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里十二都,这些老地名,老江津人都不一定知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4-6 14:3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里十二都,这些老地名,老江津人都不一定知道
江津融媒
发布时间: 19-11-17重庆市江津区新闻社官方百家号






小编最近听到


一条“震撼消息”——


清代与民国时期


江津曾分为三里十二都


“三里”是什么?


“十二都”又指哪些镇街呢?


很多土生土长的江津人


其实都不太清楚




江津十二都


名称考略


江津行政区划,历经千年变迁,辖地变化较大。


据史志记载,南齐永明五年(公元487年),江州县治迁至僰溪口(今綦江河口),此为江津置县之始。


之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分出部分县地另设隆阳县,为南州治(今綦江一带);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划出部分县地置万春县(今永川朱沱,武德五年改为万寿县);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析江津、巴县、万寿三县地置璧山县;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万寿县并入江津,至此,江津辖地基本确定。


据宋代《元丰九域志》记载,时江津全县辖7乡14镇;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江津下属8乡38里;明成化间辖37里。


清初,因人口凋残,江津县缩编分为笋溪、杜市、思善三里。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随着生产恢复,人口增加,将每里分编4单,全县共编12单,后改称12都。民国时期,全县推行保甲制。




江津城区 谭文奇 摄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12都的名字,但12都的命名,每一个都浸染着厚重的人文希冀:一德、二守、三才、四序、五福、六合、七星、八政、九如、十全……寄托了先人对天文地理、政治军事、人生价值的理解与美好追求。


下面一起来感受下吧


1


一德镇


治所龙门滩(今龙华镇),属笋溪里


辖地包括今日之五举、龙华、梁家、刁家、麻柳、夹滩、高牙一带,为津邑富庶之区。


关于龙门滩的来历,乾隆本《江津县志》载:长江奔流至此,为石梁所阻,形成险滩,无法通航,蜀王命工凿石梁为门,乡人以江水如巨龙穿门而过,因称龙门滩。




明代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江渊对龙门滩“龙门春浪”赞叹有加:蜀天春煖雪山消,岷江千里飞洪涛。夜深忽见神鱼化,狂风鼓浪龙门高。舟人渔子奔回顾,倚棹怆惶恐难渡。不知变化在须臾,人间别有青云路。


2


二守镇


治所双龙场(今德感街道圣泉社区),属杜市里


辖地包括今日德感、享堂、双福一带,为津邑繁盛之区。双龙场地处长江北岸,背靠华盖槽,交通发达,有驿道可达重庆。




位于双龙场圣泉寺内的石刻


由于临近重庆,江津自古为拱卫重庆的兵家必争之地。“二守” 原指春秋齐国归父、高傒两守国重臣,双龙场作为防卫江津北岸的犄角之地,以“二守”谓之,恰如其分。


3


三才镇


治所杜市场(今杜市镇),属杜市里


辖地包括今日之杜市、崇兴、广兴、五岔、龙登山、贾嗣一带,为津邑半硗(qiāo,形容土地不肥沃)半沃之区。




杜市镇


杜市场据传原名裕隆场,因避乾隆讳,以当地杜姓居民多而改为杜市场(杜氏场)。


“三才”指的是道家思想中的天、地、人,杜市场位于江津、巴南、綦江三地交界处,以“三才”命之,蕴含着朴素的哲学精神。


4


四序镇


治所金紫场(今先锋镇金紫村),属杜市里


辖地包括今日先锋、金紫、沙埂、黄泥、西湖、关胜、两岔、永丰、嘉平镇(不含月沱、大垭)一带,与三都一样,为津邑半硗半沃之区。金紫场位于金紫坪,以境内有金紫寺而得名。


“四序” 指春、夏、秋、冬四季。古人以自然界“四序”命名金紫场,显然考虑到了其地理区位。




嘉平猫山


今天的嘉平镇主要是由原清平、月沱合并而来。清平场旧属四都辖地,多少有点出人意外。其实古人将清平场划归四都管辖,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古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蜿蜒的大娄山余脉成为了阻碍其向十二都靠拢的天然屏障,而顺笋溪而下,交通便利。而月沱、大垭偏南一隅,划归十二都,便于管理。


民国30年(1941年),从金紫乡划出部分乡地建先锋场,先锋场逐渐成为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紫场则洗尽铅华,变为村落社区,现属先锋镇管辖。




