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3|回复: 0

“开好会 说好话”:校长在会议情境下的专业表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21 10: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好会 说好话”:校长在会议情境下的专业表达

 来源:《中小学管理》2019年第6期 作者:吴欣歆
  作者简介:吴欣歆,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120

  内容提要:提升自身在会议情境下的专业表达力,事关学校管理者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对外形象的展示。会议情境下的专业表达主要涉及会议主持、报告和点评等活动。会议主持要扮演好“总导演”角色,主要任务包括说明会议定位、介绍发言人背景、评价发言内容、总结会议成果;会议报告可包含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要阐明应用情境,呈现研究过程,彰显社会价值,突出理性思维;掌握相关点评策略及其关键,有效学习并应用“ORID”“OPVL”等思维工具,有助于做好会议点评。

  关 键 词:校长专业表达力;会议表达力;会议话语;会议主持;会议报告;专家点评;“焦点讨论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06-0022-03

  一、会议主持:做好“总导演”

  主持人在会议中的角色定位与导演相似,即融合各位发言人的智慧,实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能,其责任是促进会议进程中的信息传播和情感交流,主要作用是凸显发言人而非表现自己。一般而言,在会议情境下,主持人的话语方式包括说明、介绍、评价和总结。

  1.说明会议定位

  说明性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严密、简明平实,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到逻辑清晰。为此,会议主持人需要全面掌握会议信息,包括主题、议程、发言人的主要情况,以及发言内容的整体设计,并且在会议开始前说明会议的目的、内容和交流的原则。会议定位可以围绕国家政策规定、地方政府相关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现实需求三个层面进行说明。需要强调的是,会议定位应该是筹备过程中的集体决议,主持人传递的是集体意志而非个人主张。

  2.介绍发言人背景

  会议中的介绍带有古代礼仪的郑重意味,因此用语需要规范,一般按照发言人的职务、姓名、发言主题顺序进行。此外,主持人如果熟悉发言人的研究领域和专长,也可以在介绍时说明其与发言主题的关系,以便与会者获得更多的背景信息。

  3.评价发言内容

  会议发言大多是各方汇集的学术成果或者经验总结,筹备阶段通常经过专家评议,不同发言之间有相对清晰的逻辑关系,并形成相对完整的逻辑结构。尽管如此,在短时间内把握发言人的思想精髓,梳理出各个发言间的内在逻辑,对于与会者而言仍然存在困难,因此需要主持人及时为每个发言“贴好标签”,阐释发言内容和会议主题的关系,帮助与会者建立会议内容的“坐标系”,故而主持人的评价目的在于“点睛”,宜准确精当,以少胜多。

  4.总结会议成果

  总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总结会议进行的情况,二是总结会议产生的成果。主持人的总结不是官样文章,不是空话套话,而是对会议内容的综合归纳和提炼升华。主持人对于会议最大的思想贡献体现为会议总结,它集中展现主持人的判断力、分析力和引导力,需要主持人抓住讨论问题的关键,集思广益,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点明会议对于具体工作的指导意义。

  二、会议报告:演好“独角戏”

  在会议情境中,作为主持人,表达者要避免喧宾夺主、越俎代庖;而作为报告人,表达者则要努力释放能量、光彩照人。

  1.明确会议报告的基本表达要素

  学校管理者的报告大致可以分为学术观点报告和管理经验报告,报告人不仅要能够陈述现有研究成果,还要介绍最新的研究动态。套用论文摘要的结构,报告的基本要素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个部分。

  (1)谈目的——阐明应用情境

  研究目的相当于报告的“引子”,应短小精当。不管是学术观点阐释,还是管理经验总结,都需要说明报告内容的形成背景,即为什么做这项研究,经验指向哪些具体的问题情境。如此,与会者才能在目的的引领下理解报告内容的理论和实践贡献,建立报告内容和自身工作之间的关联。应用情境的明示还可以起到规避与会者生搬硬套、机械模仿的作用。

  (2)讲方法——呈现研究过程

  介绍研究方法能够增加成果的可信度,帮助与会者拓展研究视野、丰富研究方法,强化与会者的获得感。管理经验常带有鲜明的区域性,难以移植,但经验形成的过程和总结提炼的方法带有普遍的规律性,报告人呈现“如何做”的路径和策略,就可以实现从“授人以鱼”走向“授人以渔”,充分发挥报告的辐射作用。结合实践,建议通过图示呈现研究方法,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全面展示,突出技术路线。

  (3)话结果——彰显社会价值

  结果部分是报告的主体内容,应做到结构清晰、细节翔实。学校管理者的研究结果具有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报告人要依据与会者的需求确定报告的侧重点。基础理论成果主要表现为论文和专著,应用研究成果一般体现在具体的实施方法、设计方案以及制度建设等,发展研究成果主要是新流程、新方案、新体系。选择哪一类成果作为报告重点,都需要提纲挈领、重点突出,凸显成果的创造性和先进性。

  (4)出结论——突出理性思考

  研究结论是管理者经过理性思考产生的观点,是对某个领域的知识贡献。这部分内容出现在报告的结尾,是与会者最为关注的“妙语金句”,需要对前面的报告内容分析综合、预示展望、提出问题。结论部分承载报告人的核心观点,最能体现管理者的语言表达功力,精彩的结论表达堪比名言警句,让思想闪耀灿烂的光芒,给与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2.合理安排报告的时间与节奏

