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庆江津:将成为全国中师生找寻记忆慰藉心灵之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3-2 00:0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庆江津:将成为全国中师生找寻记忆慰藉心灵之地

小桔灯


郑州大学 法律硕士







玉兰绽放,春动山城。
2021年2月24日,作为《中师生》公众号的创办者,我在重庆市参加了一个特别的会议: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推进会。


会议的参加者一共20多人,主题是筹办“中等师范教育历史研究会”,推进“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的建设。
几年来,滥觞于网络,在全国400多万中师生群体中闪灯、发起、讨论、波折、纠葛、希望、期待的星星之火,从议论的层面,跨越一步,今天,在这里付之于行动,走进现实,放在会议室的台面上,成为要落实的行动。
提炼中师教育文化精神,纪念一代中师,这里,有一艘将要启航的大船。


一、
2021年2月14日,大年初三上午,阳光灿烂,我带着三岁的女儿在院子里跳方格。女儿穿着过节的大红纱裙,一个方格一个方格的跳向我,然后用力的旋转,纱裙飘逸,像一朵娇艳的花。
我们玩了一个多小时,回到屋里,我看到手机上两个未接电话,还有一则新短信。两个电话都是从重庆市打来了,没有显示通信录里的姓名。
翻开短信,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张老师您好,我是江津师范毕业的一名中师生。关注您主办的《中师生》微信公众号很久了,您很有情怀,很不容易,办得很不错,引起了全国众多中师生的关注与共鸣!想与您交流一下,意在我们共同努力,挖掘保护中师这段国家记忆,让中师教育历史得以发扬光大,为“立德树人"做贡献!


作为一名曾经的中师生,我15岁时,初中毕业考上师范学校。转眼,毕业已经近三十年了。我的家人和朋友中,也有许多的中师生,大家对中师教育充满情愫。我曾经写过文章《 一代中师生的芳华》,全网阅读近千万。
2020年7月,我创办了《中师生》公众号。半年多来,单从粉丝增长来说,公众号《中师生》的粉丝量已接近10000人,每个月增长都在1000以上,有单日增加达500人以上。这半年多来,我们开展了许多的活动,这些活动虽然非常小,但是效果还不错。《中师生》公众号在中师生群体中,小有影响。
看到真挚动情的话语,我拨通了电话,与同是中师生的中师历史陈列馆的筹办者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的交流。


通过交流,我了解到这样的信息:多位重庆市江津师范学校毕业的中师生和学校领导,正在筹备组建“中等师范教育历史研究会”,并要开办“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此事得到当地宣传部门领导及教育、民政、文化等多家单位的支持。他们已经于去年12月、今年11月召开了两次专门的推进会议,“中等师范教育历史研究会”申报工作已经展开,“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的场地已经确定,已经开始布展设计,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他们还初步确定开馆的时间是今年教师节,即2021年9月10日。并同步召开江津籍全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曾维惠的长篇小说《我是中师生》(暂定名)的新书发布会,该书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从2015年开始在网络上关注“中师生”话题,一直撰写诸多文章,推动中师纪念活动,这是我所知道的全国第一个即将落地的以整体中师教育历史为主体的陈列馆,也是全国第一个中等师范教育历史研究会。
消息着实让人高兴。


二、
全国有1000多所师范学校,在进行《全国中师学校名录大全》统计时,“重庆市江津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曾有列入。
我在网上查询江津师范学校的资料,可是,有关这所学校的资料并不多。
在词条“重庆市江津区师范进修学校”下,读到:重庆市江津师范进修学校是由重庆市江津师范学校和重庆市江津教师进修学校合并而成。
学校原位于距重庆市江津区20余公里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抗战大后方“文化四坝”之一的白沙镇,2011年迁至江津几江清平巷原老教委。


学校1904年开始办学,1933年在白沙驴溪半岛建校办学至今。其中1956年开始办教师培训,1979年在德感、荣华建进修校全面开展培训。1999年两校正式合并。学校已有100多年办学历史,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市、区名校。这里曾走出了国家女排原主教练邓若曾和多名省部级领导干部,以及众多重庆乃至全国的知名教育专家。


在自媒体“东胜场”的文章中,我了解到80年代作者读书时,这所师范学校的一些情况:
津师校的前身为开办于1933年的江津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其时,驴溪半岛创设了四川平民教育促进会白沙实验区,效仿陶行知、梁漱溟等先贤在山东推行的平民教育模式。
文章说,抗战期间,白沙成了国民政府的文化迁建区,驴溪半岛成了内迁学校栖身之地,相继迁入了国立大学先修班、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等教育机构。
我们班的教室,在八间教室教学楼上。这栋一楼一底青砖青瓦楼房是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迁入后所建,如今,是挂牌保护的重庆市抗战文化遗址,并由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继续用作教室。


对于学校所在地白沙镇,也进行了简单的了解:
白沙镇,处在重庆市江津区西南部,由于阳光照射长江江畔沙粒呈现白色得名。东汉末年建场,北宋《元丰九域志》曾载名。
白沙镇是万里长江上游的国家级第一深水良港,2019年主城区人口近10万余人。是重庆市第一人口大镇及重庆市重点发展的中等城市。素有“天府名镇”、“川东文化重镇”之美称和 “小香港”之盛誉。我们熟知的“江小白"就在白沙镇。
三、
2月24日,受“中等师范教育历史研究会”筹备方的邀请,我来到重庆江津,参加“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推进会”。
来时的路上,我在朋友圈中发了这样一句话:自2020年7月创建《中师生》公众号,情怀启程,责任坚持。今日,专门为中师生之事远程奔走。累并乐!


