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4|回复: 0

北大中文系名家小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20 16: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大中文系名家小传


  林纾(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人。主要著作有文集《畏庐文集》、《续集》、《三集》等,诗集《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论文《春觉斋论文》、《韩柳文研究法》等。其对于文坛贡献最大的是译书,前后所译文学名著约一百五十六种,影响深远。
  严复(1853-1921),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翻译家。初名传初,字又陵(一作幼陵),后改名复。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人。曾在英国学习战术及炮台诸学,归国后任北洋海军学堂教授。1896年,帮张元济办通艺学堂,提倡新学。民国初年(1912),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校长。严复所译之书如《天演论》、《穆勒名学》、《原富》、《法意》等,文笔典雅,当时思想界颇其受影响。为介绍西方学术思想第一人。
  马其昶(1855-1930),近代散文家。字通伯,晚号抱润翁,安徽桐城人。自幼受桐城派家学熏陶,习古文。屡试乡试不第,长期教习乡里,研治群经,兼及子史,辑《桐城古文集略》声名日起。1910年充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教习。
  马其昶与姚永概、林纾同为桐城派末期代表人物。所著《抱润轩文集》十卷,学术著作有《屈赋微》、《桐城古文集略》等17种。
  陈衍(1856-1937),近代诗人。字叔伊,号石遗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闽侯县人)。他是光绪(1875-1908)间举人,曾任学部主事。
  陈衍通经史训诂之学,特长于诗。著有《石遗室丛书》18种,116卷,其中辑录8种,自著10种,包括《石遗室文集》12卷,《石遗室诗集》6卷,《石遗室诗集补遗》1卷,《说文举例》7卷,《朱丝词》2卷。又有《辽词纪事》、《金词纪事》、《元诗纪事》。又选有《近代诗钞》、《宋诗精华录》。
  姚永朴(1861-1939),近代文学史家。字仲实,晚号蜕私老人,安徽桐城人。姚永朴一意殚精学术,于注疏及宋、元、明、清诸经说无不洽熟淹贯,更旁及子、史、小学、音韵,博稽而汲取,成一家之言。所著有《尚书谊略》、《蜕私轩易说》、《诗说》、《论语解注合编》、《大学古本解》、《十三经举要》、《史实举要》、《盐法考略》、《史学研究法》、《惜抱轩诗训纂》、《文学研究法》等。
  姚永概(1866-1923),近代散文家,诗文家。字叔节,号幸孙,安徽桐城人。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后屡试不第。清末各省兴办学堂,曾任安徽高等学堂教务长等职。民国后,先后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正志学校教务长和清史馆协修。姚永概诗文兼长,文能传桐城衣钵。,诗有清遒俊逸之气,时具国势、身世之感。著有《慎宜轩文集》12卷,《慎宜轩诗集》8卷,《辑录》4卷。
  黄节(1873-1935),近代作家、学者、诗人。原名晦闻,字玉昆,号纯熙,后改名节,广东顺德人。辛亥革命前,他曾与邓实等创办《国粹学报》。辛亥革命后反对帝制,“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晚年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从事古典文学教学。黄节著有《蒹葭楼诗》、《汉魏乐府风笺》、《曹子建诗注》、《魏文帝魏武帝诗注》、《谢康乐诗注》等。论文散见于《国粹学报》、《南社丛刊》等。
  陈独秀(1879-1942),学者、政治学家。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名陈由己,辛亥革命后用名陈独秀。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发表《文学革命论》等进步文章,首先提出“文学革命”口号,开新文化运动之先。陈独秀的论著,前期散见于《新青年》、《每周评论》、《向导》及《独秀文存》,后期见《陈独秀先生抗战文集》、《陈独秀最后对于民主政治的见解》、《陈独秀最后论文和书信》。
  鲁迅(1881-1939),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学者。鲁迅姓周,字豫才,1898年又改名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
  鲁迅早年习医,后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继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陆续又有《阿Q正传》、《药》、《孔乙己》及《呐喊》、《彷徨》集问世,反响很大。鲁迅在教书和创作的同时还在进行古典文学研究,先后有《中国小说史略》、《嵇康集》、《小说旧文钞》、《唐宋传奇》、《汉文学史纲》等问世。
  刘师培(1884-1919),近代语言文字学家,经学家。字申叔,一名光汉,号左盦,江苏仪征人。其家三世以经术闻,幼承家学,精训诂。18岁为县学生员,19岁中举人。20岁至上海,曾为《国粹学报》主要撰稿人。后到日本,与章炳麟办《民报》。回国后于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病逝。刘师培著作甚丰,有《左盦文集》8卷,《刘申叔先生遗书》74种,又有《读左札记》、《论文杂记》、《中国中古文学史》。
  吴梅(1884—1939),近代文学家,戏曲学家。字瞿安,一字灵鳷,号霜厓,江苏苏州人。吴梅是南社成员,在诗、文、词、曲的研究和创作上,都有很深的造诣。戏曲方面尤为突出,被誊为近代“曲家泰斗”。他终生以教书为业,在各高校主讲词曲20年。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南北九宫简谱》、《中国戏曲概论》等专著和杂剧、传奇11种,刻有《霜厓三剧》、《奢摩他室曲从》两集。
