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1|回复: 0

语文三十年岁月不寻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4 05: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语文三十年岁月不寻常




于漪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会议主持人陈军老师没有学好语文,用词不当,其实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我顶大的一个优势——年龄大点,80岁了。非常荣幸地在这里跟大家谈心,使我回忆起30年前中语会的情况。整整三十年了,三十年前中语专委会在上海成立,当时我们的大专家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是我们中语会的第一任会长,张志公先生、苏灵扬同志、陈哲文老先生、刘国盈通知都是我们的副会长,刘国盈同志现在还健在,而另外三位已经先后逝世了;我是当时中语会唯一一位第一线语文老师的副会长。想到这些老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我之所以还能够在这发言,是因为我还活着,当时是人到中年,而今是垂垂老矣,抚今思昔,在这样一个隆重的盛会上,我向仙逝的前辈奉上无穷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我们中国的教育改革三十年,教育领域和其他领域一样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发展是令世人瞩目的,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是中国教育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三十年中学语文教学的成就与发展同样是令人欣喜和惊异的,以我亲身经历来说,真是不寻常。这三十年当中为了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全国的语文老师尽心尽力,努力实践,其中可圈可点、可赞可诵的动人事迹不胜枚举。尤其是第一线和钟情于中学语文教学的专家学者对中华母语的炽热情怀,他们改革创新的非凡的勇气和刻苦钻研业务的执著的精神以及朴实而精湛的教学艺术是我们全国的中学语文老师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这三十年来,不断的积累不断的交流,而今随着岁月的消逝,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是珍惜继承,在新的时代的条件下弘扬发展。由于我是在具体的一个学校工作的,见识有限,视野也不够开阔,因此我只能谈一点自己接触到的认识和体会,供大家批评指正。我谈三点。

第一点,解放思想,砸开枷锁,迎接中学语文教学的春天。

解放思想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1976年四人帮粉碎了,但十年动乱摧残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思想,特别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愚昧思想,仍然笼罩在中学语文界和教育领域,因为当时十年动乱对文化教育有两个过激的判断,也就是说十年动乱都是修正主义的教育思想,十几年都是修正主义的教育路线,修正主义的文化路线,修正主义的科学,也就是凡是我们这些有知识的人,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两个过激的枷锁没有解开,老师不敢抓知识,不敢抓教学质量,文革当中所形成的恐惧的心理没有消除。就在这个时候1977年9月,邓小平同志发表讲话,跟教育部的同志充分肯定了我们这十几年的教育成绩,发表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问题的讲话》,解放思想教育战线是最早的。当时邓小平同志出来时首先抓的是教育和科学,他说这两个方面很难,但是首先还是要从这里抓起。77年9月发表这样一个讲话也就是肯定了十几年的教育工作成绩,在教育领域重新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路线,使得广大的教师包括中学语文教师思想得到解放,砸开了两个过激的枷锁,迎来了教育的春天,迎来了中学语文教育的春天。我记得在1977年的深秋,我们上海在文化广场开了教育方面的大会,批判两个痼疾,当时我作为文革当中受迫害的语文教师在这个会议上发言的。文革开始前我三十几岁,可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老师在文革当中受批判受迫害、挨打,说我为什么那么卖力地积极地执行修正主义的教育路线,为什么把学生教得那么爱语文,知识越多越反动,是反动学术权威。会场上是群情激奋,因为我代表了广大的老师说出了压抑在心头的真话。大家感到,这下,肩膀上的枷锁被劈开了,我们迎来了教育的春天,迎来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春天,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了。中语会的诞生是解放思想,砸开精神枷锁的成果,那么多的学者专家聚集在上海共同讨论十年动乱对母语教学的损伤和摧残,研究如何发展中学语文教学,真是春天暖人心房。紧接着就是各省市中语会的成立,我清晰地记得有两个难忘的场景,难忘的是云南省中语会的成立,当时我们受邀请,我和陈金明同志一起到云南去,那时候路途遥远交通非常不便,我们好不容易一路奔波到了昆明,到的当晚我们去拜见了云南省的语文前辈,这个前辈在文革当中受迫害是毋庸多说的;记得傍晚很黑很黑,弯弯曲曲地走到语文前辈的家里,住的是斗室,房间很小,灯光很暗,可是两个痼疾砸碎后他的兴奋,他是位儿童作家,写儿童作品的,他对振兴中学语文教学的那种热烈的愿望以及美丽的憧憬,我至今都记得非常清楚。我觉得他讲的那些话就好象明灯一样,照亮四壁,暖人心房,晚上我住的屋子是一所学校,教师在这里支起了一张临时搭建的简陋的床铺,陪伴我的是云南的一位女老师,大概比我长十几岁,跟我彻夜长谈,谈十几年语文受到的残害,每谈到伤心处,唏嘘不已;谈到未来语文教学的美景又是欣喜万分,在电视大观园的旁边有长联非常有名,可是长联之长也无法表达中学语文教师对母语教学的情意绵长。接着我们在昆明受到四川省中语会成立大会的邀请,我和陈金明同志再从云南奔波到四川成都。到达时已是晚餐时候,天已经很黑了,我们直接到了开会的场所,一个大饭厅,同样也是灯光昏暗,但是人头攒动热气腾腾,来自四川四面八方的老师那种兴奋劲真是难于言表,我看到是非常感动;第二天是成立大会,在省教育学院大礼堂,走进礼堂我吓了一跳,礼堂里座无虚席,后面全部站满了人,也像这样一个舞台做主席台,整个主席台全部都放了录音机,那时候录音机是最时尚的电器,他们说,人坐不下,必须拉广播,我们有18个县市来,因此必须要录音,把开会的盛况带回去。我当时非常感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景并不是我在这个会上能够讲出什么中学语文教学的精彩,而是广大第一线的教师枯木逢春以后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渴求啊;是思想解放以后想在我们这样一个舞台上大展身手,展示才华。

