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挖呀挖的孩子》:散文的意味与童年的宝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9-14 11:54: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赵霞心里永远住着一个孩子。她带着孩子看世界的新奇新异,与他们欢然相惜。《挖呀挖的孩子》:散文的意味与童年的宝藏
陆梅《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7月29日   16 版)

    《每个人都是挖呀挖的孩子》,赵霞/著,明天出版社2020年5月第一版,26.00元

    赵 霞



  2020年的这个春天,因为一场病毒的侵袭,我们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我这个文学媒体人哪里可以置身事外?马上撤换版面、调整选题,和编辑部的同事一起合力策划……我和所有疫情下的人们一样,感受着生命中的一个个重要时刻。

  我却是无法写下一个字,就连看书也是仓皇的。总也不能屏蔽眼前的一切走进一个完全无碍的世界。于是,放开“闲书”,重新在书架前逡巡,找出《失明症漫记》《霍乱时期的爱情》《疾病的隐喻》《语言与沉默》……试图平复心情。在如是彷徨复起坐的心境下,我打开了赵霞的这部书稿。

  赵霞的语言真好!开首一辑写得行云流水,天真烂漫,从容有味。《味蕾苏醒的季节》简直可以直接进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冲淡闲适的文风承续了中国白话散文五四“谈话风”的美感传统。《一棵桃树》娓娓道来,婉转深挚,语言简净,你似乎能透过文字看到一双少女般温婉清澈的眼睛,我甚至从中读出了萧红和林海音作品的余响。《燕子住哪儿去了》写到

  燕子失去家园,结尾笔锋一荡,哀婉叹息余音袅袅:“然而,失去家园的不只是燕子吧。告别燕子的时候,我们也丢失了一个和燕子共居的家,一种有燕子来分享的生活。不知道这该是燕子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

  往下又看两辑,写的都是她小时候的童年往事。江南乡村长大的孩子,如她般年纪,这些记忆都不陌生,我们大体都经历过这样的生活:蹭看别人家的黑白电视,炮仗声里跑去看新娘子,和一只猫、一条狗的感情,村子里一两个呆傻的人,捉襟见肘的岁月里长辈的呵护与诸多的不易……凡此种种,脱不开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万物的相处与共生——但是为什么,赵霞的文字还那么吸引人?

  我且先把这疑问放一放,说说后两辑和这集子的编排。后两辑散文,赵霞倏尔从往事和童年里抽身。辑四“摇晃的世界”写她为人母后与儿子的交集;辑五“旅欧走笔”写她以学人身份在慕尼黑、剑桥访学期间的见闻和亲身经历—对,这样的编排法,往往被编辑大

  人们诟病:“太杂了,感觉是篇数不够硬来凑,最好是一个主题……”

  我太熟悉这样的声音了,尤其在出版界。编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集中一个主题的书稿,这应该也是目下最流行的编法。我想赵霞是清楚的吧,可她为什么还愿意拿出来出版,又找我写序?对她来说,散文仅仅是她的“余情”,对儿童文学的批评和研究、对西方儿童文学的观察与译介才是她做学问的主场。以我对赵霞的了解,她是那样珍惜她的文字,她才情兼具,思维敏锐,又通英语、德语,博士读的是文艺学……这些年来,她依凭丰厚的学术储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开阔的眼界和准确的审美判断力,写下了大量见解独特、意蕴深厚、颇具思想洞见和探究精神的诚恳真挚的评论文章。每每她有文章见报,我总会放下手头的忙碌,一读为快,当然,这样的文章也在儿童文学界口耳相传。我愿意这样表达:在中国儿童文学界,如能多几个像赵霞这样的年轻学人,那真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幸。

  所以这部散文小稿,我愿把它

  看成是赵霞对“文人传统”的心领神会。她以这种方式和她所钦慕的“大先生们”思接千载。写到这里,我起身去书架前找一本书,刘绪源先生的《今文渊源》。找到了,扉页有作者的赠言:“陆梅先生惠存。绪源,辛卯年。早春,上海。”

  实在是汗颜,在做学问的路上,这么些年来我不进反退,顾念着报社的工作,总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绪源先生的大部分著作,蒙他有心,我都获赠,然而却没有好好地翻读研习。借着赵霞的这部书稿,我反躬自省,我拖的功课太多了。绪源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两年多了。在这本集子里,我读到了赵霞写的怀念文章《一生向美》,情真意切。我还记得绪源先生转的最后一条微信推送,时间停留在2017年12月8日,是赵霞发在《文艺报》上的一篇书评:《〈美与幼童〉:“美”是人的名字》。绪源先生在留言里称谢赵霞:“目前也许你是唯一完全读懂它的人。”

  真正的写作都是“有我”的。散文宜杂不宜专。“谈话风”最本质的要求就是

  能表达作者的真人、真性情,如在思想、人格、学问、情趣上鲜有魅力,那“谈话风”也将是最能泄底的一种形式。

  看得出,作者(俞平伯)编集时是不管外部种种规矩的,而以自己的身心愉快,以完整表达自己的真性情为最高标准。

  我们对散文的追求,就不能只在散文刊物、散文集子和副刊上了,而应要求各界的知识群体和文字工作者,都能提供第一流的美文。这是散文的救赎之道,也是明天散文的希望所在。

  我所择取和援引的这些,都在《今文渊源》里表达了。绪源先生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回想起多年前我的一些身体力行的写作尝试,那也是我理想中的散文的样貌,是我遥望的方向。往往好的散文写作者不都是专门的散文家,他也许是文章家,能常写常新。总有人问:什么是好散文?我想每个写作者都有自己的体会。一篇好散文,无关短长,有时是肺腑之言,有时是灵魂的呼告,有时欲语还休,有时小径通幽,有时荡气回肠,有时微语低茫……无论怎样一种打开方式,我以为,好的散文都能够照见山河和众生,有生命和生机,有文学的内宇宙和对这个世界的想象与建构。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把自己交付出去,才有成长的可能性。

  以上这些,大抵可以回答为什么赵霞的散文读来那么吸引人。赵霞心里永远住着一个孩子。她带着孩子看世界的新奇新异,与他们欢然相惜,她能读懂绪源先生的《美与幼童》,何尝不是“调动完整的人,是对人的整个生命的冲击”。赵霞接续的,是她所追慕深信的美的传统与信念——如她所说:“‘美’是人的名字,是人的生命的自由舒展与完整实现的必要精神基底。它使生命不但是丰富的,而且是生动的;不但是紧要的,而且是美妙的。”

  每个人都是挖呀挖的孩子,因此我们无须等待世界末日。在灾难面前,或许最好的拯救,是一首关于世界末日的诗。祝福赵霞,祝福每一个挖呀挖的孩子,祝福同舟共济、奋然前行的人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4 14:12 , Processed in 0.10501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