  马叙伦(1885—1970),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字彝初,后作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号石屋老人,浙江杭州人。1911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21年起,历任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次长等职。1946年在上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致力于民主爱国运动。先后四次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哲学和文学。新中国成立后,任教育部部长等职。在哲学、文学、书法等方面造诣很深。主要著作有:《石鼓文疏记》、《读金器刻词》、《老子校诂》、《庄子义证》、《列子伪书考》、《石屋余沈》等。
  周作人(1885—1967),现代散文家、学者。字星杓,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浙江绍兴人。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发起文学研究会,是《新青年》撰稿人之一。“五四”后,作为“语丝”派主要成员,写了大量“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散文,同时又提倡“以表现个人情思为主”的文学。
  周作人的一生著述涉猎十分广泛,在民俗学研究、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研究、希腊及日本文化研究、性心理等方面都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黄侃(1886—1935),字季刚,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是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古典文献资料,对音韵、文字、训诂都有深入的研究,所提出的古声十九纽古韵二十八部,影响深远。他打算年五十才开始著书,可惜行年四十有九即因病去世,较成熟的著作都没有来得及正式写出。后来出版的《文心雕龙札记》和《黄侃论学杂著》都是他早年在北大等校讲课时的讲义,近年出版的《文学声韵训诂笔记》、《说文笺识四种》、《尔雅音训》等,都是其侄黄焯根据有关资料整理而成。
  沈兼士(1887—1947),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明清档案专家。浙江吴兴县人。
  沈兼士在文字、训诂学方面成就很大。在总结传统文字、训诂学理论的基础上,他主张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右文”)建立汉字字族,进而探求语根。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此文在当时影响广泛;沈兼士的代表作还有《广韵声类》,论文集《段砚斋杂文》、《沈兼士学术论文集》等。在文献档案学方面,特别在明清档案管理方面,沈兼士也做了很多有开拓意义的贡献。
  钱玄同(1887—1939),原名夏,字中季,浙江吴兴人,近代著名文字音韵学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积极倡导者。他参与了国语运动和辞典编纂工作,与黎锦熙创办《国语周刊》,编定《国音常用字汇》,为国语统一、汉字改革作了大量工作。钱玄同的《〈广韵〉四十六字母本标音》、《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等论文,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研究古韵,在研究方法上有突破。此外,他还著有《说文部首今读》、《说文音符今读》等著作,是研究《说文解字》和中国文字学的重要参考书。
  刘文典(1889—1958),语言学家。字叔雅,原名文聪,安徽合肥人。1909年赴日本求学,就读早稻田大学。1912年回国与于右任、邵力子办《民主报》。1916年由陈独秀介绍到北京大学任教,先后开设了《淮南子研究》、《文选学》、《校勘学》、《先秦诸子研究》等课程。刘文典毕业从事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在校勘方面成绩尤为显著。主要著作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三余札记》、《群书校补》、《杜甫年谱》等。
  杨振声(1890—1956),现代作家。字今甫,山东蓬莱县人。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五四”运动,爱好文学,发表了文学作品《玉君》、《渔家》、《一个兵的家》等。北大毕业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回国后致力于教育工作,曾在多所高校担任要职。抗战时在西南联合大学任叙永分校主任,兼授现代文学讨论及习作课程。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1952年后任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教授。
  创作的作品收入《玉君》集里,并有《杨振声作品选》。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后更名复,字半农,江苏江阴人,“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近代著名语言学家。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刘半农积极提倡白话写作,模仿民歌写成《扬鞭集》和《瓦釜集》,并组织出版《歌谣周刊》,开中国近代采录民歌之风。他还投身于国语运动和辞典编纂工作,参与拟定《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在学术方面,刘半农著有《中国文法通论》、《中国文法讲话》、《四声实验录》、《敦煌掇琐》等。其中《四声实验录》首次用实验语音学方法给汉语四声以科学的说明,在我国音韵史上有划时代意义。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文史学家,“五四”文学革命倡导者。初名嗣糜,学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前后,他提倡“白话文”,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产生过很大影响。
