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我很欣赏的一位青年朋友~~杨锦辉博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4-19 08:5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管季超:我很欣赏的一位青年朋友~~杨锦辉博士






[size=0.32]管季超艺术评论

[size=0.3]04-14

[size=0.3]阅读 8950




















[size=0.36]
[size=0.36]🌈🌟洛阳师范学院杨锦辉博士。
[size=0.36](2020年在一次红学学术会议上发言)
[size=0.36]~~~~~~~~~~~~~~~~~~~~~~~~~~~~~
[size=0.36]锦辉,2010年考入广西师范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15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8年入职洛阳师范学院,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红楼梦》及语文教育。
[size=0.36]系河南省红楼梦学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










[size=0.36]
[size=0.36]🌈🌟锦辉博士大学毕业后,曾担任湖北省孝感市一所重点中学语文教师,我和他先后同事。
[size=0.36]这本著作,是他在中学任教期间完成的,正式出版时,他已考入广西师大读硕士。






[size=0.36]
[size=0.36]🌈🌟这本著作,在全国性的语文教学艺术论著评选中获奖。






[size=0.36]
[size=0.36]🌈🌟锦辉博士在中学任教时的成长经历,为青年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典范的案例。
[size=0.36]他,勤于读书,善于思考,长于作文,敬业爱岗,志存高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size=0.36]
[size=0.36]🌈🌟我比锦辉博士虚长十余岁,在他读中学时,我担任该校团委书记、语文教研组长,知道他从中学时起,即受到我的老同事余胜安先生等的影响,对文史兴趣浓厚。










[size=0.36]
[size=0.36]🌈🌟2013年出版的这本著作,是锦辉博士在中学任教语文时思考与实践的一个总结。






















[size=0.36]
[size=0.36]🌈🌟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社长潘纪平先生极为赏识锦辉博士。










[size=0.36]
[size=0.36]🌈🌟莫恒全教授赞许有加。
[size=0.36]原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周国瑞先生更是对锦辉博士充满期许。






[size=0.36]
[size=0.36]🌈🌟锦辉博士现在工作的学校。






















































[size=0.36]
[size=0.36]🌈🌟锦辉博士的家乡~~湖北省孝感市。






[size=0.36]
[size=0.36]~~~~~~~~~~~~~~~~~~~~~~~~~~~~~
[size=0.36]🌈🌟锦辉博士的学术论文中,我选了一篇录中本篇。当时他还在读博期间。
[size=0.36]~~~~~~~~~~~~~~~~~~~~~~~~~~~~~.


[size=0.36]
[size=0.36]🌈🌟《红楼梦》与儒家经典关联性分析

[size=0.36]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2018-06-14

[size=0.36]作者:杨锦辉,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size=0.36]“四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和经典著作,也是元明清时期读书士子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小说《红楼梦》在叙写贾宝玉的读书生活及大观园中的文化娱乐活动时,“四书”也是经常涉及的重要内容。笔者以《红楼梦》庚辰本、程甲本为版本依据,对小说中与“四书”关联性文本进行统计和分析,进一步思考小说《红楼梦》与儒家经典之关系,在历史文化层面对小说进行深入探究。

[size=0.36]统计分析《红楼梦》与“四书”密切关联的词语以及引用、化用“四书”原文的语句,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现象。一是书目名称关联次数。“四书”这个总称出现9次,高于单部书如《论语》《孟子》的名称。这一现象表明,在当时文人士子甚至普通市民的用语习惯中,“四书”作为整体概念使用是很普遍的现象。因为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出题限定在“四书”范围之中,这一规定强化了“四书”概念的普及;反之,一旦提及“四书”便往往与科举考试、功名仕途相关。

[size=0.36]二是孔子、孔孟关联次数。“孔子”出现9次,其中6次出自贾宝玉之口;“孔孟”仅出现2次,一次出自警幻仙姑(第五回),一次出自探春(第五十六回)。这就表明:小说作者或贾宝玉其实是信奉、尊崇孔子的,但对世人经常提及的“孔孟之道”却并不上心。此外,诸版本之间(如庚辰本、杨藏本、甲辰本、程刊本)与“孔子”相关的细节存在异文及修改痕迹,进一步探究其修订原因,或可推知各版本间的关系。

