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猜想林健弟子张邦来此件书法作品的创作思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0-18 14:3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管季超:猜想林健弟子张邦来此件书法作品的创作思路



[size=0.3]阅读 8580















[size=0.36]
[size=0.36]《林健师生书法展》9月30日开幕时,我正在贵阳闲游。
[size=0.36]10月4日下午自贵阳返江津,10月5日下午即到江津区文化馆看这个展。






[size=0.36]
[size=0.36]印象中,林健弟子张邦来有6件作品参展。
[size=0.36]其中4件斗方作品并排挂在一个展板上。
[size=0.36]上面的照片只能看到两件作品。






[size=0.36]
[size=0.36]⭕️↑。这一件,是从左往右数的第4件作品。
[size=0.36]本篇拟专篇赏析这件作品,猜想一下作者的创作思路。










[size=0.36]
[size=0.36]▶️本篇拟展开如下问题的言说:
[size=0.36]~~~~~~~~~~~~
[size=0.36]1/本作品的文字内容来源。
[size=0.36]2/作者在创作前,可能有些什么艺术构思。
[size=0.36]3/本作品的用印问题讨论。
[size=0.36]4/以本作品为例,讨论一下当下的书法创作(特别是展厅书作)与古典传统作品相较,发生了哪些变化?
[size=0.36]这些变化,哪一些属于比较成功的创新,哪一些还需要时间的沉淀和重新审视。
[size=0.36]其实,对一件作品的创作意图,最清楚的应是作者本人。
[size=0.36]先让我来盲人摸象作些猜想,本篇成篇后作者本人会看到,请他来订正或补充吧。






[size=0.36]
[size=0.36]🌑本作品文字内容来源:






[size=0.36]
[size=0.36]作者张邦来本作品的文字,出自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刻书家张潮的《幽梦影》一书。
[size=0.36]现今书法家创作作品,大多以古典诗词联文名篇名段名句为文字依凭,也有少数长于自撰文字的书家,会自拟诗词联文。
[size=0.36]《林健师生书法展》中,大部分作者是以古诗词联文为文字依凭,也有自撰文字或楹联的,而且写得很不错。
[size=0.36]这与当代书法创作状况是完全一致的。
[size=0.36]中国书协近年提倡书家自撰诗词联文,以求艺文并举,收效甚微。
[size=0.36]《幽梦影》原句我在网上查到的原文是:“幽梦一帘花影深,清风明月露天真。山川万物皆文史,阅尽沧桑自在身”。
[size=0.36]作者张邦来在书写时,为了实现他在章法上力图创新的设想,砍去了后面一半。
[size=0.36]砍去一半之后,句意仍是通畅明白意义完足的。
[size=0.36]我以为,这种做法完全可以。
[size=0.36]2008年秋,我在北京宋庄邵岩工作室与邵岩兄闲聊,他告诉我,当年他以“桃花乱落红尘雨”为文字材料创作作品时,将原句作了改动,以便于实现构想。
[size=0.36]现今的展厅书法,已经将审美的重心放在了视觉形式上,文辞只是书写者进行视觉表达的一个依凭,“可阅读的书法”慢慢向“重视觉感受的书法”在转化。
[size=0.36]人们在展厅观赏书法时,不一定非得把每一个字认清把每一句弄懂,不会在词句上较劲儿,注意力可能大半放在视觉上的审美感受上了。
[size=0.36]《幽梦影》中的句子,常常被当代书家选作创作时的文字依凭。
[size=0.36]在各种书展中,《幽梦影》一类明清文人清言,“出镜率”都很高。










[size=0.36]
[size=0.36]🌑猜想作者创作之前的艺术构思:






[size=0.36]
[size=0.36]张邦来的作品,我目前见到过的,只有楷书和草书这两种书体,草书创作是他的长项。
[size=0.36]能做到五体兼擅的书家,是有的,但并不多。
[size=0.36]即或是所谓“五体兼擅”,也大多只有一两种书体比较有水准。
[size=0.36]邦来能将草书写出一定水准,己属难能可贵。
[size=0.36]师生十余人办联展,最怕的是在面目上拉不开距离,失去了个性和辨识度。
[size=0.36]而在此展中,郑林等二三位同门师兄弟,也长于草书创作,很容易与他们拉不开。
[size=0.36]我猜想,张邦来之所以舍弃了他擅长的草书条幅表现形式,而用4件斗方作品创作,大约是为了区别于同门。
[size=0.36]而本篇这件斗方作品,更是在章法上苦心孤诣地力求出新。
[size=0.36]先在右侧直抵纸边楷书抄录“幽梦一帘花影深清风明月”,后一句的末尾三字“露天真”从左上往右下取势,大笔纵书“露天真”。
[size=0.36]落款部分,为什么河北唐山李金河先生称赏“写得很好”呢?是因为写落款时的状态,正是张邦来平日草书创作时的正常状态,是一种自然流畅的书写状态。
[size=0.36]金河认为“露天真”三个字是“摆”上去的感觉,我以为这个“摆”字用得精准。
[size=0.36]摆布的“摆”,摆弄的“摆”,为了在章法上求新求异,摆一下形式感的“摆”,明显带有刻意感的“摆”。
[size=0.36]小小的楷字一行,大大的三个草书斜着“摆”,有意识地经营出大疏大密小字静大字飞动的章法上的形式感,是本作品审美时颇可玩味的靓点,恰也是本作品值得我们专篇研讨的地方。










