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2|回复: 0

深度贫困地区如何教育扶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4 15: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深度贫困地区如何教育扶贫?

微信公众号


杨海燕发表于2019-06-21
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断层

一般情况下,教育具有阻隔贫困代际传递的功能。因而,无论是在官方的话语还是老百姓自己,都比较注重教育事业。通常情况下,我们习惯于认为贫困地区受教育程度低是致贫的重要原因,强调教育与贫困之间互相强化的关系,依此思路将提高贫困地区的受教育程度,作为帮助人们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中国开始实施精准扶贫之后,一直在倡导教育扶贫。2016年,教育部制定了首个《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现贫困地区“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的目标。

2018年,教育部和国务院扶贫办两部门制定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以“三区三州”为重点,以补齐教育短板为突破口,以解决瓶颈制约为方向,多渠道加大对“三区三州”教育精准扶贫的投入,切实打好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战。

加强职业教育也是教育扶贫的重点,在《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中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但以我了解的情况,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重点仍然放在提高受教育水平上。各地拿到资源之后,钱最多花在建操场、宿舍、买硬件设施。在一些辍学率较高的深度贫困地区,甚至出现将钱花在提高学生的在校率上:即变相的“控辍保学”。具体操作方式为:快到检查的时候,学校的老师、帮扶机关的工作人员,下乡家访,出钱让这些不愿上学的孩子回学校呆一段时间。等检查期一过,他们想呆在学校也行,回家也行。结果自然是绝大多数都回家了。这样的发展方式,不仅不会起到任何实际的效果,而且浪费资源。

但是,我们也不能全然责怪地方的落实方式,绝大多数相关工作人员确实投入和付出了很多,他们也会因为自己劝回了一个好学生而感慨不已。在上级政府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引,而地方政府自身能力有限,同时又面临高压考核的情况下,将到手的资源快速花掉,而且要花得“看得见”,成为地方政府的一种理性选择。那么,深度贫困地区的受教育情况与贫困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不是教育不足?如果是教育程度低,那么应该将他们的教育程度提高到什么水平才有利于摆脱贫困?是不是所有的学生上了大学就能摆脱贫困?

在我看来,教育程度高有利于摆脱贫困,是一种普遍性的规律。但当其嵌入到具体的社会环境当中,其解释力或者对于解决问题却没有实际性的指导意义。以深度贫困地区怒江州为例,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受教育程度低导致人们贫困,而是教育断层。教育断层与教育不足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继续升学的可选择性少,大部分毕业生只能停止学业,过早进入劳动市场。导致了前期受教育的效用在就业环境中无法发挥,被浪费。具体表现为缺乏中、高职业教育供给,导致初高中毕业的年轻人就业受限。他们可选择的工种和受教育程度更低的父辈几乎没有差别。而教育不足主要强调的是受教育程度低。

因此,我认为: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应将中等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断层连接起来,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要抓手保学控辍的同时,将职业教育作为贫困地区学生继续升学和未来就业的突破口。我的这个想法主要受到三个男生经历的启发,他们的经历更能说明教育断层的现实内涵。

男生A,高中学历,云南怒江人。高中毕业,没考上一本、二本的大学,三本和大专学费太贵,便外出打工。毕业四五年期间,和村里人一起,去过江苏和福建,跑工地、做农民工。最后,吃不了那份苦,回怒江跟着亲戚的建筑队跑工程,到处建房。

男生B,同样是云南怒江人。上学成绩不好,家里人认为他即使上了高中,也考不上大学。连中考都没考,便将他送到保山中等职业院校,3+2,五年学技术。听别人说,他学到的东西还真不少,回家之后还会蒸馒头和糕点,也学到了一些汽修技术。后来,他选择将测绘与画图作为自己的主修专业。这两年,每个假期他们都会被送到东部发达地区实习,他去了厦门、珠海、无锡等各大城市。见到我时还骄傲地说:“以后我们进厂,不是做流水线工人,我们以后是可以管理他们的,因为我们有技术和文凭。而且,要是想继续读,也可以和大学生一样是个本科生。”