我这个人在基础教育领域半个多世纪,由于繁重的工作任务总是超负荷,所以我总是扎根在本校本地,很少到外面去走走,就是这两次这两个场景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上,成为我的精神财富。我一想到解放思想,砸开枷锁,我们老师对语文的那种情意,那种热望,就变成了我前进的动力,因此就成为我一辈子奋然前行,不敢有丝毫懈怠的一个自我教育的根源。所以我怀念那样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的到来。我真是由衷地感谢邓小平同志给我们的教育、给我们的科学和文化、给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带来如此大的福祉啊。

第二,我想谈一点认识。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繁花似锦。

80年代的初期中期是我们中学语文教改的第一次高潮。这高潮的动力来自何方,基础又何在呢?我觉得首先是70年代末期,教育战线经过了拨乱反正,77年恢复了高考,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秩序,各科的教学质量都被放到了办学的重要议事日程上。这就为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创造了广阔的舞台。

第二就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当时要求教育要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百废待兴,最最重要的就是要人啊,要人才。人才从何而来,83年小平同志讲,教育一定要把它放在战略地位。83年教育的三个面向,景山学校的题词,小平同志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现实的需要和思想的指导,因此各个学校在恢复教学秩序的同时,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中学语文教学在中学各个学科领域里是最最活跃的一个学科,是处于改革创新之先的。

第三我们改革创新的直接动力是《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那就是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就是《当前语文教育的两个迫切问题》,他在这篇文章里既讲了母语又讲了外语,讲母语,他是这样讲的“中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很多人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下面他举例,他举的是十年中小学的教学计划,学生进了中学学了十年的母语,效果不好,整个十年是9160个课时,语文占了2749个课时,也就是约三分之一的课时,他说学生花了那么多的时间来学习母语,成绩这样差,岂非咄咄怪事,因此要好好研究语文教学的效率,要在较少的时间里取得较好的成绩。第二个谈的语文教学的迫切要求是讲的高校。他提出高校招生的时候必须考外文,高校必须加强外语的教学。这篇文章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当时在第一线,看到这篇文章以后是浑身出冷汗,吕先生讲的那么重,为什么当时教学质量那么差,因为十年动乱对语文教学的深层次的破坏,因此才会出现这种状况,他是分析了当时的实际情况而提出来的,如何改革这种状况,我想之于我们是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实干苦干。