[size=0.36]三是引用、化用“四书”原文的次数。


[size=0.36]
[size=0.36]引用《论语》的次数最高(21次),其次是《孟子》(9次),然后是《中庸》(5次)与《大学》(4次)。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可能有:1.《论语》《孟子》容量相对较大,可供选择的几率更大一些,而《大学》《中庸》只是单篇,内容比较单薄。2.《论语》在修身、处世方面的内容比较丰富,与《孟子》《大学》《中庸》相比较而言,其生活化、情感化的特质更为明显。3.《论语》《孟子》是清代科举考试命题必选范围,《大学》《中庸》则只是选择性命题。

[size=0.36]小说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中有一个明显的规律:无论是从单项统计数字来看,还是从合计数字来看,与“四书”关联性文本比例较为一致,表明小说对“四书”的态度和在引用、化用其语句上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

[size=0.36]小说《红楼梦》涉及“四书”的生活场景丰富多样,如制灯谜、行酒令等文化娱乐生活,初次见面会谈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闲谈等,表明“四书”在文人士子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并不局限于科举考试活动。首先,总体上来看,小说《红楼梦》涉及“四书”的场景主要集中在读书学习(20次)、日常闲谈(17次)和文化娱乐(11次)三个方面。其次是丧礼祭祀(3次)、品评人物(2次)、直抒胸臆(3次)及其他方面。这些数据表明:在《红楼梦》的艺术世界中,“四书”不仅与科举考试有关,而且融入到了小说人物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反映时代文化语境、塑造人物艺术形象等均有重要作用。

[size=0.36]此外,小说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使用“四书”的场景稍有不同。前八十回主要场景是日常闲谈(12次)和文化娱乐(11次)两方面,随后才是读书学习(9次)。这一结果表明,小说作者对“四书”并非刻意反对与批判,而是有所认同与包容。后四十回与“四书”关联的场景有两个特点:一是宝玉读书学习与“四书”的关联明显增多(11次),二是随着贾府衰落和诸芳四散,联句、灯谜、行酒令等文化娱乐活动极少,与“四书”的关联归结为零。

[size=0.36]被后世视为“程朱理学”符号和科举仕进之阶的“四书”,在小说《红楼梦》中却凝结着人性的神韵、散发着人情的温度,体现为小说人物用其中的典故来遣愁抒怀。这样关联的次数虽然不多,却不容忽视。例如第四十五回,薛宝钗劝慰林黛玉道:“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宝钗所用之典出自《论语·颜渊》。作者用一典而道出钗、黛二人心境,堪称神来妙笔。

[size=0.36]通过统计分析小说中各位艺术人物涉及“四书”的情况,可以获知他们对“四书”的熟知程度和取舍态度,亦可推知作者对儒家思想的艺术审视态度。首先,与“四书”内容关联次数在所有人物中最多(19次)的是贾宝玉,然后是林黛玉(7次),接着是史湘云(5次),贾政、贾代儒并列第四(4次),贾雨村、薛宝钗并列第五(3次)。这个结果里面,宝玉、贾政、贾代儒等男性人物与“科举”相关,暂且不论。在红楼女性中,林妹妹在贾宝玉眼中是“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的,她与“四书”相关次数竟然排第一位;通常被视为封建礼教代言人的薛宝钗则排名第三,尚且不及史湘云。这一现象反倒值得重视和深思。

[size=0.36]其次,红楼男性人物中,如果不计贾宝玉,其他人物与“四书”关联的次数之和(14次)明显低于红楼女性人物的次数之和(24次)。如果把贾府以外的贾雨村、甄士隐、甄宝玉和塾师贾代儒排开,贾府中的男性只有贾政和贾兰两人与“四书”有涉,相关次数之和就更少(5次),远不及红楼女性人物。这一结果表明,所谓“诗礼簪缨之族”的贾府显然有些名不副实。这应该与贾母对教育不够重视有关,抑或是贾府走向没落的原因之一。