  胡适在学术研究上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他的著作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戴东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诗集《尝试集》等。
  胡以鲁,字仰曾,浙江宁波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初在日本大学学习法政,获法学士学位,后求学于日本帝国大学博言科,获文学士学位。在日期间师从章炳麟研习国学,语言学理论方面深受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缪勒和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泊森的影响。归国后,潜心于语言学研究,在北京大学讲授语言学课程。胡以鲁唯一的一部语言学著作是1923年出版的《国语学草创》,这是我国的第一部普通语言学著作,论述了语言的起源、发展以及方言、共同语和汉语在语言学上的地位问题。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西方语言学理论,为汉语的研究搭建了第一个普通语言学的框架,其引介开创之功,为当世学者所推崇。
  赵荫棠(1893—1970),语言学家。又名仝光、憇之。河南巩县人。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后任教于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并任河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师范学院教授。致力于近古汉语语音研究。
  主要著作有《中原音韵研究》、《等韵源流》。
  孙楷第(1898—1986),古典文学研究家。河北沧县人。1928年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其后主要致力于古典小说和戏曲研究,成绩卓著。
  主要著作有《韩非子校正》、《刘子新论校释》、《述也是园旧藏古今杂剧》、《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提要》、《沧州集》、《小说旁证》、《元曲家考略》、《镜春园笔记》、《水浒传人物考》、《沧州后集》、《增订元曲家考略》。
  罗常培,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字莘田,号恬庵,满族,1899年生于北京。
  罗常培在汉语音韵学、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备方大量作出了突出贡献,成果涉及语言学的各个方面,建树颇丰。他系统地整理了前人的音韵研究成果,澄清了含混不清的有关术语,并提出独到见解。在语言学的其他方面,他写了《国音字母演进史》、《语言与文化》、等专著。《厦门音系》、《临川音系》、《唐五代西北方音》等,填补了汉语方言某些方面的空白。他还大力提倡和推进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亲自调查了白、傣、怒、独龙等语言。
  杨晦(1898—1983),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原名杨兴栋,号慧修,辽宁省辽阳县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在北京与冯至等人组织沉钟社,创办《沉钟》周刊,其间在天津、北京等地任教,同时从事创作和翻译。后在西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等高校任教,讲授现代文学和文艺理论,发表了一系列文学评论文章。
  1949年经香港到北京,解放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主要著作有文艺评论集《文艺与社会》,翻译了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等及论文《罗曼罗兰的道路》等。
  游国恩(1899—1978),楚辞研究家,文学史家。字泽承,江西省临川县人。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1922年升入本科中文系学习古典文学。1942年起在北京大学直至去世。
  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很高造诣,著作有《楚辞概论》、《楚辞长编》、《先秦文学》、《读骚论微初集》、《楚辞论文集》、《屈原》。论文很多,主要有《荀卿考》、《楚辞的起源》、《离骚研究》、《天问研究》等。
  王力(1900—1986),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诗人。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1932年在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各高校任教。1954年调北京大学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等,直至去世。
  王力一生著述宏富,语言学专著达40多种,论文近200篇,已汇编为《王力文集》(1984—1991,共20卷,王力以所得稿费设立“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在汉语语法、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等方面均有重大贡献。
  冯沅君(1900—1974),现代著名女作家,文学史家。原名淑兰,字德馥,河南省唐河县人。冯沅君于1923年在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研习古典文学时即开始小说创作,以淦女士笔名上发表了《旅行》、《慈母》等短篇小说。后出版小说集《菤葹》、《春痕》、《劫灰》等。其后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著作有《古优解》、《孤本元明杂剧题记》、《古剧说汇》等。并与陆侃如合著《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简编》。