先锋花椒交易市场


5


五福镇


治所朱沱镇(今永川区朱沱镇),属思善里


辖地包括今日之朱沱、四明、转龙、大河一带,为津邑肥沃之区。


明末清初,兵祸连年,灾荒不断,乡村荒芜,人烟稀少。后“湖广填四川”,因迁来居民中朱姓众多,仅场镇附近就有五个朱氏祠堂,又因江流迴漩,有深泓一沱,因而此地开始被叫做“朱家沱”,后简称朱沱。




永川区朱沱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蝙蝠是好运和幸福的象征,人们经常以“五福(蝠)临门”来表达吉祥的祝福。作为代表江津最美好祝福的一个镇,朱沱曾经是万寿县的县治所在地。从唐代置县到宋代废县,万寿县在历史上存在了300多年,废县后归江津管辖达1000余年。1979年5月,朱沱划归永川,今发展为永川区城市副中心。


6


六合镇


治所仁沱镇(今支坪镇仁沱社区),属杜市里


辖地包括今日之顺江、珞璜、马宗、真武、仁沱、白溪一带,为津邑饶沃之区。


仁沱得名由来。一说相传早年有“任驼背”在此摆摊形成集市,称“任驼子”“任拖子”,后以境内綦江河流水沱易名“仁沱”。




仁沱老场


不过,仁沱是古渡口,早年即有义渡,因此笔者更相信崇尚仁义礼智信的先人们是以“仁”之名来命名此渡的。


“六合”原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以“六合”命名仁沱,有意表明仁沱是一个古老的移民城镇,接纳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


7


七星镇


治所石门场(今石门镇),属思善里


辖地包括今日之吴市、石门、朱杨、永安一带,为津邑兴衍之区。


石门场位于长江北岸,河下石滩深处有一凹处似石门,传说石门曾开,故名。




石门大佛寺


“七星”是指北斗七星。石门享有“大佛之乡”的美誉,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为一脚踏莲花观音造像,乃万里长江第一大佛。


石门李家坝据传是著名的道教仙人、传说中八仙之一李玄(铁拐李)的故乡。铁拐李曾在华山学道访仙,后在石门石笋山修行,得道成仙,位列仙班。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一个充满传说的地方,以“七星”来名之,确实有点玄乎的味道。


8


八政乡


治所李市场(今李市镇),属笋溪里


辖地包括今日之罗坝、慈云、大桥、洞塘、李市一带,为津邑陆市第一繁盛之区。


“八政”, 古代国家施政的八个方面。李市建场历史悠久,明洪武年间,赣人李德辅辞去曲靖知府落叶于此,名李市坝,明天顺年间形成李市场。




李市镇全景


李市坝地处江津腹心地带,是通往云南、贵州的商贾之地。李市坝的“干龙船”(旱龙船)和“山歌会”习俗流传至今。


早年间,李市的“牛市坝”最为繁华,这里因牛市而兴盛还修有牛王庙,供奉牛王,这在全国其他地方也不多见。


9


九如镇


治所油溪场(今油溪镇),属思善里


辖地包括今日之油溪、金刚、山王店、吴滩、长冲、现龙一带,为津邑繁庶之区。


相传油溪原名“牛溪”,因津璧河与长江汇合处曾有一巨石,其状如公牛,因而得名。又传唐刺史赵延之曾游此地,故更名“游溪”。清代因两岸油坊多,改名油溪场。油溪场历史悠久,相传曾为汉代乐城县治所在地。




长江畔油溪镇 谭文奇摄


“九如”,语出《诗经》,本为赞颂君子之语,多用于祝寿之辞。后作为瓷器纹饰,流行于清代。在瓷盘上绘佛手、桃、石榴,喻多福(佛与福音近)、多寿、多子,绘九个如意指代“九如”,合称“三多九如”。


油溪地处长江北岸,土地肥沃,境内有丰富的石灰石、沙石等矿产资源,以“九如”称油溪场,除了美好的祝福外,也许也跟当地一直从事的陶瓷业密切相关。至今,油溪镇的四维卫浴也还相当出名。