[size=0.36]
[size=0.36]最后,红楼女性人物中,黛玉、湘云、探春、李纨等人与“四书”关联的内容全部在前八十回,后四十回中均为0次。前八十回中,鸳鸯和贾母没有涉及“四书”的话语,后四十回中却出现了。鸳鸯所说的“丧与其易,宁戚”一句是转述之辞,可以不作计较。贾母闲聊时引用《孟子》中“居移气、养移体”之语,与平日好用通俗语的习惯和口吻颇有不同,可能是后人增补文字。

[size=0.36]总之,通过以上多种维度对小说《红楼梦》与儒家经典著作“四书”的关联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说在叙事与塑造艺术人物形象过程中,明显折射出“四书”对当时文化生活各个层面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小说主要人物贾宝玉对“四书”及孔子思想(如孝悌、祭祀等)基本上是尊崇的,并非一般性地反对孔子及其核心思想。他所反对的只是那些以八股时文为仕途进身之阶而空谈孔孟之道的“禄蠹”,体现出小说作者对当时士林风气的批判和对科举制度的反思。同时,小说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在对待“四书”及科举的态度上有着内在一致性和统一性,应该作为一个整体予以审视和研究,不宜截然割裂开来。












[size=0.36]
[size=0.36]~~~~~~~~~~~~~~~~~~~~~~~~~~~~~
[size=0.36]🌈🌟锦辉博士现在师范学院工作,这个工作适合于他,他可以现身说法,站在较高的学术高度上,以自己在中学任教时积累的丰富经验,来启发新一代的青年学子~
[size=0.36]~~~~~~~~~~~~~~~~~~~~~~~~~~~~~


[size=0.36]
[size=0.36]🌈🌟中学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读什么,怎么读?

[size=0.36]原创 北京曹雪芹学会 红迷会 3月11日

[size=0.36]✌️杨锦辉 整理

[size=0.36]近几年来,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逐渐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热点。2017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将《红楼梦》列为6部必考书目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设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2019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山东等6省(市)先行使用的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将《红楼梦》列为“整本书阅读”必读书。此外,2016年起,全国小学、初中使用的统编本《语文》教科书中也有相关选文教学。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红楼梦》阅读进入了一个新的经典化传播时代。那么,对于高中师生而言,《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究竟读什么?怎么读?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这是需要红学界和教育界及相关学术机构共同面对和解决的时代新课题。在专题研讨过程中,共有五位嘉宾就此问题展开了探讨。我们根据会议录音整理出各位嘉宾发言的主要内容,刊载于此,以飨读者。主持人:位灵芝 北京曹雪芹学会秘书长、《曹雪芹研究》副主编

[size=0.36]与会嘉宾:
[size=0.36]胡文骏 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副主任、编审
[size=0.36]何 郁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语文学部负责人、特级教师
[size=0.36]韩 璐 北京市101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size=0.36]杨锦辉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size=0.36]郭亚妹 北京曹雪芹学会副秘书长、“品红课”负责人


[size=0.36]一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读什么?

[size=0.36]胡文骏:过去几十年里,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直都有《红楼梦》的选篇,现在高中语文新教材又有了“整本书阅读”。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红学研究的进展,论文、专著是前沿,随后会反映在出版物上,比如1982年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之前,通行的是程乙本整理本,随着红学界对于以脂砚斋评点本为代表的早期抄本的研究深入,对于整理本的底本也提出新的要求,所以以庚辰本为底本的红研所校注本诞生,但是否能及时被教材编写者吸纳?红学研究的成果能不能反映到基础教育里面?能不能及时地相融合?举两个例子,一是我最近注意到最新的统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的选篇,版本出处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这是周汝昌等校点、启功注释的《红楼梦》第三版,其实目前已经不再通行。它是以程乙本作为底本整理的,而不是我们现在通行的红研所校注本(前八十回以庚辰本为底本)。它们的文字是有差异的。程乙本和庚辰本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很多红学专家都仔细研究过。可能在中学教学里不太重视版本的细致推敲。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庚辰本?因为红学界认为庚辰本是更接近曹雪芹《红楼梦》原貌的,我想教材编写者也好,教学实践者也好,应该和学界的成果更融合一些。另一个例子就是《红楼梦》作者的署名问题,红研所校注本2008年修订版根据红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秉着客观的学术态度,把后四十回改为“无名氏续”,这一改变引起关注,尤其到2017年底我们推出珍藏版,媒体报道曝光比较多时,不少读者提出异议,有些就是教学一线的老师和学生家长,因为“曹雪芹著、高鹗续”在之前已经成为一个文学常识,很可能是考试会考到的题目,一些家长和老师打电话过来问,这样的改变是不是违背了文学常识?这其实也是红学研究成果与大众传播和教学——尤其是中学基础教育的融合问题。这一点可能还需要红学专家与教材编写者、教学一线的老师更密切地交流,像今天的会议这样,不同领域的碰撞交流。几十年来,各种教材里面的《红楼梦》选文根据的底本可能更多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近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每年几十万的销量,很大一部分读者就是中学生,尤其是《红楼梦》成为高考语文试题“常客”之后,所以这种融合和交流更加必要。


