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罗学蓬:一个有着菩萨心肠的宣传部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3-1 17: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江津罗学蓬:一个有着菩萨心肠的宣传部长(配组图)
[size=0.36]2018-09-07
[size=0.36]Z丶佐罗
[size=0.36][url=]江津在线[/url]


罗学蓬:一个有着菩萨心肠的宣传部长

[size=18.4533px]文/罗学蓬


[size=18.4533px]1、我遇上了贵人

[size=18.4533px]老话说,“人活七十古来稀”。
[size=18.4533px]刘国铭老先生今年八十华诞,亲友学生以及昔日同事,均鼓噪着想给他热闹热闹。可他始终以微笑作挡箭牌,不置可否?以致于让这八十大寿悄无声息地就这么从众人眼皮底下,轻飘飘地溜了过去。
[size=18.4533px]我认识刘国铭,是近四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他是江津县委宣传部的副部长。当时笔者还只是一个文学青年,在第一次认识他的会议上,刘国铭给我们最深刻的印像,就是他那张后来成为经典的亲切和蔼的笑脸。还有他对自己工作清晰的定位。每次召开文化工作方面的会议,开会之前,他不仅叮嘱相关同志搞好食宿,还会带着文化局长、文化馆长,雷打不动地前去旅馆,一间间屋子探望从各区乡赶来的参会人员,和大家摆摆龙门阵。他对待刚落实政策不久的“右派分子”罗大纲、杨眉(江津有名的语文教师,杨眉还是白屋诗人吴芳吉的女婿)、舒占才(著名诗人)等年长有真才实学者,更是尊祟有嘉,嘘寒问暖。这种为人谦和热情的作风,着实令我等后生小子看在眼里,深铭于心中。
[size=18.4533px]再者,由于他对文学持之以恒的喜爱,在他和建国之初在江津担任过县委书记的凌文远(时任永川地区专员)的努力下,江津还难能可贵地办起了自己的文学刊物《几江》。须知,那可是原来的“江八县”除永川地区文化局办有《海棠》之外的独此一家。
[size=18.4533px]刘国铭不仅对《几江》的编务工作亲历亲为,还利用各种人脉关系,向在外工作的江津籍名家大师拉稿,钟惦棐、黄济人、王利器、聂云岚、戴安常的文稿,都曾在《几江》上首发过。
[size=18.4533px]由于他的推动,江津在八十年代中期便推出了“江津县文艺创作鼓励奖”。凡江津籍作者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作品的,按稿费百分之百予以奖励,省级奖百分之五十,地区级奖百分之三十。这在当时的全中国,也是唯一的。
[size=18.4533px]在刘国铭等领导的苦心经营下,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块“得天独厚”的文学沃土、风水宝地,才从江津走出了梁平、王逸虹、许大立、舒德骑、韩青、陈霁、钟治德、钟志海、肖敏、欢镜听、曾维惠、杨光伟、陶长海、庞国翔、李锡琴、杨平、施迎合、王国伦、任正铭、罗学蓬,以及在曲艺创作上耗尽大半辈子精力的邓氏兄弟(邓新志、邓新华)这样一批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作家和诗人。

[size=18.4533px]



[size=18.4533px]钟惦棐落实政策后首次返乡寻根,与江津文学界朋友合影。前排右五钟惦棐、右六凌文远、右四刘国铭、右三钟夫人张子芳、右二时任钟惦棐学术助手兼研究生的仲呈祥。后排右四许大立,二排右七系笔者。
[size=18.4533px]当然,除了抓刊物、刘国铭下功夫最多的,还是抓人。他曾多次在会上说过:“要繁荣江津的文学事业,最重要的就是生活在江津这块土地上的人才。没有自己的作者队伍,一切都无从谈起。”
[size=18.4533px]当领导的有这样的认识,江津的文学青年们就该星星跟着月亮走——叨光了。
[size=18.4533px]第一抹温暖的阳光,首先照耀到了笔者身上。
[size=18.4533px]笔者那时尚在仁沱区支坪公社教书,因为在《滇池》上发表了一个短篇小说《吉人巷里的悲喜事》——据说是建国以来江津本地人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第一篇小说,而进入了刘国铭的慧眼。在他的努力下,笔者很快被调到江津县文化局创作室担任文学创作干部,并兼《几江》杂志的编辑。
[size=18.4533px]进城报到的第一天晚上,刘国铭设家宴为我接风。
[size=18.4533px]那一餐我记得尤其清楚,地点在四牌坊县政府家属院,一套仄逼的房子,当空悬一盏浑黄的电灯。吃的呢?是用蜂窝媒炉子烫的火锅……
[size=18.4533px]刘国铭把我这么一调,就让我这辈子和我最喜欢的行道(文学创作)紧紧地结了缘。由于我这人还不算太笨,有了如此好的创作条件,不多少弄出点儿成果显然是说不过去的。所以,也就在文学界长麻吊线地弄出了些儿小响动。曾在《人民文学》《当代》《清明》《四川文学》《红岩》等杂志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并着有《中国远征军.上下卷》(2008年4月30日连战率团访问重庆,市委办公厅将《中国远征军》作为礼物之一送与客人)《红岩密档》《最后的国门》等20余部长篇作品。
[size=18.4533px]此外,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山魂》由重庆市话剧院改编成6幕大型话剧,在全国话剧汇演西南片区调演中获9项大奖。电影剧本《斩尽杀绝》也由峨眉电影厂搬上银幕。
[size=18.4533px]在此后的岁月里,我曾长期担任江津县政协常委、重庆市政协委员。1989年全国首次评定职称时,时年37岁的笔者,便被重庆市文联破格评为“文学创作二级”(亦称“国家二级作家”),算得上江津有史以来第一个有着高级职称的专业写字匠。