由于有这样一种动力,很快在全国就出现了语文热气腾腾的改革局面。这个改革局面是三线并行,全面推进的。

第一首先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建设,十年动乱,所有的大纲都废止了,我记得我从劳改队里放出来,恢复工作上课,我上的是什么语文啊,是政文,我跟搞革命文艺的老师合起来上语文上的是唱样板戏,革命文艺课,语文是没有的。是这样一种状况,因此我们能负多少责任呢,因此80年代,教育部、人教社关于教学大纲的制定、审查,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听取了多少第一线老师的意见,我们有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我们有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我们后来还有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大纲,这个语文教学大纲,每一次的制定、实验、试行都是广泛听取了全国各地的意见,每一次从指导思想到具体做法都是有很大的进展,这样规范全国的语文教学就使得语文教学有了一定的质量。

第二是教材建设。教材的建设也是煞费苦心,我们有一两亿的学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文化又有很多差异,但是过去的教材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都是一本教材,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山东长岛最早出现了六本教材,当时是刘彦军司长在管这件事,教育部的副司长,主管中小学的教材建设,我有幸参加了第一次当时还没有正规化的教材审查,那时候的教材已经是很不一样了,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我清楚的记得北京实验中学的教材,今日看来那个教材的质量也是不差的;有西安六中的教材,有东北的欧阳黛娜老师,由上海的,有江苏的洪宗礼先生的教材,现在看来那是太普通了,可是在当时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没有解放思想,这是不可能的。紧接着,可能是不同的地域,比如说在四川就出现了严正尧老先生编的自学辅导式的教材,评点,由于那个地方有它特殊的地方就出现了多种教材,从广东的一直到四川的各种各样的教材。这样的集思广益就促进了教材的质量的提高。

教材质量当中有一个部分是语法,在过去50年代文学汉语分家的时候,文学按文学史来编,有一个汉语部分,汉语这个教材就是占有地方性的,80年在武汉东湖宾馆召开全国语法学会成立大会,都是语法专家,王力先生、吕叔湘先生,是各个体系的语法专家都去了。上海派了5个代表,我们语文学会的会长是老革命,是北大的毕业生卢之风同志,他对我们中小学的老师非常尊重,因此他决定在5名代表中也派我参加,我从来没有出席这么高规格的学者专家的会,对我来讲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这个会上,我清楚的记得晚上专门开会讨论中学的语法走向何处。因此说战役语法系统,一战就是几年啊,那是因为十年动乱,谈不到什么教材。就在这样一个会议上决定81年在黑龙江召开研究中学语法教学的会。

那是在81年,在哈尔滨开的会,也是专家云集,会议是人教社中语室承办的,到了100多个专家,当时年纪已经很大的王力先生也参加了。会上讨论十分热烈,就是如何在战役语法上面进行改革修复,不合适的去掉,补一些新的,争论非常热烈。并不是说我们过去都是一潭死水,其实非教学方面、学术方面确实很民主,可以畅所欲言。记得有一位专家讲,他说引进了语法,这个概念引进了语法。张志公先生对我说要做个比较长时间的发言,他说你要把中学教学的情况讲出来,因为中学它不是研究专门学问的,它是培养孩子的语文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因此我就斗胆讲了,我说语法中有很多体系,很多前沿性的东西,但在我们中学有它的实际;有些非常先进的思想如果引进我们中学,到了山区、到了郊区,那简直是两万五千里长征。我们中学教的东西学问是不大的,但是它要求非常准确,为什么,因为中学教师教的东西是知识的核,是最不老化的,是影响人的一辈子的。字的形音义从小学到中学,陪伴人的一生。因此不是像研究生那样可以不断地更新知识。所以这种学术民主的讨论对教材的建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后来我们就有了《中学语法教学系统提要》。在教材中有了中学语法教学系统提要。所以回顾一下,这里有多少艰辛,多少智慧啊,许多学者专家把第一线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集中起来提炼出来进行改革,做了基础的建设。所以我觉得80年代我们第一次改革创新的高潮首先就在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建设,这规范了全国的语文教学保证了语文教学的一定的质量。