  俞平伯(1900—1990),现代诗人,散文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1919年北京大学文科毕业后,曾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学运动,初以创作新诗为主,20年代后期更多写散文,有《燕知草》等集。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他的《红楼梦辨》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之一,在古典诗词研究方面,有《读词偶得》、《清真词系年》等著作。
  唐兰(1901—1979),古文字学家。字立厂,又作立庵、立盦,浙江嘉兴秀水人。1923年毕业于江苏无锡国学专修馆。1931年开始在多所大学任教,讲授古文字学等课程。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调入故宫博物院。在文字、音韵、绘画、书法篆刻、古史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提出系统地研究古文字的方法,尤其重视偏旁分析法和历史考证法。创汉字三书说,即象形、象意、形声,成一家之言。主要著作有《古文字学导论》、《殷虚文字记》、《中国文字学》等。有关金文的论文已汇为《唐兰先生金文论集》。
  魏建功(1901—1980)语言文字学家。江苏海安人。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留校任教。在汉语音韵学、汉语规范化、汉字改革以及辞书编纂等方面都颇有贡献,音韵学方面的成就最突出。著有《古音系研究》(1935)一书,讨论音韵学史,提出了见解独到的分部观念、审音方法和“音轨原则”。主要论文有《古阴阳入三声考》(1929)、《论切韵系的韵书(十韵汇编序)》(1936)等。他的音韵研究注重考据,讲求材料的翔实,同时也受到了现代语音学的影响。对民间文学亦颇有研究。著有《吴歌声韵类》等。
  废名(1901-1967),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本名冯文炳,废名是他的笔名,湖北黄梅人。“五四”时期,曾在北京大学学习,参加“语丝”社,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1937年。抗战后离开北大回到故乡,从事小学和中学教学工作。抗战胜利后回北大,1953年调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并曾任系主任。
  废名二十年代初从事创作,1925-1932年陆续出版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桃园》、《莫须有先生传》等。1933年后转入学术研究,著有《跟青年谈鲁迅》、《杜甫的价值和杜诗的成就》等专著和论文。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自治州)人。1918年随本乡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生活。1923年到北京学习写作,始用化名“沈从文”,1924年起发表作品。抗战后,在西南联大教习作,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解放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等单位工作,研究工艺美术图案和物质文化史。1978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继续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专题研究。
  沈从文是一位多产作家,出版过各种文体的作品如《湘行散记》、《边城》等七十多种。有多种研究著作《论中国创作小说》、《论朱湘的诗》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唐宋铜镜》、《中国丝绸图案》等。
  袁家骅(1903-1980),著名语言学家,江苏省沙洲县人。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早年研究英国语文,后致力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的研究。著有《阿细民歌及其语言》、《峨山窝尼语初探》等论文。在汉语方言学方面,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现代汉语方言的著作——《汉语方言概要》。1965年还参与翻译了美国语言学家布隆菲尔德的《语言论》。
  袁家骅一生的教学研究工作为少数民族语言的发掘整理和汉语方言学学科的建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岑麒祥(1903-1989),著名语言学家,广西合浦人。年青时在法国学习语言学。1934年回国后任教于中山大学,历任语言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解放后,随院系调整于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先后开设过普通语言学、方言调查、语言学史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等课程。著作主要有《语音学概论》、《语法理论基础知识》、《普通语言学》和《语言学史概要》,译有《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法]梅耶著),编有《汉语外来词词典》等。
  浦江清(1904-1957),古典文学研究家。江苏松江人。1922年考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文理学院西洋文学系专攻文学,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外文系,后在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任助教,作陈寅恪的助手。后历任清华大学、暨南大学、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随清华大学回北京,在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楚辞》、《历代诗选》。1948年代中文系主任。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主要著作有《屈原》、《浦江清文录》等。