10


十全镇


治所稿子场(今石蟆镇稿子社区),属思善里


辖地包括今日之塘河、羊石、石蟆、河口一带,共有10保。为津邑半硗半沃之区。


稿子场原名大坝场,相传坝上曾出秀才,能诗文书画,求稿者众多,遂称稿子坝。




石蟆中坝岛


稿子场是一个出能人的地方,辛亥革命烈士、《重庆日报》创办人卞小吾即出生于此。据说,卞小吾的祖父卞世绳是清道光皇帝的启蒙老师,诰封奉政朝议大夫、文林郎。




稿子坝龙井湾卞小吾故居


“十全”《周礼》 ,本谓治病十治十愈。以“十全”谓之稿子场,除了辖地10保之外,也确有十全十美之意。


11


白沙镇


治所白沙镇(今白沙镇),属笋溪里


辖地包括今日之白沙、三口、几子、鹅公、毗罗、永兴一带,为津邑水码头第一繁盛之区。


白沙镇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就形成了聚居村落,素有“天府名镇”“川东文化重镇”美称。据历史学家邓少琴考证,白沙大旗山、千担崖等均为汉代之崖墓。




白沙镇


白沙镇名,始见于北宋年间的《元丰九域志》,其名流传千年,一直保留至今。


白沙交通发达,经济繁荣,当时与江油之中坝镇、渠县之三汇镇、金堂之赵家渡镇并称为全川四大经济重镇。




白沙朝天咀码头


抗战军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白沙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文化重镇,全国各地迁至白沙的学校十多所。国家审计部、陆军十六后方医院、国民党党史编撰委员会、中央图书馆、国立编译馆等中央机构迁建于此,宋美龄也在此创办新运纺织厂,冯玉祥在白沙抗日募捐650多万元,创造了全川最高记录,称白沙为“最爱国的市镇”。因文化的空前繁荣,白沙与重庆沙坪坝、北碚夏坝,成都华西坝名列四川著名的“文化四坝”。


现如今,白沙镇已发展成为重庆市第一人口大镇,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12


十二都


嘉乐乡,治所三合场(今中山镇)


嘉升乡,治所柏林场,(今柏林镇)


嘉平乡,治所龙门漳(今李市镇龙吟社区)


属笋溪里。


辖地包括今日之龙吟、蔡家、中山、太和、清溪沟、紫云、双凤、付家、东胜、柏林、四面山一带,为津邑扼塞之区。


十二都所辖三乡,均在今津南片区,山高林密,自古盗匪猖獗,以嘉乐、嘉升、嘉平谓之,含了歌舞升平,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据南宋《清溪龙洞提名》碑记记载,三合场(嘉乐乡)可考历史800余年,是由原老场、龙洞场、马桑垭三个场合并而成,后取镇前山岗——中山岗之义为中山镇。




中山古镇


“嘉升乡”为今柏林镇一带。柏林场因其境内柏树成林而得名。清朝年间建起了老场、柏林和尖疙瘩三个场镇。后因火灾、匪患等,老场和尖疙瘩逐渐荒废,所住居民迁入柏林场,柏林场得以兴盛发展起来,逐渐成为渝黔边境地区的一个重要集散地。




柏林镇老树


“嘉平”原是腊月的别称。嘉平乡主要管辖今蔡家镇一带。龙门漳作为嘉平乡的治所,历经变迁,民国十一二年,蔡家岗一王姓把头与龙门漳周氏争夺乡政权,乡治移至蔡家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省县分区设署,全县划为5个区,原嘉乐、嘉升、嘉平三乡划归第二区,区署设在蔡家岗,同时实行保甲制度,改16个镇乡为76个联保。民国三十年(1941年),整编保甲,全县划为16个乡镇。蔡家乡分出原龙门漳联保所属各保,成立龙吟乡。新中国成立后曾设龙吟镇,今为李市镇龙吟社区。




李市镇龙吟雕岩谷


有人说,蔡家岗以上皆为十二都旧地。其实不然,除了今嘉平镇之清平场为四都辖地外,处于蔡家岗以北的龙吟场也同属十二都。只不过,十二都之嘉平乡容易与今天的嘉平镇混淆。今之嘉平,因重名,1980年由清平改之,后合并月沱升格为嘉平镇。


《江津日报》通讯员 钟志德


值班副总编辑 胡小龙 袁孝椿


编审 吴刚 责任编辑 陈柳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5 20:00 , Processed in 0.07878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