第二就是聚焦课堂,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有了大纲,有了教材,但是每个地方,每个老师是不一样的。教材有个性,老师有个性,地域文化有地域文化的特点,在这个时候全国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山东的大语文教育,安徽的蔡澄清老师的点拨化,我们上海的钱老师的三组四式的教学,东北魏书生老师的自主民主的教育,太多了,举不胜举。当时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且是互补,看看人家有什么好的,马上学过来。当时改革的指导思想非常清楚,就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我们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一个人一个样。我这个人是没有什么派的,我也没有什么好,我是老老实实按照教学大纲,我对大纲是非常钻研的,这个是我工作的准绳。因此我悟到,要把语文教学搞好,必须有整体的观念,有整体的效果,要一体化多功能。因为教学大纲的第一部分就非常明确语文教学的任务除了语言文字的任务,还有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第一线的教师,要不折不扣地按教学大纲来执行,它是多功能的、一体化的整体效果。

我觉得当时的课堂教学在全国有很多很多的焦点。别的不说,因为我是从来不出来上课的,有人说请于漪请不动,第一我是工作忙,第二我是文革中挨斗的教训。我挨斗的主要教训是当时60年代我上了很多公开课,我自己上完了还要借别的班上。结果文革中我挨斗斗得要死,他说你上完了自己班还要上我们班,同年级上完了还要别的年级再上……我想了,我想明白了,我一点都不怨这些斗我的老师。我想了,教学从来都是一个人一个样的,我怎么可以去借人家班上呢。借人家班上课,首先学生感到很新鲜,他注意力就集中了。一个人一个样,如果我借完,就给人家正常上课带来困难,从此以后不再借班上课。后来文革后因为工作太忙兼职太多我也只教一个班,从来不借班上课。听课的很多。有人问我作中学教师一辈子,最深的体会是什么,我说四个字,如苦含辛。早上六点半到学校,一直忙到很晚才回家。听课堂堂有人听,78年首批评特级教师我被评上后,听课每堂都有,多则几百人,少则三四十人。前前后后大概上了两学期的公开课。不是人过的日子啊,因为在同行的监督下。并不是我架子大。我想我在任何时候不能给任何人带来麻烦。所以从来不到外面上课主要是这么一个原因。

但是怎么交流呢?这是我讲的第三条线,对语文教研起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就是中语会和全国的语文报刊杂志,起了很大的作用。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网络,都是靠语文报刊。我们的语文报刊在全国范围办了许许多多活跃语文教改的会。提高认识交流思想。比如说在上海、杭州,就有张纯苓同志办的西湖笔会,交流思想、交流看法。在王士堪同志这边,在广西,那时候的广西不是今天的广西,十分艰难,办漓江之秋,盛况空前。我们的《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是办夏令营,学生的夏令营,那都是分文不收的啊,全国中学生阅读的夏令营,请的都是最高级的作者,马风、王蒙。全国范围内来推荐多少本书,最后选出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青春万岁》,推荐这些好的书,文学的书、科学的书。中央电视台首开知识创新的比赛,是我们中学语文在80年代《语文报》办的16城市中学生语文邀请赛。今天把那些当时的题目拿来看仍然是很先进的。那是花了多少精力的。当时我已经50岁了,要我主持,我是不愿意的。后来语文报和中央电视台讨论后不同意,所以我还是去主持了,其实我主持是非常紧张的,要当场判别,当时是口头作文,口头判别,立刻要判别每一个队的高下,从那个时候开始,很多竞赛都是这个模式。

因此中学语文的改革创新不是从今日起,从80年代开始应我们国家改革发展的需要就已经开始开展。我记得在沈阳,那些大规模的会都是杂志办的。在山东,大规模的杂志的会,全国的语文教师代表来参加,各个派别的个性特征的老师在会上各抒己见,听会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慎加选择。