[size=0.36]
[size=0.36]🌑关于本作品用印的讨论:






[size=0.36]
[size=0.36]早期的古典书法作品,是不用印的。
[size=0.36]后来开始用印了。
[size=0.36]白纸黑字红印,慢慢成为中国人欣赏一件书法作品时的审美期待。
[size=0.36]一般书法作品,多用印仅一二方,至多再加盖一枚引首章。
[size=0.36]像乾隆爷那样,把收到皇宫里的历代书画上加盖N多方印的,那是另一回事儿了。
[size=0.36]张邦来这件作品,钤印多至七八方,有大有小,形制规格亦各殊。
[size=0.36]为何邦来要盖如此多的印呢?
[size=0.36]我猜想,大概是右侧竖着写了一溜的小楷书,然后陡然跳到左侧大书“露天真”之后,仍觉得章法上有些"空”,也有些“散”,有些“跑气”。
[size=0.36]于是乎,他赶紧找出那装着N多方印的印盒,挑大小不过于悬殊的,往宣纸上盖,想以此调整章法。
[size=0.36]这个做法行不行呢?
[size=0.36]现今不少书法创作者也都这么干,您说行不行?
[size=0.36]既然别人这么干,行,邦来这么干一下,当然也0K的啦。
[size=0.36]只有一点,似乎需要提出来讨论一下:你盖的那七八方印,都是什么印文?与抄录的张潮名句在文气上有关联度吗?有没有文辞几乎相同或者文意相悖的印?(此图系我在展厅用手机随手拍的,印文不大看得清)
[size=0.36]虽然现今的展厅书法,己没多少人去细究文辞,更不会有人拿着放大镜去细瞅那印文文字。而且绝大部分观众,是不识篆文的。(比较好糊弄,呵呵)
[size=0.36]但,作为创作者,从艺术创作精益求精的要求上说,钤印如果仅仅只考虑用几个红方块来调整大的视觉效果,全不考虑印文内容,作品终是未臻完美。
[size=0.36]拙见,即使用七八方印去作点缀,此作仍有些神散。
[size=0.36]邦来,你以为呢?










[size=0.36]
[size=0.36]🌑以本作品为例,比较一下当今的书法创作(特别是展厅书法)与古典传统作品相较,发生了哪一些变化?
[size=0.36]试作得失的探讨。






[size=0.36]
[size=0.36]熟知中国书法史的朋友都知道有“三大行书”的说法。
[size=0.36]《兰亭序》,是诗集序言的草稿。
[size=0.36]《寒食诗》,是诗稿。
[size=0.36]《祭侄稿》,是文稿。
[size=0.36]因为都是诗文稿本,所以作者都会将注意力放在推敲词句上,不大可能同时又分心去玩各种花俏的形式感。正因为心思全在诗文词句的推敲上,所以有涂改,一任天然。
[size=0.36]三件稿本书迹,成为历代公认的杰作,启示我们,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的书写。
[size=0.36]很多书法家朋友,都喜欢尺牍书迹,也因其几无刻意几无雕琢,注意力全在文句表达上。
[size=0.36]即或那些出彩的地方,应该也不是书写者为了“玩形式”,而只是长期的书写练就了很好的书技,信笔写来,自然就出了彩。
[size=0.36]现今的“展览体”“展厅书法”之所以常为人诟病,是因为区展市展省展国展如同书技的模特秀,似乎人人不弄点儿形式感就会被人pk掉。评委评作品,一看数千上万件,也审美疲劳了,不搞点儿重口味巧板眼硬是吸引不了他们。
[size=0.36]就像军备竞赛一样,人人挖空心思在想招,咋样做到更抢眼更新异。
[size=0.36]而高境界的书法作品呢,说到底得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以高超的书技为依托的情感的抒发,是每一根线条都带着情感/情绪的一种视觉艺术。
[size=0.36]故此,我以为,在章法上出一下新,这个想法并不错,稍有书法观赏经验的观众,也马上能领会到作者的运思之“巧”在何处。
[size=0.36]但终归说来,“做”的感觉太过明显,讨巧的感觉太过明显,离心手双畅生动自然打动人心的高境界,有相当的距离。
[size=0.36]邦来,你以为呢?















[size=0.36]
[size=0.36]▶️说明:与本作品的作者张邦来熟识。本篇完工后,已经张邦来本人寓目,对我的赏析文字未持异议。
[size=0.36]本篇将上传公益服务教育文化类学术网站《教师之友网www.jszywz.com《文化江津》栏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11:58 , Processed in 0.11020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