男生C,江苏扬州人。同样是3+2,上职业学院。工作三年,现已成为车间主管,据说职位仅次于车间主任。

在像怒江这样深度贫困地区,我接触和认识的人当中,A这样的最多;B这样的这几年开始出现;C类型的极少,可以说我既没听过也没见过。相反,在扬州C这样类型的年轻人很常见。







发展职业教育应注意的几点

明确了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发展方向之后,如何办好、增强职校学生的获得感成为关键内容。我曾经看过一部名为《为什么贫穷》的社会记录片,其中有一集专门讲中国的读书致贫问题。主要内容讲的是各种民办职业院校,忽悠底层老百姓的孩子入学,然而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即失业。最近,也有一些媒体报道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两极分化:一些学校的学生被用人单位疯抢,还没毕业即被预定,而一些学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就业仍是一大难题。因此,在深度贫困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强化职业院校课程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性。在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单一。比如在怒江,产业只是围绕着人们生活而开展的服务性产业。我们甚至可以说,在这里,城市基于政府的行政机构设置,聚集了一批工作人员而形成。而产业的发展也是为了服务这些人的生活而产生。那里几乎没有工厂,因而没有技术工人的需求。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下,举办职业教育容易变得与市场脱节。因此,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应将深度贫困地区自身纳入到外面世界的人才需求体系当中。着眼于外面的世界,而不是当地社会的发展。如果只是着眼于当地,职业院校的发展仍然无法为脱贫服务。应将培养高级技工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技工缺口达上千万人。

其次,相关部门强化监管、严格把关民办职业院校的注册资质以及课程质量。一般情况下,相关领域政策资源的进入以及政策放松,势必会激发相关社会机构的产生以及外来机构的进入。但是,很多社会机构只是嗅到政策本身所携带的利益,主要目标是套项目捞钱,质量不达标或目标置换等事情经常发生。就如同纪录片中那位职业院校的老师所揭示的,很多民办职业院校就是骗钱的,学生进去之后根本不可能学到技能。结果,学生花了多达几万元的学费,毕业之后即失业。很多家庭甚至因为学费而背上债务,本想借此脱贫,没想到却更穷。

另外,以高质量的订单培养作为主要培养模式,强化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近些年来,深度贫困地区与对口帮扶的东部地区有劳务输出的帮扶项目,但大多结果却脱离实际,难以产生大规模的助贫效果。原因在于项目帮扶对象主要为建档立卡户和贫困户,而这些贫困户本身不宜外出就业,很多由于身体不太健康,或者家里老弱人口居多,又或者不适应外出务工的生活,即使有项目,也很少有人报名。因此,笔者认为应当改变劳务输出的帮扶对象,将具有技术的职业院校学生作为主要劳务输出对象。这样对于对口帮扶的企业而言,也更为有益,项目可持续性更强。而对于贫困地区家庭而言,则更有利于持续性的发展。

最后,建立资金投入方面的持久化机制也很重要。在资源投入方面,这两年教育部一再强调将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向“三区三州”倾斜,切实把教育脱贫作为财政支出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应当由省级统筹职业教育资金,支持“三区三州”每个地级市(州、盟)建设好中等职业院校;否则一旦相关政策失效之后,深度贫困地区自我举办职业教育的财政资源可能又会枯竭,职业教育又回到供给匮乏的原状。

当然,加强职业教育供给并不意味着提高贫困地区的受教育程度就不重要,只是说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要抓手。毕竟二者是一体化的过程,前者解决的是“根基”问题,后者解决的是“出口”问题,两方面都要抓,才能有助于教育脱贫功能的有效发挥。

本文作者:杨海燕,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政策分析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19 08:17 , Processed in 0.07153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