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把豆腐引进美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9-4 15:56: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谁把豆腐引进美国
本报特约撰稿 史春树   青年参考  ( 2018年03月28日   10 版)



    新书《和富兰克林共同掌勺》


    作为美食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大贡献就是让他的同胞知晓了中国美食的代表——豆腐。他的求索精神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跨国交流,塑造了无奇不有的多元饮食文化。
    18世纪的美国“建国一代人”当中,最配得上“多才多艺”四个字的要属本杰明·富兰克林。作为政治家,他在《独立宣言》的文稿上留下了笔墨;作为科学家,他冒着生命危险在暴雨中放飞风筝,捕获雷电;作为外交家,他与各国达官显贵谈天说地、合纵连横;作为出版人和记者,他在《宾夕法尼亚宪报》的办公室里孜孜不倦地摆弄铅字……
    相比之下,富兰克林作为园艺奇才和美食家的天赋,更少为外界所了解。早在美国诞生前,他就为一种神秘的中国美食奋笔疾书,成为推动这种食品进入那片新大陆的先驱。
    “这种奶酪在中国无处不在”
    这段轶事隐藏在《富兰克林文集》收录的一封信中。1770年1月,当时身在英国的富兰克林给他在费城的铁哥们儿约翰·巴特拉姆写了这封信。
    “我随信寄给你的干豌豆在英国备受喜爱,用来煮汤棒极了,”富兰克林热情洋溢地写道,“另外还有一些中国鹰嘴豆,并附有纳瓦瑞特神父如何用它制作‘奶酪’的说明。听说,这种奶酪在中国无处不在!”时值美国独立战争前夜,在无数来往于大西洋两岸的文件中,这封信被后世的学者视为饮食文化史的珍贵物证,因为它是美国人对“豆腐”最早的描述。
    1743年,巴特拉姆和富兰克林共同参与创办了美国哲学学会,后者是知识分子的俱乐部,也是现代智库的雏形。后来,富兰克林投身政界并羁旅英国,两人便开始飞雁传鸿。通过简短而不失亲切的信件,他们畅聊天南海北的新鲜事,从时政风云到烹饪秘诀,无所不包。
    就学术而言,巴特拉姆的造诣不比富兰克林逊色。早在北美殖民地时期,他就拥有“首屈一指的植物学家”、“狂热的化石猎人”等多个称号。正如历史作家瑞伊·凯瑟琳·埃米在新著《和本杰明·富兰克林共同掌勺》中评价的那样,巴特拉姆“从加拿大一路颠簸,直奔佛罗里达,不断找寻稀奇的、非同寻常的物种,然后把样品打包送往欧洲”。当然,他不是逢人便送,而是专门面向“社会贤达和热爱科学的人”。
    《美国启蒙运动》一书作者卡罗琳·温特尔指出,早期的植物学家往往也是农业技术专家。在18世纪,他们对引进来自异域的农作物抱有浓厚兴趣,这既是出于好奇,也是实用主义思维使然。“商业化冷藏技术直到19世纪中期才真正成熟,所以,很多食物到达目的地前就会变质。”温特尔说。解决方案是从远方进口种子,然后在当地播种。
    巴特拉姆就是这样的农技专家。友人们收到他寄来的种子,在自己的温室种下,之后回信报告结果,通常还会附带回礼。在温特尔看来,富兰克林和巴特拉姆关于豆腐的交谈是18世纪农业狂热的缩影之一,具体表现为“遍布全球的种子交换网络”。“这是食品运送的盛世,”《和富兰克林共同掌勺》写道,“譬如,土豆、玉米和美洲的各种植物都在那个时期被介绍到欧洲。”
    多元饮食文化由此奠定基础
    在欧美人眼中,豆腐是中国甚至亚洲美食的代名词。它为素食主义者提供蛋白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受西方人欢迎。生活在两个多世纪前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也积极拥抱素食主义,他一生中经常要求自己在一段时间内远离肉类,作为锻炼自制力的方式。
    事实上,很多令欧美各国获益的农业知识是东方智慧的结晶。这一点,可以从弗拉尔·费尔南德斯·纳瓦瑞特神父的文字中得到证明。富兰克林曾在给巴特拉姆的一封信中提到,纳瓦瑞特游历亚洲时,被“中国人吃的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迷住,回到欧洲后便著书立说,四处宣扬他的见闻。纳瓦瑞特在他的日志中,首次提到了一种广受中国人欢迎的、拼写为“teu-fu”的食品。不难想见,富兰克林应该也读过这些日志。
    套用欧美人熟悉的理解方式,豆腐就逐渐被描述为以豆类为原料的“奶酪”了。
    上文提及的富兰克林写于1770年的那封信中,“奶酪”的说法被沿用了下来,更重要的是,富兰克林向巴特拉姆提供了豆腐的配方。富兰克林还附上了一些“中国鹰嘴豆”——显而易见,这种用来制作豆腐的原材料,正是中国人无比熟悉的大豆。
    关于巴特拉姆是否给富兰克林回了信,以及他是否按照后者提供的配方进行过尝试,目前找不到相应史料。温特尔坦言,“恐怕没人能说清,他们究竟有没有成功造出美国的第一块豆腐”。史料总会留下缺憾,“但至少,当时的美国人已经知道有豆腐这么一种食物”。
    富兰克林本人或许无缘品尝豆腐的滋味,但是,他写给巴特拉姆的那封信,是对18世纪全球农业繁荣的生动写照,正是这种繁荣,为现代食品工业和多元饮食文化铺平了道路。
    “今天,植物种子通常会在边检环节被无情地拦截。”卡罗琳·温特尔告诉美国《史密森尼杂志》,但回到18世纪,植物种子的越洋旅行是司空见惯的。“试试这个吧!试着把它种在你家后花园里,等一阵子看看会孕育出什么。”这种实验和协作的精神最终促进了优质作物和健康食品蜚声全球。“于是,”温特尔总结道,“我们今天乐见的美食文化便加速成型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7 01:24 , Processed in 0.10910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