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献语言学的中国特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0-18 14:0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献语言学的中国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重要指示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我国现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过分强调了来自西方的所谓“科学主义”,而在不知不觉中消解了中国历史学科的“人文主义”传统。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对于校正现行学科体系所存在的这一根本缺陷,包括校正语言文字学科存在的“西化”毛病,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古代语言,包括记载它们的甲骨文以及各种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也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的历史瑰宝。重视语言文字研究,把语言文字置于崇高地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早在先秦,古人就已经知道语言文字是发展的,任何新时代的来临都“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汉代人认识到能够“垂后”“识古”的文字,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语言文字研究大国,传承绵延不断,成果丰硕无比。
  西方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理论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相继进入中国。从此,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研究走上了在西方语言学主导下前进的道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一直因“委心远西”“仪型西方”而深受“西化”模式的困扰。中国语言文字历史研究的综合性,特别是人文性诉求至为突出,将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研究纳入西方语言学的分析体系之中,终究是方枘圆凿、治丝益棼,“拉丁语法汉证”是一条没有前途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性”概括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即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这不仅精准地把中国特色的要求体现了出来,还凝练地把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西方语言学在中国的百年实践,之所以一直水土不服,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无法适应中国语言文字深厚的人文性特点。
  中国的语言文字之学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也因而具有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和特殊的研究方法。笔者认为,具有中国特质的“文献语言学”是与之相适应的一条中国道路。
  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不管来自历史传承,还是来自考古挖掘,都是语言文字历史研究的资粮,这些文献中系统保存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仅具有独特的民族性,而且能通过研究、传播而得到科学继承与发扬。
  中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有历史文献记载的语言也很多,充分掌握这些特有的文献语言,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共时与历时研究,揭示中国语言文字的结构法则,探索演变发展规律,提出基于中国文献语言的理论创见,就能够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从而不断丰富发展普通语言学理论宝库。
  古代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研究,遭受诟病最多的一点就是,缺乏系统理论,没有学科建构,因此无法与世界学术对话。“文献语言学”除了应用目标之外,还强调理论目标,就是科学揭示语言文字规律。所以,正如习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应该努力建构出中国特色的学科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系统性”;要培养出一支高水平且年龄梯度合理的学科队伍,真正形成有对话能力和对话分量的中国学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专业性”。
  文献语言学提倡借鉴、吸收、消化世界上一切先进的语言学理论与方法,但其根底则始终立足本土、专注文献、重视人文;强调发扬中国古代重综合的传统,尤其是重视借助多学科的支撑对材料做精微的科学分析,正确理解材料中的语言文字事实,继而探索出符合中国语言文字实际的内在规律。
  对于语言文字历史研究而言,语言文字事实永远是第一性的,语言文字理论则是第二性的;语言文字历史研究的材料是文献,所以为了弄清语言文字事实必须首先研究文献,这是立论的基础与前提。材料上、方法上、研究目标上,文献语言学都鲜明地体现着中国特色,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语言文字学科需要大力建设。
  (作者:华学诚,系北京语言大学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01:02 , Processed in 0.09217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