在会上,我见到了一位满头白发的七十多的老者,他就是江津师范学校原副校长刘培鼎。他收集了毛主席等众多成名成家中师生的资料 。众望所归,大家一致推荐他为“中等师范教育历史研究会”会长候选人。
参与会议的人中,有多位江津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主导此事的87级学生秦敏,现在是江津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秦敏在江津师范学校时,是学生会主席,毕业后,在小学校教书多年,后进入新闻媒体、行政单位工作。作为曾经的一名中师生,满满的中师情结。为筹办“中等师范教育历史研究会”和筹建“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秦敏多方汇报,定基调,确方向,议措施,配人员,功不可没。
还有胡建华、涂普建、涂鹏,都是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也是江津师范学校的毕业生。胡建华是重庆市江津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原江津区师范进修学校校长)。涂普建在80年代从江津师范学校毕业,涂鹏则是1997年从江津师范学校毕业,他们作为区文化传媒公司的领导,主要负责“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线上馆的搭建。
这次会议是大家为“中等师范教育历史研究会”筹备和筹建“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召开的第三次会议。会上,大家对“中等师范教育历史研究会”的章程、人员分工和建设“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线上馆和实体馆的资金的征集和使用以及倒计时安排等进行了讨论。


会上,我对公众号《中师生》的情况做了简单介绍。与会的领导说,我们一直在关注你的号,办得真不错。
我对“中等师范教育历史研究会”筹备和建设“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工作的感觉是:领导重视,规划周全,参与者务实努力,进展快速。
四、
2月25日上午,我和白沙镇王顺琴主任一行五人,拜谒百年师范学校——江津师范学校,参观预做“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的抗战文化遗址“第二陆军医院”旧址。
现在,江津师范学校已是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江津校区的办学地。


进入校园,从草坪的两座雕塑(其中是一座是教育家陶行知)和一幅“甘做春蚕蜡炬,勿忘国运民情”的对联,能够寻觅到这里曾是一所风云际会师范学校的痕迹。


我们沿着校园的缓坡,绕操场里行。操场一边,是烟雨朦胧的长江。向前就远远看到一座与众不同的二层楼房。
王主任说,那就是江津简易师范旧址。


我们走进楼房,楼虽已经风沥雨,沧桑近百年,现在还供学生做教室使用。教室里,摆满了课桌椅,还安装了投影仪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是,木质的地板,圆顶的窗户,提示你不要忽视了她的年轮。
这里,也是白沙重庆影视城的外景地之一,多部民国题材电影在这里取景拍摄。这里,更是江津师范学校万千学子魂牵梦绕的精神圣地。这里,是每一届校友回家都要看看的母校最难抹去的面容。


学校尚未开学,校园人不多。在操场旁边,楼房的前方,一株高大的玉兰花树,临江绽放,她一定见证了什么 ,一定想诉说些什么?
离开江津师范学校,我们顺古镇老街,拾级而下,寻到将建设“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的“第二陆军医院”旧址。


旧址位于江津区白沙古镇陈家坡老街朱家洋房,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39年,陆军第十六后方医院迁至白沙。建于清末民初建筑为合院式民居,两层三进,带有欧式建筑风格。

这里,曾是一个家族的庄园。依山而建,建筑面积1500多平米,现在,已经进行保护维修完成。“中等师范教育历史研究会”筹备者们多地选择对比,认为此处是建“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的理想之地,建筑面积规模相当,同时地处于白沙古镇,更有利于中师师生和广大关注人士参观游览,有利于陈列馆作用的发挥和存续,有利于推动白沙这一全国特色教育文化重点镇的文旅融合发展。
迈出“第二陆军医院”旧址高高的门槛,我再次回望,千里来探,一睹此时你之真颜面,不知再次造访,你的蝶变,能否承载一代中师生的情怀?


后记:
这几天,我梳理自己的思绪,“中等师范教育历史研究会”的成立和“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建成,将是中师教育研究史上的一次里程碑的事件。一代中师生的纪念,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一代中师生的记忆,终于可以在这里找寻!我们相信,“中师现象”必将在不远的时间内出现,这是对中师这段历史的交待,也是对一代中师人的态度,更是对促进国家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性贡献!(图片来自网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4 08:44 , Processed in 2.10709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