[size=0.36]
[size=0.36]何 郁:我想重点从《红楼梦》的内容上谈谈教学的问题。这恐怕是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尤其关注的。许多一线老师往往在这样的问题上面临着一些困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从这个话题入手,我们还是先认识一下《红楼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对《红楼梦》的性质和特征做了一个界定,这个界定里面有三个重要信息:一是“章回体长篇”,这是说文体特征;二是“古代思想和艺术的高峰”,这是说它的成就;三是“百科全书”,这是说它内容丰富。这三个信息很值得我们关注,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将来的考试,这三个信息恐怕都是最主要的内容。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红楼梦》学完了、考完了,学生还不知道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这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就可以基本确定《红楼梦》的教学内容,如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诗词习俗、复杂的主题等。这就是我们说的教学意义上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size=0.36]杨锦辉:在“读什么”的问题上,胡文骏先生强调了小说版本的选择、作者等问题。我完全同意这些观点。2017年,我在《红楼梦学刊》发表的《中学语文〈红楼梦〉选文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建议》一文也曾讨论过这些问题。何郁老师结合高中语文新教材的要求谈到了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这确实是中学语文老师应该重视的,因为认真钻研教材、正确把握和落实教材编写者的核心理念,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size=0.36]此外,我还想补充谈一点,就是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众多“红学”路径、方法和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如何取舍的问题。鲁迅先生对于《红楼梦》发表过这样一个经典的论断:“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样一种现象,在我们今天所处的互联网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各种媒体、自媒体经常会发表种种吸引大众眼球的“高论”。在这个热闹的背后,中学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所谓“守正”,就是要坚守一些最基本的学术态度和科学的路径方法。毫无疑问,我们有一部分中学语文老师对《红楼梦》的学术史和研究现状是比较了解的,能够有自己的清晰判断;当然还有更多的老师对于《红楼梦》的关注和研究还不够,自己在阅读与教学过程中可能要参考一些网络上或者一些大众普及型的讲座。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我在和一些语文老师交流的时候注意到,有部分老师对于互联网上众说纷纭的“红学成果”难于把握、不知取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回归到语文学科本位上来,具体来说就是要回归到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上来。这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来的四大核心素养,应该是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或者路径,也可以说是达成目标。

[size=0.36]二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怎么读?

[size=0.36]何 郁:我们来梳理一下《红楼梦》学习的主要任务,通读全书肯定是一个基本要求。梳理情节、赏析主要人物、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艺术特点,以及学习长篇小说的基本方法,这是基本内容,尤其是把它同必修上册的《乡土中国》做一个区分,就更是这样。长篇小说阅读应该有哪些基本经验?应该有哪些路径?它肯定和阅读《乡土中国》是不一样的。在这个主要任务下面,还可以梳理一些什么样的具体任务呢?我认为有六个方面:①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②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③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④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⑤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⑥体会《红楼梦》的主题。依据这样的一些任务,《红楼梦》的教学就可以采用这样一些基本的策略:①把握前五回的纲领作用;②抓住情节主线;③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④品味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⑤了解社会关系与生活习俗;⑥鉴赏语言。这几条恐怕是《红楼梦》教学主要的一些策略。