80年代是全面推进改革的时代和创新时代,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很多教师上课是个性的,一个人一个样,不是一刀切的。有的老师来跟我说,于老师,你的课,我们是无法学的,他们都很坦率。为什么,今天我教这个课是这样教的,下次,我的学生不一样,我可能就不能这样教。教有法,但教无定法。它的目的就是学生真正学到东西。我非常讲究一堂课下来,师生共同创造的记录下来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学生学习数理太苦了,逻辑思维这样苦,上语文课这样形象思维,应该让他们有一点放松。我教师生涯当中顶大事情就是一个心眼为学生,没有再比为学生更重要的事情了。当时的个性是一个人一个样的,有的是自学为主的,有的是写作为中心的,有的是朗读领先的,有的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齐头并进的,文章有个性才会闪光,教师的教课也是如此,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我从来反对某一节课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上了一辈子课,从来没有一节课是十分满意的课,不是这里有毛病就是那里有缺陷,因为我上完课总是要写一个教后,要检查一番有什么毛病,不是这里有毛病就是那里有不足,有缺陷乃至有错误。正是教师这样一种个性的发挥,才能教出有声有色的语文课,也正是由于自己教学当中有缺陷有不足乃至有错误,正好象是罗曼罗兰所说的累累的创伤是生命给你的财富,因为它标志着你声明前进的路程。

80年代的老师,当时我们搞改革,搞创新,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革,从今天来讲不断的否定自己,改进教学,没有其他的意图就是为了教好学生,培养他们过硬的语文能力。在50 、60年代上课的时候,我非常重视语文知识的创设,到了80年代,我们的认识要广阔的多,深刻的多,我们是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思维。那时提出的不是天外飞来,都是历史的足迹。因为在80年代,我自己就是曾经写过思维训练和语文训练要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一个人语言学的好,不会思维,根本是零蛋。一个没有思维的人,他是没有思想的人,他一定是一事无成的。

在80年代,回顾一下真是繁花似锦。那种基础语文教学的大纲、教材的基础建设,课堂教学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以及全国的语文报刊大力推进语文教学,这个成果是全国的语文教师和语文工作者的心血浇灌。中语会搭了平台,有两点是特别可圈可点的。第一,把全国的教育工作者组织起来,昨天吃晚饭的时候,我跟胡老师讲,天下教研员是一家,中语会搭了这样一个平台,大家不断地进行交流。第二,中语会搭建了一个平台,使中青年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展伸手,不断地推出新人。回顾过去,心情万分激动,这些成绩是全国语文教师、语文教育工作者、语文报刊社共同创造的结果,因此繁花似锦,春色满园。

第三,立足当前,迎接挑战,再创辉煌。

到了90年代,我们碰到了困惑,一个就是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第二,应试教育特别是标准化试题对语文教学带来很大冲击,因此原来会教语文的现在不会教了。标准化试题诞生地是美国,它没有一个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的。最后是有两个地方出事,到我这来,一下子学生全部都用,十分的困难。语文成绩好的,考得一塌糊涂。我们有个尖子,是语文教研组长教的,结果考出来是不及格。而一般的都比他考得好得多,语文老师不会教了。语文碰到了新的问题、困惑。语文教学要往何处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看看宏观的形势。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了一个决定,《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0年,国务院发表了《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决定》。两个决定里对教育取得的成就、发展充分表示肯定,与此同时指出一个问题,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是滞后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青少年的发展。这是一句很重的话,什么叫教育,教育就是培养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的理念到教育结构、教育方法,体制到教育模式影响青少年的发展,应该反思什么地方影响了。第二,课改大范围的样本的调研。我有幸被请去参加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审查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审查。我看了一个全国调研的样本,确实触目惊心,不管是老师、学生、家长、校长,有一张表,学生在学校收益最多的是知识,用图表来表现就是非常高的一个柱子;而、能力、责任心、求异思维、创新意识往往是一条线,完全不成比例的。知识是很高的,能力是一半,其他做人等是一条线。看到教育部这样一个调研我就理解到,改革势在必行,我们的教育确实有一定的扭曲。我不知道全国各地怎样,我在上海,明显地感到现在的学校和以往的不一样,育分不育人,把分放在前所未有的高价位。支配学校、支配学生、支配家长的都是分;求学不读书,语文水平的提高一定是要读书的,但是我们是一课一练,一天一练,周周练,题海题库。过去我们上海的初中毕业生到高中有一定的基础,初中一定读过《上下五千年》;现在的学生连安史之乱都不知道了。地理有一定的地理知识,现在有的学生连全国各省的省会都讲不出来。语文教学落到如此的困境,语文跟历史地理是紧密联系的。从这样来看改革势在必行。

