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建“文”的传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9-20 15:5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建“文”的传统
——新版《大学语文》序
陈洪 李瑞山
“大学语文”,或称“大学国文”。“国”,指其国族之归属,彰显其作为民族母语的价值属性;“文”,则揭示了其重点所在——以“文”为中心,即着重于典范的书面文本的研读。
历经数千年,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汉语、特别是汉语普通话(旧称“国语”)为中华民族共同语的局面,并于近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对外又称为“中文”)。汉语(中文)是中华民族的母语,其中沉淀着民族历史的主要信息。汉语文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感和向心性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华夏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生生不息的基础。母语的高等教育,其最高目标就是由此深度认识中国文化,确认我们的文化身份,巩固民族共同体成员的文化认同。
因此说,大学的语文教育,具有“培根固本”的特性,它承载着使一代代青年不断提升母语素养、成为民族精神传承者的历史使命。不再把汉语看作“工具”,而是借此重温母语文的“伟大的传统”,经由“文”的研习,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民族精神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一个成熟民族的母语,必有其经典的存在。汉语文的经典,或“经典汉语”,就是我们的书面语即“文”的优秀部分。
中国文化,有“主文”、重文的传统:“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刘勰)。汉语中的“文”有多义,蕴涵十分丰富。从“文字”到“文章”,延及“文学”、“文化”、“文明”——礼乐为“文”,文学、艺术为“文”;有人文,有天文,“人文化成”,天地之大美亦为“文”。而“文”的基本义,是“文字”和“文章”。人文,文学,文化,文明,皆以“文”为基础。
就“文字”说,由于汉字的特殊性质,中华文化得以历经数千年而积累延续、流传不衰。“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章太炎),“连属文字,亦谓之文”(鲁迅),“文章”经由对汉字的写录,组织成“文”,形成书面典籍形式,诉诸视觉,且可传之久远。“文”作为汉语书面语的精华,负载了中国文化的大部分,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线索。
不同于西方“语音中心主义”(或“语言中心主义”)的传统,汉语文以表意(亦兼表声)的汉字为中心。较“语”、“言”、“话”(口语),中国文化更重视文字的效力,重视文字的记录功效,更重视“文”之为用,重视书面文章的本体性。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文”的概念曾经发展为包举诗赋词曲等各种文类在内的开放性概念。这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分”的西式文体分类观念明显不同,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文”的独特认识。
汉语文章,在书写、用字、选词、造句、炼意、谋篇、用事、讲究文辞之美、音声之道,乃至意境营造、文气建构等方面,具有某种相对的独立性和纯粹性,可谓渊深浩博,山高水远。只有充分领略了汉语之“文”的内在蕴含和审美价值,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本质。
大学的语文学习,当深入发掘汉语“文”作为汉语书面语最高表达形式的典范意义,作为承载民族精神文化载体所内蕴的民族特色和深远意涵,使汉语之“文”的传统在新的文化传承中,在当代中国语境中,发扬光大。
今天,重建和恢复中国文化之“文”的传统,就是以“文”的理念统领和涵摄高等语文教育,就是提倡“好文章”的教育。其具体内涵,约有数端:
一,拓宽视野,用“文”的概念去涵盖所有书面语文本。“文”、“好文章”所指,不限于一般所谓“文艺性散文”,还有叙述的、论说的;也兼指“好诗”、“好词”、“好小说”、“好戏剧”文本。也不止于“文学”一端,还涵盖好的应用类文章。另外,还包括好的汉语译文;它包括文言的、白话的,等等。总之,涉及全体文类。(以下分序所论之“文”,则为狭义的“文”。)
二,重视经典,强调“好文章”之“经典汉语”的性质。对研习的“文”本,需有所择选——应该是“经典汉语”的文本:既是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还是符合“文”的规范、可作为典范来学习模仿的;是能够体现或一时期、或一类型、或一风格、或一流派特性的文本;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会在很长时期中被人们揣摩学习。
三,立足于“文”,从“好文章”的角度去阅读、分析各体“文”。立足于“文”所独有的语言感染力,凸现各类“文”的具体特征,从“文体”、“文义”、“文辞”等角度,从其如何言说、如何表达的角度,致力于探讨诸如文字基础、文本构成、修辞形态、语言形象、表现形式、书写技巧等“文”的题中应有之义。“文”义的阐释过程,就是发现和汲取母语艺术精华的过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对“文”的分析解读,应该是开放的、参与式的、讨论式的、非独断的、师生教学相长的。以阅读为基础,激发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想象;教师做出示范式的分析,引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认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文”的高标准,对文章和文体的形成要领、语言美感,有所理解和感悟。“文”的濡染和浸润,是提高我们语文素养的不二法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0 03:12 , Processed in 0.10956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