  吴组缃(1908-1994),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原名吴祖襄,安徽泾县人。1929年入清华大学中文系读书,同时开始写农村题材的小说散文,发表了代表作《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等。抗战期间,曾在前中央大学国学系任教。解放后就聘清华大学,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讲授宋元明清文学和古典小说研究。
  主要著作有《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吴组缃小说散文集》和《论贾宝玉典型形象》等论文。
  杨伯峻(1909-1992),语言学家,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于1931年拜黄侃为师,成为“黄门弟子”。1935年应冯玉祥之约到南京任研究员,转徙各地。1949年后搞新闻统战工作,1953年调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1957年调兰州大学中文系,1960年调中华书局工作,参加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
  主要著作有《春秋左传注》、《列子集释》、《中国文法语文通解》、《文言语法》、《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文言虚词》、《文言文法》等。
  齐佩瑢(1911-1961),河北省井陉县人,三十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主要从事训诂与文字字方面的研究。解放后,先后在天津河北师范学院、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后因病去世。齐佩瑢的主要著作为1942年出版的《中国文字学概要》和1943年出版的《训诂学概要》,这是两本引证翔实、条理清晰的概论性著作。1984年,中华书局根据作者生前的一个批校本对《训诂学概要》进行了校改,出版了《训诂学概论》。
  高名凯(1911-1965),著名语言学家,福建平潭人。
  高名凯的学术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年主要从事汉语语法研究,反对模仿拉丁语法和英语语法,主张从汉语的特点出发进行描写;后期主要从事普通语言学理论研究,所著之作具有明显的哲学味和法国味,好辨论、注意概念术语的准确性和规律的探讨。
  著作主要有:《汉语介词之真价值》和《汉语语法论》,《普通语言学》、《语法理论》、《语言与思维》等;译有《普通语言学教程》([瑞]索绪尔著)、《语言学概论》([苏]契科巴瓦著,与周嘉桂合译)等。
  季镇淮(1913-1997),古典文学研究家。字子韦,一名正怀,字来之。江苏淮安人。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之后入清华研究生院,受闻一多、朱自清影响较多。1946年至1952年任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52年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主要著作有《闻一多先生年谱》、《朱自清先生年谱》、《司马迁》、《中国文学史》、《近代诗选》、《历代诗歌选》和论文《老子文法初探》、《儒道与隐士》、《韩愈的基本思想及其矛盾》等。
  周祖谟(1914-1995),著名语言学家,字燕孙,北京人。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考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语言组助理员。1938年起在辅仁大学任教。1950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周祖谟一生致力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与教学,在音韵学、训诂学、古籍校勘等领域成就卓越。所著90余篇论文,分别收入《问学集》(1966)和《周祖谟语言文史论集》(1988)二书。另有专著《唐五代韵书集存》、《广韵校本》、《方言校笺》、《尔雅校笺》等。周祖谟在汉语规范化、普及语文知识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所写《汉语词汇讲话》是一本影响较大的通俗读物。
  王瑶(1914-1989),文学史家。字昭琛,山西平遥县人。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后在清华大学研究院作朱自清的研究生,专攻汉魏六朝文学。后任清华大学讲师。1946年回京后任清华大学讲师、副教授。1952年到后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
  主要著作有《中国新文学史稿》、《鲁迅与中国文学》、《中国文学论丛》、《中古文学史论》、《陶渊明集编注》等。论文收进《鲁迅作品论集》、《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
  朱德熙(1920-1992),著名语言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江苏苏州人。
  朱德熙致力于现代汉语语法和古文字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在汉语语法研究的方法和语法理论研究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看法。先后出版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法答问》、《语法讲义》、《语法丛稿》等著作,并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为汉语语法研究摆脱印欧语语法理论束缚,建立自己的体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另外,他在古文字学特别是战国文字考释方面多有创获,曾参与银雀山汉简和马王堆帛书的部分整理工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17 03:27 , Processed in 0.16783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