仁恺(1915-2008)的鸿雁往还中便体验到这一点。
郑逸梅比杨仁恺年长二十岁,按理应属长辈,但在其致杨仁恺的书札中,却有屈尊之意,全然没有长者的架子。其书札全文曰:
仁恺先生:
       别久思深,想彼此有同情也。昨承王运天同道转来尊贻大著一巨册,拜读之下,莫名倾佩。盖化数十年之力成此一书,殊非易易。而在出版界出书难能得问世,且书价高,盛情分赠,凡此种种,皆可喜可感也。特此申谢。
      弟近来右腕僵木,书不成字。春蚓秋蛇,幸恕草率。闲来却喜收罗今昔贤彦尺牍,藉以解闷。未知先生能赐一手札,俾得珍庋否?请用毛笔作传统式,繁体字、直行、不加标点。纸奉上,信手为之,不求工整,聊留纪念而已。惟有渎清神,甚为惶恐。匆此敬颂
著绥!
                                            九七叟郑逸梅上言        
信中谈及的王运天,为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与文献专家,曾从王蘧常游。我于去年在广州参加马国权遗著《章草字典》首发活动时与其相识,时有往还。经微信询问,信中所言“大著一巨册”,当为《国宝沉浮录》。此书是杨仁恺就清宫散佚书画做的一次较为完整的梳理与研究,于1991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首次出版,后陆续在辽海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影响甚巨。郑逸梅得到的赠书,当为1991年的初版本。郑逸梅在信中希望杨仁恺能“赐一手札”,并随信寄去信笺,注明写信的格式为繁体、直行,这也正符合郑逸梅在《尺牍丛话》中所提出的信札收藏理念:“与其当代名流,毋宁十年前之先辈。盖所谓名流,多用钢笔洋纸,以趋时尚,不若先辈之拈毫拂素,行间字里,饶有古香古色也。”杨仁恺并非郑逸梅之“先辈”,但在他的眼中,杨是能“拈毫拂素”,作“古香古色”书札的人吧。
郑逸梅致杨仁恺的信札凡两页,书写在印有“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字样的十六开公文信纸上,信笺底端印有该学院的地址及电话号码。值得玩味的是,郑逸梅在《尺牍丛话》中曾对这种古风渐逝的现象颇有微词:“书札上印有某公司某机关字样,及电话号数者,最为恶俗。朋好遗书,有以上字样等者,予辄将周框裁去,然后留存,似较雅致。”在郑逸梅自己所书的信札中,不仅印有“某公司某机关字样,及电话号数者”,还用“钢笔洋纸”、横写,种种被其定为“恶俗”者几乎占全了,可见其在信札书写方面“宽于律己,严以待人”的可爱之处。实际上,在其收藏的时人来函中,这类形式的信札似乎并不鲜见,如赵景深的印有“北新书局用笺”,冒效鲁的印有“深圳新沪电器实业公司”,应野平的印有“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顾也鲁的印有“上海电影制片厂”,周汝昌的印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林培瑞的印有“漓江饭店”,且均有“电话号数者”,却并未见其将“周框裁去”,足见理论和实践确乎总是有一定距离的。
杨仁恺收到郑逸梅来信后,很快便写了回信:
梅翁道席:
       顷奉本月十四日教示,敬悉种切。拙作谬承奖饰,愧不敢当。自知谫陋,佇望德音常颁,指示来日写作途径,庶免陨越,不胜翘企待命之至。匆匆奉覆,特致悃忱。敬祝
长寿!诚国家之祥瑞也。不佞仁恺顿首,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廿二日。
钤白文方印“杨仁恺鉨”。信笺为小十六开花笺,上印有张大千所绘王子猷赏竹的画面,“子猷径造竹所,独往自胜,不必七贤六逸相呼聚,方为此君重也。己卯七月醉游,饮中写小册一页,大千居士张爰”,钤白文方印“张季”和朱文方印“大千居士”,另有朱文随形印“荣宝斋制”。花笺上张大千之画作于1939年。
杨仁恺的复函,除“不加标点”未按郑逸梅提示所做外,其余均按要求交了一份合格的“作业”。郑逸梅的信札并未署年款,从杨仁恺信札年款及内容可知,郑逸梅来函当书于1991年12月14日,时郑逸梅年已九十有七,杨仁恺七十七岁。不到一年后,郑逸梅以九十八岁高龄遽归道山。
郑逸梅少壮时即酷爱信札收藏,其间历经天灾与人祸,物换星移,浮生若梦,接近期颐之年尚有如此的文人清趣,其痴迷可说是至老而弥笃了。韦力在其《著砚楼清人书札题记笺释》中谈到郑逸梅以九旬而获赠七十五岁的潘景郑所藏信札,颇有感喟:“二老以此等高龄,尚有如此替前人保留文献之心,其境界当已远超出常人收藏之意,臻入化境,不再受年龄、物我之囿,而历朝换代,烟云散尽之后,老来尚有如此清友翰墨往来,亦令人深羡。”今观郑逸梅与杨仁恺往还信札,也可生同样的感慨吧。
2020年3月21日于京城之西坝河畔              

作者:朱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8 16:50 , Processed in 0.13492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