因此,这次建国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对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来讲,掀起了第二次改革的高潮。改革势在必行,因为分是不能代表人的,一张考卷不论出得多么好,它只能考查一定阶段的孩子学习一门学科的知识和状况,不能衡量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可是教育是要培养人,因此这次课程教育改革首先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发展,学生为本。教育就是把学生潜能的开发成为发展的现实。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这是教育的一个本质的回归。考试是一个手段,我们现在是错把手段当作标准。为了考试,考试本来是检测手段,检测是为了检测教学质量,我们现在是错把手段当目标。改革把促进学生发展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进步,是跟整个世界上的第三次教育改革的潮流完全吻合的。21世纪之争,说到底是人才之争。今日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有人才有一切。所以核心理念绝对没有错,是教育本质理念的回归。柏拉图的理想国也讲到教育,教育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五脏六腑四肢,一个是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灵魂达到精神世界,他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譬喻,教育就是把人从洞穴里面拉出来,提升到真实世界。中国的教育制度已然很清楚,四书五经,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大学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止于至善”,大学指求学的道路,彰显内心的美德,不断的修养,达到至善的境地。教育家陶行之讲什么是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21世界教育本身并没有变。英国大历史学家哈德森,他认为将来拯救世界的可能就是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经济的发展、道德的沦丧,可能拯救人类的是东方文化。日本的哲人迟田大作在谈的时候21世纪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功利阶段,一定要注意人的精神层面心灵的交流,达到美的境界。教育方针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素质良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事业是追求真善美的事业,不是雕虫小技,因此育人的回归是时代的需要。21世纪之争,说到底是人才之争。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说把我的托拉斯企业拖回到动物社会,有了人我十年以后就全部出来了。美国救助人员的调查结果最后还是归到教育上。一个人起码有三大基础五大能力,这三大基础跟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非常接近。能力基础就五个字,读写算听说。第一个就是读,信息社会不会阅读,根本无法在这个社会生存。第二,要浏览、书写、筛选、判断,读写听说四个字都跟我们有关。当中有一个能力是算。第二是思想基础。一就是创新思维,跟在人家后面走的人,永远不能超越人。必须博采众长,走自己的路。第三就是素质基础,第一条就是责任心,要公正诚实自律。都跟基础教育有关,语文教学里又有太多这些丰富的内涵。落实以人为本,必须有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在课堂上就是多功能、一体化。贯彻教育方针就是这样。任何的课都是以本学科为核心的。语文课就是以语言文字的要求为核心,融和了德育和美育,不是你去外加什么东西。

