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什么是“不好的语文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8-11 13:47: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什么是“不好的语文课”

                           


从原生态课的角度来探讨一堂好课的标准,我们的探讨才有意义,这一堂不是作秀课,而应该是语文教学中无数个一堂,它不该只是一种结构,一个模式,而是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文本制宜,因目标制宜,它可以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不拘一格。基于这样的定位,我暂且不说好课的标准,先来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四种误入歧途的不好的语文课。
其一:非语文的语文课。
引一段李海林先生的话:语文教学的中心就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语文教学的一切设计都是围绕学生与语文接触来进行的,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实现学生与语文的接触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过程。没有实现学生与语文的接触就没有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就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一言以蔽之:语文课的本质规定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
我们权且把违背这个规定的课称之为非语文课:
一类,上课又是音乐,又是书画,又是舞蹈,又是课件,手脚并用,花样繁多,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最后的结果是,刺激虽然丰富,语文本身的内容不被关注,学生远离了文本本身。
另一类,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提高语文素养,一些语文课把语文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曲解为抛开语文特质而进行品德和价值观教育。语文学习的目的,不是文本内容本身,而是这些内容与文字合成的语文。我们关注的,是语意与文字怎样结合构成高层次的表达。或者披文以入情,明了怎样的言语形式(包括词句篇章修辞等等)承载了怎样的思想;或是入情以披文,明了高质量的思想是借助高质量的言语形式来表达的。无论是哪一种深入,语文课的目的就是获取语文(而不是语言)的营养。有老师上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用大量的时间来让学生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和认识,就是非语文的一个实证,因为教学游离于诗歌之外了。
再一类,新课程理念提倡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有人便误以为可以无限超越文本。其实,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应有个度。有老师上《兰亭集序》时,用大量的幻灯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书法美,进而探讨书法风格的形成与人的内在品质的关系,直至研究其字的几种不同写法,这就是明显的偏向。如果我们不去关心所选文章在某册书中的语文意图,这个文本就失去了语文学习的意义,或者说不能充分实现其意义。
以上几种抛开语文目标,游离于语文以外的课,都是误入歧途的非语文课。
其二:哗躁的语文课。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有一种误解是把合作简化为讨论。全班讨论,大组讨论,小组讨论,甚至以为无讨论不成好课,因为讨论体现师生互动,体现自主学习,一堂之中,看似七嘴八舌,气氛活跃,实则哗躁有余,浮泛浅表。语文课,过心过耳更为重要,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有时候,沉静比活跃更为需要,要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有时候必须沉下心来,或静静阅读,或独立思考。见问题就讨论的哗躁语文课,是只有吵吵的泡沫语文。
其三:曲解的语文课。
随着人们对多元解读、接受美学、体验学习等观念的普遍认可,加之课改提倡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确实打碎了原来标准答案钳制学生单一解读文本的枷锁。但凡事过犹不及。我们在许多语文课中都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一堂课给学生大量时间自读讨论,终结是:甲也对,乙也不错,丙很好,丁值得肯定。学生实实在在地放了回野马,到头来大家都没错。其实,这里有一个很严重的倾向,就是由原来解读不尊重阅读主体,走向另一个极端,阅读教学严重地不尊重文本了。一堂课,学生七嘴八舌打乱仗,看似思维活跃,殊不知那些解读出语一句,离题万里。重视阅读者自身的阅读体验这个提法并不错,但是,阅读教学自主阅读并不是一码事。把课下自主阅读的特点、规律与阅读教学混为一谈,势必会无原则地拆散、曲解文本的意义,被多元得远离文本,甚至面目全非。只有将重视阅读体验和尊重文本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阅读课中学习到解读文本的方法、路径,真正提高阅读能力。教师的存在,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更不是无原则地和稀泥,而是在学生打乱仗、曲解、误读时给学生以适时的引导。
其四:技术的语文课。
新课程强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历来偏重于语文施教技术的语文有极大的纠偏作用。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人们重视如何安排课堂结构,组织教学,有效驾驭课堂,重视如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重视如何巧妙点拨,提升学生能力。却更多地把这许许多多的如何理解为教学技巧上的问题。尤其是难于摆脱应试羁绊的今天,语文课很多时候都是重技术功底。教师凭着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便占据讲台,自己的精神领地和人文视野极其狭窄,即使他施教技能再高、手段再多、问题设置再巧妙、组织教学再娴熟,他的课也只是浅表的技术语文,只有技巧而没有底蕴的语文课,只是枯竭的低层次的指挥。
语文教师,阅读积淀远比教学技巧更重要。施教者本身的阅读面、阅读量直接决定着他的文化视野和语文功底。一堂好课,从施教者的角度看,应是两种必需素养的融合——思想和技术。视野和思想来自学养,施教者学养不同,引领学生达到的阅读境界是迥然有异的。学养深厚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既到位,又不乏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能给学生高屋建瓴的引导、启迪和提升。好的语文教师,他本身就是一扇窗,无论他讲多讲少,如何去讲,他的视点都是高的,他的语文课能给学生以语文的营养,是学生通往更广大世界的一扇窗。
新课程背景下,好课将越来越属于学养深厚的人,仅凭施教技术——尤其是应试技巧生存的人,将面临真正的危机。
学养从哪里来?当代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作画尚且如此,为师——为语文之师,更是如此。
(本文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作者:任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9 05:12 , Processed in 0.10266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