[size=0.36]
[size=0.36]对《红楼梦》教学有哪些建议呢?第一点,是基于学生的立场,而不是基于老师的立场。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最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做,即从自己最不能理解的人物、情节、场景等入手。第二点,是基于学习综述的立场。《红楼梦》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可能还是从《红楼梦》的零点讲起,其实我们很多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是有一些基础甚至是比较深入的,很多学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在这个前提下再去决定学生阅读《红楼梦》该从哪里开始,再去推进,讲到什么程度,以及引领学生到一个什么样的地带。第三点,当然也可以基于教师的热爱。基础教育中有很多老师非常喜欢《红楼梦》,是《红楼梦》的热爱者、研究者,有一些自己的发现。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再去引领学生阅读《红楼梦》,在教学上就有所创新。第四点,还要基于《红楼梦》的独特贡献。这可以借助鲁迅先生的观点展开。鲁迅先生说:“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个“打破了”就值得我们做文章。第五点,基于任务群的开发。这是我们新课标、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基于我们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第六点,基于当前教学现状的要求。《红楼梦》很多经典片段已经选入我们的课本,在教学中可以实现单篇教学和“整本书阅读”的一个关联。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索。
[size=0.36]韩 璐:在这样一个新时代,中学生读《红楼梦》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他首先面对的还是高考,《红楼梦》现在成为一个必修的内容。第二个,从整体上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到了能够读《红楼梦》的水平?第三个,中学生要读的名著不仅仅是《红楼梦》,还有其他像《呐喊》《论语》等在难度上不亚于《红楼梦》的名著。这就要考虑分配《红楼梦》的时间,以及要读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我从2012年起在学校开设《红楼梦》选修课程,本来是想从“考证”的方法切入,针对一小部分喜爱《红楼梦》的孩子们。2017年开始,北京高考就考了《红楼梦》,又成为一个必修课程。从选修到必修的转换,让我调整了讲授方法,原来基本上是我一个人在讲,后来我把“讲”变成了“导读”。在导读过程中,我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学生虽然以前没有读过《红楼梦》,但是他一旦读起来,他的理解可能会超过老师。举一个例子,就是读元妃省亲那一段。一个学生上来汇报阅读体会的时候,马上抓住了一个最核心的要点:他发现元妃省亲一共在贾府呆了七个小时,却流了六次眼泪。他就抓住这一个核心线索来理解元妃省亲这一段,包括元妃当时的心理,把这个人物形象讲解得非常到位。从这点上,我觉得对部分热爱《红楼梦》、阅读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而言,完全有能力去读《红楼梦》。

[size=0.36]我通过这么多年对课程的设计,今年是有很大提高的。因为《红楼梦》篇幅过大,对于部分同学来说相对较难,还要受到课时的影响,所以我主要是在导读的基础上划分一些我所理解的重点情节,目的不是押题,是培养阅读的感觉,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地按照我在课上教的方法来读。我所用的有四个方法。第一,以人物判词为落脚点。第二,理解曹雪芹本人的看法。语文教学常常把培养学生自己的看法放在第一位,我觉得读名著应该把学生的看法放在第二位,把曹雪芹的看法放在第一位,比如说“敏探春”,这个“敏”字代表什么?晴雯为什么是“勇晴雯”?我觉得先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这两个是理清基本的人物、情节。下面两个方式就是用在深入地理解人物:第一就是要理解人物的诗歌,第二就是应该采用一些对比的手法。这是我目前教学的一些做法。