因此迎接挑战必须是仰望天空,放眼世界。现在有人对语文教学现状又诸多不满,有的认为是学科性质使然,有的认为是公开课搞出来的,我觉得我们现在出现了诸多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我们的专业基础,现在并不是讲训练嘛,我从来认为训练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训练水平是之前接受教育的程度,岗位能不能成才是在岗位上跌打滚爬的,成才是在岗位,我在80年代做校长的时候就引进了复旦的研究生,是高才生,但是教不来化学课。我悟到了,我这个人只能是在实践当中悟到一些事,这样一个状况就是我们在教材钻研上下的工夫太不够了。我听了很多课,上海要贯彻两纲,我带名师的基地,名师的培养,听了很多的课,我觉得顶大的问题是文本解读不到位,谈不到理念。我们那个时候人的成长,客观条件绝对没有今天这么好,但是我们必须自己读懂才能上课堂,没有教学参考书,到了后来才有教学资料,一本教材非得自己懂,才能走上讲台讲课。读懂教材,现在往往是浅阅读、误读,什么样算读懂呢,对话是非常时髦的,真的是课堂上说话就是对话嘛,不是的,有内容的才叫对话,无聊的不算话。上课绝对不是狂欢节,也不是嘉年华,课堂是神圣的育人的场所。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孩子生命的质量。这堂课学生学到东西没有,我思想感情受到熏陶没有,价值观受到影响没有,这是影响学生生命质量的。一个孩子只有一个青春,青春是无价宝,任何财富买不来大的。我觉得学校工作中,再也没有比上课难的了。我在学校里,除了总务主任没做过,其他所有角色都做过。我最有体会,学校里最难的是上课,上一节两节好不稀奇的,每堂课都上得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追求、学有方向,这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它不是雕虫小技,是用你的生命在歌唱。解读文本到位这是上好课的前提,第一步。举一小段文章的例子。比如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开头有这样一段话“1898年12月 26日,法国科学院大厅里人声鼎沸。突然,一个年轻美貌,脸上略带疲惫的妇女走上舞台,于是肃然无声。这是玛丽居里。她在科学院汇报与皮埃尔居里发现镭的经过,1000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听了这番学术演讲,下面是全场震惊。从此居里夫人就定格在物理史上,定格在人们心中。”备这堂课,这段话非常简单,这段话记叙了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做发现镭的学术报告。错了没?没错。这样一个解释对学生心里能不能引起一个浪花,能不能引起震动?那就不行。备课的时候我就想,不仅要晓得他写什么,还要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写,我就觉得很多字就站起来了,它原来是人声鼎沸的,一看到这样一个年轻美貌的妇女走上讲台,突然肃然无声了。为什么?这些听众、学者、专家被这位年轻美貌的女子所吸引了。那是她的外形美。而且法国科学院从来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这个神圣的殿堂。接下来她汇报发现镭的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损坏了美貌和青春。在停尸的房间里,多少吨的矿渣里发现了镭,于是全场震惊。“于是全场震惊”,全场为什么而震惊?为居里夫妇这种对科学的献身精神所震撼、所感动,也就是被她高尚的心灵美所震撼了。因此,作者马上“从此,她定格在物理史上”,因为她开辟了物理的新纪元,为什么用定格,一字千钧-——“定格在”,像钉子一样敲在,里程碑树立在物理史上,定格在人们心中。抓住这四个词,就了解梁衡为什么这样写。什么叫对话?备课备到文字不是躺在纸上,而是站起来跟你说话了,你触摸到作者的意图了,这些文字全部有了生命力。你教的是语言,你表达的给学生不仅语言的掌握,而且是心灵的震撼,是人文。人文和工具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语文就是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表和达是语言文字,情和意是它的内涵,离开了情和意的内涵,语言文字是僵死的符号,离开了文字情意无所依托,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怎么把它变成了两个东西呢,好像是矛盾的不可调和的?语言是人所独有的,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说过语言是人独有的,独有是指人文在里头。因此备课备到你和作者交心了谈话了,知道这些文字用词潜句篇章结构的匠心、苦心经营。季羡林老先生讲,当代的散文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松散派的,信笔悠悠,随意写的;一种是经营派的,苦心经营,这里就是匠心,梁衡先生就是这样讲究。我们把文本读懂了,不是浅阅读,不是误读,真正理解了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一定会有自己的体会,上课再也不是参考书的搬家,而是自己的阅读的心得的倾诉,也许没有人家的高谈阔论,但它是带着露水的鲜花,是你的思想所的、阅读所得,对孩子的指导意义更大。我觉得我听了很多的课,归根到底,写什么没有结决,这篇文章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没有解决。第二个是对我们课程标准的学习,就相当于当年我们做老师时只看教科书不看大纲,实际上大纲是指导思想,我不是说现在的课程标准是完美无缺的。我觉得不管什么时候改革,先进的教育理念都是中国的,那个时候中国大概就站起来了,中国人老是说外国话是不行的,我特别讨厌名词术语大汇串,一作报告就全是外语。中国人是讲究化的,第二届年会是在福建开的,当时刚刚开放,人家好的是要学的,但是也要化的,记得当时张志公先生没有能够来,要我做一个报告,我就是讲的中学语文教学一定要走自己的路,这是母语教学啊,后来《福建日报》发了我讲话的摘要;今天我觉得仍然是这句话,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特别会“化”,就是把别人的好的特点融合到自己这里,为我所用,照搬是永远没有出路的。人要营养和牛奶,喝牛奶目的是营养身体、滋养身体,绝对不是为了要变成牛;汉唐时候“盛世”是最能融化别的民族的文化的,今日我们就要有这样的胸怀、这样一个气魄所以要好好学习、认真学习。

