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提问设计的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8-12 09:57: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作者:白乌鸦
二、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提问设计的艺术

"提问"或者"问题"是组织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抓手。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主要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

高质量的提问是教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时思想的结晶,它们具有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厚、激发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

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历来习惯于过多地提问,"碎问碎答"的危害年深日久,几乎所有的课文阅读教学都充满"问答",甚至有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也显得提问过多,内容过浅。提问作为"弊病"明显地表现于课堂的有:1."步步为营"的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板书"设计靠近的阶梯。2."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绵延自己讲析的桥梁。3."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美感与激发力,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网络。4.信口而来的"追问"在很多的时候窒息着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问的繁杂细碎,成为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我们应有强烈的改革提问设计、研究提问艺术的意识,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下方面。

第一,要研究提问设计的丰富内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随着阅读教学新理念与新做法以蓬勃的生命力进入课堂教学,提问已不能简单地看作是那种"问学生问题"的事儿。提问设计的研究已经大大拓宽了"领域",研究的视野非常开阔,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综合起来讲,除了设计的手法之外,有如下一些重要内容需要我们进行关注:

1.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

要研究怎样设计出能在阅读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欣赏的重要的提问。

如下面的提问就能够从整体上将学生深深引进课文:

(1)《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举例说明。

(2)《夏天也是好天气》这篇课文是怎样写夏天闷热的,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扣住标题写出了夏天的"好"?

(3)《故乡》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怎样一幅图景呢?……

2.精心设计以组织"比读""联读"为目的的提问,以整合教学内容。

如:

(1)阅读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纸船》,并与冰心的《纸船》进行比较,谈谈你的感受。

(2)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荣的《乡愁》,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

(3)《南园》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饱含爱国忧思,但在格调上有所不同,试作比较分析。

(4)试比较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晏殊的《浣溪沙》,看看它们在内容、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3.巧设"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之中进行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

如:

(1)假设你是学校板报的编辑,试根据《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简讯。

(2)阅读《福楼拜家里的星期天》。列表格,概略地填写课文描写的四位作者的肖像、语言、行动、性格特点等内容。

4.设置课堂活动的"话题"或"微型话题",以组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阅读活动。

如:

(1)朗读《紫藤萝瀑布》全文,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2)阅读《第一次真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下列问题:①每人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②为什么有的"第一次"不能尝试?

5.设计课文学习中的"论题",组织各抒己见课堂议论活动,深化课堂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勇于发表创见的精神。

如:

(1)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后,你认为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2)对《猫》的主题思想有两种看法: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就会认为小说所要表现的是"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或做人的道理;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则会认为小说揭示了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6.恰切地设计与安排阅读教学中类似于"综合性活动"的"主题",以开展阅读教学中的"综合性活动"。

如: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写一篇短小精致的文章,进行课堂交流。

(2)在中国古代的小说、戏曲中,诸葛亮的事迹、传说很多,从图书馆或网上搜集有关资料,以"我看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3)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有关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全班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

第二,要追求"妙在这一问"的设计境界

"妙在这一问"指的是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的设计。这一点,已在第四章"线索式思路"中有所涉及。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指的是对课文阅读能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与课堂教学中一般的"碎问"相比,"主问题"有着自己的鲜明的特点:

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结果,是一种具有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应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2."主问题"在教学中的先后是经过认真设计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各自在教学过程发挥自己一定的作用,它不具有随意性。

3."主问题"有内在的牵引力,一是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二是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每一个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不会在教学中像随口问答那样转瞬即逝。

所以,"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抵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学习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可以说,"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能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能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将谈话式、答问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用"主问题"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结构学生的课中活动,用"主问题"来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能有效地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让那些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的课型与课堂教学结构脱颖而出。

"主问题"的设计,应表现出如下鲜明的特点:

1.与课文有血肉的联系,能够牵一发而动课文全身。

2.适应课文的教学重点,从课文内容、语言、手法、主旨等方面突出其一或其二。

3.应生动、巧妙、有趣,适于学生理解与应对,能激发起热烈的课堂学习情绪。

"主问题"的设计,应表现出如下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诗句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2)《香菱学诗》:香菱学诗如痴如醉,请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描写语句,体会这些描写的传神之处。

(3)《出师表》: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2.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如下面的提问设计--(1)《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

(2)《回延安》: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3)《雨说》:雨说了些什么话?这些话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3.有利于在教学中"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

如:

(1)《孔乙己》提问设计:课文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试找出来分析一下,作者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2)《故乡》提问设计:《故乡》重在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4.有利于课堂教学上"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如下面的提问设计--

(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复述故事,说一说情节的开端、发展和高潮。

(2)《威尼斯商人》:组织一次戏剧活动,排演"法庭审判"这场戏。

(3)《陌上桑》:展开想象,增补一些情节,把这首诗改写为一个故事。

(4)《雨说》: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300多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体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5.有利于促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局面的形成。

如:

(1)《故乡》:小说以"我"为叙述者,叙述中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你能勾画出文中表现"我"的心情变化脉络的语句吗?

(2)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问题设计:请同学们按揭示对方错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正面立论)、作出结论的逐层推进,把课文分成四部分,并试用表格将它们表现出来。

(3)《曹刿论战》: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6.有利于激发、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性学习。

如:

(1)《麦琪的礼物》:试从时间、主人公经济条件、夫妇之间的感情等几个方面分析,你觉得小说中的"巧合"可信吗?

(2)《安塞腰鼓》:本文大量用排比,包括句子内部、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加以说明,并说说排比对表现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

(3)《黎明的通知》:你能找出诗中的关键诗句或词语,联系你所了解的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诗中"黎明"深刻的象征意义吗?

另外,主问题的设计还要能表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有独到见解的研读与教学处理。

如:

(1)《我的信念》提问设计:阅读课文,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

(2)《我的叔叔于勒》问题设计: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①原因→结果(逻辑层次);②期待→破灭(心理角度);③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④悬念→结局(技巧运用);⑤侧面→正面(手法变化)。

"主问题"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大致有如下规律:

1.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可用一两个"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整体理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往往用最为精粹的"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板块,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形成生动活泼的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拉出课文教学的明晰线条。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往往用一两个"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

如《风筝》的提问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请自选角度,说说《风筝》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文中的弟弟。②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文中的"我"。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弟弟"与"我"进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理解。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课文中的"情"表现在哪里?举例说明,每位同学要争取与别人说的不同。

又如《我与地坛》的问题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说说"我"与地坛,说说"我"与母亲。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①选读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说说自己的理由。②指出课文中最需要品评赏析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需要"。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各抒己见,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地坛是什么?如,地坛是给史铁生带来平静的地方;地坛是一个与被命运击倒而又站起来的人有着生命之缘的地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7 03:31 , Processed in 0.10344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