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科研的“五个走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4-28 11:43: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科研的“五个走向”
作者:张正凯    发布时间:2021-03-26     来源:中国教师报
  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成为提升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想行稳致远,这“五个走向”值得关注。
  从校长走向教师。从主持课题研究的角度,中小学校长做课题研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聚合效应,能举全校之力来做好课题研究,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有陀螺效应,许多校长是大忙人,专心研究的时间非常有限,课题研究难免受到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曾向校长建议:“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从事研究的幸福之路吧。”所以,我建议比较忙的校长可以少申报一些课题,转而带动、支持一线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做他们课题研究的“总后台”“幕后英雄”。从校长走向教师,应该说是教育科研的新常态。
  从感觉走向数据。从技术研究路径的角度,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要减少感觉的成分。比如课题“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益的研究”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如何应用,二是应用的结果,即效益。如何去评估?不能凭感觉、凭印象,要用真实可靠的数据来说话。
  这个课题结题汇报中有一个调查统计表,列出了两次实验的数据,有了初步的数据意识,但还不够。为什么?一是因为两次的试验人数,一次100人,一次94人,3年的研究时间只做了两次对比实验,人数不到200人,不能充分佐证;二是实验统计表,既没有标注实验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也没有指出是哪个班级的学生,给人一种数据“造假”的感觉。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课题研究一定要杜绝凭感觉说好或不好,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用数据找到真相,让数据讲故事,这样才能提高研究结论的说服力与真实度。
  从随意走向规范。从文本规范的角度,课题研究在文本撰写方面要杜绝随意性,增强规范性。课题的立项申请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题报告书、研究报告等文本,都要有明确的规范要求。
  比如,发表的论文要注明相应的课题名称和课题编号,整理材料时论文发表当期的封面、目录、页码需要复印或扫描,结题报告书中项目成果的具体内容等要按要求一项项填写,不能随意调换顺序……这些都是基本的规范。课题研究是一项严肃的科学活动,因此规范、规则意识很重要,它关乎这个课题研究是否严谨、真实、科学。
  从经验走向理论。从凝练总结课题成果的角度,要把课题研究成果提炼好、总结好,必须从经验走向理论。
  从经验走向理论的路径有三:一是要梳理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从课题调查报告、撰写的相关论文、实验数据、课例、校本课程等实践性文本中概括提炼,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下定义、给概念、出结论;二是找到相关的理论依据,用这些理论依据去验证我们下的定义、给出的概念、得出的结论,看看是否科学、严谨、合理;三是从实践中得出的理论,要再回到实践中检验,如此循环往复,方能证明我们总结的理论具有可靠性、真实性、合理性、科学性。
  从校内走向校外。从课题成果应用推广的角度,课题研究要想发挥应有的社会效应,必须从校内向校外推广。俗话说“墙内开花墙外香”,首先要“墙内开花墙内香”。好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首先要在课题主持人所在的学校(院所)开花结果,得到大家验证、认可,让自己的学校(院所)、教师和学生受益;然后由内向外、由此及彼,通过课题研讨活动,或者课题成果讲座,或者示范课、研究课,或者报纸杂志的宣传推介,从校内走向校外,从本地区走向外地市,在若干地区众多学校实践、应用、推广。从校内走向校外的过程,其实也是课题成果经受考验、再实践、再总结、再提升的过程。
  (作者系广东省惠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15:31 , Processed in 0.06549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