  需要强调的是,做报告最忌讳的是在规定时间结束时,报告者似乎还有很多内容要讲。根据时间安排报告内容,既是对报告人时间管理能力的展示,也体现了报告人对与会者的尊重。

  (1)提前了解与会者的水平

  如果报告人因为高估听众而忽视通俗性,因为低估听众而降低学术性,那么都会影响报告的实际效果。

  (2)根据报告时间准备内容

  报告人可以在报告开始前展示内容结构提纲,帮助与会者了解报告的整体框架,每10分钟的报告大约可以呈现5~7个PPT页面。

  (3)合理控制发言语速与节奏

  一般而言,讲话每分钟控制在220字能够为与会者带来舒适的听觉感受。最好以30分钟为一个时段,疏密有致,以帮助与会者更好地领悟主体内容,理解主要思想。

  三、会议点评:配好“画外音”

  画外音是影片声音的画外运用,其作用为介绍、解释画面内容,阐述创作者的思想观点,帮助观众理解画面形象的内在含义。会议点评的作用类似于电影的画外音。掌握相关的点评策略与思维工具,有助于我们做好会议点评。

  1.掌握点评策略及其关键

  一般而言,“专家点评主要采取了因果式策略、赞同式策略、探讨式策略和指正式策略这四种类型”,[1]下面逐一说明。

  其一,因果式策略,提出完善优化的建议。因果式点评通常阐述点评人观点形成的原因,援引发言人的具体发言内容加以说明,进而提出完善优化的建议。由于因果式点评内容与发言内容的逻辑关系比较紧密,因此容易得到与会者的认可,也有助于促进发言人反思发言内容,明确修改方向。

  其二,赞同式策略,与发言人有共同主张。赞同式点评的前提是点评人与发言人持有共同主张,基于发言人的观点和立场产生了思想情感的共鸣,点评内容的主体是“共鸣点”。赞同式点评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会议氛围,增加点评人的亲和力,其关键在于赞同之后是否能够为发言人提供未来发展的方向,为与会者提供操作性强的建议。

  其三,探讨式策略,抛出切中肯綮的问题。探讨式点评的重点是针对发言内容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点评人抓住发言内容的关键问题,将其拆分为若干子问题,并针对每个子问题提供具体解决建议。探讨式点评的关键在于点评人提出的关键问题与发言内容的契合,以及子问题间逻辑关系的严密,为此点评人要拋出切中肯綮的问题,并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探讨式点评的主要贡献在于帮助发言人理清原有思考,确认核心问题,找到工作的生长点。

  其四,指正式策略,提出改进性建议。采用指正式点评,通常是由于会议发言人的发言内容出现了明显问题,因此需要点评人针对其在观点、方法和结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提出疑问,引发与会者的思考,进而针对问题提供解决路径或修改建议。

  2.学习思维工具并有效应用

  除了上述四种点评策略外,我们还可以采用“ORID”“OPVL”等思维工具梳理展开点评内容,以便与会者关注点评人的思考过程,提高对点评观点的理解程度。

  ORID是“焦点讨论法”的缩写,它强调思维过程的完整性,即按照思维运行的过程完成思考,生成合理的有价值的观点。ORID既是思考内容也是思考程序,可以避免思考过程“跳跃”而产生主观判断。借助ORID,点评人得以呈现完整的思考过程,增加点评内容的客观性和科学性。ORID的思考内容与过程如表1所示。[2]

  OPVL是引领辩证思考的有效工具,它是obeserver(观察者)、purpose(目的)、value(价值)、limit(局限)四个单词的首字母组合。借助OPVL工具,点评人可以从发言人的身份、学术与工作背景讨论发言内容的情境特征,分析其目的指向,进而阐发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并指出其在应用范围和条件方面的局限或者发言人的认知局限。

  除了思维工具,很多学术期刊设有“专家点评”栏目,参考这些栏目的点评角度和思想方法,也是开阔点评视角、提升点评精度的有效方法。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很多人在会议点评时喜欢使用强调个人观点的模糊限定语,如“我个人觉得”“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等。这样的表达方式像温开水,平和但缺少力量。点评语言的力度是发挥点评作用的重要因素,真诚而有力量的话语方式有助于提高建议的接受度。

  总之,会议语境下的表达方式由会议基调和要求决定。作为特殊语境下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管是会议主持、报告还是点评,表达者都要关照会议的社会背景及与会者的文化语境,严格按照会议诉求选择发言内容与表达方式,避免错位、越位;要严格按照发言时间设计整体框架与具体内容,避免超时、空白;严格要求自己的语言表达,做到言简意赅、规范得体。表达力的核心是内容而非形式,我们探讨表达力意在更好地分享经验、呈现观点、表达思想。学校管理者应将提高表达力,尤其是会议表达力作为自觉的追求,“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在会议规定的时间实现表达的完整、清晰、透彻。

  参考文献:

  [1]彭雪,吴晶晶.学术会议中专家点评的语用策略研究[J].外国语文研究,2017,(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18 10:01 , Processed in 0.16798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