我做了一辈子语文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得好首先是学得好。今日的老师难做,比我年轻时难做的多,那个时候我很穷,但是很受学生的尊重。今天太难了,上课要感动学生,我那是上课可以感动高三的学生——一米七八一米八零的学生感动不已。今日上课学生感动是为还珠格格感动的,一个周杰伦起码打到了百分之八十的高中女生;我们要感动学生很难。要了解学生、分写学生,我为了了解学生、走进学生世界,学生为什么那么喜欢周杰伦,我真的把带子买回来听了,他好在什么地方。我听来听去不觉得好,说不清到底是唱还是说,好像普陀山在念经。实际上不是这样,学生喜欢是有道理的。我问学生,学生说好啊,学不像的。怎么能想的到呢,学不像就是好的,后来我想了是有道理的,周杰伦唱的歌的歌词是有文化含量的,台湾的中华文化的含量,不管是《东风破》《双截棍》《菊花台》《青花瓷》都是非常考究文字的,对西方的摇滚乐非常熟悉,把它们综合起来,再加上他有很多很多种的乐器都会,孩子对有本事的人是喜欢的。现在有的孩子,心门是比较封闭的,很难打开学生心扉,他要倾诉,正好这个歌是又说又倾诉,又唱又倾诉,这是符合特点的。所以不能随便讲学生不好。我教了一辈子真的觉得没有什么不好的学生,只是太不了解,因此我觉得要教得好首先是学得好,学得好是抓其精神实质。

当年是十年动乱给我们创造了那么多的困难,我们是咬紧牙关来奋斗创造了繁花似锦的语文教学局面。今日改革开放多元文化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极大的冲击,至今还有地方讲,高中不要学语文了,初中三年过关了,我是非常反对的,我跟一位领导讲,如果高中不把它变成必修的科目,是要负历史责任的。

一个民族的母语是民族文化之根,学不学得好语文这是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绝对不是简单的一个学科、课程,它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的问题。语言文字对外是屏障,对内是粘合剂。它蕴含着每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我们的语言文字太美,形美以悦目,义美以悦心,音美以感耳,一个文明的有素养的民族对自己的文字是视若珍宝的,我们的语言文字有无限的宝藏是陪伴人的终生的。我是一再改行,最后都悟到,语文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感到,此生教了语文,一辈子受益不尽,因为始终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熏陶,受到了人类进步文化的熏陶。有时候我教课全身心投入,自己很激动,时隔二三十年我的学生来看我还会把当时上课的情景讲给我听,比如说我教文天祥传,最后一句“朝南再拜水师”,只六个字。文天祥是头名状元做宰相,生活很豪华奢侈,但是兵败之后被关押,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最后是浩然之气,慷慨献身,他死了之后夫人看到他写的字条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读书就是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我们苦难的中华民族已经内忧外患,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代一代的志士仁人继承和发扬了爱国主义的精神,爱国精神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民族气节是我们的民族魂。

读书就是为了明理,什么叫崇高,确实如此,老师就是明理的人,语文教学十分艰辛,但是再难也要迎难而上,创造辉煌,为什么选择做教师,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因为是以人育人,要发财不要做教师。没有教育没有教师社会是一片灰暗,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以人格塑造人的,以情操塑造情操,是用我们的智慧和心血在学生心中撒播生命之魂,知性和德行。我一辈子茹苦含辛来教语文,尽管一辈子没有上过满意的课,但是能够做语文教师,选择了这样一个高尚的职业,生命有限而事业长久,因此下辈子如果还有人生的话,我仍然选择做基础教育的教师,为我们的孩子走向灿烂的明天铺路搭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15:45 , Processed in 0.11268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