[size=0.36]
[size=0.36]最后,我还有一点小的建议,我们中学语文老师的精力、时间有限,视野都比较窄,能不能让我们在座的红学专家和曹雪芹研究基地做一些合作?比如我上次带学生去了大观园,我以为让学生看看就行了,没想到薛宝钗住的那个房间外面弄了一堆红谜,他们在那儿猜谜。我认为这种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来说,意义还是很大的。
[size=0.36]胡文骏:我今年上半年正好参加一项工作就是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我社与浙江省教研室合作了“整本书阅读”教材教辅的项目,出版了“整本书阅读学教评《乡土中国》《红楼梦》”的学生用书、教师用书。其中《红楼梦》部分,按照章回小说的特点,分11课时,对《红楼梦》人物、情节、诗词等内容有一个整体规划和具体安排。在编完这个“整本书阅读”教材之后,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编写者对历代《红楼梦》评点的重视,比如早期抄本上的脂砚斋评点,后来王希廉、姚燮、张新之的评点,还有当代作家王蒙先生的点评,都很重视,有所征引或据以设计题目。我在想,编写老师可能希望学生尝试更高层次的阅读,不仅仅是文本阅读。另外,从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老师们阅读了比较多的红学书籍,有像俞平伯、周汝昌等红学名家的经典,也有“蒋勋说红楼梦”这样的“品红畅销书”。希望更多的红学专家能够写出受到更多大众喜爱的红学普及书籍,像曹立波老师的《红楼十二钗评传》,很多中学生在看,对于学习有实际的指导作用。当然,“整本书阅读”教学还在讨论、摸索,希望更多红学专家参与进来。我们曾请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上海师大的詹丹教授在浙江做过“整本书阅读”的培训讲座,很受老师们的欢迎。他讲的可能不是实操性很强的方法,而是讲了很多学术层面的、知识层面的内容,老师们的收获很大。
[size=0.36]郭亚妹:刚才韩璐老师说,希望获得更多的资料、资源与合作,我们在这方面是有比较丰沛的教学资源和素材的。北京曹雪芹文化中心自2015年起面向社会公众开设“品红课”。这是一种沉浸式体验学习课程,采用“文本课+生活课、导读+讨论、朗读+表演”相结合的学习形式,以期达到“三小时时光做《红楼梦》中人,一年品红课变生活美学家”的目标。每周通过微信公众号招募30位观众来现场参与,由一位曹雪芹研究者一起赏读文本,一位生活家专题讲解相关联的精雅生活,并同大家一起现场体验。就生化的教学而言,“品红课”将各种与文本相关联的体验活动,对于课业负担比较重的中小学生而言,既是放松也是学习。过去4年中,“品红课”多次受邀走进校园。通过与大学、中小学师生的互动,我们越发认识到《红楼梦》教学的价值,无论是在知识层面、认知层面,抑或审美层面,《红楼梦》在教学中既是工具也是内容,学习通路之便捷,阐释空间之深邃,可谓宝藏。从实用角度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品红课”对于整合学习任务群,比如“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比如“当代文化参与”,一年一度的曹雪芹文化艺术节以及对曹雪芹纪念馆的参观、曹雪芹西山故里的研学等,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填充。又如“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红楼梦》中的方言、回目以及不同版本异文的比较等,都可以大做文章。尤其是像现在的高中语文比较重视的“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就更不用说了,《红楼梦》研究史上有比较重要的论著,的确具有普遍的阅读意义。














[size=0.36]
[size=0.36]🌈🌟假如有一天,我听到锦辉博士又出版了有学术影响的专著,或被评为师范院校系统某项学术奖项,不会感到意外。
[size=0.36]因为他一直在读书在思考在认真治学,春耕夏耘,不负人勤,定会有所成就。






[size=0.36]
[size=0.36]🌈🌟和锦辉博士互加微信N多时,从来不打扰他。
[size=0.36]他在学院里的教学任务较重,我是退休闲人,只是在微圈中默默关注着他,为他取得的成绩而高兴,与有荣焉。
[size=0.36]看到锦辉两个微信头像都是我用钢笔为他画的漫画头像,我很开心,他也是引我为朋友的,大概。






[size=0.36]
[size=0.36]🌈🌟公益服务教育类学术网站《教师之友网www.jszywz.com是我2008年3月10日创办的,锦辉博士推荐给洛阳师院中文专业毕业生,说:将来当了中学语文教师,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些好资料。
[size=0.36]河南信阳师院的另一位博士,也作了同样的推介。
[size=0.36]这,我更高兴。
[size=0.36]🌈🌟🌹祝愿青年朋友杨锦辉博士前程似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06:31 , Processed in 0.13007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