[size=18.4533px]2、韩青——从农民到教授

[size=18.4533px]受刘国铭帮助改变毕生命运的,还有人生反差色彩远比我来得愈发强烈的夏明宇。
[size=18.4533px]夏明宇的笔名叫韩青。
[size=18.4533px]韩青最苦,由于父亲的历史问题,时年已经三十出头的韩青作为一个正常男人应当有的基本条件他一样都没有,没有工作,没有老婆。此稿写毕后,我与韩青通了电话,韩说他父亲是抗战军官,后来在内战中率部起义,可是1953年镇反时却被枪毙了。直到1983年,才接到成都军区政治部的平反通知,认定韩父为“错杀”。第二,他母亲是成都近郊一个豪门望族的千金小姐,毕业于外国教会办的华西大学。韩青对笔者说,母亲虽然嫁了个国民党的高官,但她具有新女性的思想,不愿被人非议为坐享其成的官太太,她同时打了两份工,一是在中学教英语,一是给某银行董事长担任翻译。建国初期丈夫被枪毙后,她仍然先后在重庆江北中学、江津新仁中学做英语教师,后来被下放到德感区乡下当农民。如此一个千娇百媚的富家小姐、高官太太,独自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儿子在乡下当农民——一而且是政治上被打入另册的农民——生活之苦,非语言能够描述。

[size=18.4533px]



[size=18.4533px]笔者与韩青近照
[size=18.4533px]所以我们眼中的韩青,不多言不多语,显得很本份,甚至本份得到了木讷的地步。
[size=18.4533px]可就是这样一个在人前从不敢抬头的穷农民,突然写出了一部中篇小说,并且还在大型文学刊物《红岩》上发表了——如果说我的《吉人巷里的悲喜事》是江津作者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那么,韩青则无疑是江津作者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中篇小说的第一人——在文坛引起强烈的反响是自然的,江津县委宣传部还专门为他召开了“韩青中篇小说《布谷声声》研讨会”。会开完了,热闹劲儿过去了,负责管文化的刘副部长还得为江津文化人韩青的饭碗考虑。他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把韩青送进了建在永川的江津师专(即现在的重庆文理学院),做了一名傍听生。非但如此,他还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每月抽出五块钱,让韩青一日三餐,有碗饭吃。这是大善大仁之举啊,谁说共产党里没有菩萨心肠?在韩青眼里、心里,刘国铭就是一具有血有肉的活菩萨呀!

[size=18.4533px]



[size=18.4533px]四川省作协组织的绵阳笔会上,就有四名江津作者得已参加,可见当时江津文学创作力量之强盛——后排右第一人韩青、第二名欢镜听(温亚鸣)、左起第三人许大立、右起第三人罗学蓬。
[size=18.4533px]没过多久,刘国铭也调到江津师专担任宣传部长。这时的韩青,恰逢父亲落实了政策,他也顺理成章地从傍听生,转为了正读生。刘部长家里的饭桌上,从此每餐便添了一双筷子。一直到韩青大学毕业,拿上第一个月的工资,他才正式和刘国铭家的饭桌拜拜。
[size=18.4533px]韩青后来的动静比笔者还大得多。通过多年的努力,不仅本人当上了中文系的教授,妻子给他生的一对龙凤双胞胎,一个毕业于北大,一个毕业于清华,后来都成了博士,都到美国留了学。一门三父子,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谁造就的?刘国铭啊!

[size=18.4533px]



[size=18.4533px]韩青送笔者的著作

[size=18.4533px]3、无法感恩

[size=18.4533px]刘国铭原本就喜欢舞文弄墨,这几十年除了服从组织安排,长期从事党务宣传工作外,同样也著述颇丰。不仅不辞辛劳地担任着重庆文理学院老教授协会副会长、教授,晚年回江津定居后,又担任了吴芳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前年还出版版了三十万言的《吴碧柳(芳吉)评传》,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上,结了一个大瓜。

[size=18.4533px]



[size=18.4533px]从左至右:刘国铭、时系钟惦棐带的研究生仲呈祥、罗学蓬
[size=18.4533px]最让笔者过意不去的是,刘国铭和我相交几十年,他从来没有抽过我一支烟,他不抽烟;也从来没有喝过我一杯茶,他喝茶,可迄今为止还没有机会喝过我罗学蓬的一杯茶:而且我从来没有请他吃过一顿饭。相反的是,我还经常蹭他的饭。为什么呢?因为他有时回江津,他在江津有很多朋友、同事,这些人请他吃饭,他总忘不了叮嘱一句:“你们请请罗学蓬。”
[size=18.4533px]我和妻子商量好,决定在他的八十大寿上,恭恭敬敬给寿星佬送上一个大寿仪,给他添一丝惊喜。没想,他又这么无声无息地跨进了八十老翁的门槛。而且看这副架式,他是打算一辈子也不会给我和韩青,一个略表寸心的机会了。


[size=18.4533px]


[size=18.4533px]江津文坛上的两株长青树

[size=18.4533px]来源:罗学蓬
[size=18.4533px]手机;15111828144
[size=18.4533px]江津区向阳小学罗一转罗学蓬
[size=18.4533px]邮编:402260
[size=18.4533p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4 16:05 , Processed in 0.17735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